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演义
- 梁武帝演义
梁武帝演义
孟氏正杀得性发,不期曹虎的战马一个前失,将曹虎掀跌下马,被孟氏手下军卒横拖而去。昌义之见曹虎被捉,便寻着魏将只是乱砍乱杀。王茂也捉了魏将邢峦。只杀到日色西斜,两下方鸣金罢战。梁主计点将士,只不见曹虎。昌义之说知,方晓得被捉,梁主听了不觉顿足伤感。却有人报来说道:“曹虎尚不曾死,解入城中去了。”不一时,王茂解了邢峦入帐请功。梁主忽然大喜,忙下坐位亲自解缚道:“有犯将军,望乞海涵。”邢峦自忖必死,忽见梁主加礼不杀,只得俯伏拜谢称臣。梁主道:“朕今使人送将军回去,换回曹虎,乞将军周全放归,感德不小。”邢峦拜说道:“臣感陛下不杀之恩,敢不尽言。”
梁主即着人送邢峦出阵前换回曹虎。只因这一换,有分教:魏人献计,黎庶遭殃。欲知曹虎的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九回
圣主爱子立东宫 王足逢君筑淮堰
诗曰:
欲保金瓯稳,青宫赖有人。
一时称至孝,四海仰纯仁。
既已为明主,如何信佞臣。
至今淮堰上,白骨尚磷磷。
话说寿阳被梁兵久困,一时失了外城,将士只得死守。杨灵胤用计未成,今得孟氏领兵出城接战,虽不能有损于梁,却见捉了梁朝一员大将,士卒甚是欢呼,俱到孟氏帐中称贺。及点阅将士,方知邢峦阵亡。正要将曹虎押进城中,起解到魏主处去请功,不期早有兵卒来报说道:“梁阵上将邢将军押出阵前,要换回曹虎。”孟氏听罢说道:“败军之将,要他何益。”只见手下诸将一齐跪告道:“两家被获交换,皆是好生之德,古今皆然,望太夫人仁慈换回邢峦,我等皆以死报。”孟氏见众将如此,只得使人将曹虎押入帐中,孟氏叫人解去其缚,因说道:“梁魏本无仇隙,尔主既应运而登大位,何不兴仁立义,乃穷兵黩武,戕害有生,甚非天意。且尔以梁国之大,我以魏地之强,胜负未可料也。我今放汝归去,可传示尔主当细思之,以全旧好。”遂叫人押出阵前交换。这梁阵上见曹虎出来,遂放出邢峦,两下交换各自归营。遂日日交锋,时时搦战,胜负难分。
忽一日东北上炮响连天,旌旗蔽日,兵马纷纷杀来。孟氏知是到了救兵,忙催动阵角杀来,梁兵只得迎战。战不多时,萧宝寅的救兵也到了。杨灵胤与任城王在城上看见城外兵到了,也杀出城来。三处人马一齐冲突,梁兵一时慌乱,各要逃出外城,早被魏兵杀得七零八落,急急逃了外城,却又被萧宝寅遣将截住,昌义之、陈刚、王茂等只得杀开一条血路,护梁兵而走。及走出外城,被魏兵杀死的踏死的走不出外城的,已死了数万,其余衣甲器械尽皆委弃。只杀得大败亏输,魏兵将遂夺了外城,便不来追赶。一时梁主正在孙叔敖殿中商议攻城之策,忽流星探马来报道:“魏国有救援兵到了。”梁主大惊说道:“若救援兵来,则内外受敌矣。”连忙上马要来遣将抵敌。不期来迟,梁兵已败逃出城。梁主见了不胜追悔。到了营寨,见折了数万余人,王茂、吕僧珍、陈刚、昌义之俱各带伤,其余受伤将士不计其数。梁主不禁伤心又跌足,俱令在后营服药调治,每日梁主自来看视一番。且说孟氏合了宝寅之兵,一时军威大振,收拾外面残破城池,依旧坚守。
过不多日,不期天气连阴,忽然淮水大发,梁兵甚是苦雨。梁主见军士受雨,又因新败,屯师寿阳一时难破,对诸将说道:“近来水冷,军士殊多劳苦,又朕欲回兵休养士卒,再当定计而取寿阳,不知可否。”众将士一齐奏道:“此乃陛下仁德之心,有何不可。”此时受伤将士俱已全好,梁主遂传令班师回朝。众兵将听了班师,无不喜悦。便连夜起身,鞭敲金凳,齐唱凯声,望建康而来。一路上梁主所过旧日沙场,必然致祭,掩埋白骨,军士见了无不感德。因而渡江,梁主设朝赏赉将士,俱各优待。又将阵亡士卒,令父母妻子报名,每月照旧支粮,众军士俱欢呼称颂。遂又大赦,该郡州县置五经博士,又立州郡学校,使何胤受业于馆中。一时东南士子,皆有雍雍揖让之风。自东晋宋齐以来,儒教沦没,一旦兴超,朝中政事实有可观。
天监六年八月,老人星见。建康县朔阴里,生苗禾一茎九穗。建康大熟,每斛大钱三十。
天监十年,大赦民间。诏立维摩太子为东宫太子。这太子姿容秀美,举止安徐,读书数行并下,五岁时即能背诵五经,喜怒不形于色,自此立为东宫。又北天竺国遣使进贡,梁主厚待之。
时有县令冯翼被奸吏诬害,法曹议罪坐死。其子吉翂,年才十五岁,痛父冤屈莫伸,遂上表投肺石书,乞请代父罪。梁主见表章,嘉之。见其年,疑其有人指教,使廷尉蔡法度讯问数次,实非有人指数。梁主大喜,以其孝行可嘉,立赦其父罪。因此,遂有丹阳尉王志以孝行举吉翂,吉翂拜谢道:“父辱子死,理固当然。若翂得举,是因父取名,何孝之有?”固辞而止。梁主愈嘉其孝,敕赐旌奖其家。
有吏部徐勉,尝与门人夜集会饮,适内中一人欲求得美官,恳于徐勉,徐勉正色道:“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可谈及公事。”时人咸服其无私。
又起造听讼殿、临政殿,梁主日在其中,与百官谈政事,日昃不遑。又朝中太极殿,是东晋时盖造,传至于梁,殿内是十二间,以象一岁。梁主见其尚未尽善,因传旨着有司鸠工改制,不数月而成工。今盖造了十三间,多一间以象润月。其殿高有九丈五尺,以取九五之位,长有二十四丈,以按二十四气,深有八丈,以按八节,周围俱用五色石而砌。两旁二间名为太极,东西堂又设置二阁,名为两仪阁,皆在殿堂之间。庭中广有七十二步,以按七十二候。不日殿成,一时壮丽非凡。梁主登殿受百官朝贺,群臣皆进表称颂。这太极殿是当时东晋孝武帝盖造,成工之日,因想道世间万物皆有无常,我今盖之,又不知后来何人毁之。时有郭璞精于术数,因召郭璞告其所由,令其卜筮。郭璞卜得一数,奏道:“此殿过后一百十年,当为佛奴所环。”晋武帝更欲细问,郭璞秘密不言。今至梁主,果是一百一十年重新更改。后梁主舍身为佛隶,始信郭璞之言,丝毫不爽也。梁主见群臣称功颂德,不胜大喜,因而下诏道:
夫有天下者,兵革水火。有一于此,责归元首。祝史诸祷,凡有不善,以朕当之,永使灾害不及万姓。俾兹下民,稍蒙宁息,不可以为朕祈福以增其过。特颁远迹,咸令尊奉。谨诏。 天监十一年月日诏
梁主轻徭薄税,国泰民安,四境乐业,竟成熙熙皞皞唐虞之世不题。
却说柳庆远受命救援郢、雍二州,兵到日只一战,魏将辛祥、娄悦杀得大败而逃,一时二州平复,汉、沔、荆、湘等处肃然,一面报捷,一面将欲班师。忽朝廷命下,说梁将王景胤在中镇守涪城,为成都叛逆刘季连勾引魏将攻打甚紧,屡战不胜,故遣使入朝求救。梁主方知刘季连反于成都,遂敕柳庆远移战胜之兵,往救涪城,进剿巴蜀。柳庆远领旨,遂整顿军马,暗差了一支兵马绕魏将之后,以阻其归路。然后率师又竟至涪城。魏将王足正围涪城,欺王景胤无能,忽闻柳庆远提大兵来援,自知敌他不过,不胜惊惧,连夜退兵回魏。早有人来报说:“梁兵截住归路,后有追兵。”王足着慌,寻思无计,只得将巴州、巴西之地尽献于梁,亲到柳元帅处投降。柳庆远喜其知机,不费兵力,因准其降。遂遣人械送王足到建康,面见梁主,然后并兵进攻,去剿刘季连不题。
燎毛毕竟推雷火,压卵还须让泰山。
师未到来兵先战,早先胆碎与心寒。
却说王足被人押至建康朝见梁主,梁主待之甚厚。适值梁主正与群臣商议寿阳之事,王足便乘机奏道:“臣观寿阳人稠地饶,乃魏之保障,关系五十二城之安危,若得一寿阳,其余城郡皆为陛下所有矣。今陛下兵多将广,国富民强,以此行兵,天下无敌,即不得混一中原而扩充地土,强大其国,亦霸主之事。君只守成业,自失其时,时不再来,深为可惜。”梁主听了,不禁抚掌大喜道:“不意卿言正合朕意。朕蓄此念已久,但一时未得破寿阳之计耳。”王足便又奏道:“若陛下果欲得之,臣有一计献上,不费一矢之力,旦夕可以成功。”梁主听了大喜,连忙赐坐道:“卿有何妙计,须速奏朕,异日若得寿阳,即以卿镇之。”
王足谢恩,坐下奏道:“臣访得盱眙西去一百四十里,有一大山名曰浮山。山下有穴,穴中有洞。相传上古虞舜使鲧治水之时,蛟龙作怪,水母兴波泛滥于淮泗之同,鲧不能治,后又使禹王续治。这禹王是个大圣人,见洪水泛滥,便审视地形,将一件宝物名为定水神针,使人拿了到洪水之处探试深浅。各处探来,俱识长短,触到这浮山所在,只见水泛洪流,波涛汹涌。那时禹王心知有异,便备了牺牲,祭祷四渎上下神祗,祭祷之后,果是圣人能感天地,一时水波不作,浪不汹涌,水势渐低。再细察时,方见那水头从这浮山底下滔滔汩汩而出,又见水中有无数蛟龙水怪,俱在水中出头,作浪兴波。禹王因提神剑斩灭蛟龙,却擒住了一个大怪物。禹王提剑也要斩它,那怪忽吐人言说道:‘神王不必斩我,若斩了我,则神王治水必不能成功,留我方可助神王一臂之力。’禹王道:‘留你有何用处,你可说来。’那怪物说道;‘神王岂不闻,若要水势灭除,非塞住浮山穴。我能将浮山穴口塞住,使水势不泛滥起来,神王就可以治水了。’禹王听了便停剑说道:‘既是如此,我且留你。’却又想道:‘莫非他是个脱逃之计,倘放他下水,到了穴中不肯出来,岂不又费力。’因使人用神铁链索锁着那怪物的琵琶骨,使它下水塞源。那怪物见禹王识破机关,不能逃脱,就将身子一摇,变了一条小小青蛇儿,往前欲走。谁知那神铁链索也变小如铁丝一样紧紧锁着。那怪物想道:‘小计不能脱,除非变大,自然得脱。’因又摇身一变,忽变做似龙非龙,似蚊非蛟,似龟非龟,长有数十丈,阔有三四丈,撩牙舞爪,状貌狰狞,往水中一钻。却见那铁链索也有数十围粗,紧紧锁住。那怪物方才惊慌,直窜出水面,甩手爪将铁索乱扯乱扭,指望扯断逃脱。谁知那铁索比绵还软,比金还坚,那里扭得他断。那怪物怒发咆哮,便望着禹王劈面扑来,早被禹王将铁索擎住,持剑一指说:‘你速速下水,塞住源头了,免我动手。’遂不住的扯拉,那怪物一时负痛难忍,忙要收法相欲变原形,与禹王战斗。怎奈遍身筋软,不能变化。那怪物方才惊慌,只得拜求道:‘神王不要扯动铁链索,我今情愿下水护塞水源,助尔成功也。’禹王便挽住铁索,那怪物往水中一跳,分渡踏浪,一霎时去得无影无踪。隔了半日,禹王方觉手中铁链索沉重起来。不一时水势渐缓,不似先前汹涌泛滥。禹王遂将这定水神针绾住了铁索,然后命水工凿山掘地,将水疏通。九河瀹济漯,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合流注东于海。又决汝汉,排淮泗而西入于江,而禹王成此大功。成功之后,禹王只不知浮山之穴是何模样。因又祭祷了上下神祗,使人在浮山面前周围筑起土埂,将水车干了。禹王下去一看,只见那怪物蹲在穴中,将身遮住水口,只露着一些小口儿。禹王见了大喜,因对这怪物说道:‘我已成功,皆汝之力,你今安心守住穴中,我使天下苍生绵尔血食。汝若胡行,叫你受罪不小。’遂将斩妖剑悬于穴中,又将神针横在穴口,又祷祝四渎神祗,轮流看守。那怪物见了这些法物压镇,他便垂泪说道:‘神王之命敢不依从,但我在此水底永不翻身。今水已平,万望神王放上去走动走动。’禹王道:‘此穴非尔神力不能遮塞,我今敕封汝为水母大王,使人祭祀。你享血食不小,你若要出来,除非见此穴口外铁树开花。无此莫想。’即命水工将生铁熔铸得数十丈,一株铁树栽于穴口。水母无奈,只得安心守之。禹王安排停当,使人拆去围土,水势依旧将穴口沉没。禹王又于浮山顶上填土筑高,压住了水母在下,使他不能展身摇动。那水母或百年或千年压得没法,一时将四足撑起,舒展力气之时,遮不住穴口,水就散漫涌出。故至今淮泗居民,常有沉溺之患。这浮山到了水涨之时山高起,水落之时山亦落下。因这浮山在于淮泗之间,又因有神物堰塞其水,故今人称浮山为淮山堰。今陛下欲得寿阳,只消使水工在于淮山堰四围筑起长坝,与这淮山一般样高,使穴下之水阻停不流,不消数日,则坝中之水自与淮山一样高了。然后使人掘通,只望着寿阳一灌,则寿阳虽有千军万马,强将谋臣,一时也要尽没。陛下引军得之,只须唾手而功已成矣。”
梁主听了王足这番议论,滔滔不绝,据古证今,又津津有味,不禁大惊大喜,说道:“原来贤卿通今博古,记识甚详,得寿阳有此捷径,朕又安可不行此法,若得成功,卿是朕之股肱矣。”史官阅史至此,有诗道:
神功必得圣人成,岂许庸愚妄引行,
一派荒唐不深察,自然误国丧生灵。
此时是天监十三年。一日梁主视朝毕,即传旨着水军都督将军祖暅,领了十万大军到淮山审视地形,筑坝阻水以灌寿阳。又下诏徐扬淮汉沿江一带居民,自五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二十户之中取派人夫五丁,到淮山助功。旨意下来,谁敢不尊。当有在朝诸臣皆谏阻奏道:“淮土漂轻,功不易就,况且四渎乃天所以节宜其气,岂可以塞?”梁主不听,又授王足都督请军事,赐以宝剑一股,如有不遵约束者,先斩后奏,成功之日另加进爵。王足谢恩,拜辞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