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二通难。

  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但以迷倒妄见生死名在此岸若悟生死本空元来圆寂名到彼岸。

  此即净名经文彼云若弥勒得授记者一切众生亦应授记何以故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等今用此文以为难辞难意云众生既即寂灭何有离此到彼今言到彼者莫违经耶但以下释通但约翻迷成悟便是离此到彼若悟此已渐除渐证名为究竟然成波罗蜜要与七最胜相应如唯识说。

  ●三顺义通结。

  若兼般若回文应云到彼岸慧。

  则是波罗蜜中之闻思修慧也。

  ●二释能诠二初翻名。

  经者梵音修多罗义翻为契经。

  修多罗或云修妒路或云素怛览此但梵音楚夏之异耳义翻者以修多罗正翻云线由西天以修多罗一名召于四实谓圣教席经井索线彼多以华献佛置之案上恐风吹散以线贯之又见此方圣教能持佛语得无所遗如线贯华故以线称目之就彼处呼曰修多罗据此正翻即合云线此方不贵线称故翻为经斯则暗符彼方席经兼顺此土儒道之经然虽符顺彼此而未免相滥由是更加契字以拣异之然更合于修多罗上加欲底二字翻为契经则唐梵皆足也。

  ●二释义。

  契者诠表义理契合人心即契理契机也经者佛地论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生故。

  诠表下释契字诠表义理释契理也谓说事如事说理如理云云契合人心释契机也谓令人有所悟解欢喜信受云云斯则契理契机之经依主释也文虽是倒意以经是能契也经者下次释经字初标以佛下释如开题处明已今唯言经而不言契者以有般若拣滥明非道德等经故不言也。

  后释经文。

  ●文二初科分。

  
  ○准常三分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此则道安法师所判但是佛经无问大小皆科为三意云序分彰说法之由致正宗畅本意之玄门流通继遐芳于万古冥符西域今古通遵此经从如是至敷座而坐是序分时长老下至应作如是观是正宗分佛说是经下至信受奉行是流通分。

  ●二随释三如疏科释。

  
  ○初文二初证信序二发起序。

  证信者即六成就也显说听时处一一分明以证非谬令物生信故发起者则以事相表示发起正宗法义也然此二序更有异名谓通序别序通谓诸经同故别谓诸经别故亦谓经后序经前序经后序者佛说之时未有结集之时方安立故经前序者佛先发起方说经故。

  
  ○今初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释此分三一明建立之因则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佛一一答我灭度后一依四念处住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等。

  建立因者意明如是等言因何而立佛临灭等者佛将入灭阿难愁恼阿泥楼豆告阿难言汝是持佛法人且须裁抑汝当往彼咨问后事阿难曰云何后事阿泥楼豆曰世尊在日以佛为师世尊灭后以谁为师世尊在日依世尊住世尊灭后依何而住恶性比丘佛在之日佛自调伏佛灭度后如何调伏遐益后来理宜结集一切经首置何等言阿难承教一一咨问今疏影略不载问辞但书答语也四念处者四即身受心法念谓念慧处谓身等即是念慧所安住处则念是能住身等四处为所住于此四处安住念慧名四念处住带数释也一观身不净即有漏色蕴具有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乘过去业识种子揽现在父母精血合成身故故净名云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智论云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从华间生唯从秽道出二住处不净于母胎中居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常受熏秽故智论云是身如臭物不因华间生不从薝卜有亦不出宝山三自体不净合三十六物以成身故谓外有发毛爪齿眵泪涕唾垢汗便利等十二次有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等十二中有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痰白痰生藏熟藏等十二智论云地水火风质能盛受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四自相不净九孔常流不净物故智论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净一旦命终膀胀烂坏臭恶狼藉不堪见故净名云是身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智论云审谛观是身终归于死处难御无反复背恩如小儿金光明亦云虽常供给怀怨害终归弃我不知恩二观受是苦者受即是心所遍行五中一也仍有三种谓苦乐舍苦谓苦苦乐谓坏苦舍谓行苦问乐受未坏应非苦耶答以乐是苦因故凡夫妄计为乐元来是苦问舍非苦乐云何苦耶答行蕴迁流逼迫常苦但以苦乐粗相所覆常情不知此微细苦故此三法俱名苦也三观心无常者心即缘虑生灭之心谓心心念念前灭后生相续不绝如水流注故经中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九百生灭四观法无我者法即五蕴谓五蕴法中一一推求即蕴离蕴皆无我也如上观之即能对治凡夫四种颠倒谓凡夫颠倒则造业受生反此用心自然无咎以戒为师者从其轨范但依戒律作止分明故菩萨戒序云波罗提木叉者是汝大师如来在日无异此也默摈等者佛法慈悲为无刑罚比丘恶性唯默摈之意令省己知惭自然调伏耳经初等语释在次文然此四中意在第四文中承便兼带前三。

  二明建立之意意有三焉一断疑故谓结集时阿难升座欲宣佛语感得自身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故说此言三疑顿断二息诤故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则诤论起三异邪故不同外道经初云阿忧等。

  建立意者建立如是等言意在于何此有三意如文三段断疑等者智度论说佛灭度后诸天王等请迦叶言乃至云法城欲颓法幢欲倒当以大悲建立佛法迦叶受请往须弥顶击大揵槌诸圣弟子得神通者皆来集会迦叶告言佛法欲灭众生可愍待结集竟随汝入灭诸来圣众受教而住毕钵罗窟迦叶入定以天眼观今是众中谁有烦恼应逐出者唯有阿难烦恼未尽尔时迦叶从定而起于大众中牵出阿难告言清净众中结集法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是时阿难惭耻悲泣告迦叶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为侍佛以阿罗汉者不得给侍故留残结不尽断尔迦叶告言汝更有过佛意不听女人出家为汝殷勤致请令佛正法五百岁衰微是汝突吉罗罪佛临涅槃近俱尸竭城背痛叠郁多罗僧敷卧语汝须水汝不供给是汝突吉罗罪佛昔问汝若有人好修四神足应住寿一劫若无减一劫为汝不对令佛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罗罪汝于一时以郁多罗僧衬身而卧是汝突吉罗罪汝昔与佛叠僧伽梨衣以足踏上是汝突吉罗罪佛阴藏相入涅槃后以示女人实为羞耻是汝突吉罗罪迦叶言汝有如是六种突吉罗罪应于僧中悔过是时阿难脱革屣袒右肩长跪合掌依六种突吉罗罪忏悔忏悔已迦叶牵阿难出语言汝漏尽可来言讫自闭窟门是时阿难涕泪悲泣求断结惑靡不精诚至于后夜疲极偃息头未至枕朗然得悟三明六通作大罗汉却至窟门击门而唤迦叶言汝复何来曰我漏已尽迦叶言汝若漏尽可纵神通于户钥孔中入阿难腾身入来礼拜僧足迦叶手摩阿难顶言我欲为汝令汝得道汝勿嫌恨此如苏秦张仪云云然阶圣果切在修心不如说行事佛何益狐假虎威宜其止绝斯意甚妙详而警之时大众请阿难升座结集法藏既升座已未发言间感得自身相好如佛是时大众遂起三疑故说下既言我从佛闻则知非佛重起非他方佛来亦非阿难成佛故云三疑顿断广如彼论恐烦略叙也息诤等者同为罗汉德业颇齐若云自言固宜諠诤异邪等者阿者言无忧者曰有外道意云万法虽异不出有无置之经初以之为吉以初吉故令中后亦吉今则不尔故云异邪。

  三正释文义。

  ●文二初标列述意。

  具六成就谓信闻时主处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

  言成就者谓六为能成就教为所成就也。

  ●二依科解文六如疏列。

  一信。

  ●文二初合释。

  若兼我闻合释则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

  合释者谓兼次段合而释之此则别义不计六数也。

  ●二单释。

  单释如是者智度论云信成就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又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称如是又有无不二为如如非有无为是。

  单释者谓正释信成就义所引论文有标有释佛法下是释或曰因何最初便明其信故此释也信为能入者然佛法无量信为初基若无信心宁肯修习由是五位之内信位居初十信之中信称第一十一善法信亦为先故知信心之前更无善法依此信本方兴解行乃至证入故华严云信是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槃无上道今置经首以表信相为入法之初也智为能度者菩萨万行非智不成若无智慧即滞有着空以智为主不着二边成无漏因获菩提果故菩提资粮论云施戒忍进定及此五之余皆由智度故波罗蜜所摄信者下正显如是二字是信之辞上皆智论所释又圣下是刘虬注无量义经中释此下皆约法说也显如者众生如隐故沈三界欲绝三界只要显如故云但为除如之外余皆虚妄故云唯如为是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有云始从得道乃至涅槃其中所说无不为如又有下即梁武帝解意明有即无故不有无即有故不无相即同时故名不二不二即如也此约双融显如也如非有无者恐闻有无不二为如便谓如体是有是无故此遮也意明有无即不是是即非有无此上二解如字是显体是字即无非也。

  二闻。

  ●文二初正释我闻之义。

  我即阿难五蕴假者闻谓耳根发识废别从总故云我闻。

  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我二外道神我三三乘假我四法身真我今拣余者故云五蕴假者则第三随世流布要简宾主乃称于我阿难已达我空实不计执故云假者闻者然大小乘诸论辨闻不同有云耳根或云耳识或云根识和合故闻今云耳根发识则后义也以根识单阙皆不能闻云云然根识闻声而不闻教若准名句唯是意闻故瑜伽云闻谓比量然由耳识缘于声境与意同时得闻也然此二识闻声名句实非先后异时以率尔耳识同时意识故得闻也五识皆然废别下或曰既云耳根发识故闻合云耳闻云何经内唯言我闻故此释也以耳是六根之别我是一身之总今废别耳从其总我故言我闻。

  ●二商较所闻之法。

  阿难所不闻二十年前之经有云如来重说有云得深三昧总领若推本而言即阿难是大权菩萨何法不通。

  前二句牒难辞谓阿难是佛成道夜生年至二十方为侍者二十年前佛所说法并且不闻何得结集诸经皆称我闻有云下通释此有三意有云重说者一也佛初命阿难为侍者阿难从佛乞三愿一不着佛退衣二不随佛受别请三请说未闻之法佛随其愿故得闻也得深三昧等者二也金刚华仙经说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力故前所说经皆得忆持与闻无异故法华经云世尊甚布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若推下三也不思议境界经云复有百千万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在座其名曰舍利弗乃至阿难等是则三中前二权说后一实论故言推本也。

  三时。

  ●文二初拣显释。

  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故言一时诸方时分延促不同故但言一。

  师资合会者谓说者教人以道德曰师资者取也从师之教取而行之也佛及大众说听具足故云合会说毕听毕故云究竟意取说无异席贯通首末故曰一时佛地论云此就刹那相续不断说听究竟总名一时一时之语佛自言故涅槃云昔佛一时在尸首林又云我于一时在迦尸国此则显说听能所一切圆毕也诸方下拣时也不同有二谓横则参差不同竖则延促不同延促不同如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昼夜上上倍增故参差不同者如俱舍云夜半日没中日出四洲等既然云何定言寅卯辰巳日月等耶。

  ●二会法释。

  又说法领法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始本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

  此是悫公楞严疏意说领即师资也下有四对心境泯者以闻法之时妄心不起心既不起境即不生心境两亡故云泯也此即不得以生灭心行听实相法此通依计故皆泯也斯则染心俗境一对理智融者以听法之际能所不分以动念即乖法体二皆真实故言融而不言泯也斯则净心真境一对凡圣如者由心分别则见圣见凡心既不生谁凡谁圣相本自尽故言如也斯则因果一对本始会者妄念起时隔于本始念既不起本始自同摄用归体故言会也斯则体用一对问此与第二何别答前智是始觉中根本智前理是本觉中真谛境若此始本本通真俗始合本后则前狭后宽也前为形染且言真境净智此为都明故言本觉始觉也又前约分证故云理智融此约极证故言本始会也诸二者谓心境理智凡圣本始也皆一者一义不同谓心境则泯之故一理智则融之故一凡圣则如之故一本始则会之故一义虽不同俱名为一故云一时。

  四主。

  ●文二初翻名。

  具云佛陀此云觉者。

  经唯标佛者以秦人好略故仍存梵音者恐滥菩提故以菩提云觉则属于法今指于人故言其佛无相滥失故不翻也若释其义须得唐言故先翻对也然觉谓觉察觉悟觉悟即照真本有觉察则了妄本空了妄本空则不逐于妄照真本有则不迷于真真妄既明则能破和合识灭相续心显现法身智亦亡也当尔之时始本无二唯一觉耳菩萨虽亦照真了妄未得究竟犹带萨埵之名唯佛如来所作究竟故独称觉者。

  ●二释义二初引论正释二初约体离念释。

  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则以无念名之为佛。

  然此论明本觉心体性离诸念今此引释果佛者以果佛之体即是本觉元自离念因果虽分离念无别故以本觉离念即是佛体故经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等是故在缠名本觉出缠名究竟觉始终体一更无别法故论云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则以下疏结本觉离念是佛体也。

  ●二约位三义释。

  然觉有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