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小说
- 明代宫闱史
明代宫闱史
矢如飞蝗似地射来,不到一会功夫,张良臣和七个儿子都射死在阵中。那里良弼和蓝玉交锋,蓝玉一杆长枪似生龙活虎一样。
良弼也操着一口熟铜的大砍刀,使得像泼风般的,来敌住蓝玉。
两人刀枪并举,各显英雄,真是棋逢着了敌手。正杀得难分难解的时候,不防王贵射死了良臣父子,割了头颅,从斜刺里杀出,良弼那把大刀敌住两员勇将,毫不惧怯。鏖战方酣,王贵忽地虚掩一枪,从马上解下良臣的头颅竟望着良弼的脸上打来,口里还叫着看家伙。良弼觑得亲切,只当是什么暗器,想闪避已来不及,顺手把头颅接着,待还要掷回去,再仔细一瞧,认得是良臣的首级,不觉鼻子里一酸,心早有些慌了,忙左手架开蓝玉的枪头,拨马回身便走。蓝玉怎肯放他,也便拍马追赶。
那王贵把良臣的头颅打良弼,本是一种最刻毒的手段。他见那良弼勇猛,料是不能力敌。便拿良臣的头颅掷去,算是送个良臣已死的信息与他,使他心慌无意恋战,这时良弼果然奔逃。蓝玉望后飞赶,王贵忙抄小路,越过阵地,暗令军士设下了绊马索,等到良弼驰到,王贵打起暗号,绊马索向上一兜,良弼连人带马跌了个倒栽葱。亏他身体灵敏,一翻身跳起,弃了大刀,拔出宝剑来砍断那绳索,那拿钩手早把良弼的丝甲搭住,良弼知道不得脱身,心儿上一横,将宝剑向自己颈上抹去,鲜血直喷出来。王贵指挥军士来捆绑时,只获得一个死良弼了。
这时蓝玉也飞骑赶到,见良弼已死,便传令敌兵有降者免诛,良臣、良弼部下的副将陈毅、张允、钱兴英、云史俊、王革、赵国柱、江天才等纷纷弃戈投诚,那些兵士见主将既死,副将又投诚了,自然也抛了器械,徒手请降。蓝玉下令停刃,鸣金收兵。一面把降兵检兵,先后共是十七万人,余下的都逃往山中落草去了。所以蜀中的盗寇独多,剿不胜剿,全是这些逃兵为患。他们恃着地势险峻,官兵不敢深入,居然结党设寨,专和地方上做对,后来终成大患,不过这是后话了。
当下蓝玉编练降卒,列作三十大营,七十余队。命副将王贵统了十营,其它都归自己直接指挥。又令都司张奇,领兵三千去平定了蜀中的小县,自己却统同大军,绕道出了栈阁邓艾渡阴平,建十二阁,栈阁是其一择吉班师。大军将至应天,太祖派御史江秀出城远接。蓝玉亲自押着明升的囚车及宫眷三千余人,金银珠宝三十余辆,驼马牛羊十万头,器械盔甲七万幅,竟进京来见太祖,太祖读了蓝玉纪录的册籍,很为喜悦,最令他心慰的,是蓝玉献上那个千娇百媚的美人。于是慰劳了蓝玉一番,着把明升推上殿来,明升挺立不跪,侍卫用枪刺折他的脚骨,明升坐在地上大骂。太祖喝令推去砍了,首级号令示众。所得的宫眷一例入宫,男充功臣家奴仆,女配给出征的将士做妾。金银和器械存库,马驼牛羊统赐与兵士们作为犒赏。
蓝玉谢恩出来,第二天谕旨颁下,封蓝玉为凉国公,王贵为靖南侯。余下将士也封赏有差。又命蓝玉代奠阵亡将士,抚恤殉国者的家属。又封王贵为四川将军,王晋为四川按察使,马聚仁为陕西布政使,刘愎为陕西将军,即日出京赴任。又谕川陕等郡,着设巡道各职,直隶于六部政务尚书,委撤悉听谕旨,以除滥任的弊窦。太祖颁谕已毕,便往玉清宫来看那美人。
这玉清宫是洪武二十一年添建的,蓝玉进献那美人,太祖就令她居住。但那美人是何等样人呢?便是西蜀王明升的爱妃香娘娘,这位香娘娘本姓黄,芳名唤作香菱,是四川的巴州人。
那香菱的父亲小名黄老五,在巴州地方开着一所豆腐坊子。老夫妻两个年将半百,还不曾有过子女,黄老五倒也并不在意,天天磨着豆腐,度他安乐的光阴。谁知那黄老妪在五十一岁上忽然生下女儿来,取名就叫作香菱。那香菱下地的时候,满屋子里都是香气。似兰似麝的连四邻八舍也都闻见,齐说这女孩子将来一定非凡。黄老五因半百上得着一个女儿,终算聊胜于无,心上也很为钟爱。又因她生的当儿,香气四播,名儿便唤作香菱。
说也奇怪,那香菱到了十二三岁,已出落得玉立亭亭:脸若芙蕖,眉同杨柳,秋水为神,冰肌其肤。桃腮念晕,笑靥承颧。单讲她那容颜儿,的确是羞花闭月,落雁沉鱼。一时附近的人见了她,谁不赞一声好。尤其是一班青年的纨绔,个个为了香菱神魂颠倒,凡香菱立在柜上,就是不要买什么豆腐的,也要上去作成她几文,乘势好和她勾搭几句。这样的一来,黄老五的豆腐生涯,顿时应接不暇起来,老夫妻俩个日夜地磨出豆腐来,尤是不够售卖,只好另顾伙计帮忙。不到半年,黄老五的豆腐铺子居然开得比前像样了。
流光如箭,转眼春秋,香菱已是十六岁了,替她来作伐的人,几乎户槛也踏穿。偏偏这黄老五的脾气古怪,他认为只有一女儿,非招赘在家不可,任你是公侯的门第,谈到嫁出去三个字,黄老五便一口回绝。试想公侯人家的子弟,怎肯入赘到豆腐店里来呢?有几家肯入赘的,黄老五却瞧不上眼,不是嫌他家贫,就说他人品太坏,高嫌低不就,把香菱的终身,慢慢耽搁下来。
有一天上,一个游方女僧走过,一瞧见了香菱,说她身有仙骨,有几年王妃的福分。那香菱一岁岁地长大起来,自视也很尊贵,常常顾影自怜。那些狂蜂浪蝶,到店里来和香菱勾引的人愈多。香菱虽桃李其容,却冰霜其志,同她勾搭的人,两三语后,脸上连霜也刮得下来了。人家近不得她,便取她一个绰号,叫作豆腐西施。又闻得那女僧的话,说她有王妃之分,大家又称她作香娘娘。西蜀王明玉珍逝世,养子明升接位,他也闻得香菱的艳名,便立刻赍了三千聘金,要求香菱做她的妃子。黄老五见是西蜀王的命令,自己在他势力之下,自然不敢不依。不到几时,香菱便做了明升的王妃了。蓝玉平西蜀,香菱也掳在里面,蓝玉几次要犯她,香菱只怀刃自卫。蓝玉见她不从,便进献与太祖,太祖也几次去临幸她,都给香菱涕泣拒绝。
太祖虽近不得她的身子,那颗爱她的心,却一点也不曾更易。
其时那东宫的皇太孙允炆倒是个少年风流的皇孙。他听得那香菱不但艳丽,简直是遍体皆香,得她一滴唾沫,那香气可以三天不散。允炆不免动了好奇之心,便时时到玉清官来,他对于香菱也很下一些工夫。香菱见皇孙一往情深,又兼他温柔真挚,真是体贴到十二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香菱因而也渐渐堕入情网中去了。
一天香菱和允炆正在玉清宫的假山旁边情话缠绵,两心相印的当儿,恰巧被太祖瞧见,吓得允炆拔步便逃,香菱也泪汪汪地进宫。太祖这时一言不发,只叹口气走了。第二天上,圣谕下来,把香菱用白绫赐死。死后草草地盛殓了,葬在钟山的山麓里。皇孙允炆听得香菱已死,不由得大哭了一场,亲往香菱的坟前去祭奠,太祖闻知,便欲废立。不知皇太孙废立否,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六回传白绫元妃赐缢吞丹石潭王自焚
却说那皇太孙允炆闻得香菱赐死,便放声大哭道:“这是俺害了她。”于是打听得香菱葬在钟山,悄悄地带了两名内监,溜出了宫门,往钟山祭奠香菱。他到了城外,雇起三匹快马,加上两鞭,飞奔地望钟山前进。但允炆和内监都是久处深宫的人,大家不知钟山在什么地方。允炆十分心急,令内监敲门打户地去问讯。有一家说钟山是在镇江,这样东撞西碰地恰巧去问在御史王其渊的家里。
外面家人和皇孙说着话,王御史还不曾睡觉,听得声音,心上有些疑惑,忙出来一瞧,见果真是皇孙允炆,不觉大惊道:“殿下深夜出宫,到这里来做什么?”允炆见说,一时回答不来,只好支吾着道:“你且莫管它,俺此刻要往钟山去,因不识路径才到了这里,你快令认得路的仆人领俺前去。”王御史谏道:“钟山地近荒野,又在夜里,殿下不宜冒险轻往。今天不如在臣家屈尊一宵,明日臣当亲自奉陪殿下。”允炆听了顿足道:“谁耐烦到明天呢?俺现在就要去了。”说罢,出门飞身上马。慌得王御史忙阻拦道,“殿下既然一定要去,待臣派几个得力家人护送。”当下由王御史唤起四个健仆,又备了四匹快马,叮咛他们护着三人到了钟山,仍须护送回来。家人们领命,一路护着皇孙,七骑马疾驰而去。
待到钟山,约莫有三更天气,但见四野无人,老树似魔,空山啼猿,犹若鬼啸。那鳞鳞青萤,从荒冢丛莽中飞出,马皆喷沫人也毛戴,两个内监已伏在鞍上,一味缩缩地发抖。皇孙允炆,自幼儿不曾到过这般荒僻所在,这时也有些胆寒起来。
亏了四个健仆护卫着,又渐渐地胆壮了,只是不知香菱瘗在哪里,允炆恐怕招摇,出宫既不曾带灯,王御史家又被他回绝,这天晚上又没有月光,大家唯在暗中乱寻。还是允炆敏慧,叫人们只须找那没树的新冢,认为新冢的碑石定是白的,在黑暗中容易辨别。
不上一刻工夫,居然找到一座新冢。允炆下马用手摸着碑文的字迹,上面整整地凿道“黄香菱之墓”五个大字。允炆不待摸毕,早已噗地跪在地上放声大哭了。两个内监听得皇孙的哭声才从马背上抬起头来,慌忙下马来相劝。允炆正哭得伤心,两个内监哪里劝得住。劝了一会,也只得陪着他垂泪了。还有那四个仆人却不知皇孙是什么缘故要如此伤感,又不晓得冢中是什么样人,深夜到荒山野地来哭她。弄得四个健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呆呆地坐在马上发怔。因为王御史不给仆人们说明,四个仆人还不知啼哭的就是当今皇太孙呢。允炆越哭越觉悲伤,直哭得力竭声嘶,连喉音也哑了,这才收泪起身,又向冢前拜了几拜道:“卿如香魂有灵,俺和你十五年后再见。
”允炆说罢,满眼含着泪,还留恋不忍离去。内监着急道:“殿下如挨到了天明,皇上知道了,奴辈的罪名可担不起呢!”
允炆没法,便懒洋洋地上了马,兀是一步三回头地直等那碑的白石在黑暗中望不见了,方控马快快地回去。
到了王御史的府第中,王御史却眼巴巴地等待着,见皇孙回来,便请他在府中暂住,允炆不听,竟辞了王御史匆匆地奔回宫来。三个人到了城门前,还了马匹,要想进城,那城门已关上了。经内监叫起城门官,验了进出的腰牌,便开城放三人进去。允炆和两个内监偷进了皇城,潜归宫中。幸喜得人不知鬼不觉,允炆方把心放下。
哪知第二天的早朝王御史突然地上本,说皇太孙夤夜微服出宫,私往钟山祭坟。皇太孙身为储君,似欠保重,万一遇着危险,这罪谁人敢当?王御史又奏,皇孙曾经过臣家,所以不敢不言。太祖阅奏,勃然大怒道:“允炆这般轻狂,如何托得大事。”便提笔来欲拟废立的草诏。这时大学士吴汉方出班奏道:“皇太孙自册立以来,并无失德,不应为些微小事,遽尔废立,令天下人惴惴不安,这可要请皇上圣裁。”一时群臣纷纷保奏,太祖因想起太子平日的德恭,不禁垂泪叹道:“诸卿不言,朕亦意有不忍。但皇孙年轻,荒业好嬉,宜稍与警惩使其自知悛改。”当由太祖下谕,贬皇太孙入武英殿伴读三月,无故不得擅离。这道旨意一下,众臣知道不必再谏,于是各自退去。其时徐达和李文忠又病逝,太祖更增一番悲悼,即晋徐达子徐蒙为侯爵,追封徐达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李文忠追封护国公,谥文勤,子李义和袭爵。这时朝中开国的功臣多半相继死亡,或遭杀戮。后起的廷臣,要算凉国公蓝玉威力最大了。他自出兵平了西蜀,接着又远征沙漠,功成归来,太祖便赐给他铁券,以奖励他的功绩。蓝玉经这样一来,越觉比前专横了。因蓝玉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妻妹,遇春的女儿便是太子的德配元妃。蓝玉仗着这一点连带关系的亲戚,便依她做了靠山。
那元妃自皇太子死后,仍退出了东宫,去住在太子的旧邸中。不幸皇太孙允炆又册立为东宫,元妃自愈见孤凄了。况正当青春少艾,独宿空衾,绵绵长夜,情自难堪。大凡一个女子,在十七八龄时守寡倒还可以忍耐得住,一到三十上下的年纪,是欲心最旺的时期,也是最不易守寡的关头。这是什么缘故呢?因男女到了三十左右,本来是血气方盛的时候,阴阳交感又是一种天性,所以有许多做翁姑的强迫着儿媳守寡,或是困于礼教,耻为再醮妇,私底下却去干些暖昧的勾当,转弄得声名狼藉,这都是被寂灭的人道的旧礼制所束缚,结果酿出了不道德的事实来了。
至于妇女们守寡的为难,还有一个最可信的引证。那时元朝有个陆状元的太夫人,她在十九岁上已做了寡鹄。据说陆状元是个遗腹儿,那太夫人青年守寡,倒也自怨命薄,志矢柏舟。
但她到了三十三四岁的一年,陆状元已有十四五岁了,还请一个饱学的名士在家里教读。一天的晚上,陆太夫人忽然动起春心来,自念家中内外,没有可奔的人,只有那个西席先生年龄相仿佛,面貌也清秀,又近在咫尺,于是便望着书斋里走来。
到了门前又不敢进去,只得缩了回去,叹了口气,要想去睡,翻来覆去地休想睡得着。勉强支持了一会,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地又往书斋中去,到了那里,却被耻心战胜,又忍着气回房。
及至第三天上,觉得一缕欲火直透顶门,这时一刻也挨不住了,就把心一横,咬着银牙竟奔书斋中来。此时的陆太夫人仗着一鼓勇气,直往书斋中来叩门。里面的那个教读先生倒是个端方的儒者,他听得叩门,便问是谁,陆太夫人应道:“是我?”那先生听出声音是陆太夫人。却朗声问道:“夫人深夜到书房里来做什么?”陆太夫人一时回答不出,只得支吾道:“先生但开了门,我自有话说。”那先生一口拒绝道:“半夜更深,男女有嫌,夫人果然有事,何妨明天直谈。”陆夫人老着脸低声说道:“那不是白天可做的事,我实怜先生独眠寂寞,特来相伴。”那先生听了这句话,晓得陆太夫人不怀好意,就在隔窗正言厉色地说道:“夫人你错了!想俺是个正人君子,怎肯干这些苟且的事,况陆先生在日也是位堂堂太史,夫人似这般的行为,难道不顾先生的颜面吗?现下令公子已十五岁了,读书很能上进,将来正前程无限,夫人终不为陆先生留颜面,独不给公子留些余地吗?夫人幸而遇着俺,万一逢着不道德的人,竟污辱了夫人,那时不但名节堕地,也贻羞祖宗。不过今天的事,只有天地知,你我知,俺明日也即离去此地了,然决不把这事说给第三人知道,以保夫人的贞名,夫人尽可放心的。俺此后望夫人洗心,再不要和今天的生那妄念了!夫人好好地回房,也不必愧悔,人能知过即改,便是后福,且依旧来清去白,正是勒马悬崖还不失足遗恨。俺言尽于此,夫人请回吧!”那先生侃侃的一席话,说得陆夫人似兜头浇了一桶冷水,满腔的欲念消灭得清净,垂头丧气地回到房中,自己越想越惭愧,不由痛哭起来。陆太夫人哭了半夜,几次要想自尽,觉掉不下十五龄的孤儿。又想这样一死,未免不明不白,倒不如苟延残喘,待儿子成人长大了,再死不迟。陆太夫人主意打定,这一夜便昏昏沉沉地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