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文评
- 文心雕龙义证
文心雕龙义证
〔三〕 黄注:「司马相如《封禅文》:纷纶葳蕤。注:言众多也。」范注:「《孝经纬》有《钩命诀》。《四部正讹》引《钩命诀》注曰:『天地失序,必有沮泄,用阴阳迻治之也。』孙《古微书》曰:『纬书以命言者,莫如《元命苞》;钩言者,莫如《春秋》之《文耀钩》,《河图》之《稽耀钩》。兹据《孝经》纬,则直言诀矣。』《论语》无纬有谶。《古微书》曰:『《论语》不入经,亦不立纬,惟谶八卷。』」
桥川时雄:「《史记司马相如传》:『纷纶葳蕤。』索隐引张揖云:『葳蕤,乱貌。』索隐引胡广云:『委顿也。』《文选文赋》:『纷葳蕤以馺沓。』注云:『葳蕤,盛貌。』」
按经验纬〔一〕,其伪有四:盖纬之成经〔二〕,其犹织综〔三〕,丝麻不杂,布帛乃成〔四〕;今经正纬奇,倍擿千里〔五〕,其伪一矣〔六〕。
〔一〕 「按」,唐写本作「酌」。桥川时雄:「按『酌』字妥。」斯波六郎:「『酌』者,引经据典斟酌之意也,更好地表达了以经为本体的观点。」
〔二〕 《集注》:「按『成』字乃『于』字之误。」《校证》:「
『成』疑作『于』,盖涉下文『布帛乃成』而误。」《考异》:「纬经有相成之势,盖作纬者必依经以成,引经为说,故『成』字为长,王校疑作『于』者非是。」
斯波六郎:「『成』者『成就』、『成功』之『成』,……『纬以成经』的说法已见《释名释典艺》:『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织机丝经有轴,纬有杼,亦以经为本体。……此句所言经书、纬书,已经就语词本身发了议论。」
〔三〕 范注:「《说文》系部:『经,织从丝也。纬,织衡丝也。』段玉裁织字注云:『经与纬相成曰织。』玄应《一切经音义》引《
三仓》:『综,理经也,谓机缕持丝交者也。屈绳制经令得开合也。』」「综」,织机上带着经线上下开合的装置,这里指织机。纬书的配合经书,好比织布机上纬线的配合经线。「织综」,经纬线交织。
〔四〕 《校注》:「《礼记礼运》:『治其丝麻,以为布帛。』」
斯波六郎:「『杂』者,混杂也,此处言丝线、麻线虽有经纬,但并不杂乱。与此处语意相类的说法见于齐梁间人陶弘景的《发真隐诀序》:『经者,常也,通也,谓常通而无滞,亦犹布帛之有经耳,必须铨综纬绪,仅乃成功,若机关疏越,杼轴乖谬,安能斐然成文。』」
〔五〕 范注:「孙诒让《札迻》十二:『今经正纬奇,倍擿千里,倍擿即下文倍摘,字并与「适」通。《方言》云:「适,啎也。」(
《广雅释诂》同)郭注云:「相触迕也。」倍适,犹言背迕也。』」
《校注》:「『擿』,唐写本作『摘』。按『擿』、『
摘』二字本通,犹『指摘』之为『指擿』,……然以下文『伪既倍摘』例之,此当依唐写本作『摘』,上下始能一律。」
《隋书经籍志六艺纬类序》:「然其文辞浅俗,颠倒舛谬,不类圣人之旨。」又曰:「唯孔安国、毛公、王璜、贾逵之徒独非之,相承以为妖妄,乱中庸之典。」
〔六〕 范注夹注:「顾校(矣)作『也』。」斯波六郎:「自此句至『其伪四矣』,四个『矣』字,顾千里均改为『也』,改错了。『
矣』是自己确认客观事实时所用的语气词,彦和恐正是为了表达这种语气才用『矣』字的。」
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一〕。圣训宜广〔二〕,神教宜约,而今纬多于经〔三〕,神理更繁〔四〕,其伪二矣〔五〕。
〔一〕 范注:「唐写本无两『也』字,寻绎语气两『也』字似不可删。『圣』字唐写本皆作『世』,义亦通。」
《集释稿》:「神教,郑玄《六艺论》:『《河图》、《洛书》,皆天神言语,所以报告王者也。』(《诗大雅文王序》正义引)」颜延之《庭诰》:「崇佛者本在于神教,故以治心为先。」(《全宋文》卷三十六)按神教即以「神道设教」(《易观》彖辞)。
〔二〕 《校注》:「唐写本两『圣』字并作『世』。按唐写本是。《夸饰》篇:『虽《诗》《书》雅言,风俗训世,事必宜广。』此云『世训』(因与下句「神教」对,故作「世训」),彼云『训世』,其谊一也。」
〔三〕 唐写本无「今」字。桥川时雄:「寻前后语意,无『今』字是。」
〔四〕 这里「神理」与「神教」同义,是指纬书中所载的由神灵显示的微妙之理。《隋书经籍志六艺纬类序》:「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于世。汉时又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
〔五〕 桥川时雄:「『伪二矣』,胡本『矣』作『也』。汪畲本无『伪』字,『矣』作『也』。徐校云:补『伪』字,『也』改『矣』。黄校云:案冯本无『伪』字,『矣』作『也』。校云:『其二也。』谢本亦作『其伪二矣』。顾校作『也』。」按元刻本作「其二也」。
有命自天〔一〕,乃称符谶〔二〕,而八十一篇〔三〕,皆托于孔子〔四〕,则是尧造绿图〔五〕,昌制丹书〔六〕,其伪三矣〔七〕。
〔一〕 斯波六郎:「《诗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二〕 「乃」,唐写本作「乃」。《注订》:「符指《河图》纬谶之类,下文言『康王《河图》,陈在东序』,继言『前世符命,历代宝传』,是知符命包括纬谶一类之作也。谶指《论语谶》之类。依附《六经》者曰纬,托古圣贤之言以名其书曰谶,谶纬体制有别。」
刘勰认为真正的符命、图谶都是上天降下的。不是人造作的,所以认为纬书托于孔子不可信。
〔三〕 范注:「《隋书经籍志六艺纬类序》云:『《易》曰:「河出图,洛出书。」然则圣人之受命也,必因积德累业,丰功厚利,诚着天地,泽被生人,万物之所归往,神明之所福飨,则有天命之应。盖龟龙衔负,出于河、洛,以纪易代之征,其理幽昧,究极神道,先王恐其惑人,秘而不传。说者又云: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谶,以遗来世。其书出于前汉,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案此即《图书秘记》,特篇数略异尔),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又有《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作,并前合为八十一篇。』」
《集释稿》:「八十一篇者,荀悦《申鉴俗嫌》篇:『世称纬书仲尼作也。……然则八十一首,非仲尼之作矣。』」
《注订》:「『《河》《洛》五九,《六艺》四九,谓八十一篇也。』见《后汉书张衡传》注。」
〔四〕 《校注》:「按桓谭《新论》:『谶出《河图》《洛书》,但有兆朕,而不可知;后人妄复加增依托,称是孔丘,误之甚也。』(《意林》三引)」《札记》:「据《隋志》,则托于孔子者,只《
七经纬》耳。」《集释稿》:「上引《隋志》文,亦云『说者』而已,未明所指。」斯波六郎:「荀悦《申鉴俗嫌》篇:『世称纬书仲尼作也,臣悦叔父故司空爽辨之。』」
〔五〕 《训故》:「《河图挺佐辅》:黄帝至于翠妫之川,鲈鱼折溜而至。兰叶朱文,以授黄帝,名曰绿图。」
范注:「《尚书中候握河纪》:『尧修坛河洛,仲月辛日礼备,至于日稷,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风回摇,龙马衔甲,赤文绿地,临坛止霁,吐甲图而蹛。』」(录自《玉函辑佚书》)
《校证》:「『绿』原作『录』,冯校云:『录当作绿。』黄注改。唐写本、谭校本作『绿』。『绿图』古通作『录图』。《淮南俶真》篇:『洛出丹书,河出绿图。』《经义考》二六四引刘安世作『河出丹书,洛出录图。』《说文》:『录,金色也。』然则录亦就色而为言也。」
桥川时雄:「唐写及张、王、黄本作『绿』,何校录改绿,汪、畲、胡、梅本作『录』。黄校云云,按《春秋》隐公十年《
公羊传》云:《春秋》录内而略外。盖古人文字着在方策,即从木刻之义,而引申之也。彔、录、●、箓皆通用。然绿图与丹书对称,并非方册之谓,改作『录』『箓』皆非。又按绿、录亦通,通绿,剑名。《荀子性恶》篇『文王之录』,注云:与绿同,以色名。」
斯波六郎:「《御览》八十引郑注云:『荣光五色,从河出,美气四塞……甲所以藏图,赤文色而绿地也。』」
《注订》:「绿图丹书──绿、丹,贵之也。图、书,即《河图》、《洛书》。参《原道》篇注。」
〔六〕 《训故》:「《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甲子,赤雀衔丹书止于酆,集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
范注:「《尚书中候我应》:『周文王为西伯,季秋之月甲子,赤雀衔丹书入丰镐,止于昌户,乃拜稽首受最(最要言也)曰:「姬昌苍帝子,亡殷者纣也。」』(录自《玉函辑佚书》)」
斯波六郎:「《易是类谋》有云:『文王比隆兴,始霸,伐崇,作灵台,受赤爵丹书,称王制命,示王意。』(《诗大雅文王序》正义引)《春秋元命苞》云:『凤凰衔丹书于文王之都。』(同上引)」
陈盘《论早期谶纬及其与邹衍书说之关系》:「此类云文王所受丹书。衔书者,或曰凤凰,或曰赤雀;雀所止处,或曰文王之都,或曰文王户。似与《吕氏春秋》及《封禅书》引作赤乌衔书集周社者不类。然古书多赖口授流传,不免于异辞。抑方士怪迂不经,不无随意附会。」
张尔田《史微》内篇卷五《原纬》:「(《隋志》)又曰:『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作;并前,合为八十一篇。』(
见《经籍志》一)原注:刘彦和曰,『有命自天,乃称符谶,……则是尧造绿图,昌制丹书』矣。是自古旧说,皆以此八十一篇属之孔子也。」
〔七〕 下文云:「河不出图,夫子有叹,如或可造,无劳喟然。」
《文心雕龙杂记》:「再申有命自天,非人力所能致之旨。」
商周以前,图箓频见〔一〕,春秋之末,群经方备〔二〕,先纬后经,体乖织综〔三〕,其伪四矣。
〔一〕 「以」唐写本作「已」,古通。范注:「图录、箓图,散见纬书中。陶潜《圣贤群辅录》引《论语摘辅象》『天老受天箓』,宋均注:『箓,天教命也。』」《校证》:「唐写本『图箓』作『绿图』、旧本『箓』俱作『录』,冯校云:『录疑作箓。』黄注本改。案《文选运命论》注引《春秋元命苞》:『应箓以次相代。』《王命论》注引『箓』作『录』。则箓录古通,不必改作。」
桥川时雄:「唐写本作『绿图』,胡、王、黄本作『图箓』,汪、畲、张、梅本作『图录』。按唐写已作『绿图』,从之似是。然图箓、录图之语,多见纬书中,则不必改,录箓亦两是。」
《后汉书方术传》:「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故王梁、孙咸,名应图箓,越登槐鼎之任,郑兴、贾逵以附同称显,桓谭、尹敏以乖忤沦败。」又《谢夷吾传》:「综校图录。」
斯波六郎:「『图箓』与上文『符谶』同一内容,指《
河图》《洛书》,尧之绿图,文王昌之丹书等。」《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朕秉箓御天。」翰注:「箓、符命也。天子受命执之以御制天下也。」
〔二〕 汉儒认为《六经》是孔子在春秋末编定的,见《汉书儒林传》。纬书既是配合经书的,照理应当先经后纬,然图箓反而托言在商周以前,遂成自相矛盾。
〔三〕 「乖」,违背。「织综」,这里指经纬相成之理。经线和纬线相织,应该是先有经线,再织以纬线,即刘勰所谓「经正而后纬成」(《情采》),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纬之成经,其犹织综」。
伪既倍摘〔一〕,则义异自明〔二〕,经足训矣〔三〕,纬何豫焉。〔四〕
〔一〕 《集释稿》:「黄注:『倍』疑作『掊』,抉摘之意。惟唐写本仍作『倍』。孙氏《札迻》以为与上文『倍摘』同语。」斯波六郎:「孙氏说于上文可通,于此则不可通。此句是论述纬书四伪以后的总结。如黄注所言,『倍』当是『掊』之误。『掊摘』与『发摘』、『抉摘』结构相同,乃暴露、揭露之意。此言纬书之伪已被充份暴露。」
〔二〕 斯波六郎:「『义异』,谓纬书之义与经书迥异也。此两句意为:『今之纬书托孔子之名以配经书,然其伪已如上述,故纬书与经书之异自可明白。』」
〔三〕 斯波六郎:「此『训』非『圣训』之『训』,当是『训解』之『训』。意谓经书已足训解,与纬书何干?为下文『义非配经』张本。」按「经足训矣」应解作「经书足以为训」,非指训解。
〔四〕 《集释稿》:「上句承上文『《六经》彪炳』,言经为圣训,必宗之也。下句承『纬候稠迭』,言纬多骈枝、不关弘情也,明其本不足以配经。」
以上为第二段,论证纬书之伪有四:一、奇正不合;二、广约不伦;三、天人不符;四、先后不当。
原夫图箓之见〔一〕,乃昊天休命〔二〕,事以瑞圣,义非配经〔三〕。故河不出图,夫子有叹〔四〕,如或可造,无劳喟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