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集

  盖自宋以后百年辽以来三百年若党承旨世杰王内翰子端周三司德卿杨礼部之美王延州从之李右司之纯雷御史希颜不可不谓之豪杰之士若夫不汨于利禄不溺于流俗慨然以仁义道德性命祸福之学自任沈潜乎六经从容乎百家幼而壮壮而老怡然涣然之死而后己者惟我闲闲公一人 【遣山集十七闲闲公墓铭】
  今宣徽舜卿使河隍夏人多问公及王子端起居状朝廷因以公报聘已而辍不行其为当时所重如此 【同上】
  眼医许太丞彦清示其从祖汾阳君山水图诗语意高妙而其字画与明昌词人龙岩黄华黄山诸公各自名家世尤宝惜之 【同上四十题许汾阳诗后】
  马光尘画 马资深之子十许岁画山水有远意甫成童而卒王子端内翰题其画云珠璧佳城下丹青败稿间残年两行泪绝笔数重山人谓童弁而以画称且为名流所惜古亦不多见也 【续夷坚志二】
  海岛妇 王内翰元仲集录近年海边猎人航海求鹘至一岛其人穴居野处与诸夷特异言语绝不相通射之中则扪血而笑猎者见男子则杀之载妇人还将及岸悉自沈于水他日再往船人人执一妇始得至其家妇至此不复食有逾旬日者皆自经于东冈大树上元仲黄华老人也 【同上四 按中州集王内翰遵古字符仲乃黄华之父此曰元仲黄华老人也疑老人下脱之父二字】
  王内翰诗谶 王子端内翰泰和中赋残菊云幽花寂寞无多子办与黄蜂实蜜脾葢绝笔也王勉道作挽诗故有幽花绝笔更伤神之句 【同上】
  赵秉文明昌六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章宗召问言颇差异于是命知大兴府事内族???等鞫之秉文初不肯言诘其仆历数交游者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尝与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郑赞道高坦等私议庭筠等皆下狱决罚有差有司论秉文上书狂妄法当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免焉当时为之语曰古有朱云今有秉文朱云攀槛秉文攀人士大夫莫不耻之坐是久废 【金史一百十赵秉文传】
  朝使至自河湟者多言夏人问秉文及王庭筠起居状其为四方所重如此 【同上】
  王黄华翰墨名于金源时人比之东坡得之者颇珍重其价至至元戊寅夏在溧上时予见之伶人来自中原得一词云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汀草外浦花旁静鸣榔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 【按此词应题曰桃花水】 字体瘦劲不过北方遗气初无书法至正己亥秋又见浙东帅府令史李某者北方人家有黄华纸上所书大字字体颇类小米之飘逸者与向之所观山谷笺所写不同未知孰是 【全金诗十六引静斋至正遗编】
  王庭筠字子端号黄华老人辽东人大定中进士官至翰林修撰善山水古木竹石上逼古人论者谓胸次不在米元章下尤善草书子曼庆 【图绘宝鉴四】
  王曼庆字禧伯号澹游善墨竹树石绝佳亦能山水然不迨墨竹官行省左右司郎中 【同上】
  按图绘宝鉴谓张汝霖画墨竹师黄华又谓谢宜休妻遗其姓氏小字阿环竹学黄华亦可观
  王庭筠字子端号黄华老人辽东葢州人 【史作河东】 举进士第官至翰林修撰仪观秀伟善谈吐书法宋米芾论者谓其胸次不在芾下 【书史会要八】
  王曼庆字禧伯号澹游庭筠子官至行省右司郎中亦能书并诗 【同上】
  按佩文斋书画谱三十六引解缙书学传授云庭筠南宫之甥其书法传子澹游及张天锡又全金诗五十一引春雨杂述文与此同惟无及张天锡四字南宫谓米元章黄华乃张浩之外孙张汝霖之甥此谓南宫之甥殊误
  庭筠善山水古木竹石上逼古人论者谓胸次不在芾下 【画史会要三】 澹游善墨竹树石绝佳亦能山水然不迨墨竹 【同上】
  任询字君谟号南麓易州人山水在王子端下 【同上】
  黄华老人刻雪溪堂法帖有李赞皇真迹 【六研斋笔记三】
  王庭筠号黄华老人善写梅书法沈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元初巙子山诸人不及也余见其行草一卷大如当三钱书杜子五言律四首乃宛马蟋蟀萤火林猿诗既雄奥笔亦奇纵老目瞒昏为之开涤 【六研斋三笔二】
  金中岳庙碑书者名郝史史不立传亦无书名观其结构王庭筠辈似不及也 【石墨镌华六】
  学米画者惟吴琚绝肖黄华樗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 【画禅室随笔一论用笔】
  湖阴曲温飞卿书似平原书而遒媚有态米元章从此入门昔年殷司马之孙持至长安留予案上两月余以温庭筠温字颇漫疑是王黄华书黄华亦名庭筠字迹近米家父子故耳川中黄昭素乃谓此必曾入梁内府梁讳温字遂磨去意或有之 【同上一题温飞卿书】
  黄华山在彰德府林县西二十里隆虑山内山有三峯名仙人楼玉女台鲁般门其顶突出云表名摩云峯连峙若屏名连屏峯羣峯磊落如仙人聚集名聚仙峯下有黄华峪北岩出瀑布又有抱犊冈马鞍山栖霞谷景颇幽胜金王庭筠有诗云云今石刻俱存葢庭筠尝饮于此也 【全金诗十六引名山记】
  金王庭筠字子端号黄华老人辽东葢州人 【史作河东】 举进士第官至翰林修撰仪观修伟善谈吐书法宋米芾论者谓其胸次不在米下山水古木竹石上逼古人 【平等阁印蜀先主庙碑拓本跋】
  按此本为明代唐荆川所藏后有此一则不题姓名葢出自书史会要画史会要二书也
  震泽王氏家藏王庭筠飞泉出峡图小幅妙甚未及见之庭筠字子端大定中进士官至翰林修撰 【式古堂画考十五引书画舫】
  金人王庭筠字子端画枯木竹石山水往往见之独京口石民瞻家幽竹枯槎图武陵刘进甫家山林秋晚图上逼古人胸次不在元章下也 【同上引画鉴】
  金人书画时论以黄华父子为最方之宋之二米然禧伯行事不多见中州集复不详其所终惟遗山集云癸丑夏客燕中万庆属笔作黄华墓碑癸丑为蒙古宪宗三年距金之亡已二十年矣则禧伯后亦入燕可知又张本敏之有九日月中对菊同禧伯郎中赋绝句六首内一首云子山牢落去江南赋主悲哀尚一堪只恐秋天闻亦苦并催红雨下霜岩其余语亦多凄绝敏之本金之翰林学士从曹主讹可出质客居燕之长春宫以黄冠终者故其词云尔题中所称郎中尚是禧伯在金时旧官与遗山集所云官至行尚书省左右司郎中者合则禧伯入燕后亦未尝仕元者也 【全金诗五十一引金诗纪事】
  按金诗纪事清郭元釪撰翁覃溪凌次仲二氏所撰元遗山年谱皆引之而诸家未见著录全金诗即成于元釪书前有元釪进书奏又题曰臣郭元釪补辑其中亦屡引金诗纪事盖元釪自引其所著之书也此书葢为稿本未及付刊当日为翁凌二氏所见故能征引及之
  庭筠负书名此碑风骨磊落有襄阳之劲秀而无其倾欹金石不多见者庭筠以名家子仕于完颜年未四十自称黄华老人其意良可悲矣 【庚子销夏记七王庭筠书博州庙学碑】
  比从乔仲山秘书见黄华横幅一枝数叶倚石苍苍甚欲取以为法而无自得之或云黄华虽宗文湖州每灯下照竹枝模影写真宜异乎常人之为者 【施国祁元遗山诗注引李衎竹谱】
  黄华亭 【汾州府汾阳县】 县学二门外泮池西贮黄华老人行书诗石金翰林修撰王庭筠尝读书黄华山寺因号焉父遵古为汾州观察判官省亲至此书诗石二史称书法米元章而端雅过之 【山西通志五十八古迹】
  昌宁公庙在东南三里土人名台骀神庙唐贞元九年建金大定十三年祷雨有应王遵古记 【同上一百六十五祠庙】
  昌宁公碑铭大定十三年王遵古撰今在汾州府案遵古熊岳人金史有传时为汾州观察判官 【别本山西通志金石记七一名山右金石记】
  按寰宇访碑录十山西汾阳昌宁公庙记王遵古撰大定十三年惟通志府志及山右石刻汇编皆不录其记文无由考见
  又按山西通志载张守愚明昌五年汾州昌宁公冡庙碑旧郡守贾公祷雨获应诗可证验此或指遵古所撰之记葢郡守贾公祷雨有应而遵古记之也
  主事麻秉彝墓碑泰和元年王庭筠撰今在虞乡县按黄华老人以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其年冬卒据碑所署衔则即末年笔也 【别本山西通志金石记七】
  按河汾诸老诗集补传麻革字信之临晋人祖秉彝皇统九年进士官兵部主事此即先生为撰墓碑之麻秉彝也全金诗录秉彝诗一首谓为革父于革传又云秉彝孙不知何故
  黄华老人诗刻草书今在汾州府学按朔平府志黄华老人石刻在府城内白衣寺未知亦即此四诗否滇行纪略谓以槟榔壳蘸墨书相传为仙笔者则边土传闻之误也 【同上金石记九】
  山西朔平府右玉县城内白衣寺中黄华老人石刻金翰林修撰王庭筠书法 【山西通志五十八】
  黄华亭在汾州儒学池畔西贮金翰林修撰王庭筠行书诗石庭筠父遵古为汾州观察判官省亲至此州学改为汾阳县学旧石漫灭不存今府学及县学各有石四皆重摹刻者矣亭亦久废金史称庭筠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书法学米元章与赵沨赵秉文俱以名家
  【汾州府志二十三古迹】
  台骀庙在府城东南三里唐贞元九年建有碑令狐楚撰文五代晋封昌宁公宋称宣济庙又有金大定十三年汾州观察判官王遵古碑铭 【同上二十四祠庙】
  百福寺在平遥县东南四十里超山北魏熙平中建旧名郭村寺北齐凈慜禅师住此宋嘉佑八年敕赐百福寺额有牒文碑金时释益公名志益初剃渡 【渡:度】 于柏山后得法蒙山云和尚参颂曰跛礔 【礔:??辟】 痿羸钝复痴口如鼻孔眼如眉自从一吸西江尽天上人间更不疑学士王庭筠子端闲居与云和尚友因见益公益公归晋遇庭筠庭筠赠以诗承安元年栖此贞佑二年坐化年七十有五 【同上二十四】
  读书岩在林县西黄华山金王庭筠读书处今慈明院有其遗像 【河南通志五十一古迹】
  黄华老人诗刻 在城武县学宫金学士王庭筠草书四幅庭筠米元章甥 【按庭筠为张浩外孙非米氏之甥 山东通志九古迹】
  香林馆 县治内金太守张汝芳 【按应作方】 筑学士王庭筠有记后废嘉靖间知川 【川:州】 何格重建有记 【沂州府志七 兰山县古迹】
  又王庭筠香林馆记见沂州府志三十一艺文已录入卷一
  昌宁宫在县东南三里俗名台骀神庙金王遵古记略曰云云 【汾阳县志 记文已录入卷四之末】
  麻秉彝字仲常唐金吾卫中郎将麻嗣宗之裔嗣宗佐玄宗平韦氏之乱嗣宗之子藏珍藏珍子长吉封齐国公谥文穆长吉子德修为礼部侍郎德修子温夫为承议郎厉州团练副使温夫子继祯为承奉郎濠州司户参军慕王官山水乃卜居焉麻氏古家青州至是遂为虞乡人继祯之子岐岐子振振子有成宋末登进士有成子元余元余子思诚登天会六年进士历蒲磁二州倅吉乡宗城汾西三县令二子长秉公次即秉彝登皇统九年进士天德二年调河中府市丞正隆改元调西京都市令痛革旧弊豪强折气留守徒单公重之延置幕下有疑必谘焉大定初除大兴府推官承正隆昏虐之后盗贼旁午系者累如秉彝悉平决之以狱空闻世宗嘉叹赐钱六十万推官品第七乃陟为第六自秉彝始时缮修宫室火禁严甚有百夫长祸一役投火镰铁石以入考送府狱其□石里 【里:裹】 以奇帛秉彝曰贫人安得此乃遗 【遗:遣】 人物色之百夫长之子所衣之帛正同一问而得其情全活者数十人大定十一年调平阳府岳阳县令时洪洞赵城争水岁久至二县不相婚嫁部檄委秉彝前此司水者十余人赃贿狼籍秉彝尽寘于法自是无讼二县之民刊石以纪其事十四年召入拜右三部司正令史董润隔垣投瓦砾中亲军伤额大兴罪以故上刑部秉彝以为非耳目所及卒以过失论山东有杀人者法司当以鬬秉彝曰阅其牍其人将死时犹有和同之语非鬬也卒以戏杀论十六年冬借尚书兵部郎中馆伴夏国使夏人例以赐马买物秉彝以失大体禁不许十七年改兵部主事明年正月遘疾卒年四十九阶朝请大夫勋骑都尉爵上谷县男食邑三百户赐服金紫秉彝为政主仁济以强明故所莅人畏且爱有贻溪集二十卷 【蒲州府志十二人物】
  按同书卷三金麻主事墓在县 【临晋县】 南六十里东吴阎村临晋志云名秉彝有王庭筠碑存其孙革墓附于侧又虞乡县志卷一金麻主事秉彝墓在县东七里吴阎村翰林修撰知制诰王庭筠撰碑孙贻溪先生革祔又按临晋县志所载与府志同惟皆不录黄华先生所撰碑文府志及临晋县志所辑秉彝传必采自先生撰文今得此传即当墓碑文读无不可也
  金黄华老人王庭筠自书高欢避暑宫诗四绝句诗字皆奇伟今石刻在汾州府及城武县学君实 【李日华字】 云曾见所书老杜宛马蟋蟀萤火林猿等四诗沈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并行南北非元初巙巙子山辈所及按东昌府学三绝碑庭筠书王去非撰党怀英篆 【居易录二】

  ○诸石刻 【附一】

  昌宁公庙记 【王遵古撰正书 大定十三年 山西汾阳 寰宇访碑录】
  按续通志金石略亦载此碑
  博州重修庙学记 【王去非撰 王庭筠行书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 山东聊城 同上】
  庙学碑阴记 【王遵古撰 王庭筠行书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 山东聊城同上】
  按续通志金石略亦载此碑
  超化寺题舍利塔诗 【王庭筠撰行书 大定二十二年 山东长清 同上】 过超化寺诗 【王庭筠撰行书 承安二年 河南密县 同上】
  过超化寺诗 【王庭筠撰并书 行书 承安二年密县 续通志金石略】 题超化寺舍利塔诗 【王庭筠撰并书 承安二年 密县 同上】
  原按超化寺二诗刻于一石
  按访碑录于密县祇著录一诗者殆因二诗刻于一石未及细检之故至大定二十二年长清之诗刻似为别有所作不能混为一事
  重修蜀先主庙碑 【王庭筠行书 承安四年四月 直隶涿州 寰宇访碑录】
  重修昭烈帝庙碑 【王庭筠撰 畿辅通志一百四十引 吉金贞石志】
  昭烈帝庙碑在楼桑村金承安初年黄华老人撰 【日下旧闻考】
  王庭筠行书承安四年四月在楼桑村庙中 【畿辅通志一百四十引金石分域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