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释氏要览
释氏要览
言语避讳
律云。有长者。先世压油为业。请善法比丘斋。有小不惬。便讽云食味甚好。唯少胡麻滓。既触讳长者遂不悦。佛于是制戒(凡赴请。必先问宾宅中所讳)僧祇律云。斋家。慎勿喧笑。及交头杂说。妄谈世事○法苑云。今见哀孝之家比丘筵上。放情语笑谈说世事。实为俗嗤仁者宜忌之。
斋不请强往
今时云掇斋也。鼻奈耶云。佛游王舍城。诸长者或请一二比丘斋。其不请自往者有四五。诸长者讥嫌(以食不足故也)佛制戒云。不请强往者。犯波逸提。
行香
南山钞云此仪自道安法师布置○贤愚经云。为蛇施金设斋。令人行香僧手中○增一经云。有施主设供者。手执香炉白言时至佛言香为佛使。故须然也○普达王经云。佛昔为大姓家子。为父供养三宝。父命子传香(故知行香非始今世)○大遗教经云。比丘欲食时。当为施主烧香三呗。赞扬布施(若今念如来妙色身三节文。出胜鬘经。今呼行香梵)○律中行香不许坐受○三千威仪经云。为女人行香。恐触手生染。故许坐受○受香偈云。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界常芬馥。愿此香烟亦如是。无量无边作佛事(五分法身名香者。增一经云。佛言有妙香三种。谓戒香。闻香。施香。此三种逆风顺风皆香。最为殊妙。无与等有。今详戒香为因。能生定惠二香。解脱解脱知见二香。即果。从因以名之)。
梵音
梵云呗匿。华言止断也。由是外事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又云诸天闻呗。心则欢喜。故须作之○十诵云。比丘跋提于呗声中第一○长阿含经云。其梵声有五种。一其音正直。二和雅。三清彻。四深满。五周遍远闻○法苑云。夫呗者赞咏之音也。当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滞。远听则汪洋以峻雅。近属则从容以和肃。此其大致也。昔魏陈思王曹子建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音。清响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音兹为始也○今开经梵云。何于此经乃至广为众生说(出涅槃经第二卷。迦叶菩萨问偈)○处世界如莲华乃至稽首礼无上尊(出超日经。京师僧斋毕嚫后。亦如讲散。再焚香唱此偈了。僧方起。极生人善)○开戒律梵云。优波离为首。乃至诸贤咸共听(出四分律第一卷偈)○神迁五通人。乃至稽首礼诸佛(出四分律偈末)。
表白
僧史略云。亦曰唱导也。始则西域上座凡赴请。咒愿以悦檀越之心。舍利弗多辩才。曾作上座。赞导颇佳。白衣大欢喜。此为表白之推轮也○梁高僧传云。夫唱导所贵者。其事四焉。一声。二辩。三才。四博也。非声无以警众。非辩无以适时。非才言无可辨。非博语无依据(陈钱塘高僧真观有八能。则唱导一也)。
疏子
即祝佛之文也。盖疏通施主今辰之意也。夫祝辞不敢以小为大故修辞者。必须确实。则不可[夸-大+(((嘹-口)-小)-日)]诞诡妄。自贻伊戚○南山抄云。比世流布。竟饰华辞。言过其实。凡竖褒成贵族。贫贱赞逾鼎食。虚妄举事惟增讹谄(清言弟子者。梁武帝云。表里俱净。垢秽惑累俱尽。信正不信邪故)。
行净水
僧祇律云。读经受食唯用行之净手。
嚫钱
梵语达嚫拏。此云财施。今略达拏。但云嚫○五分律云。食后施衣物名达嚫○转轮五道经云。转经不得倩人乃至斋食。以达嚫为常法得福。
咒愿
今呼念诵回施也。十诵律云。佛言应为施主种种赞叹咒愿。若上座不能。即次座能者作。
说法
毗婆沙论云。食竟上座说法。有四事益。一为消信施。二为报恩。三为说法令欢喜。清净善根成就。四在家人应行财施出家人应行法施(智度论云。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说是法施。又云。常以好语有所利益是名法施。又云。非但言说名为法施。又云。若常以净心善思以教一切。是名法施。譬如财施不以善心。不名福德)○增一经阿难云。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曰。何者一偈。阿难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众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去想。夫戒净者。意岂不净。意净者。则不颠倒。以无颠倒。愚惑想灭。三十七品果便成就。以成道果。岂非诸法乎(食后说法。其仪久亡。今浙僧食次诵一卷般若心经。亦是说法法施也)。
食后漱口
根本百一羯磨。佛言。不应礼有染苾刍。有染苾刍亦不应礼他。违者得越法罪。优波梨白佛云何名有染。佛言染有二种。一不净染。二饮食染。且饮食染者。若食啖未漱口。设漱刷尚有余津腻。是名有染。若互礼招愆故。食后事须漱刷口齿。
嚼杨枝
僧祇律名齿木。嚼一头碎。用剔刷牙齿中滞食也○毗奈耶云。嚼(杨枝)有五利。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癊○又五利。一除风。二除热。三令口滋味。四消食。五明目○僧祇律云。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百一羯磨云。嚼杨枝须在屏处。不得显露。及往还洁净处。或弃齿木。先以水洗。乃謦欬。或弹指警觉。方可弃于屏处。若其异者。得越法罪。
制一食
僧祇云。如来以一食故。身体轻便。得安乐住。汝等比丘。亦应一食。一食故身体轻。便得安乐住○又佛制一食而有四意。一为破自饿外道。二为育身中诸虫。三为施主受用作福。四为资养色身大种将进道故。
中后不食得五福
处处经云。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下风。五身得安乐。亦不作病。是故。沙门知福不食。
绝食
佛本行集经云。若因断食当得大福者。其野兽等。应得大福(藏中亦有休粮方法盖防比丘有难事故。若不食则与自饿外道同俦也)。
中食论
弘明集。南齐沈约字休文撰论曰。人所以不得道者。由于心神昏惑。心所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荣名势利。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浓。荣名虽日用。于心要无晷刻之累。妖妍靡曼方之已深。甘旨肥浓。为累甚切。万事云云。皆三者之枝叶耳。圣人知不断此三事求道无从可得不为之立法使而易从也。若直言三事惑本。乃宜禁绝。而此三事。是人情所惑甚。念虑所难遣。虽有禁之旨事难卒从。譬于方舟济河。岂不欲直至彼岸。河既急会无直济之理。不得不从邪流。靡久而获至非不愿速事难故也。禁此三事。宜有其端。何则食之于人。不可顿息于其情性。三累莫甚故。以此晚食并置中前。自中之后清虚无事。因此无事。念虑得简。在始未专。在久自习。于是束八支。纡以禁戒。靡曼之欲。无由得前荣名众累稍从事遣。故云。往古诸佛。过中不食。盖是遣累之筌罤。适道之捷径。而惑者谓止于不食此。乃迷于向方。不知厥路者也。
释氏要览卷上
释氏要览卷中
钱塘月轮山居讲经论赐紫沙门释道诚 集 ·礼数
·道具
·制听
·畏慎
·勤懈
·三宝
·恩孝
·界趣
·习学
礼数
天竺九仪
西域记云。天竺致敬之式。其仪有九。一发言问讯。二俯首示敬。三柔首高揖。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肘据地。八五轮著地。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为一拜。
合掌
若此方之叉手也○法苑云。若指合其掌不合者。良由心慢而情散故也。必须指掌相著。不令虚也。
问讯
尔雅云。讯言也○善见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否○僧祇律云。礼拜不得如哑羊。当相问讯○地持论云。当安慰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僧史略云。如比丘相见云不审。谓之问讯。律文。其卑者问尊。则云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否。若上慰下。则云不审无病无恼乞食易得否。住处无恶伴否。后人省其言辞。乃止云不审。大似歇后语也。直须分明道个不审字。始可成礼尔。
抽坐具
南方以抽坐具为礼。律检无文。按僧史略云。近以开坐具便为礼者。得以论之。昔梵僧到此。皆展尼师坛。就上作礼。后世避烦。尊者方见开尼师坛即止之。便通叙暄凉。又展之犹再拜也。尊者又止之。由此只将尼师坛。拟展为礼之数。所谓蓌拜也(蓌音挫拜失容又云诈也)如此设恭。无乃太简乎。然随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礼拜式
声论云。盘那寐或云槃淡。华言礼○地持论云。五轮著地○长阿含经云。二肘。二膝。头顶。谓之五轮。轮者。圆转之义也。亦云。五体。凡礼拜必先并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衣即袈裟也。五百问云。不褰三衣礼拜。得众多罪)先以右膝著地。次下左膝。以二肘著地。舒二掌过额。承空示有接足之敬也。以头在地。良久方成一拜。若以中拇指相柱。或以掌承面。或捺地并非仪也○智度论云。礼有三品。一口但称南无。是下品礼。二屈膝著地。头顶不著地。是中品礼。三五轮著地。是上品礼。又云。下者揖。中者跪。上者头面著地。
三拜
白虎通云。人之所以相拜者。何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尊事者也。拜之言服也。俗中两拜者。盖法阴阳也。今释氏以三拜首。盖表三业归敬也。智论云。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业也。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三拜为礼数也。
稽首
稽首谓屈头至地。故又稽(音鸡)谓首至地。稽留少时也。此即周礼九拜之初拜也。
稽颡
颡额也。谓屈额至地。即周礼。第五拜也。
顿首
谓头向下。虚摇而不至地。即周礼第二拜也(凡释氏致书俗人。即不得言稽首顿首。谓涉拜也)。
拜首
谓以头至手。即第三空首拜也。
揖
即周礼第九肃拜也。又是内法下品礼也。书云揖如磬折。若仰首直身叉手不谨。即慢甚也。故孔子曰。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
恭敬
四分律云。汝等比丘。于我法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毗尼母云。佛言吾去世后当依波罗提木叉行法。当各各谦卑。除去憍慢○戒本云。若比丘不恭敬。犯波逸提罪○地持论云。若见年长福德胜者。应起奉迎礼拜问讯。若见德与己等(者。先意问讯。谦下软语。不生慢憍。若见年德于己少者。应先意软语。心不轻慢。设其有罪终不讥刺)。
谦下获四种功德
文殊佛刹经云。一远离恶趣。不受驼驴牛马等诸傍生身。二不被轻毁。三者恶友怨敌不能凌突。四常为人天恭敬。
长幼序
释氏序长幼。即不以老少贵贱但取夏腊多少也○毗婆沙论云。比丘受大戒。名生在佛家。是故应礼先受戒者○十诵律云。佛言从今先受大戒乃至大须臾时。是人应先坐先受食等○月灯三昧经偈云。当问其夏腊。若是耆宿者。应供养恭敬头面接足礼○梵网经云。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不贵老少贵贱莫如兵奴外道之法而菩萨一一不如法者。犯轻垢罪○大庄严经云。佛弟难陀有仆名优婆离。投佛出家受戒。后依僧次坐。王子难陀后至出家。次第作礼。至优波离前念。是我仆不当设礼。尔时佛告难陀言。佛法如海容纳百川。皆同一味。但据受戒前后不在贵贱。四大假名为身。于中空寂。本无吾我。当思圣法。勿生憍慢。尔时难陀去自贡高便礼(此以受戒先后。不以尊卑。若法门弟侄之行。必须依服序之)。
应遍礼
五分律云。有常住比丘。不礼来去比丘。来去比丘不礼常住比丘。有比丘到一寺不礼久住比丘。久住比丘问汝从何来。当知汝彼处比丘。皆如是憍慢。以此白佛。佛言应遍礼。不礼者得突吉罗罪。
斋会礼拜
奇归传云。大众聚集斋会之次。合掌即是致敬。亦不劳全礼。礼便违教。
互跪
天竺之仪也。谓左右两膝互跪著地。故释子皆右膝。若言胡跪。音讹也。
长跪
即两膝齐著地。亦先下右膝为礼○神足无极经云。月天子即从座起更整衣服。前下右膝。叉手长跪○毗奈耶云。尼女体弱。互跪要倒。佛听长跪。
偏袒
天竺之仪也。此礼自曹魏世寝至今也。律云偏露右肩。即肉袒也。律云。一切供养。皆偏袒。示有便于执作也。亦如仲尼云。矩右袂便作事也(言一切供养即见佛礼佛及礼二师等)若入聚落俗舍。皆以袈裟通披之。
结加趺坐
毗婆沙论云。是相圆满安坐义。声论云以两足趺加致两髀如龙盘结○胁尊者云。是吉祥坐○念诵经云。全加趺是如来坐。半加趺是菩萨坐○踞坐谓垂足实坐也○跘跨坐(上平患切。下口爪切。淮南谓开膝坐为跘跨。江东谓之甲趺坐也)。
代礼
若此方俗之传拜也。十诵律云。弟子游方。和尚知彼有灵踪圣像名德人。和尚令传礼于彼。其弟子得侧身受和尚礼。
珍重
释氏相见。将退。即口云珍重。如此方俗云安置也。言珍重。即是嘱云善加保重也。若卑至于尊所。尊长命坐及受经。后去。即不云珍重。但合掌俯首示敬也。
惭愧
大云经云惭愧者众善之衣服○唯识论云。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羞耻过恶为性。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羞耻过恶为性○阿毗达磨论云。惭者谓于诸过恶。自羞为体。恶行止息。所依为业。愧者。谓于诸过恶。羞他为体。恶行止息为业○增一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世有二妙法。拥护世间。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父母兄弟妻子知识尊长大小。即与畜类同等也。是故。比丘当习有惭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