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二别显今经三初约法正立。

  别显此经则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不一不二以为其宗。

  别显等者所谓通中之别随何经中所宗各异如华严法界法华一乘净名不思议真如佛性等也然般若种类诸说不同准智度论说有三种一文字即能诠教二观照即能观智三实相即所观境罗什后来开为五种谓于观照中开出眷属即随行五蕴及暖等善根于实相中开出境界即俗谛境此五中唯观照持业释余皆依主大云解之五皆持业谓文字性空即般若故眷属境界同文字故实相即是法身起信论云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然虽三虽五三者为正何则般若所照皆实相故不唯真如故智论云照色等空即名实性性空实理离于颠倒非虚伪故于空见空亦名颠倒于空无著乃是实法色等虚伪诳人眼根故知但约不颠倒离虚伪便为实相则双实真俗二谛为一实相也暖等眷属是慧性故相应随行俱观照故故知观照摄眷属也由是虽则说三已摄于五既符智论必契深经故三为正然诸家立宗或唯观照或唯实相此并未当且此经所诠一一离相岂唯观照教化众生断疑破执岂唯实相故今双取为宗不一不二者欲言其一体用有殊欲言其二寂照常俱故非一二也。

  ●二约喻释成。

  以即理之智观照诸相故如金刚能断一切即智之理是为实相故如金刚坚牢难坏。

  此显双取为正且本举能坚能利一金刚以喻观照实相二种般若若单取观照则阙坚义若单取实相则阙利义又皆言即者释成不二之相以照而常寂故理非智外寂而常照故智非理外既离理无智离智无理故如金刚即坚即利也。

  ●三约行结显。

  万行之中一一不得昧此是故合之以为经宗。

  谓菩萨行中必须具此若昧实相则难亡分别便成住相即堕有漏若昧观照则阙智用便滞偏空同于二乘故须二事兼行方契中道此则如前行玄之义也由是起信论中止观合说法华经内定慧庄严华严明定慧二事菩萨依赖涅槃显定慧不等不见佛性诸教中说无明邪见自此而生故华严疏云万行忘照而齐修顿渐无碍而双入皆此义也。

  二体。

  ●文三初标立。

  文字般若即是经体。

  如文可知。

  ●二正释。

  文字即含声名句文文字性空即是般若无别文字之体。

  或曰诸家所出教体皆取声名句文或通取所诠之法今何单取文字耶由是故云文字即含声名句文此明具四法也声即言音名句文三即声上屈曲表示名诠诸法自性句诠诸法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也问四法之中文字最居其末云何摄声等法耶答所以能摄者有二意一能显文字有其三处谓心上显即意识境声上显即耳识境色上显即眼识境今取初者故能摄之二有声未必有名句文有文则必有声名句前前未必有后后后后必有于前前如苗必有根根未必有苗也以是义故故摄声等文字性空下明摄所诠理也谓依于般若显乎文字文字本空即是般若无别文字体也然有二意一体属缘生无自体故二非别有一法为文字体故此皆意显般若是文字体也其犹镕金成像像即是金也。

  ●三总结。

  故皆含摄理无不尽统为教体。

  含摄之义如上所明能所总该故言理无不尽此乃文字则该能诠尽般若则该所诠尽诠旨既备故云统为教体也。

  第三分别处会二初总明佛说大部处会。

  ●文二初总示大部。

  六百卷文四处十六会说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
  (山中四会山顶三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

  ●二别显此经。

  此经则第二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上总明皆如文可知。

  后别明传译此卷时主。

  ●文三初正明东土翻译前后二初通辨诸译。

  前后六译一后秦罗什二后魏菩提流支三陈朝真谛四隋朝笈多五唐初玄奘六大周义净上六人皆三藏。

  流支者天平二年于洛阳译成十四纸名金刚般若真谛太康元年于金陵郡译成十四纸名金刚断割笈多开皇十年于洛阳译成十六纸名金刚断割玄奘贞观二十二年于玉华宫译成十八纸名能断金刚义净证圣二年于佛授记寺译成十二纸名能断金刚。

  ●二克示所传。

  今所传者即罗什弘始四年于长安草堂寺所译。

  如文。

  ●二因辨西方解释异同。

  天竺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亲诣弥勒禀受八十行偈又将此偈转授天亲天亲作长行解释成三卷论约断疑执以释无著又造两卷论约显行位以释。

  转授天亲者有说云以天亲久习小乘近从大教要涤情执故转授之断疑执显行位正宗文中可见。

  ●三示今科判依据差别二初正明科释所依。

  今科经唯约天亲释义即兼无著亦傍求余论采集诸疏。

  兼无著者以显此疏正依天亲傍用无著余论诸疏义见开题处。

  ●二结成立题所以。

  题云纂要其在兹焉。

  不同净名集疏备书四圣之名义即如何晏集解论语于孔安国马融等注中当者用之不当者翦之今疏亦尔或双取以各有理或共成一义故两存焉。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第二卷
  (终)

  校讹第一纸
  (十六行玄北藏作立楞严寺流通本同误)第四纸
  (二十行现北藏作见)第六纸
  (十七行令北藏作今)第八纸
  (十六行僧北藏作因)第十一纸
  (二行已北藏作以)第十二纸
  (六行曲北藏作由十三行示北藏作云)第十三纸
  (十四行轮北藏作论)第十七纸
  (十七行失北藏作夫)第二十纸
  (一行含北藏作舍)第二十四纸
  (十三行唯北藏作为已上流通本皆同误)
嘉兴大藏经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卷第三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

  唐 圭山大师宗密 述疏

  宋 长水沙门子璇 录记

  清荆溪后学沙门行策会编

  第四释通文义二初解题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疏二初释所诠三初释金刚二初翻名示相。

  金刚者梵云跋折罗力士所执之杵是此宝也金中最刚故名金刚帝释有之薄福者难见。

  梵云下新云缚左罗力士所执者如经所说执金刚神梵云诺建那此云露形神即此力士也金中最刚者金语通五此最精坚故安刚字仍非人间之物故云帝释有之乃是天上至宝故云薄福者难见正理论云帝释有宝名曰金刚不为薄福众生所见。

  ●二约法辨义二初引经论总彰二义三初总标略辨。

  极坚极利喻般若焉无物可能坏之而能碎坏万物。

  初二句表有胜能故喻般若无物下释极坚等相则知若有一物能坏则非极坚若有一物不碎则非极利也如银铁虽坚遇火则融刀剑虽利斫石则缺非极坚利也拣余坚利故加极字。

  ●二引教委释。

  涅槃经云譬如金刚无能坏者而能碎坏一切诸物无著云金刚难坏又云金刚能断又云金刚者细牢故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

  涅槃下引经无著下引论难坏即坚义能断即利义细牢者细谓拣粗显是微妙牢拣可坏坚固义成智因即是慧慧是智之因智是慧之果此约观照般若说以微细故能入于惑令彼灭也不可坏者智论云一切语言名相等事皆可破坏唯无相智不可破坏此约实相般若说问实相般若分因果耶答用有胜劣故分因果体无增减因果一如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华严经疏云理开体用名大方广智分因果号佛华严。

  ●三结显喻旨。

  皆以坚喻般若体利喻般若用。

  此结所引经论之意也然先上诸德皆用此义资圣云金刚者坚而复利坚喻本觉真性虽流转诸趣而觉性无坏利喻般若净照三贤十地贯通万行无明惑暗无不坏也肇云金刚者坚利之譬也坚故物莫能沮利故物无不摧以况斯慧邪魔不能毁坚之极也万物皆能破利之义也又诸经论说金刚喻定胜鬘经说金刚喻智梵网经以十回向为十金刚仁王谓十坚心净名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脱得无生法忍又诸经论说金刚座金刚山金刚轮如是等说皆取坚利义也又晋武帝起居注云武帝十三年炖煌有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英状如荞麦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如泥是知坚利之极也。

  ●二引真谛别示六种二初正明六种。

  又真谛记说六种金刚一青色能消灾厄喻般若能除业障二黄色随人所须喻无漏功德三赤色对日出火慧对本觉出无生智火四白色能清浊水般若能清疑浊五空色令人空中行坐慧破法执住真空理六碧色能消诸毒慧除三毒。

  一一以法合之分明如文皆般若之功也灾厄等者有厄则灾祸必来有业则苦果定至厄除则灾祸不起业丧则苦果不生随人所须有二意一则如余物不能随所须金不可为银用罗不可为锦用等金刚则不然要者皆得法中亦尔有漏功德人不可为天富不可为贫无漏不尔随心所成二则余物用之则尽金刚出之不穷法中亦尔有漏受之则穷无漏受之不尽对日等者慧即始觉合本觉时见法无生名无生智如起信云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常住即无生义也火出烧尽世间使六合空廓智起断除烦恼令大道通同能清等者水清则万像齐鉴疑除即佛法现前空中等者升太虚则不履于地住真空则不堕世间消诸毒者中毒则令人命终起惑则永沉生死毒除则延年益寿惑遣则不灭不生。

  ●二结示傍正。

  傍兼可矣非坚利之本喻。

  佛所立名本约坚利如上六义乃是兼明诸家至此多不料简殊滥正义若将此六配前五因即一当第三二三当四五四当第二五六当第一也。

  ●二释般若二初翻名略指。

  般若正翻云慧即照五蕴空相应本觉之慧是也。

  般若正翻慧者以古来诸德义翻为妙慧净慧无相慧此皆挟到彼岸义是别相也或云智慧今云正翻慧者即通相也即照下约功用以出体也照蕴空即是功用本觉之慧即是出体大品云色如聚沫受如泡幻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如是观者名照蕴空相应等者本觉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非新生故言本不顽暗故言觉慧即始觉也依体起用故云之慧始即同本故曰相应然本觉与慧不一不二以不二故故言相应以不一故故言之慧故资圣云妄心见俗曰无明悟心照真为般若俗境万有见心必异真空理一悟自无差第一义空离照无理清净本觉即理是照又涅槃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此等皆证体用非一非二义也然本即实相始即观照也。

  ●二引教广释二初引论别相释二初明总摄三慧。

  若约学者从浅至深言之则摄闻思修三慧总为般若。

  学者即修大乘行人也初须闻法生解名闻慧次则测度所闻评量教理分明忍可以印自心名思慧然后如闻思处依而行之无所乖越名修慧前二有漏后一无漏前浅后深深浅虽殊通名为慧是故总收名为般若如人攻文赴举及第虽前劣后胜皆一人也云云。

  ●二引论文释成二初正释成。

  故无著云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

  波罗蜜中等者此明顿悟中渐修也慧才发时照万法空便到彼岸名为顿悟由有多生习性未得念念相应故须听闻正法思惟其义如说修行方得究竟证入名为渐修开题中略明也若唯识中说则具根后二智谓十度中六通本后四唯后得六中则二智皆具为分六度故第六偏取二空本也今依无著更加加行智则通前三矣金刚断处等者如金刚断物之处而断烦恼非谓金刚亦通所断。

  ●二配因果二初双引论。

  又云细者智因故者智因即慧也依智度论因位名般若果位名智。

  上者字论牒所标下者字疏牒论文智因即慧慧果即智也前虽引用今方解释此引无著也次引智论可知。

  ●二双解释。

  则闻思修皆名为细细妙之慧佛智之因矣般若能断故在因位佛果无断转受智名。

  此明法空深慧意拣我空慧为粗浅不为佛因但是二乘因故般若下出所以以慧是拣择义拣择惑障显无为故以因位有惑故须择之乃名为慧智但决断为义以果位无惑但唯决定朗然独照故名为智只是一法受此两名如人破贼为将功成为相也有说以无漏智性为智因大云破之三涂有性何不断惑阙细义也此约妙慧别相以破若就通相取亦可矣以凡是有心皆成佛故此得是因也。

  ●二引经通相释。

  若依大品经若字通智慧二义故智与慧名义少殊体性无别。

  此明字缘字界若字是字界般那都为缘若以般为缘助于若界则名为慧若以那为缘助于若界则名为智如僧人俗人等云云名殊谓曰智曰慧义殊谓决断拣择此中义殊故使名殊也体性无别者皆别境中一也前三种智皆名慧故故智与慧皆如金刚故萨遮尼干经云帝释金刚宝能灭阿修罗智碎烦恼山能坏亦如是无常经云金刚智杵碎邪山永断无始相缠缚。

  ●三释波罗蜜三初约语对翻。

  波罗蜜者此云彼岸到应云到彼岸。

  应云下回梵文以西域风俗例皆如此云云青龙云蜜多者离义到义元康云天竺风俗所作究竟皆云到彼岸到离之义次文明之。

  ●二约义顺释二初释义。

  谓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涅槃此云圆寂亦云灭度。

  前三句中每句皆上法下喻意明烦恼如大河难可度故生死如此岸有情居故涅槃如彼岸诸佛住故则慧是能离能度能到生死等是所离所度所到若欲离此到彼必须度于中流此约四谛说之理则明矣知苦是离此岸断集修道是度中流证灭是到彼岸也此顺小乘义说下经令入大乘无余涅槃即须离二种生死此岸乘六度船筏度二障中流到二涅槃彼岸涅槃等者以翻波罗蜜为彼岸即是涅槃是故约转依果明彼岸义然生死即分段变易烦恼即总该二障圆寂者义翻也谓德备尘沙曰圆妙绝相累曰寂灭度者肇云涅槃者秦言无为亦云灭度或但云灭然灭与小乘不同小乘以灭生死为灭大乘以寂灭为灭故涅槃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然灭唯据果灭度乃兼因今则约果标因故云灭度所以经中上言涅槃下云灭度亦是唐梵双彰也涅槃种类下文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