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二开章正释既蒙加祐心通智明约义开章遂申经旨文二初标列章门。

  将释此经未入文前悬叙义门略开四段第一辨教起因缘第二明经宗体第三分别处会第四释通文义。

  此依崇圣寺尘外疏唯开四门若准大云疏中即开六门一明经意二明宗旨三明经体四辨译时五解题目六释经文今虽四门含六门义谓此第二摄彼二三第四摄彼五六其余单摄但小异耳。

  ●二依章正释四如疏科列。

  初中二初总论诸教。

  此中总论如多药共治一病下别显则如一一药各有功能也。

  ●文二初通赴机缘。

  谓酬因酬请显理度生也。

  酬因者酬谓酬报因谓因地以佛于因地初发心时希求无上正等菩提遂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于此四中三愿皆毕唯一未圆誓度众生众生宛在今虽证果不舍因门现身说法济度群品以报先愿故曰酬因故法华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酬请者佛初成道梵王帝释等请转法轮故法华云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如来默然受请既受其请故始于鹿苑终至鹤林四十九年说诸经教救度众生故法华云即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等也显理度生者此二相从合说然有通别通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别则说四谛法显生空理度凡夫外道说六波罗蜜法显二空理度不定性二乘及利根凡夫令入大乘道说一乘法显法界理度定性不定性二乘及地住菩萨并上上利根凡夫令入一乘究竟佛道也。

  ●二克就佛意。

  若据佛本意则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等。

  唯为一大事等者法华经具云诸佛世尊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乃至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准天长疏解云佛之知见非三非五故云一广博包含故云大诸佛仪式说此化生故云事众生有此机能感于佛曰因佛即应之曰缘故者所以义由此一大事因缘所以佛出于世也开示悟入者此之四句不出于二前二句能化后二句所化能化有二谓大开而曲示此属于佛所化亦二谓始悟而终入此属众生若准法华论释开者双开菩提涅槃二无上果示者别示法身显三乘同体悟者知义别指报身二乘不知说令知故入者因义修因契入故华严疏主解云开者开除惑障示者示真实理悟者悟妄本空了心体寂只令悟上真理入者冥于心体石壁解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开也指示心中了了分明是佛性曲示也斩新领解决定印可不疑始悟也一切念想都亡终入也诸家解释旨趣不同白璧黄金各为至宝。

  后别显此经五。

  别显者近指一卷金刚远关诸部般若以同宗故意明有何所以说无相经于中五段具如下列。

  ●初中三初标。

  一为对治我法二执故一。

  对治者如病设药义见序中我执者有二一凡夫情计我即执五蕴总相以为主宰二外道神我即蕴离蕴或大或小幽灵神圣动用难思皆计为实故云我执计一切法实有体性名为法执然佛说小乘以除我执今说般若重为此者盖深必该浅也由是正除法执兼明我空也。

  ●二释二初总标由执起障。

  由此二执起烦恼所知二障。

  烦恼即根随等此依我执而起如前逐妄中说所知即根本无明也故起信论云无明义者名为智碍即所知障也此依法执而起。

  ●二别示二障过患二初烦恼障。

  由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造业受生轮转五道。

  心不等者心本清净自在功德妙用过于尘沙良由此障覆蔽不得显现故云心不解脱解脱者自在义不唯令心不解脱复能造业润业业即善恶不动业也以有业因必招果报即受生也受生之处所谓五道生而复死往而又来故云轮转轮转之相已如序中纶轮义也反推其源即是我执故知我执是过患根本故须除之。

  ●二所知障。

  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不了自心不达诸法性相纵出三界亦滞二乘不得成佛故名障也。

  慧不等者此即大乘深慧不论小乘浅慧此慧若发照见五蕴皆空唯是心性离自心外无别有法今为无明覆蔽不得开发故华严云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不达等者然诸法性相有别有通别则如水以湿为性以动静为相等通则诸法同以无为为性有为为相由无是慧故不能了之然了心即根本智了性相即后得智二智不显盖由无明无明不除不成佛法故云纵出三界亦滞二乘等斯则虽出火宅犹止化城不到宝所若反推其本由于法执将知法执是过患根本也然此二障非谓抗行皆由一心所为但微著有异所知则细烦恼则粗粗细虽殊都无别体犹如一水起动成波微著有异于中亦有二义才动则不能现像同彼所知猛盛则覆舟溺人况于烦恼法喻相对昭然可见又心慧解脱约人料拣以成四句谓心解脱慧不解脱二乘也心不解脱慧解脱大悲菩萨也俱解脱佛也俱不解脱凡夫也。

  ●三结。

  二执若除二障随断为除二执故说此经。

  以前推穷一切过患根本是其我法二执二执若遣二障即除二障若除则诸过自灭由是过患之源即是二执为除二执故演斯经故知此经是大良药故心经云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等乃至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欲知此经除二执者如经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除我执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除法执也如此类例遍于经中。

  ●二中二初标。

  二为遮断种现二疑故。

  如文可知。

  ●二释。

  遮未起种子之疑断现起现行之疑即经中答所问已便蹑迹节节断疑乃至经终二十七段。

  疑者于理于事犹豫不决即心所法中烦恼一数然有二种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谓蕴在藏识未显发者名为未起现行谓动之于心或形之于口名为现起遮则遮其种子不令起于现行断则断于现行即自除其根本其犹筑堤防水倾津泼焰其义可见即经下指经也然准经即答三问已展转而断起复连环故云节节至二十七然遮断之言总有两意一则经中有须菩提陈疑处是现行即第二第十一第十九余无问辞皆种子也二即当时尽是现行望于后代总名种子斯则断现行时即是遮种子也然二意中后意稍切故二十七疑皆言断而不言遮也。

  ●三中二初标。

  三为转灭轻重二业故。

  ●二释。

  转重业令轻受灭轻业令不受。

  泛论业有三种谓善恶不动受有三时谓现生后若今世造善恶今世受苦乐者名顺现报业若今世造善恶次生方受名顺生报业若今世造善恶从第三生已去乃至百千生方受名顺后报业今世有人造善恶业目下无报便疑无因果者良由不达此三时报也故佛名经云行善之者触事轗轲行恶之者是事谐偶致使世间愚人谓之善恶不分我经中说有三种报如上所叙今言转灭者二中唯转恶业以违理故时则通三然此恶业受报准小乘宗说有定不定如初篇四重名为定业僧残已下名不定业以此对时应成四句谓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俱定俱不定若此经说者则不然以未入我法名决定业若入我法名不决定业所言不定者或轻或重或受或不受也问若然者何以大般若中云唯除决定业应受报耶答但转重成轻非令不受故无违也如此经云若有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菩提言先世者有二意一前生之前名为先世二未持经前名为先世虽通此二后义为正也今以三涂之业用轻贱代之令报不定生报现偿令时不定此皆转重令轻也其灭轻不受经则无文经虽无文义乃合有然有两意一者以重况轻意云重业既转之令轻轻业故宜不受二则曾堕三涂之者出在人中犹有余业即贫穷诸衰等苦今既不堕三涂则余业必免亦是时报俱不定也。

  ●四中三初标。

  四为显示福慧二因故。

  ●二释二初未说失为凡小。

  佛成正觉未说般若之前众生由无妙慧施等住相皆成有漏或滞二乘。

  佛成正觉者即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身初圆示成正觉也未说等者即成道之后十二年已前但说人天因果及四谛缘生未说三空般若无妙慧者妙慧谓无相甚深般若也此是法空之慧以未说般若未显法空故无此慧也施等住相者等于戒忍等四住于我人众生等相及住法非法相也既住我法等相则成世间因果故皆有漏也此说凡夫依人天教者或滞二乘者设有断惑证真不无厌苦忻乐纵出三界亦堕声闻缘觉之地此依小乘教者若准凡夫兼无粗慧就胜通说故言无妙慧也。

  ●二已说得为佛因二初顺释。

  故谈般若显示妙慧为法身因五度为应身因。

  即十二年后说诸部般若之教诠显妙慧妙慧即第六般若波罗蜜以法身是真如妙理本不生灭但以烦恼覆之名如来藏若妙慧照破烦恼真理显现成大法身故说妙慧为法身因也五度等者五度即施戒忍进定应身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之体也此由积集五波罗蜜之所感得故言五度为应身因也。

  ●二反显。

  若无般若则施等五非波罗蜜不名佛因。

  非波罗蜜等者虽行施等由无慧导皆成住相由住相故便成有漏但成世间善因乐果故非佛因也故菩提资粮论云施戒忍进定及此五之余皆由智度故波罗蜜所摄。

  ●三结。

  故须福慧二严方成两足尊矣。

  福慧属因即五度六度是能严也两足是果即真身应身为所严也然诸佛果德虽无量无边以要言之不过此二故法华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意谓由无般若致使施等非波罗蜜不成佛因故须福慧二严乃成两足妙体然前五与第六互相资助以真应二果必须具故其犹胶青彩色彩非胶而不着胶非彩而无色六非五而无相五非六而无因如经云应无所住即修慧也行于布施即修福也又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即修慧也修一切善即修福也此例甚多。

  ●五中三初标。

  五为发明真应二果故。

  诸经论中皆说三身此唯明二者已合摄故言三身者即法报化如权宗所说法身是理无漏无为报身是智转识所成有为无漏虽证于理智且非理如日含空由是理智分为二也化身是影固宜不同是故说佛为三身也今言二者法报合故以智即是理如光即珠是故合说为真身也如净名经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岂言报体是有为耶又涅槃经云若人言如来同有为者死入地狱是故此中不说于三但言二也故智论云佛有二身一真身二应身亦云生身应身皆化身也问法报化等皆是佛身法报既其不分化体何故别说耶答法报皆实所以合论化体唯虚故宜别也。

  ●二释。

  未闻般若之前但言色相是佛不知应化唯真之影不如实见真身应身。

  谓十二年前小乘之人唯取三十二相金色之身以为真佛不知更有真佛故云但言色相不知下以未达法空故不知此相但是真身之中所现影像也故唯识云大圆镜智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既言是影则知非真故弥勒颂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不如等者若知真身是实应身是虚又了相即无相名为真身无相即相名为应身如是见者名如实见故华严云于实见真实不实见不实如是解法相是则名为佛若不如是名为不如实见。

  ●三结。

  故此发明二果令知由前二因证得。

  发明二果者如经云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者发明真身也是名三十二相者发明应身也又云则非具足色身发明真身也是名具足色身发明应身也余例此知二因等者真身由前慧因证得应身由前福因证得也前段中云故须福慧二严等即是约果说因今云故此发明等即是望因说果如是说者意令众生修二种因证二种果也然前五门展转相蹑谓说般若经本除二执故有第一二执虽遣两疑犹存故有第二纵使无疑争奈先业故有第三恶业既灭无漏因成故有第四因既昭然果证何远故有第五由是一经大意极此五重矣。

  第二明经宗体二初宗。

  宗即所诠体即能诠今初宗者尊也重也心言之所尚也然言由于心故故肇公云情尚于空者触言而宾无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余皆例此。

  ●文二初统明诸教。

  统论佛教因缘为宗。

  统论佛教者然此方古今教有三种浅深既异所宗亦殊一儒教主即文宣王谓孔丘也宗于五常仁义礼智信意以修身慎行治国理家扬名后代也二道教主即玄元皇帝谓老聃也宗于自然此即融荡是非齐平生死终归虚无也三释教主即释迦也宗于因缘意令识迷破惑证真起用也故云因缘为宗然一代佛教通宗因缘虽小乘生灭大乘无性浅深有异大约统论皆因缘也然有二种一世间二出世间世间有二一内二外外复有二一谓种子为因水土人时等为缘而芽得生又泥团为因轮绳陶师等为缘而器得成二内谓无明为因行支为缘而生识等五支及生老死二支前二器世间后一即有情世间故知成此三界世间只由因缘二字二者出世间有三种一则本觉内熏为因师教外熏为缘而始觉得生二则始觉为因施等五度为缘而佛果得成三则大悲为因众生为缘而应化得兴故知出世间一切净妙等事不出因缘二字故法华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又云我说是因缘能灭诸戏论然统收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有义空义假义中义虽浅深不同皆堕因缘也言有者有生有灭也谓诸法缘会而生缘离则灭如马胜比丘为舍利弗说偈云诸法从缘生缘离法即灭如是灭与生沙门如是说空者既属因缘则知无体无体即空义也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假者如镜像水月虽则不实缘会不得不现故净名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现中者以假故非空空故非假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名为中义故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又如中论都明有等四义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即三乘教中所说空有中假等义并不出因缘故云佛教统宗因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