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演义
-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
史子鱼,史子鱼,进贤退佞心成疾,一谏不从再三为,死后置尸庭北侧,才悟君心身已殂。
后人亦有诗曰:
自来忠佞不同朝,黜口槱壬正气饶。谁谓灵公无道主,满堂圭组尽贤豪。
却说蘧伯玉做了上卿,执掌朝政,一应大小事务,无不决于伯玉一人,自此贤名孚于本国,美绩著于他邦。一日,晋国赵简子知史鱼已死,将欲起兵伐卫。先遣家臣史默到卫国探听虚实,见蘧伯玉在朝执政刑明事简,武备文修,乃回报赵简子道:“卫主夙称无道,今蘧伯玉执政,恐不宜加兵也。”赵简子听说,吃了一惊道:“幸先去打探,若蘧伯玉为上卿,我们兴师前去必然败绩。”即便休兵,卫国安然无事。这却是蘧伯玉的福分,亦是史鱼荐举之力。若史鱼不将尸谏,子瑕未必就退。子瑕不退,伯玉决然不得进了。所以,当日季札行游列国于卫,独悦史鱼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可见列国之不敢加兵于卫者,徒以史鱼、蘧伯玉两人在也。当今之选将材将略,差之远矣。诗曰:
一点丹心独自豪,胸中兵甲试清标。欲清君侧无奸佞,直谏高风胜豹韬。
总评:从来贤佞原不并立。虽佞人不能容贤,而贤人亦羞与佞人为伍。留心世道者,全要妙于处分。
又评:内有南子,外有弥子,两个不相妒忌,亦是灵公善调停处,亦是两人贤德处,岂宜一笔抹杀?
卷十六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举世混浊士乃清,岁寒松柏节亭亭。首阳山下一抷土,千秋万古留芳名。
古来泯灭知多少,执鞭求富徒营营。操戈入室刃同气,埙篪让国史编青。
社稷一如敝屣轻,至今留得采薇行。采薇声高高入云,青山兀兀水泠泠。
却说春秋时,吴国姬姓乃泰伯之后,传至寿梦,寿梦正妻生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三曰夷昧,四曰季札。季札贤而有才,父兄皆爱之,商量欲让国位与他。季札推辞道:“国家立子以长,我居最幼,若以我嗣位,是我为乱阶之首,这国家反不能长保了。”长兄诸樊私与二弟议论道:“今若无名而让国,季札决然不受。已后相约不要传子,我却传弟,弟又传弟,自然轮着季札。这便有名,他也肯受,二弟意下何如?”余祭、夷昧俱点头道:“甚妙,大兄尚且为宗社计安危,要传贤能,如此用心,弟辈怎敢有悖?”尽皆欢喜散去。后来三人果迭相为君,皆轻死好勇,遇着饮食便向天祝道:天苟有吴国,尚速加罪于吾身,使吾早亡,以传贤者。后来将及季札,季札预先谋一差使聘问列国去了。及夷昧已死,国家不可一日无君,便立了寿梦庶妾所生之子,名僚。他原居四人之长,因是庶出,分封在外。如今只得将他权摄国政,待季札回国,依旧要他为君。季札聘问事毕已回,僚并不提起让国诸樊的长子,名曰阖闾,说道:“先君之所以不传位于子而与弟者,为叔父季札之故。若从先君之命,国家宜与叔父,如不从先君之命,则当立我,僚安得为君。”便寻一个刺客,名曰专诸,藏刀鱼腹,刺杀王僚,将国让于季札。季札道:“王僚虽庶母所生,既立便为一国之主,我若受了这位,是我与尔同谋为篡也。我若为君必诛叛逆,尔杀我兄,我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就往延陵终身竟不返吴国。后人有诗曰:
让国高风不可攀,至今古道照人颜。唐家亦有三兄弟,蹀血公庭一日间。
那唐朝李世民、建成、元吉三人相夺天下,那世民与众臣商议,于六月初四这一日设计杀了哥哥建成,又怕兄弟分说,即时杀了元吉,后来世民登了帝位,这便不及季札多了。闲话不提,如今单讲伯夷、叔齐兄弟让国的故事。那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姓墨胎氏,孤竹君之二子,伯叔是他二人的排行。古人都把伯仲叔齐称呼。他一人居长,一人居三,故此排作伯叔,夷齐乃其谥也。因他二人有让国的高义不可泯灭,死后把他一生的做人行实尊称他。安心好静谥曰夷,执心克庄谥曰齐,以此竟叫他是伯夷、叔齐,原是神农的后裔。当初,商汤道:“神农是上古圣王,有功于民,故访其子孙封于孤竹,以奉祭祀,即今辽西令支地方,孤竹城的遗迹还在。神农原是姓姜,因其子孙居于墨胎地方,后来就改姓墨胎氏。他父亲名初,字子朝,即位以来共生三子,长子就是伯夷,次子行仲,名远,字公望,第三便是叔齐。那孤竹君平昔最爱叔齐,疾病将危,唤他三人到寝室分付道:“这国位原该是立长的,但我见公信平日好静,不肯劳心劳力,不若传与公达,还会料理些政事,百姓肯归附,不绝祖宗的祭祀,我死在九泉之下也是瞑目。”说罢,不觉泪下,伯夷回言道:“父亲可保重身体,不必过虑,孩儿谨遵父命便了。”不两日,看看沉重,又唤他弟兄三人到面前分付些后事,又把传位叮嘱了一番,叹息而终。弟兄们免不得痛哭悲号,治丧已毕,伯夷便对叔齐道:“国家不可一日无君,你可嗣立国位,待我庐墓三年,以尽人子之礼。”叔齐道:“这是父亲病中的言语,国家立长,礼法当然,若将天伦紊乱,则弑父杀君。那一件不可做,是犬豕之不如也。兄弟决不做这样人,还该长兄嗣位,名正言顺。”伯夷道:“国父死而悖遗言是不孝也,饰言以欺父是不仁也。不孝不仁,有何面目立于世间?我也不在这国中了。”叔齐知不可强,便问兄长要往那里去,伯夷道:“茫茫宇宙,何必拘滞一方?若遇得同志的,约了他,寻个隐逸去处,逍遥自在,以终天年。”叔齐道:“兄长一人怎么去得?不若兄弟随了你去何如?”伯夷道:“这国家那个料理?”叔齐道:“我二人去了,公望自然没得推却,决不误事。”伯夷见叔齐志向亦坚,也自肯了。他二人到父亲墓前,将逊国的事情哭诉一番,便飘然逃去。后人有诗为证:
无伦父命两无妨,好去双飞向四方。逊国自知心似石,千秋落得姓名香。
那时国人便把仲子墨胎远立为国君,那仲子即时分遣数人各处追赶,四下找寻,并无踪影。他二人却合志同心,在路饥餐渴饮,跋涉间关。一日来到朝歌地面,却是殷朝建都之处,传至纣王登位。那纣王荒淫暴虐,杀害忠良。伯夷道:“吾闻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杀卵刳胎,麒麟不游其野。焚巢竭泽,凤皇不入其郊。今纣王听信妲己,斫朝涉之足,剖比干之心。吾二人若居于此,难免祸害。”叔齐道:“既如此,我们往那里去好?”伯夷道:“止有海滨僻远,可以全身。”两人就来到海滨。但见:
渺渺茫茫,一望漫天无际。悠悠荡荡,四方踪迹难寻。洪涛卷雪,浑如大地翻身。巨浪排空,却似山陵耸背。衰草残烟流曲浦,黄云淡日暗长堤。山魈来往,何曾有岸口悲猿。野鹜依接,并没个平沙落雁。红蓼影繁知景色,白蘋香浓任依依。
伯夷道:“此处尽可安身,但不知甚么所在?”叔齐道:“里面有一老者坐在鱼矶上,持竿钓鱼,想是隐逸之叟,待我上前问他一声便知端的。”那老者怎生模样?只见:
苍髯似雪,白发如银。貌堂堂两耳垂肩,珠闪闪双睛贯日。身披蓑笠,无荣无辱。任心怀手执纶竿,自在自繇多逸趣。若非厌世逃名客,必是深机用世人。
叔齐上前问道:“老者,敢问此处是甚么所在?”那老者道:“此处是东海之滨,这便是涧水。这一搭小村,就唤做磻溪。”叔齐又问道:“老者,钓鱼有甚么意趣?”那老者道:“老夫姓吕名尚,因见商纣无道,恐遭其虐,故此隐在这里,把个直钩钓鱼。那里指望得鱼,不过自适其适。”叔齐见老者说出这话,也把两人姓名并让国避纣事情述了一遍。吕尚便道:“敝居去此不远,二位速来,不若权到家下,暂解尘劳。”叔齐道:“曾无半面,怎好取扰。”吕尚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易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方才二位所言,却与老夫合志,故此相邀。若待相识,天下无交矣。”叔齐见说得有理,便去对了伯夷把上项事一五一十的细细说了,就引伯夷与吕尚相见,随着吕尚同行,不数步就是他家了。吕尚放了蓑笠纶竿,就在中堂坐定,分付家人安排夜饮。三人乍会,彼此讲些民风土俗。过了几日,那吕尚所说的都是济世安民之术,伯夷对叔齐道:“此老志在天下,名虽隐迹,其实借此以掩饰他人耳目。如此老年还有壮志,怎好与他同处?不如去了罢。”叔齐道:“既如此,我们也不必辞他。”两人竟自撇了吕尚。不数日又到北海之滨了。伯夷道:“此处恰好。”两人就在山谷中结一茅舍,把几亩空地种植些桑麻蔬果,自娱心志。有一首《蝶恋花》为证:
山清水秀堪游衍,世事无闻,淡薄随缘转。红瘦绿肥春正缓,倏然炎夏熏风转。又值秋容山色浅,香绽黄花,折嗅堪供玩。迅速严冬如指捻,逍遥四季无人管。
原来他两个心性极廉介,度量又是宽洪的。不同心的,便不与他为友;若是恶人,连说话也不与他交谈;若能改过自新,他也再不提起旧日事情。所以,没有怨他的。那海滨人见他恶恶之严,风俗也翕然改变,路不拾遗,家不闭户。后来孔夫子赞他两人曰:
商有逸民,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孟子亦有赞曰: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不立恶人朝,不与恶人处。如以朝衣冠,坐于涂炭里。惟其恶恶心,若将视为尔。
一日,忽见海滨人携老挚幼,领妻负子,纷纷的就是移屋的一般。二人吃了一惊,问众人道:“你们这样光景,却是为何?”众人说:“二位不知,岐周之间有一圣人,名曰姬昌。他如今现为西伯,发政施仁,四方之民远远都去投奔他。况且我们被纣王重敛,苦了这一世,如今去投奔他,也快活几时。”说罢,都欢欢喜喜而去。夷齐二人听了这番说话,心中半信半疑,便商议道:世间之事眼见是真,耳闻是假,不可轻信为真。今据他们说果是圣主,我们也去看一看何如?随即收拾,与海滨人同去。正是: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风必偃,教化关非小。
二人行到岐周之地,正要去谒见西伯,恰好西伯同吕尚在那里商议些国家政事。那吕尚原在东海之滨,你道为何也在这里?原来吕尚自伯夷、叔齐去后,闻得西伯养老尊贤,他也到此就养。一日,西伯与语大悦,就留之为宾,尊之为师,凡事都与他计议。这日方在议论之间,只见左右禀道:“外面有两个隐者要见吾主,等候多时。”吕尚道:“既是隐者,必定清高尚义的,吾主出见他不可轻慢,亦是收拾人心之急务也。”西伯出见夷、齐,与之谈论一番,知是高尚的,不敢强他为官,亦不谈及政事,待以宾客之礼。拨一所宅子,日给粟米布帛,自家不时存问。一日,叔齐对伯夷道:“我们闻得西伯之贤,不过到此一见。如今既然知道他是贤君,仍去海滨住了,少觉清闲些。”伯夷道:“那朝歌地方终久有变,祸且不测,恐难居住。今西伯如此仁德,极其敬重我二人,不忍便舍他去,再住几时何妨?”过了数年,不意西伯薨死,长子姬发袭了伯位,见纣王暴虐愈甚,天怒人怨。他顺天应人,尊父为文王,自称为武王。奉了文王木主,率领列国诸侯,誓师于孟津,前去伐纣。但见那:
谋臣似雨,战将如云。谋臣似雨,人人是疏附后先。战将如云,个个皆折冲御侮。万道光芒,刀枪耀日。一天杀气,鼙鼓轰雷。进退不参差,军容整肃,往还依步伐。号令严明,归附者诸侯八百,咸称弃暗投明。参赞者乱臣十人,尽道吊民伐罪。若非天怒民愁日,怎显堂堂王者师。
誓师之日,不觉惊动了两个贤人。只见叔齐忙忙走来对伯夷道:“异事,异事”。伯夷道:“为何?”叔齐道:“西伯已故,嗣君自称武王,誓师孟津,明日就要起兵伐纣。”伯夷道:“纣虽无道,君也。彼虽仁义,臣也。为何起兵征伐?此叛逆之事。明日我二人当往谏之。”却说武王拣了甲子日出师,与纣王交战,方才拔营上马,只见伯夷、叔齐二人走至军中,叩住武王马头,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他后面还有话讲,只见散宜生怒形于面,急急捻开他二人,走向武王前道:“今日我王择吉行师,替天行道,救万姓之阽危,讨独夫之暴虐。此二人村野鄙夫,不知时势,辄敢口出狂言,摇惑众志。吾王不如将他二人斩首,号令军中,庶免疑惑。”吕尚亦走向前道:“此义士也,今日出师先斩义士,何以服天下人心?”武王即令左右挟出二人。后人有诗为证:
大义昭昭明日月,危言禀口功箴规。若将二子膏刀斧,后世人们无节心。
后来武王平了殷纣之乱,改立国号为周,天下诸侯无不归服。武王亦知夷、齐二人是义士,仍旧要如文王时待他的礼,养他二人。伯夷对叔齐道:“智鸟择木而栖,智士见机而作。方今之世,三绸断灭,志士寒心。我和你若食了不义之粟,实为可耻。”叔齐道:“兄言大合我意。如今天下尽是周朝地方,止有蒲坂乃是唐虞揖让的所在,又有首阳山,此两处皆可栖身。不若我二人去隐遁在那里,清清净净,真遂吾志。”伯夷道:“首阳更好,亟行勿缓。”两人不别而行,竟到首阳地面。但见:
峰峦耸秀,路径幽奇。冉冉霏霏,云无心而出岫。咿咿哑哑,鸟卷飞而知还。四季可陶情,自有野花香艳艳。六时堪放性,只留喜蝶任纷纷。不闻樵子同赓唱,绝少幽人相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