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般若部
-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摩诃衍品第十七
尔时,舍利弗问邠耨文陀尼子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邠耨报舍利弗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乘于檀、尸、羼、惟逮、禅波罗蜜,乘是六波罗蜜不见六波罗蜜,亦不倚菩萨而无所倚,是为乘于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一心学萨云若,具足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虽念欲成不有所倚,是为菩萨乘于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作是念言:‘菩萨者,但是字耳。五阴者,但有字耳,不倚五阴故。六情者,但有字耳,不倚六情故。三十七品者,但有字耳,不倚三十七品故。内外空者,但有字耳,不倚内外空故。佛十八法者,但有字耳,不倚佛十八法故。如来法者,但有字耳,不见法性故。真际者,但有字耳,真际不可见故。佛及道者,但有字耳,不倚佛故。’是为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以来具足菩萨之神通,具足已欲育养群生,从一佛国游至一佛国,供养礼拜事诸佛世尊,从诸佛听受法教。”
“何谓法教?”
报言:“菩萨大乘,是菩萨乘,是大乘,游诸佛刹净佛国土育养众生,初无佛国想,亦无众生想,亦不住二地。菩萨为众生故,随其所应而变其形像,不得一切智终不离菩萨乘,逮一切智已便能转法轮,非罗汉、辟支佛及诸天、龙、阅叉、阿须伦及世间人所能转。是时,闻十方恒边沙诸佛世尊赞叹声言:某国某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逮萨云若,转于法轮。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僧那僧涅品第十八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
佛告须菩提:“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内外空及有无空、佛十八法及一切智——被诸功德之铠成佛身,光彻三千大千刹土,复以光普遍十方恒边沙佛国土,便为六反震动,三千大千刹土复六反震动。十方恒边沙佛国土菩萨,已受是光明住于檀波罗蜜,以大乘之铠便能变化三千大千刹土化为琉璃,自变其形为遮迦越王,布施一切随其所欲——饥渴与饮食,欲得衣者与衣,欲得香华、医药布施种种,随众人身所便乐尽给与之——作是布施已便为众生说六波罗蜜行,众生闻菩萨教已,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离六波罗蜜行,是为菩萨被大乘之铠。
“须菩提,譬如工幻师在四要道头,于大众人前布施,随人所欲饮食、衣被、钱财,随人意所索,幻人尽与。于须菩提意云何?是幻师颇有所布施于人不?”
须菩提白佛言:“无所施,亦无得者。”
佛告须菩提:“菩萨自化身作遮迦越王布施,随人所乐而在所与,恣人所欲而施与,虽施而无所与亦无得者。何以故?须菩提,法之幻法应尔。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尸波罗蜜,示现作遮迦越罗,于中使人持十善法,教人使为四禅、四等、四无形禅,立于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众生闻是法教,至得道终不离是法教。
“须菩提,譬如幻师化作大众人,教幻人持十善,立以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于须菩提意云何?颇有人立于十善、四禅、四无形禅?颇有人立于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者不?”
须菩提对曰:“无有立者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菩萨立诸众生于十善地、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见有人住是法者。所以者何?法幻之法自应当尔。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被大乘之铠。
“复次,须菩提,菩萨住羼波罗蜜,亦立众生于羼波罗蜜。菩萨从初发意以来作誓言:‘假令众生持刀杖害,我悉受终不起恶意如弹指之顷,当复立众生于忍辱地亦复如是。’虽立众生于羼波罗蜜,亦复如幻师亦无众生想。须菩提,是为菩萨大乘之铠。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惟逮波罗蜜,立众生精进意应萨云若,亦复如幻师,是为菩萨大乘之铠。菩萨住于禅波罗蜜,亦复教一切人行一心。菩萨住于等法,不见法有乱者、有一心者。须菩提,是为菩萨住于禅波罗蜜,亦复教一切人行禅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离是一心,亦复如幻师,是故名为僧那僧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般若波罗蜜,亦复劝助教一切人,使立于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不见有彼此岸;是为菩萨住于般若波罗蜜,亦复劝助众生教化立人于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亦复如幻,不见有学者,不见有受者。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
“复次,须菩提,菩萨被大乘铠,以安处十方恒边沙佛国众生立于六波罗蜜,为众生说六波罗蜜法使众生闻之,闻已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离是法,亦复如幻,亦不见受法者,亦不见受是教者。以是故,菩萨为大乘之铠。菩萨复被大乘之铠意应萨云若,菩萨不言‘我当教若干人立于六波罗蜜’,亦不言‘我当教若干人行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复不言‘我不能教若干人’,亦复不言‘我教若干人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不言‘我不教若干人至阿罗汉’,亦不言‘我立若干人至萨云若’,不言‘我不悉教尔所人’。何以故?菩萨所度无有限碍亦无适莫,菩萨所度亦无有数亦无有量。
“须菩提,菩萨譬如幻师教幻人,不见有所教,亦不见有受者,是为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
须菩提白佛言:“如我从佛所闻义,当知菩萨非为僧那僧涅。何以故?诸法空故。色、痛、想、行、识空,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性各随其相各自空,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亦自空,内外空皆自空,从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皆空,菩萨亦空,僧那僧涅亦自空。以是故,世尊,当知菩萨为非僧那僧涅。”
佛告须菩提:“如所言无有异。须菩提,萨云若非为非作,菩萨为众生作摩诃僧那僧涅者,是众生亦非为非作。”
须菩提白佛言:“何以故萨云若及众生非为非作?”
佛言:“不见有人故,是故萨云若无为无作。何以故?须菩提,五阴亦不有所作亦非不作,六情、六衰亦无所为亦无所作,我、人、寿命亦无所为亦无所作。何以故?边际不可得故。须菩提,梦、响、影、幻、热时炎、化无所作亦无所为,内外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无所为亦无所作。何以故?其本际不可得见故。如及法性、真际亦无所作亦无所为,菩萨、萨云若亦无所作亦无所为。何以故?无有本际故。以是故,须菩提,萨云若及众生无所有、无所作,以是当知菩萨非为摩诃僧那僧涅。”
须菩提白佛言:“如观世尊所说义,五阴亦无缚无脱。”
邠耨文陀尼子问须菩提:“何等五阴无缚无脱?”
须菩提报言:“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幻、如化、如热时炎,当来、过去、今现在五阴无缚无脱,五阴无端绪无缚无脱,五阴寂无所生无缚无脱,五阴善不善俗、五阴道、五阴有漏无漏亦无缚无脱,一切诸法无缚无脱,无际寂静无缚无脱,六波罗蜜无缚无脱,无际寂静内外空无缚无脱,三十七品无缚无脱,佛十八法无缚无脱无际寂静故,道及菩萨、萨云若、一切智事、无际寂静无所生亦不缚亦不脱,如、法性、真际、无为亦无缚无脱,无际寂静不生无缚无脱。
“如是,邠耨,菩萨摩诃萨于无缚无脱六波罗蜜中,住无缚无脱萨云若,于无缚无脱育养众生,无著无缚无脱净佛国土,无著无缚无脱见诸世尊,以无缚无脱闻法终不离,无缚无脱诸佛世尊终不离,无缚无脱诸神通终不离,无缚无脱五眼终不离,无缚无脱转无缚无脱法轮,无缚无脱安立众生于三乘。如是,邠耨,菩萨摩诃萨于无缚无脱六波罗蜜,于诸法得逮觉,无际寂静无所生故。
“邠耨,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无缚无脱之僧那僧涅。”问摩诃衍品第十九
是时,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大誓?世尊,云何当知菩萨趣大乘?乘是乘当至何所?谁当成是乘者?”
佛告须菩提言:“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之大乘。何等为六?檀、尸、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檀波罗蜜?”
佛告言:“菩萨摩诃萨布施意应萨云若,内外所有布施已,持是功德尽施众生,与众生共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檀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尸波罗蜜?”
佛言:“菩萨持戒发意应萨云若,自持十善,教他人行十善亦无所倚,是为菩萨不[打-丁+此]戒应无所倚。”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羼波罗蜜?”
佛言:“菩萨自具足于忍地,复劝他人令行忍辱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羼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惟逮波罗蜜?”
佛言:“菩萨意应萨云若,不废五波罗蜜,亦复立众生于五波罗蜜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惟逮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禅波罗蜜?”
佛言:“菩萨摩诃萨以萨云若意,自以沤和拘舍罗,入诸禅不随禅生,亦复教他人使行禅而无所倚,是为菩萨禅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般若波罗蜜?”
佛言:“菩萨摩诃萨以萨云若意,不入于诸法而观诸法之性而无所倚,亦复教他人令不入于诸法而观诸法之性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又,须菩提,复有摩诃衍,内空、外空乃至有无空是也。
“何等为内空?内法是谓眼、耳、鼻、舌、身、意。眼本空不著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耳、耳本空,鼻、鼻本空,舌、舌本空,身、身本空,意、意本空,亦不著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空。
“何等为外空?谓色、声、香、味、细滑、法。色本空亦不著垢亦不坏。何以故?色本性尔。声、香、味、细滑、法皆尔。何以故?本性空故。是为外空。
“何等为内外空?内六衰、外六衰,是为内外法。以外法故内法空,以内法故外法空,亦不著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外空。
“何等为空空?诸法之空,持诸法空空于空,是为空空。
“何等为大空?八方上下皆空,是为大空。
“何等为最空?泥洹是不著不坏,是为最空。
“何等为有为空?从不著不坏本至三界空,是为有为空。
“何等为无为空?不生不灭住于不异,从不著不坏皆空。何以故?本空故。是为无为空。
“何等为至竟空?所可不得边际者,是为至竟空。
“何等为不可得源空?诸可来者,不知所从来无有处故,是为无有源空。
“何等为无作空?于诸法无所弃,是为无作空。
“何等为性空?诸法所有性及有为无为性,非罗汉、辟支佛、诸佛世尊所,不作是为性空。
“何等为诸法空?诸法者,谓五阴、十二衰、十八性、有为法、无为法,是为诸法。从不著不坏至诸法之性,是为诸法空。
“何等为自相空?色相、所受相是所持相为想,所有相便有所觉相,是为识乃至有为无为相。从有为无为相至诸法皆悉空,是为自相空。
“何等为无所得空?从无著无坏至无所得法,亦无所得,是为无所得空。
“何等为无空?于中无所见,是为无空。
“何等为有空?诸法无有偶者,于诸合会中皆无有实,是为有空。
“何等为有无空?于诸聚会中亦无有实,是为有无空。
“复次,须菩提,有以有为空,无以无为空,异以异为空。
“何等为有?有者谓五阴性,性以性为空,是为有空。
“何等为无?以无为空无所成,无所成为空,空者亦非知可作,亦非见可作。
“何等为余事空?有佛无佛,法性、法寂、如及尔真际住如故,以是异空是为余事空。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何等为衍?百七三昧是各各有名。
“何等三昧?名首楞严三昧。
“何等为首楞严三昧?诸三昧门之所趣聚皆来入其中,是故名首楞严。
“复有三昧名宝印。何等为宝印三昧?诸三昧所有印皆而印之。
“复有三昧名师子游戏。何等为师子游戏?住是三昧者,尽游戏诸三昧中。
“复有月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诸三昧。
“复有月幢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诸三昧。
“复有在诸法上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悉从其中出。
“复有照顶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诸三昧上。
“复有法性毕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决了诸法。
“复有必造幢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中必持坚固幢。
“复有金刚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无有敢当者。
“复有法所入印三昧,住是三昧者,与诸法印相应。
“复有安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便能住诸三昧。
“复有放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便能遍照诸三昧。
“复有势进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力势教诸三昧。
“复有等步三昧,住是三昧者,能等行诸三昧。
“复有入辩才教授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辩解诸三昧。
“复有过量音声三昧,住是三昧者,得入无量名字三昧。
“复有照处处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能遍照于诸方面。
“复有总持印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持诸三昧印。
“复有不忘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忘诸三昧。
“复有一切法所聚海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一切诸三昧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