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集

  黄华山王庭筠诗刻 【草书无年月 寰宇访碑录】
  主事麻秉彝墓碑 【泰和元年 王庭筠撰 山西虞乡县 山西通志金石记】 五峰山重修洞真观碑 【元好问撰王万庆正书 定宗三年十一月 山东长清 寰宇访碑录】
  五松亭记 【王庭筠撰并书 行书 年月泐 河南林县】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谼谷寺前西南冈上未著录 【河朔金石目三】
  黄华老人山居诗 【王庭筠撰别号黄华老人 河南林县】
  右共四方三方在县西北二十里黄华上寺 【即慈明院】 一方在黄华下寺 【即觉仁寺】
  县文庙有嘉靖年复刻本有二石文与上下寺者不同

  ○异文考订 【附二】

  五松亭记 【本书用金文雅本兹以彰德府志林县志校之】
  惟谼峪宝岩寺 【彰德志 宝作实】  至本朝大定中 【大诣本皆作泰】 必尝得其全 【彰德志作必小却当得其全 林县志作必却当得其全】  戊申之春 【彰德志作戊寅春】  尝一到其亭上 【彰德林县两志皆无其字】 涧竹岩花 【两志于此下有十九字曰上下为容正如关同范宽辈图画得意处其西北】  窈然崭然崒然 【两志皆作缭然窈然崭然崒然】  华隐妙巧 【两志皆作华妙隐巧】  归作亭之主人 【两志皆作归为亭之主人】  琴筑 【两志筑作韵】  尚为之 【彰德志作且愿为之林县志作而为之】
  香林馆记 【本书用金文雅本兹以沂州府志校之】
  逮今州民 【沂州志无逮字】  僚属一日语吾曰 【志无一日二字】  则思之精 【志作思乃精】  耳目之所接及者 【志无及字】  书画图美似晋人 【志图作圆】  真得其意焉 【志无真字】
  超化寺 【密县志作游超化寺诗 本书用中州集本兹以密县志校之下一首同】
  隔竹微 【惟】 闻钟磬音墙头修 【修】 绿冷阴阴山迎朝 【初】 日花枝靓 【静】 寺裹清潭 【溪】 塔影深吾道萧条三已仕此行衰病独登 【悲】
  舍利塔 【密县志作超化塔诗】
  苍山亭亭如覆盎佛塔东西屹相向 【向】 林头朝 【初】 日射重檐黄金丹砂晔生光中华此塔第十五图记所传知 【应】 不妄智惠 【慧】 熏成舍利罗 【雾】 夜半奇芒时一放想见当时阿育王麾 【魔】 叱神工鞭鬼匠云车瘴海挽 【挽】 炎沙沙底黄肠三万丈石排 【拟】 方面蔑石 【席】 段铁锢 【王?固】 瘦中腰 【要】 鼓样功夫精 【巧】 密业长久位置尊 【雄】 严 【尊】 气高张地皮浮水肤寸许旱溢与之俱下上崧山归山夏秋雨雨潦从 【横】 衡 【从】 岁相荡天龙围护夜叉守 【此七字作帖然并寺向东去】 终劫不敢生波浪 【此下尚有十四字作天龙围护夜叉守山寺平安塔无恙】 塔前树秀老不死树下水流多益壮 【旺】 再拜初尝一勺甘洗我三生 【千】 烦恼障 【问 【问:同】 上】
  李辅之得邺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 【本书用全金诗及续河南通志兹以彰德府志校之】
  可怜此君落君手 【君字作瓦】  晴窗拂拭支桐君 【窗字作空】
  登林虑南楼二首
  按俱见彰德府志二十九次第颠倒
  游黄华山诗 【林县志题作黄华水帘】
  按共录五首一帝遣名山二王母祠东三挂镜台西四手拄一条五道人邂逅

  黄华集卷第七

  ●黄华集卷第八

  辽阳金毓黻辑录

  年谱

  ○年谱

  金海陵王天德三年辛未先生生
  按先生卒于章宗泰和二年元氏墓碑与金史本传皆同惟墓碑作卒年五十有二中州集金史本传皆作年四十七兹从墓碑则先生之生应在是年
  四年壬申二岁
  元氏墓碑生未朞视书识十七字 【金史本传同】
  贞元元年癸酉三岁
  二年甲戌四岁
  三年乙亥五岁
  正隆元年丙子六岁
  元氏墓碑六岁同父兄诵书能通大义
  二年丁丑七岁
  元氏墓碑七岁学诗 【金史本传同】
  按据元遗山内翰冯公神道碑铭冯璧生于是年璧先生友也
  三年戊寅八岁
  四年己卯九岁
  案据元氏闲闲公墓志赵秉文生于是年
  五年庚辰十岁
  中州集父遵古正隆五年进士 【元氏墓碑同】
  世宗大定元年辛巳十一岁
  元氏墓碑十一岁赋全题读书五行俱下日记五千余言涿郡王公翛然风岸孤峻少所许可一见公以国士许之金史本传稍长涿郡王翛一见期以国士
  二年壬午十二岁
  三年癸未十三岁
  元氏墓碑公太师南阳郡王张公浩之外孙也
  中州集张汝霖小传王子端内翰太师之外孙
  按金史张浩传张公卒于是年
  四年甲申十四岁
  五年乙酉十五岁
  六年丙戌十六岁
  七年丁亥十七岁
  八年戊子十八岁
  九年己丑十九岁
  十年庚寅二十岁
  十一年辛卯二十一岁
  十二年壬辰二十二岁
  十三年癸巳二十三岁
  寰宇访碑录昌宁公庙记王遵古撰正书大定十三年山西汾阳汾州府志台骀庙在府城东南三里有金大定十三年汾州观察判官王遵古碑铭
  同上遵古为汾州观察判官庭筠省亲至此有行书诗石四片
  同上黄华亭在汾州儒学池畔西贮金翰林修撰王庭筠行书诗庭筠父遵古为汾州观察判官省亲至此
  中州乐府大江东去注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按先生父遵古撰昌宁公庙记于大定十三年癸巳则正为官于汾州之时先生是年二十三岁或随父任而往或自家来省亲故有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之作至黄华山诗之作尚在其后不容于此时预书盖其后州人求得先生之墨迹而刻之耳
  十四年甲午二十四岁
  按据元遗山内翰王公墓表王若虚生于是年若虚曾作诗讥公小视白乐天者也
  十五年乙未二十五岁
  十六年丙申二十六岁
  元氐墓碑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释褐承事郎恩州军事判官中州集大定十六年甲科文采风流照映一时
  金史本传登大定十六年进士第调恩州军事判官
  按三书皆谓先生于大定十六年登科当无舛误惟元氏墓碑中有弱冠二字则与年二十六岁不合此葢遗山推算未密而为约略之辞不得因此而致疑也
  十七年丁酉二十七岁
  元氏墓碑临政即有能官之誉郡民邹四者谋为不轨事觉逮捕千余人而邹四者窜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翰与公治其狱公以计获邹四分别诖误坐预谋者十二人而已 【金史本传略同】
  按此先生在恩州军事判官任内事也依元氐墓碑及金史所叙次第系于是年
  十八年戊戌二十八岁
  元氏墓碑再调馆陶主簿 【金史本传同】
  按先生之调馆陶主薄 【薄:簿】 未详何年兹依墓碑及金史叙述次第系于是年
  十九年己亥二十九岁
  二十年庚子三十岁
  元氏墓碑公蚤有重名天下士夫想望风采谓当一日九迁乃今碌碌常选殊不自聊秩甫满单车径去卜居隆虑
  按金史本传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不当以馆阁处之此先生去职之由也元碑谓秩甫满单车径去为贤者讳例应如是
  又按元碑谓先生前后山居十年明昌元年再出据此推算则先生之去官入山当在是年
  又按卜居隆虑指山而言金史地理志彰德府属县林虑即隆虑山之所在也
  二十一年辛丑三十一岁
  博州庙学碑阴记末署曰熊岳王遵古记大定辛丑季夏晦男庭筠书
  博州重修庙学记王公由太子司经来猝 【猝:倅】 兼提举庙学公名遵古字符仲好学守道天下目为辽东夫子末署曰庭筠书
  按东昌府麒麟碣有同知王公赞 【已贝 【贝:见】 卷六】 盖先生之父时官同知博州防御使事故以州猝 【猝:倅】 称之先生或于是年夏至州省亲承父命而书此碑金石萃编谓先生时为恩州判官殊误
  元氏墓碑乃置家相下买田隆虑借二寺 【按即慈明觉仁二寺】 为栖息之地自公来居以黄华山主自号
  中州集平生爱天平黄华山水居相下十年自号黄华山主
  金史本传先生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
  按金史以先生卜居彰德事系于明昌元年召试馆职之后此或被罢之后仍返故山非于是年始卜居于此也元碑及中州集叙述甚明兹从之
  元乃贤河朔访古记金熊岳王公庭筠隐居黄华谷中所居曰读书岩
  按读书岩在山中慈明寺一称黄华上寺
  又按先生撰游黄华山诗应近于此时惟不能详其为何年耳
  二十二年壬寅三十二岁
  寰宇访碑录超化寺题舍利塔诗大定二十二年王庭筠撰行书山东长清
  按山东通志历城府志皆不载此诗刻惟续通志金石略载之注云承安二年密县岂访碑录有误记耶诗已见中州集题曰舍利塔是也
  二十三年癸卯三十三岁
  二十四年甲辰三十四岁
  二十五年乙巳三十五岁
  二十六年丙午三十六岁
  元牍记金王庭筠行书太原重修儒学记笔势在博州二碑之下山西通志太原府儒学金正隆初太原尹完颜宗宪修大定丙午亚尹张子衍漕贰杨柏元立建贤堂于两庑间
  按太原学记当书于先生山居之时故录于大定丙午年
  二十七年丁未三十七岁
  二十八年戊申三十八岁
  五松亭记戊申之春庭筠尝一到其亭上
  二十九年己酉三十九岁
  刘祁游林虑西山记宝岩寺南厓号五松亭亭亡止余一松王子端碑阴刻刘治中涛诗
  同上岩下旧有亭号知胜王子端作记今无余迹
  五松亭记李辅之丞此邑也初入寺爱之辅之燕人名弼辅之其字也
  续河南通志李辅之得邺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诗
  按李辅之名弼时官县丞五松亭记及瓦筒诗皆先生居隆虑时作知胜亭记亦当作于山居之日故皆系于是年
  元氏墓碑山居前后十年得悉力经史务为无所不窥旁及释老家尤所精诣
  元氏墓碑从之游者如韩温甫路元亨张晋卿李公度
  中州集李澥字公度相人少从王内翰子端学诗能行书工画山水
  归潜志李澥公度相州人王黄华门生也号六峰居士诗及字画皆得法于黄华
  解缙书史会要王庭筠书法传子澹游及张天锡
  按李澥相州人少从先生学诗必在山居之日韩温甫名玉见中州集路张二氏无考张晋卿或即张天锡其何时从先生游则不可考矣
  章宗明昌元年庚戌四十岁
  金史本传明昌元年三月章宗谕旨学士院曰王庭筠所试文句太长朕不喜此亦恐四方效之又谓平章张汝霖曰王庭筠文艺颇佳然语句不健其人才高亦不难改也四月召庭筠试馆职中选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不当以馆阁处之遂罢
  同上是年十二月上因语及学士叹其乏才参政守贞曰王庭筠其人也
  元氏墓碑明昌初用荐者以书画局都监召
  按据元遗山年谱遗山先生生于是年
  二年辛亥四十一岁
  三年壬子四十二岁
  金史本传三年诏为应奉翰林文字命与秘书郎张汝方品第法书名画遂分入品者为五百五十卷
  元氏墓碑俄授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
  同上画誉既高尝被旨与舅氏宣徽公汝霖品第秘府书画因集所见及士大夫家藏前贤墨迹古法帖所无者摹刻之号雪溪堂帖一十卷
  中州集用荐者供奉翰林
  六研斋笔记黄华老人刻雪溪堂法帖有李赞皇真迹
  按汝霖汝方皆张浩之子先生之舅氏也先生撰香林馆记称汝方以右宣徽使出守沂州元碑之汝霖盖为汝方之误至汝霖于大定中为相卒于明昌元年此时不得有汝霖也
  四年癸丑四十三岁
  五年甲寅四十四岁
  金史本传五年八月上顾谓宰执曰应奉王庭筠朕欲以诏诰委之其人才亦岂易得近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殊不工闻文士多妬庭筠者不论其文顾以行止为訾遂迁庭筠为翰林修撰
  元氏墓碑迁翰林修撰
  六年乙卯四十五岁
  金史赵秉文传明昌六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
  归潜志赵学士秉文少擢第诗及字画有名王庭筠子端荐入翰林
  承安元年丙辰四十六岁
  金史本传承安元年正月坐赵秉文上书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职同上赵秉文传秉文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章宗召问言颇差异于是命知大兴府事内族???等鞫之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尝与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郑赞道高坦等私议庭筠等皆下狱决罚有差
  归潜志初赵秉文由外官为王庭筠所荐入翰林既受职遽上言云愿陛下进君子退小人上召入宫使内侍问今君子小人为谁秉文对君子故相完颜守贞小人今参政胥持国也上复诘问汝何以知此二人为君子小人秉文遑迫不能对但言臣新自外来闻朝廷士大夫议论如此上闻之大怒因穷治其事故王庭筠等俱下吏翌日有旨庭筠坐举秉文杖七十左贬外秉文狂愚为人所教止以本等外补
  元氏墓碑出为言事者所累
  中州集承安中为言事者所累
  按元氏墓碑谓先生之于人少有可取极口称道他日虽百负之不恨
  【金史本传略同】
  即暗指秉文相攀事
  又案中州集载先生狱中赋萱狱中见燕二诗当作于是时
  同上被责南归至中山诗注云丙申春
  按大定十六年丙申是年先生甫登第未闻有被责之事此当为承安元年丙辰先生正于是春被责盖误以辰作申耳且诗云六年侍从小臣心先生以明昌元年膺荐至是正为六年
  汾州府志百福寺在平遥县东南四十里金时释益公名志益得法蒙山云和尚学士王庭筠子端闲居与云和尚友因见益公益公归晋过庭筠庭筠赠以诗承安元年栖此
  按汾州府志载先生赠益公和尚还超山诗一首即作于是时亦即先生被责南归时也
  又按汾州府志载先生题南山友云亭诗一首亦当作于是时又案先生父遵古时官澄州刺史澄州者今之海城县也
  二年丁巳四十七岁
  金史本传二年降授郑州防御判官
  中州集谪郑州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