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注「琪如綦」 案:「如」上当有「读」字。各本皆脱。
  注「一作飙」 袁本无此三字,正文作「飙」。茶陵本作「五臣作飙」四字。案:此校语之误存者也。
  注「垂十二旒名曰太常上画三辰」 袁本、茶陵本「名曰太」三字作「也」。案:此尤校改之耳。
  注「当颅刻金为之」 陈云「当」上疑脱「钖」字,是也。各本皆脱。
  注「镂钖中央低」 陈云「钖」字疑衍,是也。各本皆衍。
  注「零」 袁本、茶陵本作「軨音零」三字,在注末,是也。
  注「蔡雍独断曰」 陈云此注及下注凡三引蔡雍说,其上疑并脱「善曰」二字,以「然重轮卽重毂」语观之,自是李氏文体,与薛注不类。今案:所说是也,当以正文「重轮贰辖」别为节,而注「善曰」至「卽重毂也」于下。
  注「广八尺」 案:「尺」当作「寸」。续汉书舆服志注引可证。各本皆误。
  注「与瑵同」 袁本「同」下有「祖狡切」三字,是也。茶陵本无,非。
  注「谓木勾矛戟也」 陈云「木」字衍。「矛」当作「孑」,是也。各本皆误。案:续汉书舆服志注引无「木」字。
  注「农舆无盖」 何校「无」改「三」,依续汉志,是也。各本皆误。案:志注引正作「三」。
  注「迤邪也」 袁本「也」下有音「弋氏切」三字,是也。茶陵本无,非。
  注「言相连也属」 案:「也属」当作「属也」。各本皆倒。续汉书舆服志注引可证。
  注「伏」 袁本作「音伏」二字。在注末,是也。茶陵本与此同,非。
  注「綪茷大赤也」 袁本、茶陵本「也」下有「茷音斾」三字,是也。
  注「参差纵横也」 袁本「也」下有「轇音胶輵音葛」六字,是也。茶陵本无,非。
  注「善曰后宫」 陈云「后」上脱「汉书曰」三字,是也。各本皆脱。
  注「以挝鼓」 何校「挝」改「擿」,是也。各本皆讹。
  斾已反乎郊畛 茶陵本「反」作「回」,云五臣「反」,袁本「反」无校语。案:此盖以五臣乱善。
  注「畛界也」 袁本「也」下有「诸邻切」三字,是也。茶陵本无,非。
  爰敬恭于明神 袁本、茶陵本「敬恭」作「恭敬」。案:二本是也,盖尤误因注而改。善注之例,但取意同,不拘语倒,如引「敬恭明神」以注此「恭敬于明神也」。不知者,凡属此例,多所改易,俱失其意,条见于后。
  注「恭敬明神也」 何校乙「恭敬」二字,是也。各本皆倒。
  注「毛诗鼓●●」 袁本、茶陵本「诗」下有「曰」字。又袁本末有「音渊」二字,是也。茶陵本无,非也。
  注「马融论语注曰佾列也」 袁本此九字作「八佾已见东都赋」,是也。茶陵本复出,非。
  致高烟乎太一 茶陵本「乎」下校语云善作「于」。袁本作「于」。盖善「乎」、五臣「于」,校语有倒错也。上文当觐乎殿下者。袁、茶陵亦作「于」,不着校语,似失之耳。
  注「广雅曰蒸蒸孝也」 案:「广雅曰」三字,不当有。各本皆衍。此非薛注所得引,乃或记于旁而窜入者。
  注「郑玄曰周礼注曰毛炰者豚」 案:「周」上衍「曰」字。「者豚」当作「豚者」,各本皆误。下注「杜子春曰」,各本亦衍「曰」字也。
  注「胉去其毛」 案:「胉」当作「爓」,各本皆误。此所引在地官封人也。
  注「饮食之豆」 案:「饮」当作「馈」,各本皆误。此所引天官醢人文。
  注「谓胁也」 袁本、茶陵本「也」下有「方薄切」三字,是也。案:凡此为真善音,其正文下「博」字,乃五臣音耳。全书中俱依此例求之。
  注「太史顺时视土」 案:「视」当作「」,各本皆讹。
  注「以冉」 袁本作「以冉切」三字,在注末,是也。茶陵本与此同,非。
  注「东观汉记」下至「行大射礼」 袁本此十九字作「合射辟雍已见东都赋」,是也。茶陵本复出,非。
  注「路鼓路鼗」 袁本「鼗」下有「鼖扶云切鼗音逃」七字,是也。茶陵本无,非。
  注「乏音为匮乏之乏」 案:「音」当作「读」,各本皆误。
  注「皇舆夙驾」 何校「皇舆」改「星言」,陈同,是也。各本皆误。
  注「何休公羊传曰」 何校「传」下添「注」字,陈同,是也。各本皆脱。
  日月会于龙● 袁本、茶陵本「●」作「●」,注同,是也。又袁本注末有「●丁遘反」四字,是也。茶陵本无,非。
  注「毛诗曰春酒惟淳」 何校改「春酒惟淳」作「为此春酒」。陈云,因此赋上文有「春酒惟醇」之语,传写错误。案:此当有误,但何陈所改未见必然,盖无以订也。
  声教布濩 案:「濩」当作「护」。茶陵本作「护」,云五臣作「濩」。袁本作「濩」,用五臣也,但失着校语。尤以五臣乱善,非。其薛注中俱是「护」字,尤幷改作「濩」,更非。南都赋「布濩」,善无注,各本皆作「濩」,似亦以五臣乱善而失着校语。此及彼「濩」下皆音护,卽五臣音耳。凡诸家用字,互有不同,其一家之中而复歧异,卽恐有误,余不悉出,准此例求之。
  注「尚书曰声教讫于四海」 袁本此九字作「声教已见东都赋」,是也。茶陵本复出,非。
  注「先期谓期日」 袁本、茶陵本无「谓期」二字,是也。
  注「囿谓集禽兽于灵囿之中」 案:「谓」上「囿」字不当有,各本皆衍。
  注「毛诗曰王在灵囿」 袁本此七字作「灵囿已见上文」,是也。茶陵本复出,非。
  注「礼曰告备于王」 案:「礼」上当有「周」字,各本皆脱。此所引小宗伯职文也。
  迄上林结徒营 袁本、茶陵本「迄」下有「于」字。「徒」下有「为」字。茶陵校语云,善无「于」字「为」字。袁无校语,何云匡谬正俗作「迄于上林结徒为营」。今案:依文义,善亦当有,或但所见传写脱耳。
  注「一作叙」 袁本无此三字,正文作「叙」。茶陵本作「五臣作叙」四字。案:此校语之误存者也。
  注「孟子曰」下至「曰诡遇」 袁本此二十二字,作「诡遇已见东都赋」,是也。茶陵本复出,非。
  注「左传曰享以训躬俭」 袁本此八字作「训俭已见上文也」,是也。茶陵本复出,非。
  注「一作琐」 袁本无此三字。茶陵本作「综作璅」。正文皆作「琐」。案:此校语之误存者也。
  注「言鄙陋不足说也」 袁本、茶陵本无「陋」字,是也。
  注「诗曰」 袁本「诗」作「善」。茶陵本「诗」上有「善曰」二字。案:似茶陵是也。
  注「成王有岐阳之搜」 何校去「王」字,是也。各本皆衍。
  注「臬射埻的也」 袁本、茶陵本「也」下有「臬牛列切埻之尹切」八字,是也。
  注「骀骑传炬出宫」 案:「骀」当作「驺」,各本皆误。所引礼仪志文也。
  注「侧角」又注「其笔」 袁本作「斮侧略切獝其出切」八字,在注末,是也。茶陵本无,非。此去注末善音,存正文下,五臣音与茶陵同而误。
  注「纡危」又注「移」 袁本作「蜲纡危切蛇音移」七字,在注末,是也。茶陵本无,非。此移善音于正文下,与茶陵正文下五臣音不同而亦误。
  注「蒲葛」 袁本作「扶葛切」三字,在注末,是也。茶陵本与此同,非。
  残夔魖与罔像 袁本、茶陵本「像」作「象」。案:「象」是也,注正是「象」字。
  注「巨宜」 袁本、茶陵本作「鬾巨宜切」四字,在注中「魊鬼也」下,是也。
  注「域」 袁本作「音域」二字,在注末是也。茶陵本与此同,非。
  注「有桃树下」 茶陵本「树」下有「二人于树」四字,是也。袁本亦脱。
  注「子侯」 袁本作「善曰陬音子侯切」七字。茶陵本作「善曰陬子侯切」六字,在注末。案:茶陵是也。
  注「至于岱宗柴」 袁本、茶陵本无「柴」字。
  注「谋恒寒若」 袁本、茶陵本「谋」作「急」,是也。
  注「他杜」 袁本、茶陵本作「他杜切」三字,在注末,是也。
  注「丰年多稌」 案:「多」下当有「黍多」二字。各本皆脱。
  注「春扈颁鶞」 袁本、茶陵本「颁」作「鳻」,是也。
  左瞰旸谷 案:「旸」当作「汤」。注同。蜀都赋「汨若汤谷之扬涛」,注云「汤谷已见东京赋」,卽指此,可证也。吴都赋「包汤谷之滂沛」,善「汤」、五臣「旸」,此赋亦然。各本所见以五臣乱善而失着校语。
  注「尚书曰永膺多福」 袁本此七字作「多福已见东都赋」,是也。茶陵本复出,非。
  注「韩诗外传曰」下至「献白雉于周公」 袁本此二十三字作「越裳见下句」,是也。茶陵本误与此同。
  注「音郎」 袁本、茶陵本此在注末,是也。
  注「黄帝封泰山」 袁本「山」下有「已见上文」四字,是也。茶陵本复出,非。
  注「扺侧击也」 袁本、茶陵本「也」下有「征氏切」三字,是也。
  注「方直也」 陈云「直」当作「且」,是也。各本皆误。
  注「尚书曰天位艰哉」 袁本此七字作「天位已见上文」,是也。茶陵本复出,非。
  犹怵惕于一夫 案:「怵惕」当作「惕戒」。善引尚书以注「惕」,引方言以注「戒」,引过秦论以注「一夫」,循其次序有「戒」字在「惕」下「一夫」上,甚明。又其下「惕惊也」三字,乃薛注。若如今本不容去「怵」注「惕」,可见正文无「怵」字,但有「惕」字,亦甚明,不知何人误认善注中「怵惕」以为正文如此而改之,其实与注转不相应,非也。各本所见皆误,今特订正。
  注「惕惊也」 案:此乃薛注,当在善曰上。各本皆误赘于善注下,甚非。凡薛注与善注舛错失旧者,多此例也。
  终日不离其辎重 袁本、茶陵本「其」作「于」。案:此无可考也。
  车中不内顾 案:「不」字不当有。薛注无「不」字,可证也。各本所见皆衍。又善注「鲁论语曰车中不内顾」,亦不当有「不」字。考论语释文云「车中不内顾」,鲁读「车中内顾」,然则各本衍「不」字,甚明。近卢学士文弨钟山札记曾举正此条云:汉书成帝纪赞,颜注云:今论语「车中内顾」。内顾者,说者以为「前视不过衡轭,旁视不过毂」云云。其说是矣。但失引证释文耳。
  注「车中不顾」 案:「不」当作「内」。各本皆误。古文苑载此铭,作「车不内顾」。「不」当作「中」,皆或记「不」字于旁,此误以改「内」,彼误以改「中」,可互订也。钟山札记引彼,又载「车右铭内顾自勑车后铭望衡顾毂」为证,而不言此铭「内」字,彼未误,盖据误本古文苑也。
  民忘其劳 袁本「民」作「人」。茶陵本校语云善作「人」,下「民心固结」同。案:此尤以五臣乱善。
  注「民谓百姓也」 袁本作「人谓民也」。茶陵本与此同。案:此当作「人谓百姓也」。薛注作「民」。唐讳改「人」。袁本盖误。
  注「毛诗曰致王业之艰难」 何校,「诗」下添「序」字。陈同,是也。各本皆脱。
  注「子小」 袁本作「子小切」三字,在注中「剿劳也」下,是也。茶陵本与此同,非。
  注「不知人好共怨己」 陈云「好」字衍,是也。各本皆衍。
  注「尚书曰夫常人」 案:「尚」当作「商君」二字。各本皆误。此所引在更法篇也。
  注「一作臭」 袁本、茶陵本无此三字。案:此校语也,二本正文作「臭」,可借证。盖尤所见有而误存之。
  注「乌瓜」 袁本作「乌佳切」三字,在注中「淫不正也」下,是也。茶陵本与此同,非。
  注「乌交」 袁本、茶陵本作「乌交切」三字,在注中「或作蛟」上,是也。
  而众听或疑 袁本、茶陵本「听」下有「者」字。案:此无可考。
  注「宾戏曰」 茶陵本「宾」上有「答」字,是也。袁本亦脱。
  注「褫夺也」 袁本、茶陵本「也」下有「直氏切」三字,是也。
  注「宁羸曰」 案:「羸」当作「嬴」。各本皆讹。
  注「兹此也」 袁本、茶陵本无此三字。
  文选卷第四
   京都中
  
  南都赋挚虞曰:南阳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张平子
  于乌显乐都,既丽且康!毛苌诗传曰:于,叹辞。诗曰:适彼乐国。陪京之南,居汉之阳。京,谓洛阳也。尚书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郑玄曰:漾水至武都为汉。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西京赋曰:周卽豫而弱。吕氏春秋曰:河、汉之间为豫州也。汉书地理志注曰:南阳属荆州。又曰:荆州,楚故都。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爽垲,已见西京赋。杨雄豫州箴曰,郁郁京河,伊、洛是经也。
  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竭其东。武阙山为关在西也。汉书音义,文颖曰:武阙山为关而在西,弘农界也。汉书曰:南阳之平阳县有桐柏山。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尚书曰:汉水又东为沧浪之水。左氏传,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说文曰:城池无水曰隍。毛苌诗传曰:墉,城也。汤谷涌其后,淯育水荡其胸。盛弘之荆州记曰:南阳郡城北有紫山,紫山东有一水,无所会通,冬夏常温,因名汤谷。山海经曰:攻离之山,淯水出焉。南流注于汉。郭璞曰:今淯水在淯阳县南。荡,他浪切。推淮引湍,三方是通。淮水自此而去,故曰推。湍水自彼而来,故曰引。说文曰:推,排也。山海经曰:翼望之山,湍水出焉。郭璞曰:湍,鹿抟切。今湍水径南阳穰县而入淯也。三方,东西及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