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发智论

  若成就过去空,彼未来现在无相耶?
  答:有成就过去空非未来现在无相,有及未来非现在,有及未来现在,成就过去空非未来现在无相者,谓空已灭,未得无相,及未来非现在者,谓空已灭不失,已得无相,不现在前,及未来现在者,谓空已灭不失,无相现在前。
  设成就未来现在无相,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
  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未来无相耶?
  答:有成就过去空非过去未来无相,有及未来非过去,有及过去未来,成就过去空非过去未来无相者,谓空已灭,未得无相,及未来非过去者,谓空已灭不失,已得无相,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及过去未来者,谓空无相已灭不失。
  设成就过去未来无相,彼过去空耶?
  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
  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未来现在无相耶?
  答:有成就过去空非过去未来现在无相,有及未来非过去现在,有及未来现在非过去,有及过去未来非现在,有及过去未来现在,成就过去空非过去未来现在无相者,谓空已灭未得无相,及未来非过去现在者,谓空已灭不失,已得无相,未已灭,设已灭而失,不现在前,及未来现在非过去者,谓空已灭不失,无相现在前,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及过去未来非现在者,谓空无相已灭不失,无相不现在前,及过去未来现在者,谓空无相已灭不失,无相现在前。
  设成就过去未来现在无相,彼过去空耶?
  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如空对无相,应知无愿对无相亦尔。如小七,应知大七亦尔,差别者,以二对一,如以过去空过去无愿对过去无相有七。
  若修空,彼无愿耶,设修无愿,彼空耶?
  答:应作四句,有修空非无愿,谓已得空现在前;有修无愿非空,谓已得无愿现在前,若未得无愿现在前,不修空;有俱修,谓未得空现在前,若未得无愿现在前修空,若未得无相及未得世俗智现在前,修空无愿;有俱不修,谓已得无相现在前,若未得无相现在前,不修空无愿,若已得世俗智现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现在前,不修空无愿,一切异生,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
  若修空彼,无相耶,设修无相,彼空耶?
  答:应作四句,有修空非无相,谓已得空现在前,若未得空现在前,不修无相,若未得无愿现在前,修空非无相;有修无相非空,谓已得无相现在前,若未得无相现在前,不修空;有俱修,谓未得空现在前,修无相,若未得无相现在前修空,若未得无愿及未得世俗智现在前,修空无相;有俱不修,谓已得无愿现在前,若未得无愿现在前,不修空无相,若已得世俗智现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现在前,不修空无相,一切异生,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
  若修无愿,彼无相耶,设修无相,彼无愿耶?
  答:应作四句,有修无愿非无相,谓已得无愿现在前,若未得无愿及未得空现在前,不修无相;有修无相非无愿,谓已得无相现在前,若未得无相现在前,不修无愿;有俱修,谓未得无愿现在前,修无相,若未得无相现在前,修无愿,若未得空及未得世俗智现在前,修无愿无相;有俱不修,谓已得空及已得世俗智现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现在前,不修无愿无相,一切异生,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
  颇有结空所断非无愿无相耶?答:无。
  颇有结无愿所断非空无相耶?答:有,谓见集见道所断结,无愿断。
  颇有结无相所断非空无愿耶?答:有,谓见灭所断结,无相断。
  颇有结空无愿所断非无相耶?答:有,谓见苦所断结,空无愿断。
  颇有结空无相所断非无愿耶?答:无。
  颇有结无愿无相所断非空耶?答:无。
  颇有结空无愿无相所断耶?答:有,谓学见迹修所断结,空无愿无相断。
  颇有结非空无愿无相所断而是所断耶?答:有,谓异生所断结。
  云何作意入正性离生?答:或无常,或苦,或空,或无我思惟。
  何系行入正性离生?答:欲界系。
  尽智当言于身循身观念住耶,乃至当言于法循法观念住耶?
  答:尽智应言,或于身循身观念住,或于受,或于心,或于法,循法观念住,如尽智,无生智亦尔。
  诸无漏初静虑乐,诸轻安等觉支乐,此何差别?答:无差别。
  诸无漏第二静虑乐,诸轻安等觉支乐,此何差别?答:无差别。
  若从等持出,彼所缘耶,设从所缘出,彼等持耶?
  答:应作四句,有从等持出非所缘,谓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静虑,彼复思惟此相,入第二静虑;有从所缘出非等持,谓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静虑,彼不出初静虑,复思惟余相;有从等持出亦所缘,谓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静虑,彼思惟余相,入第二静虑;有非从等持出亦非所缘,谓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静虑,住经多时。
  如说:“苾刍,乃至想定,能达圣旨。”
  世尊弟子,生非想非非想处,彼依何定,得阿罗汉果?答:无漏无所有处。
  如说尊者大目干连言:“具寿,我自忆住无所有处定,闻曼陀枳尼池侧有众多龙象哮吼等声。”
  彼尊者为在定闻,为起定耶?答:起定闻非在定。
  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
  答: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而非不定,谓邪定。
  诸定,彼一切聪慧明趣耶?
  答:诸聪慧明趣彼一切定有定,彼非聪慧无明趣,谓邪定。
  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等觉支耶?
  答: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等觉支;有不成就等觉支而非不定,谓邪定。
  诸定,彼一切成就等觉支耶?
  答:诸成就等觉支,彼一切定;有定而不成就等觉支,谓邪定。
  诸成就等觉支,彼成就无漏法耶?
  答:诸成就等觉支,彼成就无漏法;有成就无漏法非等觉支,谓诸异生。
  诸不成就等觉支,彼不成就无漏法耶?
  答:无不成就无漏法;有不成就等觉支,谓诸异生。
  诸得等觉支,彼得无漏法耶?
  答:诸得等觉支,彼得无漏法;有得无漏法非等觉支,谓诸异生。
  诸舍等觉支,彼舍无漏法耶?
  答:无全舍等觉支,亦无全舍无漏法。
  诸退等觉支,彼退无漏法耶?
  答:无全退等觉支,亦无全退无漏法。
  诸未断,彼未遍知耶?
  答:诸未遍知,彼未断;有未断非未遍知,谓若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断,遍知故已断。
  诸已断,彼已遍知耶?
  答:诸已断,彼已遍知;有已遍知非已断,谓若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断,遍知故已断。
  诸有此生眼不见色,彼依何法,引发天眼耶?
  答:如有一得自性生,念先余生中眼曾见色,彼依此故,引发天眼。
  诸有此生,耳不闻声,彼依何法,引发天耳耶?
  答:如有一得自性生,念先余生中耳曾闻声,彼依此故,引发天耳。
  何故异生退时,见修所断结增益,世尊弟子退时,唯修所断结增益耶?
  答:异生用此道,断见所断结,即用此道,断修所断结,故彼退时,二结俱增益,世尊弟子,用此道,断见所断结,彼于此道,定不退,用余道,断修所断结,彼于余道,有退有不退,世尊弟子,设用此道,断见所断结,即用此道,断修所断结者,彼亦无退。
  何故上三果有退,非预流果耶?
  答:修所断结,依有事起,谓有净相,有不净相,彼由非理,作意观净相时,便于不净想退,见所断结,依无事起,无有一法是我我所,可令彼观于无我见退。
  退上三果时,诸所得无漏根力觉支道支,当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
  答:应言曾得得,无色界没,生欲界时。诸所得蕴界处,善不善无记根,结缚随眠,随烦恼缠,当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答:应言善染污法曾得得,异熟法未曾得得。
  无色界没,生色界时,诸所得蕴界处,善无记根,结缚随眠,随烦恼缠,当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
  答:应言善染污法曾得得,异熟法未曾得得,色界没生,欲界时诸所得,蕴界处等如无色界没生欲界说。
  依初静虑,引发神境通道时,彼极远至何处耶?答:乃至梵世。
  依初静虑,引发天耳通道时,彼极远闻,何系声耶?答:乃至梵世。
  依初静虑,引发他心通道时,彼极远知何系心心所法耶?答:乃至梵世。
  依初静虑,引发宿住随念通道时,彼极远忆,何系宿住事耶?答:乃至梵世。
  依初静虑,引发天眼通道时,彼极远见,何系色耶?答:乃至梵世。
  如依初静虑,乃至依第四静虑,各随自处,广说亦尔。
  若于苦思惟苦,得阿罗汉果,彼思惟何系苦?答:无色界系苦。
  若于集思惟集,得阿罗汉果,彼思惟何系集?答:无色界系集。
  若于灭思惟灭,得阿罗汉果,彼思惟何系诸行灭?答:或欲界系,或色无色界系。
  诸行灭,若于道思惟道,得阿罗汉果,彼思惟何系诸行能断道?答:或欲界系,或色无色界系诸行能断道。
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
  念住有六门  如实知有八
 贪瞋痴增减  死受涅槃心
  弟子先涅槃  佛涅槃出定
 四有三有行  此章愿具说
  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
  若修身念住,彼受耶,设修受念住,彼身耶?
  答:应作四句,有修身念住非受,谓已得身念住现在前;有修受念住非身,谓已得受念住现在前,若未得受念住现在前,不修身,若未得心法念住现在前,修受非身;有俱修,谓未得身念住现在前,若未得受念住现在前修身,若未得心法念住现在前,修身受;有俱不修,谓已得心法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身受,一切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如身念住受念住,应知,身念住心念住亦尔。
  若修身念住,彼法耶,设修法念住,彼身耶?
  答:应作四句,有修身念住非法,谓已得身念住现在前;有修法念住非身,谓已得法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身,若未得受心念住现在前,修法非身;有俱修谓未得身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身,若未得受心念住现在前,修身法;有俱不修,谓已得受心念住现在前,一切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
  若修受念住,彼心耶,设修心念住,彼受耶?
  答:应作四句,有修受念住非心,谓已得受念住现在前;有修心念住非受,谓已得心念住现在前;有俱修,谓未得身受心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受心;有俱不修,谓已得身法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受心,一切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
  若修受念住,彼法耶,设修法念住,彼受耶?
  答:应作四句,有修受念住非法,谓已得受念住现在前;有修法念住非受,谓已得法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受;有俱修,谓未得身受心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受;有俱不修,谓已得身心念住现在前,一切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如受念住法念住,应知,心念住法念住亦尔。
  于身修身观念住,当言法类世俗苦集道智,当言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当言乐喜舍根相应,当言空无愿三摩地俱,当言缘欲色界系及不系,于受修受观念住,当言法类他心世俗苦集道智,当言有寻有伺等三,当言乐喜舍根相应,当言空无愿三摩地俱,当言缘三界系不系,如于受,于心亦尔。于法修此观念住,当言法类他心世俗苦集灭道智,当言有寻有伺等三,当言乐喜舍根相应,当言空无愿无相三摩地俱,当言缘三界系不系。
  如说受乐受时,如实知我受乐受,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受苦受时,如实知我受苦受,此一智,谓世俗,受不苦不乐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受,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如实知,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受乐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乐有味受及苦无味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受乐无味受不苦不乐无味受时,如实知,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受乐耽嗜依受苦耽嗜依受不苦不乐耽嗜依受及苦出离依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受乐出离依受不苦不乐出离依受时,如实知,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如说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此一智,谓世俗,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如有贪心离贪心,应知;有痴心,离痴心,染心不染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小心大心,掉心不掉心,不寂静心寂静心,不定心定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脱心解脱心亦尔。有瞋心,如实知有瞋心,此一智,谓世俗,离瞋心,如实知离瞋心,此三智,谓法世俗道。
  如说有内贪欲盖,如实知有内贪欲盖,此一智,谓世俗,无内贪欲盖,如实知无内贪欲盖,此三智,谓法世俗道,如未生内贪欲盖而生,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生已便断,断已后不复生,如实知,此三智,谓法世俗道,如贪欲盖,应知,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盖亦尔。如说有内眼结,如实知有内眼结,此一智,谓世俗,无内眼结,如实知无内眼结,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如未生内眼结而生,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生已便断,断已后不复生,如实知,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如眼结,应知,耳身意结亦尔。鼻舌结如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