-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释氏要览
释氏要览
道具
道具
中阿含经云。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云。资生顺道之具。
什物
经音疏云。什者。杂也聚也。乃是一切受用器物也。
百一物
大概之辞也。萨婆多论云。百物各可蓄一也。
六物
谓(三衣。尼师坛。钵。滤)水囊○增辉记云(非谓别有六物)也(经音义第六是针筒)。
钵
梵云钵多罗。此云应器。今略云钵也。又呼钵盂。即华梵兼名也。钵者乃是三根人。资身要急之物。佛听用二种。注之如左。
瓦钵
佛住孙婆白土村。尔时。系婆天神白佛。过去佛皆受用此处瓦钵。佛乃听比丘受瓦钵。
铁钵
佛住王舍城行诸房。见一比丘枕手卧。知而问曰。汝安乐否。答我所枕手。失钵堕地乃破故不乐。佛言听蓄铁钵○钵律有制。听三品量文多不录。
五缀钵
(缀谓校钉)○四分律(戒本)云。比丘蓄钵减五缀(连缀也)不漏更求新者为好故尼萨耆波逸提○法苑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请食讫。令罗云涤钵。失手扑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白佛皆扑钵破为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佛乃亲将铅锡钉。缀破钵。故云五缀。
降龙钵
远取佛降迦叶火龙于钵中。名之。近取晋高僧涉公以符坚建元十一年长安大旱。坚请涉咒龙。俄尔龙在涉钵中雨遂告足。至十六年涉迁化。十七年自正月止六月不雨。多求不应。坚谓中书朱肜曰。涉公若在。朕岂焦心于云汉若是哉。
钵器大小数
十诵律云。钵半钵大键[金*咨](键音处。[金*咨]音咨。经音疏云。钵中之小钵。助钵用故)小键[金*咨](僧祇同)○四分律云。键[金*咨]入小钵。小钵入次钵。次钵入大钵(此律言。小钵即十诵大键[金*咨]也。次钵即半钵也。淮诸律四事可见也。今呼为[鐘-里+貝]子。[鐘-里+貝]音训切。[昔*真]云铁类也。非器故)。
钵支
律云。钵不正听作钵支。
钵袋
律云。听作钵袋青色(今呼钵囊也)。
钵盖
律云。有尘坌。钵听作钵盖。
锡杖
梵云隙弃罗。此云锡杖。由振时作锡声故○十诵云声杖○锡杖经云。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又名德杖。彰显智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土之明记道法之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若二股六环。是迦叶佛制。若四股十二环。是释迦佛制(彼经大有训释名字说作亭分表法持法功德文多不录在定字函)○三千威仪经云。持锡不得入众。日中后不得复持。(日中即知)不得檐于肩上○五百问云。持锡有多事能警恶虫毒兽故。
解虎锡
始因齐高僧稠禅师在怀州王屋山习禅。闻有虎斗稠往以锡杖中解之。虎遂各去。因是名焉。
拂子
律云比丘患草虫。佛听作拂子○僧祇云。佛听线拂列[疊*毛]拂甚拂树皮拂制。若猫牛尾马尾拂。并金银装柄者。皆不得执。
麈尾
音义指归云。名苑曰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随之。皆看麈所往随麈尾所转为准今讲者执之象彼盖有所指麾故○五百问云。比丘捉麈尾[彳*巳]堕。
如意
梵云阿那律。秦言如意。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诚尝问译经三藏通梵大师清沼。字学通慧大师云胜。皆云。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故。若局爪杖者。只如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又云。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备于忽忘。要时手执目[利-禾+(對-寸)]。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版。备于忽忘。名笏也。若齐高祖赐隐士明僧绍竹根如意。梁武帝赐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伦王敦皆执铁如意此必爪杖也。因斯而论则有二如意。盖名同而用异焉。
手炉
法苑云。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师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师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
数珠
牟梨曼陀罗咒经云。梵语钵塞莫。梁云数珠。此乃是引接下根牵课。修业之具也○木槵子经云。昔有国王名波流梨。白佛言。我国边小。频年冠疫谷贵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广。不得遍行。惟愿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灭烦恼。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个。常自随身。志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名。乃过一子。如是渐次。乃至千万。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除谄曲。舍命得生炎摩天。若满百万遍。当除百八结业。获常乐果。王言我当奉行(百八结者。小乘见修合论烦恼共有一百八数且明见惑三界四谛下烦恼共有八十八。谓苦下具一切即十使。贪嗔痴慢疑身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也。集灭离三见谓集灭二谛下各除身边耶三见也道除于二见谓道谛除身边二见也上界不行恚谓上界四谛下各除嗔一。已上三界四谛共有八十八也。修道所断惑欲界有四谓贪嗔痴慢上二界各除嗔共有六已上成十计九十八也。更加十缠谓无惭无愧昏沉恶作恼嫉掉举睡眠忿覆合前都有一百八也)○曼殊室利校量数珠经。略。云。其数珠体种种不同校量。乃至槵子掏一遍。得福千倍。莲子得福万倍。水精得福千亿倍。若菩提子或掏。或手持得福无量(彼经广有说文。繁不具录)。
扇
西天多用。如阿含经云。阿难罗云。皆执扇侍佛。优波离结集律藏时。波斯匿王与象牙装扇。令执诵律○古高僧慧荣。讲时执扇○隋炀帝赐高僧敬脱。大竹扇阔三尺入内讲经论。
拄杖
十诵律云。佛听蓄杖。其[矛*(替-曰+貝)]用铁为坚牢故。斯盖行李之(善助)也(言[矛*(替-曰+貝)]用铁即小拄杖子非今担衣钵大者)。毗奈耶云。佛听蓄拄杖。有二因缘。一为老瘦无力二为病苦婴身故○隋炀帝在[邱-丘+(乏-之+ㄠ)]时。送法藏禅师灵寿杖。书云每策此杖时。赐相忆(策杖有礼。吕氏春秋日。孔子弟氏抱杖而问其父。拄杖而问兄弟。曳杖而问妻子。盖尊卑之差也。凡策杖若见尊宿并二师皆须投杖于地问讯。或是二师杖必倚著处然有问讯若为二师揉杖师有愿问必抱杖以对之)。
净瓶
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寄归传云。军持有二。若[茲/瓦]瓦者。是净用。若铜铁者。是触用。
盖
律有二种。一竹盖。二叶盖。寄归传云。西域僧有持竹盖。或持伞者。梁高僧惠韶。遇有请。则自携枝笠也。今僧戴竹笠。棕笠乃竹盖之遗制。但去柄尔。今又加油绢于上。即唐马周。制在席帽以御雨故。效之也。
戒刀
僧史略云。戒刀皆是道具。按律许蓄月头刀子。为割衣故。今比丘蓄刀名戒者。盖佛不许斫截一切草木坏鬼神村故。草木尚戒。况其他也。
滤水囊
增辉记云。观其状虽轻小。察其功用○为护生命。即慈悲之意。其在此也。中华僧鲜有受持。今准律摽。示备于有问尔○根本百一羯磨云。水罗有五种。一方罗(用绢三尺或二尺随时大小作绢须细密不透虫者若用疏绢薄纱纻布者本无护生之意)二法瓶(阴阳瓶也)三君迟(以绢系口以绳悬况。于水待满引出)四酌水罗。五衣角罗(言衣角者非袈裟角也但取密绢方一探手或系瓶口或安钵中滤水用也)○南山钞有式样。文多不录○道具律中听者名式极多非今所用。故不注之。
制听
持盖
律云。跋难陀比丘持大盖行(似今凉伞也)诸居士遥见谓是官人。皆避道。及近元是比丘。乃讥谦之。佛乃制戒。不应持大盖。若天雨即听(字平声即开许也)。
画房壁
僧祇云。比丘作房欲画壁。佛言听画山林人马之属。不得画男女和合之像○昔者南齐竟陵文宣王图先贤形貌于书斋壁。俾若神对其中。有烈女之像。时有客曰。君画烈女。似好色不好德也。文宣遂削去谢之。俗宫避嫌。尚如此焉。
悬香
四分云。比丘房内臭。佛许用香泥。泥之。犹臭。佛言应四角悬香。
籴粜
僧祇云比丘籴贮谷米。应作是念。我当依是。得诵经坐禅行道。到谷贵时。若食长(音信)若作功德。余者粜之。
[(栽-木+土)-十+土]树
毗尼母云。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等树。一果树。二华树。三叶树。但有福无过。
养狗
萨波多律摄云。大寺内为防守故听养狗。须知行法。若瓟损塔并房院地应平填。若遗下应除去。不尔者得恶作罪。
严饰床褥
律难陀比丘。严饰床褥为人讥云。此太严丽。非比丘所宜。佛制不得过量严饰床褥。
用外书治佛经
四分云。勇猛比丘白佛。欲以世间言论。修治佛经。佛言痴人以外道言论。欲杂糅佛经。乃是毁损。
带缕钏
若今百索也。十诵律云。比丘若著缕钏。犯突吉罗罪。
偷税
十诵云。比丘过关逻(字罗之去声成属)应税不税若为贾客过税物或示人异道断官税钱直五文者犯波逸提(言异道即偷税私挫也)。
看斗
僧祇云。比丘看象牛马乃至鸡斗及人斗口诤者。得越法罪。
照镜
僧祇云。若病差若新剃头。若头面有疮照无罪。若为好故照者。得越毗尼罪。
歌
若今唱曲子之类也。律云。有五过一使自心贪。二令他起著。三独处多起觉观。四常为贪欲覆心。五令诸年少闻常起爱欲反道故。
饮酒
律云。酒有二种。一谷所成。二木酒即草根果作者○涅槃经云。酒为不善诸恶根本。若能除断则远众罪○成实论问云。酒是实罪耶。答非所以者何饮酒为恼众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饮酒则开不善之门以能障定及诸善法。如植众果无墙障故。若饮酒如果无墙障焉○四分律云。饮酒有十过失。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嗔相。五坏田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斗讼。八恶名流布。九智惠减少。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沙弥戒经。有三十六失。乃至破家。危身。失道。丧命皆由之○法苑云。今有耐酒之人饮之不醉。又不弊神。亦不作过。饮得罪否。答制戒防非本为生善戒是正善身口无违缘中正息遮性两断乃戒名善。今耐酒之人。虽不乱神。未破余戒。但饮便为罪因。正违遮戒缘中生犯乃名有罪。
食肉
楞伽经云。大慧菩萨白佛言。愿说食肉过恶。佛言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我今为汝略说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故。不净气分所生故。众生闻恶气。悉生怖故。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凡夫所嗜。无善名故。诸天所弃故○律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水陆空行。有命者怨故○法苑问云。酒是和神之药。肉是充饥之膳。古今同味。独何鄙焉。设君王赐食。岂关僧过。答肉由杀命。酒能乱神纵逢见抑。亦须严断。虽违君命。还顺佛心矣。
食辛
楞伽经云。一切葱薤韭蒜。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净处。何况佛之净土○涅槃经云。乃是食葱韭蒜薤。当生苦处○楞伽经云。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食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能宣十二部经。十方天人嫌其臭秽。咸遂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得日消。长无利益。
舍身
十住断结经云。佛言。过去无数劫。有一大国。名裴扇阇。有一女人名提谓。夫丧守寡。家富无子。有婆罗门谓曰。今身之厄。由汝前世罪故。若不修福灭罪。后堕地狱。悔无所及。提谓问作何福得罪灭耶。婆罗门曰。莫非积薪自烧身。提谓依教积薪次。有一道人。名钵底婆(汉言辩才)问曰。办具薪火。而欲何为女人答曰。欲自烧身灭罪。辩才告曰。先身罪业。随逐精神。不与身合。徒自烧身。安能灭罪。何于苦恼求善报耶。于理不通。譬如牛厌车。欲使车坏。前车若坏。续得后车。假使烧坏百千万身。罪业因缘。相续不灭○劝人舍身者。律犯波罗夷罪。
浴
四分律云。许数数浴生世善故○毗尼母云。澡浴但为除身中风冷病。得安隐行道故。有五利。一除垢。二治皮肤令一色。三破寒热。四下风气五少病痛○温室经。佛为医王耆域(汉言固活)说浴僧当用七物一燃火。二净水。三澡豆。四苏膏。五淳灰。六杨枝。七内衣除七病。一四大安隐。二除风。三除湿痹。四除寒冰。五除热气。六除垢秽。七身体轻。便眼目清净。得七福。一四大无病。所生常安。二所生清净。面首端严。三身体常香。衣服净洁。四肌体濡泽威光德大。五饶人从拂拭尘垢。六口齿香好所说肃用。七所生之处。自然衣服○律云。凡比丘入浴室。应一心小语。好持威仪。收摄诸根。
畏慎
畏慎
杂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当常系心。常畏慎。所以者何。若比丘不恭敬。不系心。不畏慎。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五分法身具足者。无有是处。五分法身不具足。欲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是故比丘。当勤学恭敬。系心畏慎。
护惜浮囊
涅盘经云。有一人渡海。假于浮囊。有一罗刹随渡者乞其浮囊。乃至一针眼许。渡者不得。此喻持戒人。守护戒法。如渡海浮囊。不得少许穿漏。方渡生死大海。
毁破德瓶
又名吉祥瓶智度论云。譬如有人患贫。供养诸天求富。满十二年。天慜其志。赐与一瓶。告曰。此名德瓶。凡有所须。皆自瓶出。其人久贫乍富。人皆怪问。遂出瓶示人。见种种物。从瓶涌出。其人娇逸登瓶舞蹈。其瓶即破。诸物皆失。此喻持戒人。应生天上。受自然乐。若憍逸自恣尔。如瓶破一切皆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