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
此章结赞至诚之德归于天性也。经纶等三句乃教乃性乃道三大体也。焉有所倚。明上三大体。乃诚者自成。无假于物。即中也。肫肫其仁。言诚之实也。渊渊浩浩。明诚之广大也。苟不下结。诚之高明深厚。非圣人不能到也。下引诗证成。
诗云。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澹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此章广引诗。证诚之能德也。前以隐名诚。于此章见矣。曰恶其文。曰闇然。曰淡。曰简。曰温。曰潜伏。曰人所不见。曰不愧屋漏。曰不动。曰不言。曰无言。曰不赏。曰不怒。曰不显。曰不大声以色。曰无声无臭。皆隐之义也。此书依一诚为万事。复万事于一诚。故此显诚之德至精至细矣。闇然淡简温之诚也。知远知风知微明也至诚如神也。潜虽伏矣至毛犹有伦。皆言隐能见。微能显。乃诚之实德也。其重在隐。故有天性无声无臭结之。至隐也。万事至于无声无臭。尽矣极矣。莫可加矣。故云至矣。此章与前章是一文。不必分也。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十五
(信商▆▆龙同室杨氏
信商▆▆▆同室江氏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十五卷计字一万六百三十
该银六两三钱▆▆▆厘
伏愿仗
般若而悟证真乘赖▆▆▆安宁老稚谨意
康熙十四年十月 日楞严寺经坊附板)
嘉兴大藏经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十六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杂着
天主说辩(并序)
天主教乃西域梵自在天外道也。震旦往无其种。自我明万历间。有璃马窦自西洋航海而来至京师。神宗厚遇之。后兹陆续而至者有数十人多。在闽粤浙淮南北两京诸地。所从者皆斯文学者。其类精于天文。能博金银等物。所以能动人心。专排佛。其从化者家有佛像菩萨像。皆令投诸江海中。或蹑佛言为难。如云梵网有言。一切有生皆宿生父母。杀而食之即杀吾父母。如是则人亦不得行婚。是妻妾吾父母云云。士僧无能答。云栖大师尝为折之。其辞藻雅深细。非上智未易晓。衡因广其说。言虽不文。意虽浅识者易解。不为舛说所惑。全生生一念。远离颠倒梦识。证自性之仁慈。续诸佛之慧命。仍以云栖大师说首置。使知兹辩源流深浅。如此而已。
古杭云栖大师着
又问彼云。梵网言。一切有生皆宿生父母。杀而食之即杀吾父母。如是则人亦不得行婚。是妻妾吾父母也。人亦不得置婢仆。是役使吾父母也。人亦不得乘骡马。是陵跨吾父母也。士人僧人不能答。如之何。予曰。梵网止是深戒杀生。故发此论意。谓恒沙劫来。生生受生生。生必有父母。安知彼非宿世父母乎。盖恐其或己父母。非决其必己父母也。若以辞害意。举一例百。则儒亦有之礼。禁同姓为婚。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彼将曰卜而非同姓也则婚之。固无害。此亦曰娶妻不知其为父母为非父母则卜之。卜而非己父母也则娶之。亦无害矣。礼云。倍年以长则父事之。今年少居官者何限。其舁轿引车。张盖执戟。必儿童而后可有长者在焉。是以父母为隶卒也。如其通行而不碍。佛言独不可通行乎。夫男女之嫁娶。以至车马童仆。皆人世之常法。非杀生之惨毒比也。故经止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杀。未尝云一切有命者不得嫁娶。不得使令也。如斯设难。是谓骋小巧之迂谭而倍大道之明训也。胡可得也。复次。彼书杜撰不根之语未易悉举。如谓人死其魂常在。无轮回者。既魂常在。禹汤文武何不一诫训于桀纣幽厉乎。先秦两汉唐宋诸君何不一致罚于斯高莽操李杨秦蔡之流乎。既无轮回。叔子何能说前生为某家子。明道何能忆宿世之藏母钗乎。羊哀化虎。邓艾为牛。如斯之类。班班载于儒书。不一而足。彼皆未知。何怪其言之舛也。
天说余
予顷为天说矣。有客复从而难曰。卜娶妇而非己父母也既可娶。独不曰卜杀生而非己父母也。亦可杀乎。不娶而生人之类绝。独不曰去杀而祭祀之礼废乎。被难者默然以告予。予曰。古人有言。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同姓不婚。天下古今之大经大法也。故疑而卜之。杀生。天下古今之大过大恶也。断不可为。何疑而待卜也。不娶而人类绝。理而然矣。不杀生而祀典废。独不闻二簋可用享。杀牛之不如禴祭乎。则祀典固安然不废也。即废焉。是废所当废除肉刑禁徇葬之类也。美政也。嗟乎。卜之云者姑借目前事。以权为比例。盖因明通蔽。云尔子便作实法会。真可谓杯酒助欢笑之迂谭。排场供戏谑之诨语也。然使愚夫愚妇入乎耳而存乎心。害非细也。言不可不慎也。客又难。杀生止断色身。行淫直断慧命。意谓杀生犹轻。不知所杀者彼之色身。而行杀者一念惨毒之心。自己之慧命断矣。可不悲夫。
观衡着
天主教云。梵网经言。一切有生皆宿生父母。杀而食之即杀吾父母。如是则人亦不得行婚。是妻妾吾父母也。人亦不得置奴仆。是役使吾父母也。人亦不得乘骡马。是陵跨吾父母也。此以妻妾奴仆不得言父母难。所杀生灵亦不得言是父母也。斯言特肉眼不明。不知轻重耳。试为论之。世间者轮回也。轮回者上下返复也。若子孙妻妾。奴仆骡马中无多生父母。则世间不名轮回。既世间有轮回。而子孙妻妾。奴仆骡马中实有多生父母。以肉眼不见。隔生不识。姑不罪之。独杀一事大惨。杀之业大重。故佛特为伸明。使知生灵中或有父母。岂忍杀父母而食之乎。此吾佛至极悲诲。最后明训。愍四生之惨毒。救三涂之业苦。岂将肉眼不明之事以难佛眼真明之理哉。是以蝇火争明。于杲日特不自量也。
又。世间颠倒轮回。而妻妾奴仆中或有多生父母眷属而不识者。皆长夜中人梦未醒耳。唯佛洞然。故称觉者。谓觉世间颠倒故也。有云。三界不生。释迦万古。如长夜是也。佛既已觉。又觉诸有情。劝人辞亲割爱。出尘离俗。不杀生。不妻妾。不奴仆。不骡马。远离颠倒梦想。究竟真常而后已。岂妻妾奴仆决然不可废乎。若谓不妻妾。绝生人之大本。不奴仆。绝役使之名分。是不知不妻妾。不奴仆。不骡马。即圣世人皆圣贤。自能化生。何假妻妾。自能所欲随至。何用奴仆。自能乘空往来。何用骡马。岂必定要妻妾而后生。奴仆而后役哉。果是圣贤处世。示有妻妾。示有奴仆。示有骡马。皆变化所出。定无多生父母属眷。相亲相冤而为颠倒也。今以世间经常难出世间之大道。实明暗相背耳。
又佛名空王。无有实法可说。特以名字引导众生。归乎自性。至如真理。名曰真心。名曰法身。于真理中岂有身心之名哉。盖众生所重者身心。故就其所重而名之曰幻身。非身更有法身。妄心非心。更有真心。使人信是自己本体。孰肯不尽心焉。是佛以身心之名。引人至于性地。佛愍世之迷倒。杀贪猛炽无可遏禁。以众生所重者父母。故言多生父母有在六道中者。而杀而食。即杀父母。是以父母之名。止人之杀心。救众生之冤苦。佛以假名杜人杀机。导人至于仁慈之地。是佛善巧方便。无上妙诲。岂得以世智辨聪而可议哉。
又。以理论之。天地万物同一真性。则万物之身岂非诸佛圣贤法性耶。万物既是诸佛法性。又非父母妻妾奴仆法性耶。法性既一。万物名诸佛亦可也。名父母妻妾奴仆亦可也。杀万物。说杀诸佛亦可也。说杀父母妻妾亦可也。欺陵妻妾奴仆。说欺陵诸佛父母亦可也。而妻妾奴仆骡马独不可敬重乎。或谓妻妾既可名父母。而复妻妾者是丧伦也。岂有人而妻妾尊长者耶。曰妻妾可名圣贤父母。性一也。伦者迹也。现今父母妻妾各有其形。岂得混迹而丧伦耶。以迹观则殊尊卑。以性观则等亲爱。视父母兄弟如路人则不可。视妻妾奴仆骡马如父母。未尝不可也。视万物如父母亦未尝不可也。万物既可视如父母。可忍杀而食之耶。如是难者。是以迹驳性。以事障理。而有限之恩焉能驳无碍之辩耶。又六道中必有父母者。以众生自有识神以来。生死轮转。恒河沙之恒河沙不足较。劫数之多。遍观大地。无芥子许。不是众生舍身受身处。备经六道。生生皆有父母。其劫数恒沙不足为较。曾为父母眷属者恒沙亦不足较也。大地既无芥子许。不是众生受身处。则六道中亦鲜有不是亲缘眷属者。总之亲而复冤。冤而复亲。近而复远。远而复近。上而复下。下而复上。改头换面。从冥入冥。互不相知。悲夫。轮回颠倒甚至于斯。然人之父母妻妾子孙奴仆骡马及所杀众生亦非无因而相遇。必是多劫多生亲缘眷属。或冤或亲。因缘相感。聚于一时也。寒山有言。我笑他家颠倒颠。媳妇骑驴阿翁牵。骑爷马。擂自皮。锅里煮着肥羊肉。羊肉都是沾亲带故人。知此可忍以众生肉举筋下咽耶。
又。妻妾奴仆骡马中或有多生亲缘眷属而不为罪者。何耶。曰。非全无罪。但就世间肉眼不明不知而无犯伦之罪。其实是生死重业。故佛教人出生死。一切悉离也。如人有犯上者。或杀或淫。或天加之雷霆。或王加之刑法。必至大辟。人有梦中犯上。亦有淫杀盗妄者。在佛法则不容。在世法则付之不知。无可证明则不加罪。而天地鬼神或知之。以梦事沉迷。亦不见过。梦迷既可减过。而多生亲缘或有在妻妾奴仆中。以隔生不识。过亦可减。但出世圣人厌其颠倒耳。或曰梦迷犯上可减过。隔生不识有长上。误为妻妾奴仆者。亦可减过。独不曰隔生不识。误杀亲缘。亦可减过耶。曰。此言迷谬。不足论也。妻妾奴仆是摄受因。杀生是惨毒因。以惨毒加蚤虱尚有罪。况加之鸡犬。加之牛羊。加之骡马。加之多生父母而可无罪耶。佛言六道中有父母者。意在生人亲爱。救众生之惨毒。非以隔生论伦理也。
为安城石者朱太史结放生社文
古杭云栖大师乘愿力来。为净土法门中兴教主。广远法师之弘范。绍寿禅师之芳猷。诚弥陀示现。慈氏分身也。著述甚多。盛行于世。有戒杀放生等文。而慈覆万灵。得全生活。往生安养者非算数可知。有七事不宜杀生之戒最为明训。能启千古不觉之习弊。有智识读之无不涕泪太息也。吉州安城石者朱居士慧性猛利。信从多劫多佛深种善根而来。闻道即有深契。从病僧受诸佛净戒。遵云栖戒杀放生之仪。合普门慈悲护念之旨。举家持年三长斋。严于戒杀。于云栖七事中抽生日一事。自本家不论尊卑长幼生诞之日。不许杀生。将平素诞日杀生宴会之费买各般生命放之。再来庵放生。所随彼天年长短。自去自来。以免汤火刀砧之苦。资之食寝法力之乐。即合家护念清净。可谓变火宅为莲花净域。转眷属为菩萨伴侣。欲同之亲里。结放生社。广此一行以及诸方。周于天下皆知天地同胞。万物一体。以跻天下同仁也。然石者公此一念。虽不敢妄拟是佛。是菩萨。是圣贤。但世间凡俗之念不能收之。石者公恐此一行不能恒普。欲病僧一言以鉴于后。盖放生戒杀一事乃圣贤之本心。从古至今。碑铭传记甚广。岂容再说。但条理放生所得宜。不至虚名废坏为善。可为远大之念也。要择一宽广地。建庵作放生社。后靠山。要高远。围筑为放生所。前离庵百步外开一大放生池。高筑垣墙。近池建接引佛殿三间。安僧十二众。修净业。昼夜六时以佛声熏悟所放生物。凡放生主人随家丰俭。素常生日所费广者不可苟减。素常生日所费少者不可强增。但依常随宜为善。凡所放生物大至牛羊猪犬。小至鹅鸭鱼鳖。田鸡鸟鹊等物。陆生安之以陆。水生安之以水。以各生其生。各乐其乐。野生放山林。家畜养之以栏栈。亦须严防密护。勿使盗贼狐狸侵犯。若放之而不守护。亦徒有放生之名。而无放生之实。每凡作会之日。请僧六众。礼忏一日。以资所放生物神识。消彼往业。此日多买生命。依云栖放生仪作法放之。其能放之人个个是圣贤。用心所放之命物物具圣贤妙性。形相虽。殊同一生活。念虑各别。共一真源。人为万物名相标扬。万物为人耳目玩悦。有人无物。人则顽然。有物无人。物则寂尔。人物对待。文彩昭然。是则人物互相发用。彼此互宜安生。互相供乐。互相明心。岂不是庄严净土。岂不是圣贤同临。岂不是天地同胞。万物一体。岂不是天下同仁耶。聊计此。
放生社文
丙子夏月。避暄苏溪桂柏园中。有诸上善人结放生社。持此册求一语。以为盟证。病僧喜曰。诸善男子放生之道大道也。古今圣贤。世出世法。唯一生字而已。离生之外。无道可言。盖天地万物同一生理。凡血气之属莫不有知。但有知者均谓之佛性。所以谓上至诸佛。下至蝼蚁。佛性皆然是也。一切山川林薮之属。皆无智识。均谓之法性。佛性法性。有情无情。差别不一。同一生理。所以古圣先贤观得生理既同则护惜万物。与护惜己身等无有异。书云。非时杀一兽非孝也。非时断一木非孝也。非孝。不顺生理故也。原其草木禽兽与人相与为用。互为资生。同为保爱。岂可妄为伤杀乎。是大违生理。大非孝道。明矣。又则人非万物则智不生。谓智非境不生也。万物非人则名相不显。谓境非智不了也。是人与物相生。境与智相待。乃能发智慧。立名言。乃出生诸佛菩提也。若杀一有情身即灭菩提因。以身能运载菩提故。若坏一无识物即损菩提缘。以法能轨生物解故。是则若人妄杀有情之身。妄坏有生之物。即杀佛慧命。断灭佛种。岂不是大恶大罪耶。但世沉迷。习以为常。不觉其为大恶大罪。随流忘返。轮回不绝。如能觉其非。此觉即是佛心。既得佛心。即入佛数矣。今诸上善人同为放生。不唯得世间圣贤之心。即诸佛之心也。盖世间圣贤以生生为主。虽是护惜万物。必有能护之生。所护之命。世外诸佛菩萨先安于无生。无有我人等相。而护生之念乃能普能常。世之圣贤以生理既同。各使其安生养生。有陷不生之地。则救之解之释之。故有救生放生之名。佛菩萨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不唯救众生世间苦难。而能与一切众生出世间之大乐。故有利生度生之愿。若但救之安之。世间寿数能有几何。故佛利益度脱。使其超越世间之外。究竟常住。始是大全生理。大安性命。永不生不灭。是谓真长生。真寿命也。诸善男子既得世出世间圣贤之心。非圣贤何疑哉。须要保持覆护此心此行常远不退。即从今已去。为诸佛菩萨摄授。欲此心此行常住。先择空闲地建立三宝形像为大伽蓝。每结会期。都要入伽蓝内。使心有归向。伽蓝前大开放生池。凡水生者放之于水。伽蓝之后或左右围放生所。凡陆生者放之于陆。使各安其生。各乐其命。再加之佛法咒力薰习。自然各得超生。其在会诸上善人姓名同勒石于伽蓝内。教其各人子子孙孙相承入会。如子子孙孙继此放生一会。永世不断。即众善人法身常住。众善人光明常照。亦可谓清白传家。亦可谓贤善继世。岂不转凡品成圣品。转尘土成乐土哉。有识宜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