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详注

  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短韵,小文也。言文小而事寡,故曰穷迹;迹穷而无偶,故曰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言事寡而无偶,俯求之则寂寞而无友,仰应之则寥廓而无所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言累句以成文,犹众弦之成曲。今短韵孤起,譬偏弦之独张;弦之独张,含清唱而无应。韵之孤起,蕴丽则而莫承也。毛苌诗传曰:靡,无也。应,于兴切。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瘁音,谓恶辞也。靡,美也,言空美而不光华也。班固汉书赞曰:纤微憔悴之音作,而民思忧。薛君韩诗章句曰:靡,好也。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妍谓言靡,蚩谓瘁音,既混妍蚩共为一体,翻累良质而为瑕也。礼记曰:玉,瑕不掩瑜。郑玄曰:瑕,玉之病也,胡加切。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言其音既瘁,其言徒靡,类乎下管,其声偏疾,升歌与之间奏,虽复相应而不和谐。杜预左氏传注曰:象,类也。礼记曰:升歌清庙,下管象武。王肃家语注曰:下管,堂下吹管,象武舞也。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漂,犹流也。不归,谓不归于实。犹弦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说文曰:么,小也,于遥切。淮南子曰:邹忌一徽琴,而威王终夕悲。许慎注曰:鼓琴循弦谓之徽,悲雅俱有,所以成乐,直雅而无悲则不成。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而妖冶。埤苍曰:嘈啈,声貌,啈与囋及囐同,才曷切。徒悦目而偶俗,固高声而曲下。言声虽高而曲下。张衡舞赋曰:既娱心以悦目。广雅曰:耦,谐也,耦与偶古字通。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防露,未详。一曰:谢灵运山居赋曰:楚客放而防露作。注曰:楚人放逐,东方朔感江潭而作七谏。然灵运有七谏,有防露之言,遂以七谏为防露也。礼记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郑玄曰:濮水之上地有桑间,先亡国之音于此水上。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左氏传,君子曰:臣除烦而去惑。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言作文之体,必须文质相半,雅艳相资。今文少而质多,故既雅而不艳,比之大羹而阙其余味,方之古乐而同清汜,言质之甚也。余味,谓乐羹皆古,不能备其五声五味,故曰有余也。礼记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郑玄曰:朱弦,练朱弦也,练则声浊。越瑟底孔画疏之,使声迟。唱,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而叹之。大羹,肉湆不调以盐菜也。遗,犹余也。然大羹之有余味,以为古矣,而又阙之,甚甚之辞也。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广雅曰:约,俭也。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毛苌诗传曰:适,之也。楚辞曰:结微情以陈辞。说文曰:微,妙也。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孔安国尚书传曰:袭,因也。礼记曰:明王以相沿。郑玄曰:沿,犹因述也。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王粲七释曰:邪睨鼓下,亢音赴节。左氏传曰:投袂而起。杜预曰:投,振也。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庄子曰: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也?公曰:圣之言。曰:圣人在乎?公曰:死矣。轮扁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圣人之糟魄耳。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矣,疾则苦而不入矣,不徐不疾,得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也,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郭子玄云:言物各有性效,学之无益也。李?曰:齐桓公也。扁,音篇,又扶缅切。斲,丁角切。谓斲轮之人,扁其名也。魄,音普莫切。李?曰:酒滓曰糟。司马彪曰:烂食曰魄。甘,缓也。苦,急也。李曰:数,术也。王充论衡曰:虚谈竟于华叶之言,无根之深,安危之际,文人不与,徒能华说之效也。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尚书,帝曰:律和声。孔安国曰:律,六律也。礼记,子曰: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不失之。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缠子,董无心曰:罕得事君子,不识世情尤非也。楚辞曰:蹇吾法夫前修,非时俗之所服。淑,善也。虽浚发于巧心,或受?于拙目。言文之难不能无累,虽复巧心浚发,或于拙目受蚩。?,笑也,?与蚩同。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琼敷、玉藻,以喻文也。毛诗曰:中原有菽,庶人采之。毛苌曰:中原,原中也。菽,藿也。力采者得之。同橐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河上公曰:橐钥,中空虚,故能育声气也。王弼曰:橐,排橐。钥,乐器。按:橐,冶铸者用以吹火使炎炽。说文曰:橐,囊也,音托。钥,音药。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毛诗曰:终朝采绿,不盈一掬。毛苌曰:绿,王蒭。两手曰掬。患挈缾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挈瓶,喻小智之人,以注在上。何休曰:提,犹挈也。左氏传曰:虽有挈瓶之智,守不假器。论语曰:回也屡空。尚书,帝曰:禹亦昌言。孔安国曰:昌,当也。王逸楚辞注曰:属,续也。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广雅曰:踸踔,无常也。今人以不定为踸踔,不定亦无常也。庄子曰: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踸踔而行,尔无如矣。谓脚长短也。踸,敕甚切。踔,敕角切。国语曰:有短垣,君不踰。尔雅曰:庸,常也。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言才恒不足也。答宾戏曰:孔终篇于西狩。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缶,瓦器而不鸣,更蒙之以尘,故取笑乎玉之鸣声也。文子曰:蒙尘而欲无昧,不可得也。李斯上书曰:击瓮叩缶。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纪,纲纪也。周易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庄子曰:其来不可却,其去不可止。毛诗传曰:遏,止也。孔安国曰:遏,绝。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枚乘上书曰:景灭迹绝。王命论曰:趣时如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庄子,蚿曰:今予动吾天机。司马彪曰:天机,自然也。又大宗师曰: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刘障曰:言天机者,言万物转动,各有天性,任之自然,不知所由然也。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论衡曰:吾言潏淈而泉出。纷威蕤以馺沓,唯毫素之所拟。威蕤,盛貌。馺沓,多貌。封禅书曰:纷纶萎蕤。毫,笔也。纂文曰:书缣曰素。杨雄书曰:赍紬素四尺。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延笃仁孝论曰:焕乎烂兮,其溢目也。论语曰:洋洋乎盈耳哉。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春秋演孔图曰:诗含五际六情,绝于申。宋均曰:申,申公也。仲长子昌言曰:喜怒哀乐好恶,谓之六情。国语曰:夫人气纵则底,底则滞。韦昭曰:底,着也。滞,废也。兀若枯木,豁若涸流。庄子曰:形固可使如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郭象注庄子曰:遗身而自得,虽掞然而不持,坐忘行忘而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是以云其神凝也。向秀曰:死灰、枯木,取其寂漠无情耳。尔雅曰:涸,竭也。国语,泉涸而成梁。涸,水尽也。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于自求。自求于文也。楚辞曰:营魂而升遐。周易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左氏传,乐祁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孟子曰:使自求之。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方言曰:翳,奄也。乙,抽也。乙,难出之貌。说文曰:阴气尚强,其出乙乙然。乙,音轧。新论曰:桓谭尝欲从子云学赋,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谭慕子云之文,尝精思于小赋,立感发病,弥日瘳。子云说成帝祠甘泉,诏雄作赋,思精苦,困倦小卧,梦五藏出外,以手收而内之。及觉,病喘悸少气。士衡与弟书曰:思苦生疾。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左氏传,赵武曰:范会言于晋国,竭情无私。淮南子曰:人轻小害,至于多悔。论语,子曰:言寡尤,行寡悔。包曰:尤,过也。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物,事也。戮,并也。言文之不来,非予力之所并。国语曰:戮力一心。贾逵曰:戮力,并力也。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开,谓天机骏利。塞,谓六情底滞。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言文能廓万里而无阂,假令亿载而今为津。法言曰:着古昔之昏昏,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轨曰:昏昏,目所不见;忞忞,心所不了。小雅曰:阂,限也。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叶,世也。幽通赋曰:终保己而贻则。尚书曰:予恐来世。又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论语,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尚书毕命曰: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毛诗曰:靡国不泯。毛苌曰:泯,灭也。尔雅曰:泯,尽也。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法言曰:弥纶天地之事,记久明远者莫如书。周易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王肃曰:弥纶,缠裹也。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论衡曰:山大者云多,太山不崇朝,辨雨天下。然则贤圣有云雨之智,彼其吐文万牒以上。贾子曰:神者,变化而无所不为也。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金,锺鼎也。石,碑碣也。言文之善者,可被之金石,施之乐章。礼记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汉书曰:圣王已没,锺鼓管弦之声未衰。吴越春秋,乐师谓越王曰:君王德可刻之于金石,声可托之于管弦。毛诗曰:汉广,德广所及也。周易曰:日新之谓盛德。
文选考异
注「机字士衡」下至「系踪张蔡」:袁本、茶陵本无此一百字,有「陆机」二字。案:士衡自于叹逝赋下注讫,增多全非。
注「作谓作文也用心言士用心于文」:袁本、茶陵本无此十三字。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又注「夫作文者」下至「故非一体」:袁本、茶陵本「夫」下有「其」字。云善无此二句。案:尤以五臣乱善也。二本无注,十六字尤并增多以就之,甚非。
注「文之好恶可得而言论也」:袁本、茶陵本无此十字。
注「士衡」下至「为文之情」:袁本、茶陵本无此十三字。
注「利害由好恶」:袁本、茶陵本无此五字。
注「言既作此文赋」下至「尽文之妙理」:袁本、茶陵本无此二十字,有「言知之易也」五字。案:善于此注「言知之易也」,于下注「言作之难也」,可谓精当。尤误去其一句,甚非。至于增多之注,肤庸乖舛,亦甚易辨,固不假详论矣。余条同此。
注「此喻见古人之法不远」:袁本、茶陵本无此九字。
注「则法也」下至「谓不远也」:袁本、茶陵本无此二十三字。
注「文之随手变改则不可以辞逮也」:袁本、茶陵本无此十三字。
注「盖所言文之体者具此赋之言」:袁本、茶陵本无此十二字。
注「汉书音义」下至「幽远也」:袁本、茶陵本无此二十四字。
注「遵循也」下至「而思虑纷纭也」:袁本、茶陵本无此二十五字。
喜柔条于芳春:袁本、茶陵本「喜」下校语云善作「嘉」。案:「嘉」字传写误,下有「嘉丽藻之彬彬」,必相回避无疑。
注「秋暮衰落」下至「故喜也」:袁本、茶陵本无此十三字。
注「懔懔危惧貌眇眇高远貌」:袁本、茶陵本无此十字,有「眇眇远貌」四字,在此节注之末。
注「言歌咏」下至「而诵勉」:袁本、茶陵本无此二十八字。
注「又曰在昔」:何校「在」上添「自古」二字,是也。各本皆脱。
注「论语曰」下至「孔安国注曰」:袁本、茶陵本无此十六字,有「包咸论语注曰」六字。
注「文质见半之貌」:袁本、茶陵本「见」作「相」,是也。
注「尚书中候曰」下至「周公援笔以写也」:袁本、茶陵本无此十八字。
注「尔雅曰致至也」:袁本、茶陵本无此六字。
注「言思虑之至」下至「于潜浸之所」:袁本、茶陵本无此二十八字。
观古今于须臾:袁本、茶陵本「于」下校语云善作「之」。案:此无可考也。
注「司马迁曰卒卒无须臾之间」:袁本、茶陵本无此十一字。
抱暑者咸叩:袁本、茶陵本「暑」作「景」,云善作「暑」。案:「暑」但传写误。
注「言皆击击而用」:袁本、茶陵本无此六字。
注「言文之来」下至「应劭曰」:袁本、茶陵本无此二十三字。
注「公羊传曰」下至「帖静也」:袁本、茶陵本无此十三字。
注「妙万物」:案:「妙」当作「眇」。各本皆伪。
注「广雅曰踯躅」:何校「踯」改「蹢」,是也。各本皆误。
注「与踟跦同」:陈云「跦」,「蹰」误,是也。各本皆误。
注「字林曰吻口边」:袁本、茶陵本无此六字。
注「言文之体」下至「以树喻也」:袁本、茶陵本无此十六字。
注「史由」:袁本、茶陵本无此二字。
注「觚木简也」:袁本、茶陵本无此四字。
注「子路帅尔而对」:袁本、茶陵本「帅」作「率」,是也。
注「兹事谓文也」下至「行之不远」:袁本、茶陵本无此三十六字。
注「按抑按也」下至「恢大」:袁本、茶陵本无此十三字。
注「纂要曰」下至「青条之森盛也」:袁本、茶陵本无此三十二字。
注「文章之体」下至「无一定之量也」:袁本、茶陵本无此二十字。
注「俛僶由勉强也」:袁本、茶陵本无此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