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谱

  观佛三昧经云。毗婆尸佛身长六十由旬。圆光百二十由旬。尸弃佛身长四十二由旬。圆光四十五由旬。通身光一百由旬。毗舍佛身长三十二由旬。圆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拘留孙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十由旬。拘那含牟尼佛身长二十由旬。圆光三十由旬。通身光长四十由旬。迦叶佛身长十六丈。释迦牟尼佛身长丈六。圆光七尺佛身并紫金色。
  祐寻。七佛相次化迹各殊。夫法身平等非有优劣。众生业异故现应不同耳。是以释迦出世身相紫金。而一千比丘咸见赭容。十六信士偏睹灰色。色自彼异佛恒壹也。类此而言。可无惑矣。
释迦同三千佛缘谱第六(出药王药上观经)
  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得闻持。他人闻已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以是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其千人者花光佛为首。下至毗舍。于庄严劫得成佛道。过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现在十方诸佛善德如来等。亦得闻是五十三佛名故。于十方世界各得成佛。过去五十三佛名。在药王药上观经。三千佛名在诸佛集功德花经。千佛名号国土种姓。父母弟子眷属众会年岁在贤劫经。释迦在贤劫中千佛第四成佛。
  祐仰惟。大觉之缘感也。至矣极矣。夫闻名致敬则胜业肇于须臾。凭心相化。则妙果成于旷劫。故五十三圣声暧微尘之前。三千至真光铄恒沙之后。虽合掌之因似赊。而树王之报渐及。礼拜称赞。岂虚弃哉。
释迦内外族姓名谱第七(出长阿含经)
  释种尸休罗王有四子(此出弥沙塞律。案长阿含经昙无德律。大智论。并云师子颊生净饭王)
  一名净饭(大智论同。十二游经云。菩萨父名白净王)
  二名白饭(大智论同。十二游经云。菩萨叔父。名甘露净王)
  三名斛饭(大智论同。十二游经云。菩萨中叔名谷净王)
  四名甘露饭(大智论同。十二游经云。菩萨小叔名设净王)
  净饭有二子。一名菩萨(大智论同。十二游经云。白净王有二子。其太子名悉达)二名难陀(大智论同。十二游经云。其小子名难陀)
  白饭有二子。一名阿难。二名调达(大智论云。白饭二子跋提提沙。十二游经云。甘露净王二子。长子名调达。小子名阿难)
  斛饭有二子。一名摩诃男。二名阿那律(大智论云。斛饭二子。提婆达多。阿难 十二游经云。谷净王有二子。大子名释摩纳。小子名阿难律)
  甘露饭有二子。一名婆婆。二名拔提(大智论云。甘露饭二子。摩诃男阿泥卢豆。有一女。名甘露味。杂阿含云。低沙比丘是佛姑子兄弟。十二游经云。设净王有二子。大子名释迦王。小子名释少王。寻此四王名号次序及生子名字互有同异。正其然否寄之来哲。其净饭王白净真净悦头檀输头檀众经名各不同。盖是译出致异。即是一人耳。阿泥卢豆。即阿那律。推例而求。类多如此)
  调达。四月七日食时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出十二游经)
  菩萨四月八日夜半明星出时生。身长丈六(出十二游经)
  佛弟难陀以四月九日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出十二游经)
  阿难以四月十日生。身长一丈五尺三寸(出十二游经)
  菩萨外家去迦维罗阅城(晋言妙德)八百里。姓瞿昙氏作小王主百万户。名一亿王(出十二游经。释迦托生王宫谱称一亿王。次释少王下。又云菩萨母名摩耶。难陀母名憍昙弥。即大爱道也)
  菩萨妇家姓瞿昙氏。舍夷长者名水光。其妇名月女。有一城居近其边。生女之时日将欲没。余明照其家室内皆明。因字之为瞿夷(瞿夷晋言明女)。瞿夷是太子第一夫人(出十二游经)
  太子第二夫人。生罗云者名耶惟檀。其父名移施长者。
  祐案。瑞应本起善权众经。及大智论并云。罗睺罗是裘夷所生而十二游独云。是第二夫人子。从多而断则。宜以瑞应为正。
  第三夫人名鹿野。其父名释长者。以有三妇故。父王为立三时殿。殿有二万婇女。以太子当作遮迦王(晋译飞行皇帝)故三殿置六万婇女(出十二游经)
  祐观大觉俯应迹均俗典。所以胤裔继哲姻亚重明。并缘发旷。劫故能翼赞灵化耳。
释迦弟子姓释缘谱第八(出增一阿含经)
  佛告诸比丘。有四大河水。从阿耨达泉出。云何为四。所谓恒伽。新头。婆叉。私陀波。恒伽水东流牛头口出。新头南流师子口出。私陀西流象口中出。婆叉北流从马口出。是时四大河水。绕阿耨达泉。已恒伽入东海。新头入南海。婆叉入西海。私陀入北海。尔时四大河入海已。无复本名字同名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为四。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种。于如来所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子。所以然者。如来众者其犹大海。四谛其如四大河。除去结使入于无畏涅槃城。是故诸比丘诸有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种中出家学道比丘。当欲论生子之义者。当名沙门释种子是。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从法而成。是故比丘当求方便得作释种子。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弥沙塞律云。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称释子沙门。长阿含经云。弥勒出世。诸比丘弟子。皆称慈子。如我今弟子称为释子。
  祐寻。四河入溟。俱名为海。四族归道。并号曰释。可谓总彼殊源。同乎一味者矣。
释迦四部名闻弟子谱第九(比丘一百人出增一阿含经)
  佛言。我声闻弟子中。第一初受法味思惟四谛。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即阿若拘邻比丘。
  善能劝导福度人民。即优陀夷比丘。
  速成神通中不有悔。即摩呵男比丘。
  恒飞虚空足不蹈地。即善肘比丘。
  乘虚教化意无荣冀。即婆破比丘。
  居乐天上不处人中。即牛迹比丘。
  恒观恶露不净之想。即善胜比丘。
  将护圣众四事供养。即优留毗迦叶比丘。
  心意寂然降伏诸结。即江迦叶比丘。
  观了诸法都无所著。即象迦叶比丘。
  威容端正行步庠序。即马师比丘。
  智慧无穷决了诸疑。即舍利弗比丘。
  神足轻举飞到十方。即大目干连比丘。
  勇猛精勤堪任苦行。即二十亿耳比丘。
  十二头陀难得之行。即大迦叶比丘。
  天眼第一见十方域。即阿那律比丘。
  坐禅入定心不错乱。即离曰比丘。
  能广劝率施立斋讲。即陀罗婆摩罗比丘。
  安造房室与招提僧。即小陀罗婆摩罗比丘。
  是贵豪种族出家学道。即罗吒婆罗比丘。
  善分别义敷演道教。即大迦旃延比丘。
  堪任受筹不违禁法。即军头婆叹比丘。
  降伏外道履行正法。即宾头卢比丘。
  四事供养衣被饭食。又瞻视疾病供给医药。即谶比丘。
  言论辩了而(无)疑滞。又能造偈诵叹如来德。即谓鹏耆舍比丘。
  得四辩才触难答对。即摩诃拘絺罗比丘。
  清净闲居不乐人中。即坚牢比丘。
  乞食耐辱不避寒暑。即难提比丘。
  独处静坐专意念道。即金毗罗比丘。
  一坐一食不移于处。即施罗比丘。
  守持三衣不离食息。即浮弥比丘。
  树下坐禅意不移转。即狐疑离曰比丘。
  苦身露坐不避风雨。即婆蹉比丘。
  独乐空闲专意思惟。即陀素比丘。
  着五纳衣不着荣饰。即尼婆比丘。
  常乐冢间不处人中。即优多罗比丘。
  恒坐草蓐曰福度人即卢醯宁比丘。
  不与人语视地而行。即优钳摩居汦比丘。
  坐起行步常入三昧。即那提比丘。
  好游远国教授人民。即昙摩留支比丘。
  喜集圣众论说法味。即伽杰比丘。
  寿命极长终不中夭。常乐闲居不处众中。即婆拘罗比丘。
  能广说法分别义理。即满愿子比丘。
  奉持戒律无所触犯。即优波离比丘。
  得信解脱意无犹豫。即婆迦利比丘。
  天体端正与世殊异。诸根寂静心不变易。即难陀比丘。
  辩才卒起解人凝滞。即婆陀比丘。
  能广说义理不有违。即斯尼比丘。
  喜着好衣行本清净。即天须菩提比丘。
  常好教授诸后学。即难陀迦比丘。
  善诲禁戒比丘尼僧。即须摩那比丘。
  功德盛满所适无短。即尸婆罗比丘。
  具足众行道品之法。即优波先迦兰陀子比丘。
  所说和悦不伤人意。即婆陀先比丘。
  修行安般思惟恶露。即摩诃延那比丘。
  计我无常心无有想。即优头槃比丘。
  能杂种论畅悦心识。即拘摩罗迦叶比丘。
  着弊恶衣无所羞耻。即面王比丘。
  不毁禁戒诵读不懈。即罗云比丘。
  以神足力能自隐曀。即般兔比丘。
  能化形体作若干变。即利般兔比丘。
  豪族富贵天性柔和。即释王比丘。
  乞食无厌足教化无穷。气力强盛无所畏难。即婆提婆罗比丘。
  音响清彻声至梵天。即罗婆那婆提比丘。
  身体香洁熏于四方。即鸯迦阇比丘。
  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任奉上即阿难比丘。
  庄严服饰行步顾影。即迦持利比丘。
  诸王敬待群臣所宗。即月光比丘。
  天人所奉恒朝侍省。以舍人形像天之貌。即轮提比丘。
  诸天师导旨受正法。即天比丘。
  自忆宿命无数劫事。即果衣比丘。
  体性利根智慧深远。即央掘魔比丘。
  能降伏魔外道邪业。即僧迦魔比丘。
  入水三昧不以为难。广有所识人所敬念。即质多舍利弗比丘。
  入火三昧普照十方。即善来比丘。
  能降伏龙使奉三尊。即那罗陀比丘。
  降伏鬼神改恶修善。即鬼地比丘。
  降伏沓和勤行善行。即卢遮比丘。
  恒乐空定分别空义。志在空寂微妙德业。即须菩提比丘。
  行无想定除去诸念。即耆利魔比丘。
  入无愿定意不起乱。即炎盛比丘。
  入慈三昧心无恚怒。即梵摩达比丘。
  入悲三昧成就本业。即须深比丘。
  得喜行德无若干相。即娑弥陀比丘。
  常守护心意不舍离。即曜波迦比丘。
  行炎盛三昧终不解脱。即昙弥比丘。
  言语粗犷不避尊贵。入金光三昧。即比利陀陀婆遮比丘。
  入金刚三昧不可沮坏。即无畏比丘。
  所说决了不怀怯弱。即须泥多比丘。
  恒乐静寂意不处乱。即陀摩比丘。
  义不可胜终不可伏。即须罗陀比丘。
  晓了星宿豫知吉凶。即那伽波罗比丘。
  恒喜三昧禅悦为食。即婆私吒比丘。
  常以法喜为食。即谓须夜奢比丘。
  恒行忍辱对至不起。即满愿盛明比丘。
  修习日光三昧。即弥奚比丘。
  明算术法无有差错。即尼拘留比丘。
  分别等智恒不忘失。即鹿头比丘。
  得雷电三昧不怀恐怖。即地比丘。
  观了身本。即那比丘。
  最后取证得漏尽。即须拔比丘。
  名闻比丘尼五十人。
  久出家学国王所敬。即大爱道瞿昙弥尼。
  智慧聪明。即谶摩尼。
  神足第一感致诸神。即优钵花色尼。
  行头陀法无一限碍。即机梨舍瞿昙弥尼。
  天眼第一所照无碍。即奢拘利尼。
  坐禅入定意不分散。即奢摩尼。
  分别义趣广演道教。即波头兰阇那尼。
  奉持律教无所加犯。即波罗遮那尼。
  得信解脱不复退还。即迦旃延尼。
  得四辩才不怀怯弱。即最胜尼。
  自识宿命无数劫事。即拔陀毗离尼。
  颜色端正人所爱敬。即醯摩阇尼。
  降伏外道立以正教。即输那尼。
  分别义趣广说分部。即昙摩提那尼。
  着粗弊衣不以为愧。即优多罗尼。
  诸根寂静恒若一心。即光明尼。
  衣服齐整常如法教。即单头尼。
  能杂种论亦无疑滞。即檀多尼。
  堪任造偈赞如来德。即天与尼。
  多闻广博恩惠接下。即瞿卑尼。
  恒处闲静不居人间。即无畏尼。
  苦体乞食不择贵贱。即毗舍佉尼。
  一处一坐终不移易。即拔陀婆罗尼。
  遍行乞求广度人民。即摩怒呵利尼。
  速成道果中间不滞。即陀摩尼。
  执持三衣终不舍离。即须陀摩尼。
  恒坐树下意不改易。即珕那尼。
  恒居露地不念覆盖。即奢陀尼。
  乐空闲处不在人间。即优迦罗尼。
  长坐草蓐不着纹饰。即离那尼。
  着五纳衣以次分卫。即阿奴波摩尼。
  乐空冢间。即优伽摩尼。
  多游于慈愍念生类。即清明尼。
  悲泣众生不及道者。即素摩尼。
  喜得道者愿及一切。即摩陀利尼。
  护守诸行意不远离。即迦罗伽尼。
  守空执虚了之无有。即提婆修尼。
  心乐无想除去诸着。即日光尼。
  修习无愿。心恒广济。即末那婆尼。
  诸法无疑度人无限。即毗摩达尼。
  能广说义分别深法。即普照尼。
  心怀忍辱如地容受。即昙摩提尼。
  能教化人使立檀会办具床座。即须夜摩尼。
  心以永息不兴乱想。即因提阇尼。
  观了诸法而无厌足。即龙尼。
  意强勇猛无所染着。即拘那罗尼。
  入水三昧普润一切。即婆须尼。
  入火光三昧。悉照萌类。即降提尼。
  观恶露不净分别缘起。即遮波罗尼。
  育养众人施与所乏。即守迦尼。
  最后取证。即拔陀军陀罗拘夷国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