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

  复次,
  若于无常中,著无常非倒;
  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
  若著无常,言是无常不名为颠倒者,诸法性空中无无常,无常无故,谁为非颠倒?余三亦如是。
  复次,
  可著、著者、著,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灭相,云何而有著?
  可著名物,著者名作者,著名业,所用法名所用事,是皆性空寂灭相,如如来品中所说,是故无有著。
  复次,
  若无有著法,言邪是颠倒,
  言正不颠倒,谁有如是事?
  著名忆想分别此彼有无等,若无此著者,谁为邪颠倒?谁为正不颠倒?
  复次,
  有倒不生倒,无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生。
  若于颠倒时,亦不生颠倒,
  汝可自观察,谁生于颠倒?
  已颠倒者,则更不生颠倒,已颠倒故。不颠倒者亦不颠倒,无有颠倒故。颠倒时亦不颠倒,有二过故。汝今除憍慢心,善自观察,谁为颠倒者?
  复次,
  诸颠倒不生,云何有此义?
  无有颠倒故,何有颠倒者?
  颠倒种种因缘破故,堕在不生。彼贪著不生,谓不生是颠倒实相。是故偈说:云何名不生为颠倒?乃至无漏法尚不名为不生相,何况颠倒是不生相?颠倒无故,何有颠倒者?因颠倒有颠倒者。
  复次,
  若常我乐净,而是实有者,
  是常我乐净,则非是颠倒。
  若常我乐净是四实有性者,是常我乐净则非颠倒。何以故?定有实事故,云何言颠倒?若谓常我乐净倒是四无者,无常、苦、无我、不净是四应实有不名颠倒,颠倒相违故名不颠倒,是事不然。何以故?
  若常我乐净,而实无有者,
  无常苦不净,是则亦应无。
  若常我乐净是四实无,无故无常等四事亦不应有。何以故?无相因待故。
  复次,
  如是颠倒灭,无明则亦灭,
  以无明灭故,诸行等亦灭。
  如是者如其义,灭诸颠倒故,十二因缘根本无明亦灭;无明灭故,三种行业乃至老死等皆灭。
  复次,
  若烦恼性实,而有所属者,
  云何当可断?谁能断其性?
  若诸烦恼即是颠倒,而实有性者,云何可断?谁能断其性?若谓诸烦恼皆虚妄无性而可断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烦恼虚妄,无性无属者,
  云何当可断?谁能断无性?
  若诸烦恼虚妄无性,则无所属,云何可断?谁能断无性法?
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问曰:破四颠倒,通达四谛,得四沙门果。
  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
  以是事无故,则无四道果,
  无有四果故,得向者亦无。
  若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
  以无四谛故,亦无有法宝;
  以无法僧宝,亦无有佛宝;
  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
  若一切世间皆空无所有者,即应无生无灭;以无生无灭故,则无四圣谛。何以故?从集谛生苦谛,集谛是因,苦谛是果;灭苦集谛名为灭谛,能至灭谛名为道谛,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如是四谛有因有果。若无生无灭则无四谛,四谛无故,则无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无故,则无四沙门果;四沙门果无故,则无四向、四得者;若无此八贤圣,则无僧宝。又四圣谛无故,法宝亦无;若无法宝、僧宝者,云何有佛?得法名为佛,无法何有佛?汝说诸法皆空,则坏三宝。
  复次,
  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
  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
  若受空法者,则破罪福及罪福果报,亦破世俗法。有如是等诸过故,诸法不应空。
  答曰: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汝不解云何是空相,以何因缘说空,亦不解空义,不能如实知故,生如是疑难。
  复次,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
  若谓一切法不生是第一义谛,不须第二俗谛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
  复次,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若人钝根,不善解空法,于空有失而生邪见。如为利捉毒蛇,不能善捉反为所害;又如咒术欲有所作,不能善成则还自害;钝根观空法亦如是。
  复次,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世尊以法甚深微妙,非钝根所解,是故不欲说。
  复次,
  汝谓我著空,而为我生过;
  汝今所说过,于空则无有。
  汝谓我著空故,为我生过。我所说性空,空亦复空,无如是过。
  复次,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以有空义故,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悉成就。若无空义,则皆不成就。
  复次,
  汝今自有过,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马者,自忘于所乘。
  汝于有法中有过不能自觉,而于空中见过,如人乘马而忘其所乘。何以故?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
  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
  汝说诸法有定性,若尔者,则见诸法无因无缘。何以故?若法决定有性,则应不生不灭,如是法何用因缘?若诸法从因缘生则无有性,是故诸法决定有性则无因缘。若谓诸法决定住自性,是则不然。何以故?
  即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复坏一切,万物之生灭。
  诸法有定性,则无因果等诸事。如偈说: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何以故?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是法无性故不得言有,亦无空故不得言无。若法有性相,则不待众缘而有;若不待众缘则无法,是故无有不空法。汝上所说空法有过者,此过今还在汝。何以故?
  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若一切法各各有性不空者,则无有生灭;无生灭故,则无四圣谛法。何以故?
  苦不从缘生,云何当有苦?
  无常是苦义,定性无无常。
  苦不从缘生故则无苦。何以故?经说无常是苦义,若苦有定性,云何有无常?以不舍自性故。
  复次,
  若苦有定性,何故从集生?
  是故无有集,以破空义故。
  若苦有定性者,则不应更生,先已有故。若尔者,则无集谛,以坏空义故。
  复次,
  苦若有定性,则不应有灭;
  汝著定性故,即破于灭谛。
  苦若有定性者,则不应灭。何以故?性则无灭故。
  复次,
  苦若有定性,则无有修道;
  若道可修习,即无有定性。
  法若定有,则无有修道。何以故?若法实者则是常,常则不可增益。若道可修,道则无有定性。
  复次,
  若无有苦谛,及无集灭谛,
  所可灭苦道,竟为何所至?
  诸法若先定有性,则无苦集灭谛。今灭苦道,竟为至何灭苦处?
  复次,
  若苦定有性,先来所不见,
  于今云何见?其性不异故。
  若先凡夫时,不能见苦性,今亦不应见。何以故?不见性定故。
  复次,
  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如苦谛性先不见者,后亦不应见,如是亦不应有断集、证灭、修道。何以故?是集性先来不断,今亦不应断,性不可断故;灭先来不证,今亦不应证,先来不证故;道先来不修,今亦不应修,先来不修故。是故四圣谛,见、断、证、修四种行,皆不应有;四种行无故,四道果亦无。何以故?
  是四道果性,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
  诸法若有定性,四沙门果先来未得,今云何可得?若可得者,性则无定。
  复次,
  若无有四果,则无得向者;
  以无八圣故,则无有僧宝。
  无四沙门果故,则无得果、向果者;无八贤圣故,则无有僧宝。而经说八贤圣,名为僧宝。
  复次,
  无四圣谛故,亦无有法宝;
  无法宝、僧宝,云何有佛宝?
  行四圣谛得涅槃法,若无四谛则无法宝。若无二宝,云何当有佛宝?汝以如是因缘,说诸法定性,则坏三宝。
  问曰:汝虽破诸法,究竟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有,因是道故名为佛。
  答曰:
  汝说则不因,菩提而有佛,
  亦复不因佛,而有于菩提。
  汝说诸法有定性者,则不应因菩提有佛,因佛有菩提,是二性常定故。
  复次,
  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不应得成佛。
  以先无性故,如铁无金性,虽复种种锻炼,终不成金。
  复次,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若诸法不空,终无有人作罪福者。何以故?罪福性先已定故,又无作、作者故。
  复次,
  汝于罪福中,不生果报者,
  是则离罪福,而有诸果报。
  汝于罪福因缘中,皆无果报者,则应离罪福因缘而有果报。何以故?果报不待因出故。
  问曰:离罪福可无善恶果报,但从罪福有善恶果报。
  答曰:
  若谓从罪福,而生果报者,
  果从罪福生,云何言不空?
  若离罪福无善恶果,云何言果不空?若尔离作者则无罪福,汝先说诸法不空,是事不然。
  复次,
  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汝若破众因缘法第一空义者,则破一切世俗法。何以故?
  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无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若破空义,则一切果皆无作无因。又不作而作,又一切作者不应有所作,又离作者应有业、有果报、有受者,但是事皆不然,是故不应破空。
  复次,
  若有决定性,世间种种相,
  则不生不灭,常住而不坏。
  若诸法有定性,则世间种种相,天人畜生万物,皆应不生不灭常住不坏。何以故?有实性不可变异故。而现见万物,各有变异相生灭变易,是故不应有定性。
  复次,
  若无有空者,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亦无苦尽事。
  若无有空法者,则世间、出世间所有功德未得者,皆不应得,亦不应有断烦恼者,亦无苦尽。何以故?以性定故。
  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
  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若人见一切法从众缘生,是人即能见佛法身,增益智慧,能见四圣谛苦集灭道,见四圣谛得四果灭诸苦恼。是故不应破空义,若破空义则破因缘法,破因缘法则破三宝,若破三宝则为自破。
观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问曰: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若一切法空,则无生无灭;无生无灭者,何所断、何所灭而名为涅槃?是故一切法不应空,以诸法不空故,断诸烦恼灭五阴,名为涅槃。
  答曰:
  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若一切世间不空,则无生无灭,何所断、何所灭而名为涅槃?是故有无二门,则非至涅槃。
  所名涅槃者,
  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
  无得者,于行于果无所得。无至者,无处可至。不断者,五阴先来毕竟空故,得道入无余涅槃时,亦无所断。不常者,若有法可得分别者,则名为常,涅槃寂灭无法可分别故,不名为常。生灭亦尔,如是相者名为涅槃。
  复次经说,涅槃非有、非无、非有无、非非有非非无,一切法不受内寂灭名涅槃。何以故?
  涅槃不名有,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
  眼见一切万物皆生灭故,是老死相。涅槃若是有,则应有老死相,但是事不然,是故涅槃不名有。又不见离生灭老死别有定法而名涅槃。若涅槃是有,即应有生灭老死相;以离老死相故,名为涅槃。
  复次,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而是无为者。
  涅槃非是有。何以故?一切万物从众缘生,皆是有为,无有一法名为无为者。虽常法假名无为,以理推之,无常法尚无有,何况常法不可见、不可得者?
  复次,
  若涅槃是有,云何名无受?
  无有不从受,而名为有法。
  若谓涅槃是有法者,经则不应说无受是涅槃。何以故?无有有法不受而有,是故涅槃非有。
  问曰:若有非涅槃者,无应是涅槃耶?
  答曰:
  有尚非涅槃,何况于无耶?
  涅槃无有有,何处当有无?
  若有非涅槃,无云何是涅槃?何以故?因有故有无,若无有,何有无?如经说,先有今无则名无,涅槃则不尔。何以故?非有法变为无故,是故无亦不作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