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普光如来出兴世时。善慧仙人岂异人乎。即我身是。缘路所过五百外道。所共论议及随喜者。今此会中。优楼频螺迦叶兄弟。及其眷属千比丘是。时卖华女者。今耶输陀罗是。善慧仙人发布地时傍有二人扫佛前地。及二百人随喜助者。今此会中舍利弗大目犍连夜那。并二百弟子比丘是。虚空诸天见善慧仙人。以发布地。悉皆随喜而赞叹者。我初得道。鹿野苑中始转法轮。八万天子及频婆娑罗王。所将眷属八万那由他人。及九十六万亿那由他天是。汝等当知。过去所种因缘。无量劫终不磨灭。我于往昔精勤修习一切善业。及发大愿心不退转。故于今者。而已成就一切种智。汝等宜应勤修道行。无得懈怠。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顶戴作礼而退。普曜经云。王遥闻子得佛道。已来六年生念久已。心中悲喜饥虚欲睹。有一梵志名优陀耶。聪明智慧本侍菩萨常得其意。王告优陀往请。迎佛别阔。已来十有二年夙夜愁戚。不舍其心思一相见如复更生。优陀受教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具以王意白佛。优陀见佛。诸天释梵归化一切受命。前白佛言。愿得出家以为沙门。佛言呼比丘来。头发自堕便成沙门。得罗汉道佛时所度。其余前后得道所度不可称计。佛自念言。本与父王要得佛道。尔乃还国当度父母。今正应还。设若还国无所感动。于事不宜所化鲜少。先遣神足弟子。比丘优陀耶。往显威神足。知佛欲往。乃解道尊咸共渴仰。发起道心所度乃多。尔时世尊告优陀耶。佛本出家与父母誓。若得佛道还度父母。今已得佛道德已成。必当还国不违本誓。汝以神足经行虚空。现其神变。乃知吾身已成大道。弟子尚尔况佛威德。巍巍无量尔乃信受。优陀受教神足飞行。经游虚空往到本国。迦维罗卫城上虚空。现无数变。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水不湿身火无所伤。七现七没。从东方没地出于西方。西没东出南没北出。北没南出。行空如鸟没地如水。履水如地。王及臣民莫不欣喜。乃知道尊。于是颂曰。
  佛从本所行  生死无数度
  常念蜎飞类  勤苦无量劫
  时坐佛树下  逮致本宿愿
  欢喜当听说  难得数见闻
  适成佛道时  辄降魔眷属
  即坏生死本  消爱欲无余
  佛念本生地  意欲见亲族
  今听王头檀  所说甚可悲
  比丘名优陀  姿性能悦人
  佛遣使令行  孚致消息来
  还入父王国  以入宣佛意
  今王太子顾  意欲还至宫
  优陀闻佛教  即听受奉行
  因时于佛前  变化随地形
  其身忽不见  神足来入城
  乃至大王殿  父王所坐前
  比丘优陀耶  进现悦头檀
  变化若干品  踊出父王殿
  净譬如莲华  泥土尘不生
  父王见恐怖  即问斯何灵
  将无是神祇  出地何怪尔
  此形姓为谁  本从何得斯
  愿以开吾意  令心疑结解
  从生至于今  未曾睹是变
  太子本弃国  求道度众生
  慕勤无数劫  于今乃得成
  今王莫恐畏  且宽意悦豫
  我以坏众恶  为王太子使
  王闻太子问  泪下如雨星
  十二年已来  乃承悉达声
  今从吉祥至  思寤如更生
  太子舍国位  成道号何名
  出国坐六年  精进现成佛
  号曰天中天  三界尊第一
  本时在我尊  为作众宝殿
  刻镂诸妙饰  于今室何如
  优陀所答曰  佛之正真微
  常坐于树下  诸天来归趣
  吾子在宫时  茵褥布綩綖
  皆以锦绣成  柔软有光泽
  龙妻奉宝床  天帝贡袈裟
  不以好衣喜  其心无增损
  在国好美食  甘膳悉其味
  今所服食者  安身何等类
  执钵行分卫  福众无粗细
  咒愿布施家  世世令安隐
  悉达卧寝时  不敢妄呼觉
  鼓琴发歌音  尔乃令寤起
  如来三昧定  夙夜无眠觉
  释梵来劝助  皆现稽首受
  在家杂香浴  若干种众馨
  香香遍室中  今用何所意
  八解三脱门  洗浴除心垢
  其心净如空  普安无恼忧
  悉达在家时  捣若干杂香
  香熏其衣服  清净无垢障
  戒定慧解脱  以为道德香
  熏于八难处  世世度十方
  四品好床座  以若干宝成
  重叠布众具  以卧起其上
  四禅为床座  意定无愦乱
  清净如莲华  不着于泥水
  在宫无数兵  诸臣而宿卫
  左右常拥护  目不见恶秽
  诸弟子众具  千二百五十
  菩萨无央数  皆来稽首集
  本在家未出  有四品好车
  象马牛羊步  游行观四方
  五通以骖驾  彻视洞听飞
  睹本见众心  游观度生死
  子出行往返  幢旍羽雕饰
  前后诸导从  各执诸兵仗
  四等慈悲护  恩惠仁爱度
  普覆众危难  以严饰众生
  生时杂妓乐  椎钟及鸣鼓
  观者悉填路  前后不相害
  树下波罗奈  椎鸣不死鼓
  拘邻等得道  八万四千天
  九十六道伏  其音闻三千
  众生莫不悦  启受心皆明
  所领何国土  人民为多少
  所化有几人  悉为归伏不
  领三千大界  化训诸群生
  十方不可称  莫不蒙济度
  在国思正法  助吾治万民
  动顺礼节训  莫不承教闻
  佛解空本无  舍于四颠倒
  靡不归伏者  神静天为业
  佛与世无仇  博无不备达
  汝言何不及  一切皆自归
  正天下满人  一人头若干
  一头若干舌  舌解无数义
  合集恒沙人  嗟叹佛功德
  江沙劫不畅  况我萤烛明
  王闻益悲喜。叹曰。善哉善哉。阿夷言不妄。佛当来不。何日当至乎。优陀报曰。却七日到王大踊跃。即敕群臣国中万民。吾往迎佛。导从威仪法转轮王。平治道路扫除令净。香汁洒地悬缯幡彩。竖其幢盖周遍国内。其所修治光饰尽宜。千乘万骑出四十里。往奉迎佛稽首归命。优陀前报王曰。本受佛教奉命见王。宣其意故今还宣命。说王意旨饥虚无量。欲见至尊稽首受法。并化万民咸蒙福庆。王曰。宜知是时勿复稽留。尔时优陀耶还来诣。佛稽首足下以启国王。世尊及诸弟子。自期七日当还本国。王及臣民莫不欣悦。别来积年夙夜想念。饮食不甘寝不能寐。饥虚日久计日度时。须世尊到已忆七日。于时大圣告诸弟子。明日当发至迦维罗卫见于父王。皆严整衣服。护持应钵。梵释四王闻佛还国。皆来送侍天雨香汁。散华烧香竖诸幢盖。四王诸天皆在前。导梵天侍右帝释侍左。诸比丘众皆随佛后。诸天龙神华香妓乐追于上侍。佛适进路先现瑞应。三千国土六反震动。百岁枯树皆生华实。诸枯竭溪涧自然泉水。王见此瑞知佛已来。敕诸释种大臣百官。皆行诣佛散华烧香。竖诸幢幡鼓众妓乐。悉出迎佛王遥见佛。在于大众如星中月。如日初出昭于朝阳。如树华茂芬芳炽盛。巨身丈六相好严身。晃如金山王睹悲喜。前稽首足惟别弥时。今乃相见。大臣百官皆稽首礼。即还入城足蹈门阃。地为大动天雨众华。乐器皆鸣。盲者得视。聋者得听。拘躄得行。病者得愈。哑者能言。狂者得正。偻者得伸。若被毒者毒为不行。百鸟禽兽相和悲鸣。妇女珠环相橖作声。当尔之时见此变化。莫不欢喜。室宝藏者自然发出。中满珍琦。怀异心者皆共和同。等心叉手自归命佛。诸畜生类蒙其光润。皆得生天。怀妊母人。蒙斯光明。苦痛微薄。皆得在产。端正姝好。消淫怒痴无复尘劳。展转相视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身。地狱休息饿鬼饱满。寻光来至归命世尊。皆发道意。王见佛巨身丈六。相好光明。体紫金色。诸根寂定。如星中月。晃如金山。天帝梵王四王所奉。睹诸梵志久在山中。薄露身形日炙风飘。身体黑臭在佛边侍。犹如黑乌在紫金山。不能发起显佛大德。令一切悦。便敕国中诸豪族释。端正姝好颜貌殊异。选五百人出为沙门。侍佛在左右。犹如凤凰在须弥山。亦如摩尼着水精器。时佛弟难陀亦作沙门。未下须发难有典作。剃头师前白佛言。人身难得。佛世难值。明时叵遇。今我大天及诸尊者。识道至高不可限量。不慕世荣舍世尊位。行作沙门今我小节下劣靡逮。何所贪乐不出为道乎。唯佛哀愍济救污泥。没溺尘埃拔为沙门。佛言善哉。佛时便呼比丘来。头发则堕袈裟在身。即成沙门礼诸沙门。因随次坐难在后作。次第作礼到此沙门。即住不礼心自念言。是我家仆不能为礼。佛知告难佛法大通。举学前后不在尊卑。犹如大海悉受万川。四流不避。污涂执心。如地四大俱等。地水火风内外无异。其神空净所著为名。宜弃自大以法自将。乃应先圣无极道训。时难见佛教诲切至。事不得止解了本无。弃捐自大下意为礼。天地大动众会同叹。善哉善哉。为道等心。除自高意而下卑心。感于天地为之大动。从是制法先学为长。后学为小。法之常仪各无所恨。无所诤讼。佛时入宫坐于殿上。王及臣民日日供养。百种甘馔。佛说经法所度无量。瞿夷携罗云来。稽首佛足瞻对问讯。久违侍觐旷废供养。时王僚属皆怀沉疑。太子捐国十有二年。何从怀妊生子罗云。佛语父王告诸群僚。瞿夷守节贞洁清净无瑕疵也。设王不信今当现证。于时世尊化诸众僧。皆使如佛。相好光明。等无差异。于时罗云厥年七岁。瞿夷即以指印信环。与罗云言。是汝父者以此与焉。罗云应时直前诣佛。以印信环而授世尊。王及群臣咸皆欣跃。称言善哉。所现无量真佛子也。佛语父王及诸臣曰。从今已后无复怀疑。此吾之子。缘吾化生。勿咎瞿夷也。王得道证。瞿夷受戒。净修梵行。宫人大小。咸受戒法。月六岁三。奉斋弗懈。国内清宁。风雨以节时不越序。五谷登贱民安其所。万邦黎庶咸来庆贺。道德滋茂如月之初。
  祐寻。法身无形群有已灭。觉智不起万动永寂。而甫现托生降神胎化者何也。乘大缘以应俗。本誓力以弘慈也。故能运般若之权。任首楞之势。回灵兜率。耀化赤泽。陶钧非我。利见由物。岂言像思议而能语其极哉。是以摄受群萠故地居轮皇。摧制刚夸故才穷艺术。断拔爱网故去国入山。显明法尊故降魔道树。凡斯如迹罔非振俗。应体圆通随方变现。法身凝湛未尝起灭。然世识习滞据迹为真。欲观如来失道逾远。故涅槃经云。若言菩萨在白净王宫。依因父母生育是身。是魔所说。盖谓证迹而迷本也。若本迹双照权实俱明。则披经无碍法身可睹。
释迦谱卷第六
释迦在七佛末种姓众数同异谱第五(出长阿含经)
  佛告诸比丘。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于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又名拘那含。又名迦叶。我今亦于贤劫中。成最正觉。
  毗婆尸佛时人寿八万岁。尸弃佛时人寿七万岁。毗舍婆佛时人寿六万岁。拘楼孙佛时人寿四万岁。
  拘那含佛时人寿三万岁。迦叶佛时人寿二万岁。我今出世人寿百岁。少出多减。
  毗婆尸佛出刹利种。姓拘利若。尸弃佛毗舍婆佛种姓亦尔。拘楼孙佛出婆罗门种姓迦叶(增一阿含云姓婆罗堕)拘那含佛迦叶佛种姓亦尔。我今如来至真出刹利种。姓曰瞿昙。
  毗婆尸佛。坐娑罗树下成最正觉。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毗舍婆佛坐婆罗树下成最正觉。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成最正觉。拘那含佛坐乌暂婆罗门树下成最正觉。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成最正觉。我今如来至真。坐钵多树下成最正觉。
  毗婆尸如来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有十万人。三会弟子有八万人。尸弃如来亦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万人。二会弟子有八万人。三会弟子有七万人。毗舍婆如来二会说法。初会弟子有七万人。次会弟子有六万人。拘楼孙如来一会说法。弟子四万人。拘那含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三万人。迦叶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二万人。我今一会说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
  毗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骞荼。二名提舍。诸弟子中最为第一。尸弃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毗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楼孙佛有二弟子。一名萨尼。二名毗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槃那。二名郁多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迦叶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连。诸弟子中最为第一。
  毗婆尸佛有执事弟子。名曰无忧。尸弃佛执事弟子。名曰忍行。毗舍婆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寂灭。拘楼孙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觉。拘那含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安和。迦叶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友。我执事弟子名曰阿难。毗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尸弃佛有子。名曰无量。比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觉。拘楼孙佛有子。名曰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迦叶佛有子。名曰进军。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
  毗婆尸佛父名槃头。刹利王种。母名槃头婆提。王所治城名槃头波提。尸弃佛父名明相。刹利王种。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曰光相。毗舍婆佛父名善澄刹利王种。母名称戒所治城名曰无喻。拘楼孙佛父名礼得。婆罗门种。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随王名故城名安和。拘那含佛父名内德。婆罗门种。母名善胜。是时土名清净。随土名故城名清净。迦叶佛父名曰梵德。婆罗门种。母名曰财主。是时王名波毗。王所治城名波罗捺。释迦文佛父名净饭刹利王种。母名大清净妙。王所治城名迦毗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