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释氏要览
释氏要览
市买祸母
杂譬喻经云。昔有一国。五谷丰熟。绝兵无疫。人民常乐。其王忽问群臣曰。我闻四方有祸何似。对曰臣亦未识。王遣求觅要见。臣遂推求。是时天神化作一物似猪。卖于市中。其臣问名曰是祸母。四方之祸。皆由此生也。问食曰日食针一升。遂买进王。敕令畜养。饲针国乏。乃率于民。民输不堪。逃移他土。有智臣请杀。乃至斫刺。无能伤害。遂焚之身亦同火。跃走入城。一切烧尽。此买祸母所致也。喻比丘不护戒身。欲火所烧。身名俱失。
狸吞鼠子
经云。昔有一狸张口伺鼠。有鼠子出穴。狸即吞之。鼠子入腹犹活。反食狸脏腑。患痛迷闷狂走。遂至命终。此喻。比丘依聚落住。不护根门。被欲损心。迷闷狂走。不乐精舍。舍戒还俗。遂至于死。
绵裹铁丸
经云。譬如赤烧铁丸。里劫具绵中。绵速燃否。比丘言速燃。佛言愚痴之人。依聚落住。不善护戒心。不正念。欲火烧心。舍戒还俗。是故汝等。应护根门也。
日用木杵
杂阿含经云。譬如木杵。日用不止。不觉消减。如是比丘。从本已来。不守根门。不勤觉悟。修习善法。当知是辈。终日减损。
小鱼忘教
太鱼事经云。昔有一池。多有诸鱼。尔时大鱼诫诸小鱼。莫往他处。必为人捕。时诸小鱼忘其教诫。便往他处。几被网获。洎归本所。大鱼问曰。汝何所见。小鱼曰。唯有长线。大鱼曰。我之祖父皆死此线。慎勿再往也。后时小鱼忘教复往。尽为所捕。此喻比丘不受善教。后罹横祸。
野干拒谏
僧祇律云。过去有一婆罗门。于旷野造井。以给行人。至暮有群野干。趣井饮水。其野干主。便内头汲罐中饮已。戴起高举。扑破而去。诸小野干谏主曰。若树叶可用者。犹护惜之。况此利济之具。何忍坏也。主曰。我但戏乐耳。损坏既多。施者怀恨。乃作木罐用机。故头可入不可出。置于井侧。执杖屏处伺之。及暮果至作戏如初。内头入罐。求扑不脱。婆罗门以。杖打死时。空有神说偈曰。知识慈心语。狼戾不受谏。守顽招此祸。自丧其身命。
九横
九横经云。佛告比丘。有九因缘。命未尽便横死。一不应饭而饭(谓食不可意。或蒲腹不调。更食)二不量食(不节)三不习食(谓往他处未知食性便强食)四不出食(谓食未消复食)五止熟(谓强制大小便)六不持戒(谓犯五戒。成疾及遭官法等)七近恶知识。八入里不时(谓非时入城市。及人家等。太早太夜)九可避不避(谓。奔牛。逸马。驰车。醉人。恶大等)。
入俗舍五法
律云。一入门小语。二摄身口意。三卑躬。四善护诸根。五威仪庠序。令人生善○华首经偈云。比丘入他家。不应怀憍慢自大自高心。若有皆当灭。当以慈慜心。无欲无所求。说法广饶益。净行于世间。
舍五悭
(成实论云。当舍五悭。一财物悭二法悭三)家悭(谓惜门徒家不欲别人识。恐失已利故)四住处悭(谓有房舍不欲人居)五赞叹悭(谓不扬人美事恐胜已故)。
除三恶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言人身难得。虽得其寿复促。于短命中。更有三恶。一心性佷弊。不受善言。二常怀悭嫉。惧他胜己。三设知胜己。耻而不问。
息三暴害
僧祇云。身暴害者。比丘入人家。牵拽小儿。打拍推扑。破损器物。斫牛脚。刺羊眼。将他谷米豆麦和杂。若田中须水决破令去。不须者。开窦放入等。口暴害者。诣王臣前。谗佞良善。身口暴害者。于屏处藏身。作异声怖人等。
招轻贱三法
毗奈耶律偈曰。无事多言语。身著垢弊衣。不请往他家。此三被人贱。
得人不可爱有十法
僧祇云。一不相习近。二轻数习近。三为利习近四他爱者不爱。五他不爱者爱。六谛言不受。七好预他事。八实无威德而欲陵人。九好与人屏处私语。十多所求欲。此十法。能令他起不爱心也。
八诫
分别善恶所起经云。传远疏通。诫于太察笃信守一诫于壅弊。勇猛刚毅。诫于暴乱。仁爱温良诫于不断。广心浩大。诫于狐疑。沉静安舒。诫于后时。刻削隘忽。诫于熛疾。多人长辞。诫于无实。
成就威仪四法
十住断结经云。一不染三有。知之为苦。二我与彼人。苦乐俱然。三常行忍辱。四在上不慢。在下不耻。
受施知节量
智度论云。佛言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他[聲-耳+正]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不乏。
四圣种
俱舍论云。一随所得衣。二随所得食。三随得卧具。皆生喜足。四乐修乐断(前三对治贪。后一对治放逸)以出家者。有二因缘。故名圣种。一意乐。二受用。此四。能生无漏善相续。故名圣种○又佛说。名四胜宝藏。能令住者。意望满足故。本生心地观经云。四无垢性。谓比丘于衣食。卧具。汤药。随其粗细称心。远离贪求。三十七菩提分法。皆从此生故。
警诫
六度集经云。佛因地作贫人云。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左传郑子张曰。生在警戒不在富也。君子曰善戒。
勤懈
勤
谓正勤也有四焉。即四种精进遮。二不善法。集。二善法。谓已生不善法令断。未生者令不生故。未生善令生。已生者令增长故。○智度论云。四种精进心。勇。发。动。畏。错误故。言正勤也○顺正理论云。无始时来所以不能见四圣谛。都由懈怠。勤能治彼。令乐听闻。如理思惟。四圣谛理。速证菩提。
精进
即心所法善十一中第十一法也○唯识论云。勇捍为性。疏云。勇而无怯。自策发也。捍而无惧。耐劳倦也○僧伽吒经云。欲求涅槃。当勤精进○十诵律序云。诸大德为道故。当一心勤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阿耨菩提。何况余善道法○智度论云。有二精进。一身精进为小。二心精进为大。佛说意业大故。
懈怠
菩萨本行经云。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在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则不能出离生死之苦○释论云。出家懒堕。则丧于法宝。
放逸
正法念处经云。此放逸过。一切过(中最)为胜上。又偈云。愚痴乐放逸。常受诸苦恼。若离放逸者。则得常安乐。一切诸苦树。放逸为根本。是故。欲离苦。应当舍放逸。又云。顺法而行。远离放逸。则闭一切恶道之门。
魔
智度论云。梵语魔罗。秦言夺命(论云。唯死魔实能夺命。余者能为夺命因。亦能夺智惠命故。瑜珈论云。由蕴魔遍一切随逐义。天魔障碍义。死魔。烦恼魔。能与死生众生。作苦器故)○魔逆经云。大光夫人白文殊言。其魔事住于何处。文殊言住于精进。又问何故住于精进。文殊言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因明勤懈乃述魔住)○瑜珈论云。魔事者。若于利养。恭敬。称誉。心乐趣入。或放逸。悭吝。广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恼覆。矫诈等。皆是魔事。
三宝
三宝
谓佛法僧也。宝性论云。依彼六种相似对故。佛法僧说名为宝。一世间难得相似。以无善根诸众生等百千万劫不能得故。二无垢相似。以离一切有漏法故。三威德相似。以具足六通。不可思议。威德自在故。四庄严相似。以能庄严出世间故。五胜妙相似。以出世间故。六不可改异相似。以无漏法。世八法不能动故。偈云。真实世希有。明净及势力。能庄严世间。最上不变等。
同体三宝
谓于一真如上。义说为三也。一真如。是觉性。名佛宝。二真如。有执持义。名法宝。三真如。有和合义。名僧宝。
别体三宝
此有二宗。初小乘说。丈六金身。是佛宝。四谛十二因缘生空教。是法宝四果缘觉是僧宝。次大乘说。三身如来是佛宝。二空教是法宝。三贤十圣是僧宝。
住持三宝
范金雕木绘塑形像。是佛宝。三藏文句。是法宝。剃发染衣同一理事。是僧宝。
佛宝
梵语佛陀或云浮屠。或云部多。或云母驮或没陀。皆是五天竺语楚夏也。并译为觉。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今略称佛也○般若灯论云何名佛于一切法。不颠倒。真实觉了。故名佛。又云。于无体法中。觉了无余。诸法平等觉。故名为佛○菩萨本行经云。佛者诸恶永尽。诸善普会。无复众垢。诸欲都灭。六度无极。皆悉满毕。以权方便。随时教化。有大神力。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通清彻。前知无穷。却睹无极。现在靡所不知。三达遐鉴有如此德。故号佛也。
一身
唯就法身也体依聚义。名身○摄论云。为应化身。及如来一切功德所依故。名法身也。
二身
佛地论云。一法身即自受用身佛也。二生身即他受用。并化身佛也○摄论云。如来有二种身。一自性得身是法身也。二人功得身。是应化二身也。
三身
唯识论云。一清净法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为大功德所依止故○二圆满报身论云。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曰报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来登地菩萨。及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得诸利乐事○又觉性是法身。以无相为相。觉相为报身。用四智为体。觉用名化身。即随类变现。形量大小不定○庄严论云。应知此三身。摄一切佛身。示现一切自利利他依止故。
四身
楞伽经云。一应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
五身
菩萨璎珞经云。一如如智法身。二功德法身。三自法身。四变化法身。五虚空法身。
十身
华严经云。一无著佛。二愿佛。三业报佛。四住持佛。五涅槃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三昧佛。九性佛。十如意佛(无所发菩萨经。及佛地论。颇同有云。十重他受用佛。亦名十身)○已上诸身不同无出于三身也三身不同即不离一身而佛佛具足矣。
十号
菩萨地持经云。如来有十种名称功德。谓非不如说故。名(如来)得一切义无上福田。应供养故。名应(字平声呼谓具上三义故若去声呼只有应供一义也)。如第一义开觉故。曰等正觉止观具足。名明行足第一上升。永不复还故。名善逝。如世界众生界。一切种烦恼及清净。名世间解。第一调伏心巧便智。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名无上士调御丈夫四种真实智义法真实故。显示不了义故。依一切义故。广说断一切疑显示甚深清白处故。为一切法导师故。名天人师三聚具足。一切种平等开觉。名佛坏一切魔力。名婆伽婆。
六德
梵音婆伽婆。或云薄伽梵。此含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亲光菩萨造佛地论释云。谓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焰猛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云。无上正遍知觉。
释迦牟尼
智度论云。秦言能仁寂默(姓名兼称也)。
天中天
佛之小字也。本行经云。净饭王云。太子生后。诸事皆成。宜字萨婆頞他悉陀(华言一切义成或云悉达多。此云财成)又诸释称立性憍慢多言。及见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名牟尼(此云寂默)又一日抱太子。谒释迦增长大天神。庙神石为像。即起礼太子足。王曰。我子于天神中更为尊胜。宜名天中天(此并约事而言也)○古译经。有称佛名大仙者。此与天仙不同。般若灯论云。声闻菩萨等亦名仙佛于中最尊上故。已有一切波罗蜜多。功德善根。彼岸故名大仙○又大毗婆沙论。称佛为真人者。谓佛既受人异熟相续证真实法故名真人○又本行集经称佛为龙者。谓世间有爱皆远之。系缚解脱。诸漏已尽名龙。故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梵音那伽。此云龙非是世间业报龙。盖取自在变化无碍义梵)右佛宝讫。
法宝
梵音达磨。华言法。以轨持为义。谓轨物生解。任持自性故○般若灯论云。何名法。若欲得人天善趣。及解脱乐。佛知众生诸根性。欲不颠倒故。说人天道及涅槃道故。名法。复次自他相续。所有熏习。及无熏习。烦恼怨贼悉能破散故。名法也。今就住持法宝。分为三。谓经律论焉。
经
梵音素怛囕。或苏怛啰者。华言线。盖取贯穿摄持义也○又梵云。修多罗。或云修妒路者。秦言契。谓上契理下契根故。今言经者。具三义谓久通由也。肇云。经。常也。谢灵运云。经由也津也。通也。谓言由理生。理。由言显。学者神悟。从理教而通矣。
典
经也常也法也。
教
梵音阿含。此云教○唯识论云。阿含者。谓诸如来所说之教○长阿含经序云。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薨也。又云阿笈摩(新梵语也)○一切经。皆以声名句文四法为体。克实用佛无漏声音为体。故云声教○智度论云。若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禅观。若而得道者。声闻教也。若观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