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破山禅师语录
破山禅师语录
南北东西任运中。脚头脚底草茸茸。饱餐只剩些些意。留与山童瞌睡浓。
云牛一片白其中。那有雌黄与异同。就里欲分纤细子。腾腾任运复西东。
牧童鼓掌自闲闲。始信牛踪没此间。遂得殷勤漫且喜。犹存星月照幽关。
人牛顿尽绝形踪。浩浩光吞宇宙空。明月芦华来问的。东风吹起自丛丛。
题梵仪上人小像
手持麈尾。身靠幽石。虽不在焉。俨然如是。呵呵。也不向伯牙处知音。只爱打宗门中鼓笛。
题行圆珠上座小像
坐维摩床。披忍辱铠。持尘为人。无人喝采。呵呵。堪笑丹青。恨不与渠描出个潇潇洒洒。
题不二禅人小像
长松之下。潇潇洒洒。问是阿谁。不二道者。呵呵。经风经雨老春秋。然自不知几年也。
题茂叙孙居士像
者汉痛快。携僧物外。欲谈佛书。指听天籁。悟是音声。开兹情解。口耶耳耶。无在不在。咦。嘻嘻。雄心漫作冷灰然。健足且完山水债。
题超然居士像
咄哉贤士。曰之超然。优游物外。心性乃恬。可惜不曾遇毒手。至今犹欠草鞋钱。赤双脚走。方又不方。圆又不圆。钝置在纸画上山水间。孤独独地守到驴年。
题西桥陈居士像
红尘堆里藏身。白法门中着脚。赚去赚来。一生临危。无得无说。复震威喝一喝云。低声低声。切不可惊醒我孤松下底羸鹤。
题良玉施居士像
若道是假。眉目分明。若道是真。动静不形。真既真不得。假又假不成。真假俱不立。毕竟是何人。呵呵。堪笑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为脂粉难脱身。
题君锡程居士像
一株松下一堆石。独坐其中消白日。真个渠侬得自由。卷舒毕竟无踪迹。
题育吾金居士像
松云密密飞来去。来去无心无巴鼻。只此分身两处看。盘阤石上多兄弟。
题念中程居士像
者个怪样。画来到相。蒲团坐穿。一味倔强。
题默台凌居士像
髭须眉目俨然尔。是个赤穷好汉子。独坐静闻山石中。一声野鹤松涛起。
题瀛台吴居士像
是一却成二。道二仍不是。放下两头机。松针锥满地。问取老人意若何。吾知寿命等幽石。
题象崖门人像
描亦不成。画亦不就。说是吾徒。恐非唧溜。呵呵。堪笑落于人天痛。与儿孙作个领袖。
题永真上人像
手握金扇。瓶插桃华。始得渠力。香遍天涯。灵云见而不疑兮。笑倒玄沙。盐官索而有意兮。恼杀渠家。拈此二物而格真兮。知音可嘉。咦。卷舒密密全生杀。开落明明示正邪。
题碧虚禅宿行乐图
行住坐卧。人之威仪。松竹梅石。世之秀气。器界根身。万法归一。尔鼻兮香金炉。尔足兮蹋顽石。尔耳兮声幽松。尔手兮执如意。尚余梅与竹。坚节而素质。呵呵。堪笑尔碧虚。堂堂乎若是。
头戴棕笠。脚系芒鞋。握条锄柄。声震如雷。祖翁田地兮何愁不办。狐兔窠窟兮谁惧不摧。有时向三家村里刈茅铲草。有时向万壑云中诛药采莱。有时向孤峰顶上挖孔寻蛇打。有时向浩渺波中淘沙聚塔来。说甚么佛魔孔老。论甚么化湿卵胎。咦。都卢到者汉手里。一坑活埋。
题空外门人行乐图
真空物外。物外真空。有口如哑。有耳如聋。问渠似木雕泥塑。打伊若电拂雷轰。今日却知些须痛痒。列在狮子群中。咦青。松云树。参前参后。白棒粗拳。打雨打风。
题慧林上人行乐图
懒散自若。志耽丘壑。茶烹松柏。粥煮璎珞。有漏笊篱。无漏木杓。半生参方。始遂行脚。行脚之事。慧公蹋着。走破铁鞋。归家稳坐。
题敬云施居士行乐图
手携竹杖。头顶箬笠。就尘劳中。作诸佛事。一日却来。山边水际。悟彻源头。不隔咫尺。欲予书赞。无可呈似。只好将错就错。借伊杖头出气。
题屺瞻赵居士行乐图
华屋里。幽松下。同云鹤。任潇洒。咄。问是君子儒小人儒。总不出者个之乎也者。
题华仲李居士行乐图
一具傲物骨。老高堆世上。为人直棱棱。行事空荡荡。咦。莫是诃佛骂祖之流。做个出格在家和尚。
题玉可张居士行乐图
山边水际暂跏趺。风送华声落画图。两耳圆通忽悟得。呼童叉手罢琴书。
题洪宇黄居士行乐图
迥迥孤孤出小松。其中坐者亦于同。四时不怕经寒暑。谁肯低头立下风。
题广生费居士行乐图
声和响顺。形直影端。骂之赞之。亦无两般。阿呵呵。堪笑七十余岁底老汉。兴同龟鹤齐年。
题华宇吴居士金兰文会图
八个弟兄。两个姊妹。共游林园。各逞习气。有者向华柳岸上赏不尽底风流。有者向茶酒瓮头饮不尽底滋味。有者向黑白盘中搬不尽底伎俩。有者向竹石山间谈不尽底妙义。咄。到此勿论僧俗男女愚之与智。总是一番戏具。
题古淑沈居士行乐图
山有奇峰。峰有奇松。松涛日吼。音穿洞口。古淑坐中。悟耳圆通。手持竹杖。经行沼上。看白鹭鹚。疑是雪飞。以杖逐鱼。浑忘我殊。疑此信此。非人不尔。梦之觉之。吾何汝师。
题栈道图
山山有云。树树有鸟。溪溪有桥。路路有草。唯我蜀道之更难。人马平空而缥缈。
题非非禅人自谓息息关
息息关。息息关。云底月。水底山。风自鼓。波自澜。人自闹。心自闲。看华落。看鸟还。非非老。莫颟顸。莫颟顸。
题去凡严居士自谓 轹道人
与世人交。兽心人面。与衲子交。人心兽面。出其言也。驱雷掣电。发其机也。当锋拄箭。拟非莫非。欲辩莫辩。者个惨怪东西。如何形容得善。呵呵。大清国里难着渠。甘作秦时 轹钻。
号敏树门人
堪笑陈蒲鞋。记济为大树。盖荫天下人。其根深于土。土因地道殊。则产人亦异。斯人叩我前。取我授悬记。信口而号之。敏树亦如是。
号语豆李孝廉
万籁有声。皆语也。而语风语雨语木。皆声之应响也。则未契声前。不物为何物也。昔古德见僧看经。即语曰。数黑豆作么。曰。黑豆换人眼睛珠。又善财参遍处。黑豆未生芽。凡圣人示教。乃豆耳。故以语豆号之。令天下人从生至生。从劫至劫。计穷力极。数莫能尽。
万峰景
宝石坡
万壑千崖尽薜萝。中通一径插天窝。随明随暗随时鉴。是故称石宝石坡。
金鹅池
山顶有池天自开。无清无浊无尘埃。丝毫不放人间去。留与金鹅飞往来。
响山子
响山独不为谁响。人去人来验伎俩。轻重须教脚下裁。知音几个行高上。
天龙峰
天龙高出万峰中。耀日腾辉迥不同。四海波涛无处觅。源头向此为开通。
大歇场
一条蓦直山巅路。到顶分明大歇场。多少往来寻剑客。不知几个肯承当。
蒲峡口
两岸藤华封峡口。中流一派水声香。茄瓢也解生天耳。撺下池中掬起尝。
马鞍石
路傍有石名马鞍。不许人来骑上山。留与老僧标境致。太平永不借征番。
滑石板
千寻滑石锁深溪。一片油苔长渺沵。珍重往来高着眼。莫教沿路生狐疑。
凉水井
高原平地不思住。却住山腰大路傍。为要与人济热恼。千金难换冷心肠。
虎跳丫
连节峰中通一窍。云烟未敢私笼罩。有时彻底浪桃华。赢得龙游并虎跳。
飞云石
顽石如云挂碧空。半随烟雨半随风。天然窍里分清浊。不许时人话淡浓。
虎儿崖
崖穴深幽别有奇。亦藏猛虎亦藏狮。眼窥宇宙人无数。能得几来偷去骑。
长松岭
一亩长松堪系鹤。数竿修竹可留僧。道人已是深山客。俗驾如梭不到门。
琴案山
天然琴案迥崖山。终日风云不倦弹。静听个中何曲调。声声韵出万年欢。
宝石坡。金鹅池。响山消息勿狐疑。大歇场中选佛祖。太平寺里喝狮儿。
天上坐。痛快居。竹篱茆舍四窗虚。其中尽是白云父。来去无踪意自如。
破山禅师语录卷第十九
(中州信善符云台 韩慧深 刘发清 蔡应龙 江陵信善陈明性 朱妙圆 冯发德同刻
破山和尚语录第十九卷 清溪发泰禅人对 秀水谢文英书 倪君亮子天章云望刊)
(康熙庚申年季春月嘉禾楞严般若坊附藏流通)
嘉兴大藏经 破山禅师语录
破山禅师语录卷第二十
当阳玉泉嗣法门人印正等编
杂着
临济三十四世语录序(白山布公集成请序)
三十四个老古锥。被忤逆儿孙一串穿却鼻孔。拽向十字街头。要人着价。白山布公痛以龟毛绳兔角杖恨命捆打一顿。然后不作贵不作贱。且诸人作么生着价。出来道道看。
先觉宗乘序
碧眼胡僧遥观东震旦国有大乘根器。特特航海而来。不觉被瓦砾荆棘之繁。琼枝日细。鼬狸鼷鼠之粪。净器时污。只得饮气吞声。九年特地始得。焦芽而渐茂。秽器而渐洁。点点甘霖。源源狮乳。滴一器而传一器。润一枝而接一枝。满大地而有余。盈沧海而无剩。是以海昌黎眉居士不随瓦砾荆棘鼬狸鼷鼠一伙人脚跟所转。汇是书目。先觉宗乘。予游两浙时获是书。归蜀掷案头。尘埋二三载。一日忽开县本来。黎公过访。予深器之。想与者一伙人同也。以是书嘱梓。公唯唯任之。索予数言为序。予愧细根秽器。与者伙人厮唾厮骂也。
风穴云峨禅师语录序
云峨喜公蜀人也。始从老僧棒头喝下深中此毒。自觉与众不群。买草鞋行脚至吴越参诸方。眼高一世。道逗群机。毒气一时陡发。幸吾弟林野劈头一剂消道解毒汤。渴可解。毒可散。自毒既瘥。便能毒人。但着毒者。直教命根顿断。不复更转别症。返阴复阳。杂毒入心也。欲老僧只字片言以冠其首。愧钝根不文。只得向佛头着粪。一任骂我。一任笑我。
绝知禅人请题持金刚经序
尝闻受持礼拜书写供养。皆六种法师。然而老僧则不然也。若六种持经之益。不若向一言一句处理会得。其益愈多。试向我释迦老人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处着只眼。知须菩提赞叹希有。益我持经之功。亦至不思议。百分千分万亿分不及其一者。是阿谁得之耶。
寂闻程居士请题鸠友结社
斯社中人。坚其心。确其志。复何所为。曰名耶。曰利耶。名高而累己。利广而害身。谛知名利场中。罕有一人半人而远是窠臼。动经尘劫。入生入死改。头改面。不知几千劫数始可出头。犹且不知向上关捩。因我▆闻子布巾葛服。真慨庞老余风。在贫道处朝参暮请。每吃痛棒热喝。意欲就尘劳而作佛事。鸠诸精进善侣。同结是社。递相束敛。递相警策。有时语。有时默。究竟彻头彻尾处稍知痛痒。与三世诸佛把臂共行。历代祖师挨身有分。亦不枉来东塔门下借路经过。
棘生白居士请题山居诗序
鼻祖西来。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皆直指斯道。无可不可而已。然道在人弘。或拈锤竖拂。或棒喝交驰。或歌咏偈颂。或资生业等。即无机处发机。无用处显用。犹驱耕夫之牛。夺机人之食也。吾子棘生从通州来。又即尘劳而善作佛事。树赤旗于擒纵之际。挝毒鼓于杀活之间。如是雄猛。如是勇锐杰出。生死关头。作山居诗三十首。言言句句。悉是太平中风味。予器之。题片言以佳志焉。
而敕钱居士请题听竹楼诗序
香严击竹。而敕听竹。竹之有声。愈击愈出。听之有耳。愈听愈悟。是声满楼。是竹满地。诗从中流。不属文字。呵呵。乃教外之别传。非三乘之所及。
开禅堂缘起
盖闻佛法无主。要假人弘。得人则兴。失人则废。所以达人不可无也。是人也。非生而知之者也。吾教建丛林。立规矩。意在养育贤才。陶铸后学。继往开来。如日月昭示乎天下也。奈何海内丛林。悉忘此意。予不得不犯天下所忌。敢以古今兴废试一论之。上古丛林聚众。朝夕激扬。使悟本心。冀各为一方眼目。辗转传化。续佛慧灯。故古时颖脱者不知其数。此佛法得人。所以兴也。迩来丛林虽在。古法尽忘。招贤弘教。杳绝无闻。自愚愚人。辗转蒙昧。致使初学有志者无处栖泊。无人薰陶。蹉跎白首。不知佛义。此佛法失人。所以废也。不思丛林者何所取义。如来无量劫中修行难得无上菩提。演布三藏。欲后人讲诵参讨。自见本心。古人知此。所以建禅堂。安学者身心。使用力于此。即知是中代出高人。如林内具诸栋木。故以丛林立号。岂如今日驱贤养愚。忘本逐末。以了丛林之事。此非木之丛。实草之丛也。况诸施中。法施为最。如来为法降生。为佛子者。不知本末先后。谓之倒置。致佛日不明者。谁之咎与。故知达人必出丛林。兴废关乎主者。唯主人权柄在手。指呼是从。莅是位不行是道。佛祖宁不皱眉耶。明自参学以来。经历多载。见今思古。每自伤叹。何今古相反若是。古亦人也。今亦人也。古人何增。今人何减。特因昧本忘恩。不思不行而已。若海内丛林。一一皆能体佛心而行佛事。则天下咸成佛国。何今古之间然。况今教禅律人各执一边。互相矛盾。鲜窥大全。岂知无上妙道。出于口为教。运于心为禅。轨乎身为律。三法本一人行。今乃分疆自画。去佛法远矣。明不揣薄劣。忧佛道之不行。虑人心之忘古。欲于通津大郡。建一学业丛林。集有志缁流。究性相之深诠。穷离文之妙旨。破目前之坚碍。消历劫之固执。融五教十玄于毛孔之中。会六相五宗于扬眉之处。通变自在。迥异常情。达磨不向东来。释迦未曾出世。以斯先觉。复教后觉。内外典籍。贵以贯融。罢参者休心无事。初进者励志向前。不计岁月。以彻为期。圆性达人。必从此出。心包法界。体合真空。即一切。非一切。虽度生而无生可度。佛即我。我即佛。虽成佛而无佛可成。佛法之兴。安有涯量。故曰。佛法兴。莫先于得人。得人。莫先整丛林。以教后学。舍此而欲佛法兴者。吾莫知之也。由是观之。无贤主则不出达人。无达人则不兴佛法。反覆推寻。主人为最。此位任大。毋自抑小。宜去高去慢。虚心待物。视此身为天下学人之父母。视天下学人皆我一家之子弟。内则为之聚粮办衣供油。以资其岁月朝夕之需。外则为之请出世名宿。以作模范。薰之陶之。日益日损。方不失为主人之实。虽然。明更有说焉。如来昔以佛法付嘱国王大臣。诚有见于末法之弊。非主持世道者。不能弘扬吾教。愿今举世宰官达士。世道既平。亦宜傍兴佛法。盖三宝乃世间福田。下得一种。收得一斛。谚云。山中无老僧。朝中无宰相。安知满朝文武。非昔修行苦行僧耶。惟冀不忘前因。各出手眼。共报佛恩。使天下丛林。俱兴佛法。贤者进而愚者化。佛教则焕然一新。王道亦不教而善。此二教兼化并行而不悖也。愿与同志共遵之。无负灵山之付嘱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