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般若部
-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复有虚空普三昧,住是三昧者,能遍足诸三昧。
“复有金刚部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诸三昧部。
“复有宝胜三昧,住是三昧者,降伏诸垢浊。
“复有炽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炎遍照诸三昧。
“复有无愿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法无所取。
“复有审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有住处。
“复有选择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无意念想。
“复有无垢灯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灯明。
“复有无限光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无有限量。
“复有作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于诸三昧而有所照。
“复有普照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皆在眼前现。
“复有净要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等净三昧。
“复有无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散诸三昧垢。
“复有造乐三昧,住是三昧者,受诸三昧乐。
“复有电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灯明。
“复有无尽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尽以不尽。
“复有上威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中威德独然。
“复有毕尽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尽所可见如不见。
“复有不动三昧,住是三昧者,令诸三昧不动不觉不戏。
“复有不别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离别。
“复有日灯三昧,住是三昧者,照诸三昧门。
“复有月无垢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去诸三昧冥。
“复有净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分别四无碍慧。
“复有作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门作明。
“复有造作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毕竟。
“复有诸慧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慧。
“复有金刚三昧,住是三昧者,决断诸三昧。
“复有住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动不摇,不恐不怖,亦无意想。
“复有现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悉遍见明。
“复有安立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善处。
“复有宝积三昧,住是三昧者,普见诸三昧宝。
“复有法印三昧,住是三昧者,印诸三昧从印及不印。
“复有等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法有等脱。
“复有弃乐三昧,住是三昧者,悉弃诸乐。
“复有过法定三昧,住是三昧者,灭诸法之冥在诸三昧上。
“复有散结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散用诸三昧。
“复有解诸法句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解诸三昧及诸法句。
“复有等文字三昧,住是三昧者,得诸等字。
“复有毕字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一字。
“复有断因缘三昧,住是三昧者,断诸因缘。
“复有无态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得诸法态。
“复有无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行。
“复有无窟行三昧,住是三昧者,未见诸三昧有窠窟之行。
“复有毕阴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净诸阴。
“复有主行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行。
“复有不起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起。
“复有度境界三昧,住是三昧者,过诸境界。
“复有聚诸善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得聚诸法、诸三昧。
“复有止选三昧,住是三昧者,意不堕落。
“复有清净华三昧,住是三昧者,得诸三昧清净华。
“复有主觉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有七觉意。
“复有无限辩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无量之辩。
“复有无等等三昧,住是三昧者,便得无等等。
“复有度诸法三昧,住是三昧者,越度三界。
“复有决断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见诸法,见诸三昧决断事。
“复有散诸狐疑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散诸法三昧。
“复有无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处。
“复有一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有二。
“复有众生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众生亦不见所入。
“复有一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事。
“复有厌该众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有别
“复有散诸生死劳怨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诸厌三昧慧,所入处无所觉。
“复有众行音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众行音声皆悉随从。
“复有脱诸音响字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脱于音字。
“复有然炬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中威德独明。
“复有净相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净一切三昧相。
“复有无准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于准。
“复有具足众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皆得具足。
“复有不愿苦乐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苦乐。
“复有事不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尽。
“复有持迹三昧,住是三昧者,尽看诸三昧。
“复有邪正聚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邪正。
“复有灭恚诤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恚诤。
“复有无恚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于诸法于诸三昧有恚无恚。
“复有无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亦不见光,亦不见垢。
“复有主要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无要。
“复有明月满无垢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满具足,如月十五日时。
“复有大庄饰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严好。
“复有与世间作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光明普照十方及诸法。
“复有三昧名三昧等,住是三昧者,于诸法亦不见有乱,亦不见有定。
“复有无忿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而无有忿。
“复有无倚无窟无乐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巢窟。
“复有最如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转于如。
“复有三昧名身骸,住是三昧者,不见此三昧性。
“复有三昧名断口行与空合,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言。
“复有三昧名虚空本脱无色,住是三昧者,逮得诸法本空。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摩诃衍。陀邻尼品第二十
“复次,须菩提,复有摩诃衍。何所为衍?所谓四意止是。何等四意止?菩萨自观身、观他人身、观内外身已,亦无身想,亦无所倚,若行若寂常念世间从痴有恼;观内痛意行法,观外痛意行法,观内外痛意行法,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恼。
“须菩提,云何菩萨观内身行?菩萨自知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卧知卧,随身所行皆能自知。是为菩萨自观身行,若行若寂常念世间苦恼。
“又须菩提,菩萨出入进止安详视瞻不忘,坐卧左右亦常安详,服三法衣不失威仪,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自观内外身行如是而无所倚。菩萨常观息出入,息长亦知,息短亦知,譬如陶轮调其缓急,菩萨息知意与息俱,俱出俱入。是为菩萨观内身行,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苦受患。
“复次,须菩提,用是行般若波罗蜜,常当观身分别四分——地、水、火、风。譬如屠牛分为四分,菩萨观身分别四事,本末从来亦复如是。是为菩萨观内外身亦无所倚。
“复次,须菩提,菩萨观身从头至足但有不净,发毛、爪齿、筋骨、五藏三十六物有何可贪?譬如田家器盛五谷,有目之士若开发器分别识知,菩萨观身身中所有亦复如是。是为菩萨自观内身,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爱痛苦亦无所倚。
“复次,须菩提,菩萨观人初死之日至于五日,膖胀烂臭,体坏汁流,互相浇灒无有净处,或为飞鸟走兽所食,或啖其半恶露不净,或有死人筋缠骸骨血浇,或有死人血肉已尽筋骨相縺,中有骸骨已解离者节节异处,或见久死骸骨青白色者,或腐坏者,或与地土共同色者。菩萨都作是观,作是观已,还自计校‘我身分未脱未离此法,俱亦当尔’。是为菩萨观内身法观他人身无所贪倚,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苦灾患。自观觉意法亦观他人觉意法,分别思念断痴惑意。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渐御四意断是。何谓为四?恶意法未生,乐御习精进摄意使不生;已起恶意法,亦复乐御精进摄意习使断;未生善事法,持乐意精进习使得生;已生善法念欲处,具足广显欲使不忘,亦复乐习精进摄意御使得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四神足是。何谓为四?已得乐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以精进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以持意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以智之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五根是。何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志根、定根、智慧根。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五力是。何谓为五?信力、精进力、志力、定力、智慧力。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七觉意是。何谓为七?以志觉意,以法觉意,以精进觉意,以悦喜觉意,以信觉意,以定觉意,以适无以著觉意。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贤圣八品道是。何谓为八?正见、正念、正言、正行、正业、正习、正志、正定。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亦复无所倚。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三三昧是。何谓为三?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有摩诃衍,谓诸慧事是——苦慧、习慧、尽慧、道慧、消慧、无所起慧、法慧、明慧、各各知他人所念慧、真慧。
“何等为苦慧?不生苦是为苦慧。
“何等为习慧?习灭已断是为习慧。
“何等为尽慧?灭诸苦事是为尽慧。
“何等为道慧?贤圣八品道是为道慧。
“何等为消慧?贪、淫、瞋恚、愚痴尽是为消慧。
“何等为不起慧?不受生死处是为不起慧。
“何等为法慧?晓断五阴是为法慧。
“何等为明慧?眼、耳、鼻、舌、身、意无常,色、声、香、味、细滑、法亦复无常,是为明慧。
“何等为各各知他人所念慧?一切众生心中所念所起种种悉知,是为各各知他人所念慧。
“何等为真慧?所谓如来萨云若智是为真慧,亦无所倚。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有摩诃衍,所谓三根是。何等为三根?谓学士从白衣至须陀洹五根,是未曾知当知;从斯陀含至阿那含,亦有五根应知当知;从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至佛亦有五根,谓已知无所复学。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三三昧也。何等为三?第一、有觉有观,第二、无觉有观,第三、无觉无观。何等为有觉有观?谓第一禅是为有觉有观。何等为无觉有观?谓第一禅未至二禅在其中间,是为无觉有观。何等为无觉无观?从第二禅至无思想无思想慧禅,是为无觉无观。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十念是——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灭念、安般念、身苦念、死亡念,是亦无所倚。是为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四禅、四等、四无形禅、八惟无禅、九次第禅、佛十种力、四无所畏。
“十种力者,谓佛现身相好神足变化,感动众邪回使入正,一力也;口之所说在众智上,能变疑结开令解脱,二力也;意入空定清明六达,邪神娆乱道志不摇,三力也;默然断想神足无为,感动三千大千日月人无惊悚,四力也;道意聪睿演法布化,流盈十方各得其所,五力也;逆知众意晓人行趣,若缚若脱悉能解散,六力也;三世所作殃福本际报受之未,大慧悉知无有挂碍,七力也;一切人民众行根源,种种各异受身不同,悉觉本际因缘起处,八力也;慧眼以净所察无限,见诸生死往来所堕,九力也;大慧已足方便,已备生死,已断著行,已尽所作,已讫不复还受,自然无师称一切智,是谓十力也。
“四无所畏者,佛为正觉,或有沙门、婆罗门,或魔,或天,或梵,若复有余众,无有能来难诘我者,佛亦不见有起是意者,以是证故,佛行安隐逮无所畏,一无畏也;逮精进行得知最处,在众人中得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梵魔,一切余法所不能转,独佛能转,二无畏也;佛漏已尽,若有沙门、婆罗门,或天魔梵,无有敢言佛漏未尽者,三无畏也;如佛所说言真无讳,善恶之报不失所行,一切余众诸天魔梵,不见能敢违佛言者,如佛所说贤圣八道,行是得道得度众苦,一切余众诸天魔梵,亦无有能戾此教者,佛亦不见有此处者,四无所畏也。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亦无所倚。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四无碍慧是。何等为四?知诸法事其慧无碍,解诸句义其慧无碍,分别辩才其慧无碍,所说了了其慧无碍。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佛十八法。何等为十八法?一者、谓佛从得佛以来初无误时,二者、从得佛以来言无粗无漏失,三者、无忘志,四者、无有种种想,五者、意无有不定时,六者、初无他观,七者、自在无有减,八者、精进无有减,九者、志念无减,十者、智慧无减,十一者、解脱无减,十二者、见解脱慧无减,十三者、一切身所行智慧最在前,十四者、口所言事智慧最在前,十五者、意所行事智慧最在前,十六者、见过去事其慧无碍,十七者、见当来事其慧无碍,十八者、见现在事其慧无碍。是为摩诃衍亦无所倚。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所谓陀邻尼目佉是。何等为陀邻尼目佉?与字等与言等字所入门。何等为字门?一者、阿,阿者谓诸法来入不见有起者;二者、罗,罗者垢貌于诸法无有尘;三者、波,波者于诸法泥洹最第一教度;四者、遮,遮者于诸法不见有生死;五者、那,那者于诸法字已讫字本性亦不得亦不失;六者、罗,罗者得度世爱枝各因缘已灭;七者、陀,陀者诸法如无断绝时;八者、波,波者诸法已离狱;九者、茶,茶者诸法垢已尽;十者、沙,沙者诸法无有挂碍;十一者、和,和者诸法言行已断;十二者、多,多者诸法如不动;十三者、夜,夜者诸法谛无所生;十四者、吒,吒者诸法强垢不可见;十五者、加,加者诸法造作者亦不可得见;十六者、娑,娑者诸法不可得时不可转;十七者、摩,摩者诸法吾我不可得见;十八者、伽,伽者受持诸法者不可得见;十九者、他,他者诸法处不可得;二十者、阇,阇者诸法生者亦不可得;二十一者、湿波,湿波者诸法善不可得;二十二者、大,大者诸法性不可得;二十三者、赦,赦者诸法寂不可得;二十四者、佉,佉者诸法虚空不可得;二十五者、叉,叉者诸法消灭不可得;二十六者、侈,侈者诸法各在其所处不可动摇;二十七者、若,若者诸法慧不可得;二十八者、伊陀,伊陀者诸法义不可得;二十九者、繁,繁者诸法无有闲时;三十者、车,车者诸法无可弃者;三十一者、魔,魔者诸法无有丘墓;三十二者、叵,叵者诸法不可分别;三十三者、蹉,蹉者诸法死亡不可得;三十四者、峨,峨者诸法无有朋党;三十五者、咃,咃者诸法各有异无不有处;三十六者、那,那者诸法无来无去,亦不住,亦不坐,亦不卧,亦不别;三十七者、破,破者诸法皆于三界不安;三十八者、歌,歌者诸法性不可得;三十九者、嵯,嵯者诸法不可得常;四十者、嗟,嗟者诸法分舍不可得;四十一者、吒,吒者诸法无有度者;四十二者、嗏,嗏者诸法边际尽竟处亦不生亦不死。诸字数无有过嗏上者。何以故?是字无有数,亦不念言是字有失,亦不可见,亦无所说,亦无所书,亦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