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韩集举正
韩集举正
检责州界内【三本同】准律例【蜀谢删】
论淮西事宜状【李本校去状字元和十年作】
劳于计虑抚循【蜀】耗于赏给【蜀 谢校】饷于其后【阁 杭本新史皆同 晁谢从饷】兵不多则不足以取胜必胜之师不在速战【三本与新史皆同】然可图功【新史作乃可图功然三本皆同上然然后义也此文如然可集事然拟许其承继义皆一也】伐背叛之国【蜀 谢校】难更前进【谢校】难处指使先不抚存优恤【阁 杭同 李谢校 蜀本无抚字】毎处则兵至少【阁 李谢删】则四道一时俱发【阁蜀】赏厚可令战士动心【杭蜀同 阁无战字】今闻讨伐【蜀本作罚下同】少阳之殁【洪谢校】相承命节制年嵗已久【阁 杭同 李谢校蜀作相承节制】○殷然【晁】论变盐法事宜状【长庆二年作 平叔所陈十八条此状可见者十六条白乐天行平叔判度支词曰计能析秋毫吏畏如夏日东坡曰此比小人也按栁氏家训平叔后以赃败穷失官钱四十万緍是宜以此终也】
所云获利一倍 得钱无多【蜀 谢校】若不可行虽宰相为使无益也又宰相□所以【阁 李校 蜀本若下无十一字只出若宰相所以亦无者字】一件平叔又云法行之后【三本皆连上文无一件字】价脚用五文者官与出二文【蜀本用作毎 蜀本与谢本皆作三文】一嵗尚得十万贯【蜀本尚作计】官未自粜盐之时来籴盐而食【谢删】必无举债逃亡之患【蜀本作举赁非】一月当用钱三百六十足【谢本作足今本皆作是非也 一云六十字恐羡亦非葢盐毎斤巳当三十六月当十斤则三百六十也】所谓扰而困之□前意也【杭】食盐至小【三本同通监只作少】若据口给□ 各加罪谴 严加防察【蜀 谢校】不知何罪【阁蜀】此又不可不虑者【阁 李谢校】
韩集举正巻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外集举正
宋 方崧卿 撰
海水
鳞羽自不宜【蜀李校】
赠崔立之【文苑校】
子桑苦寒饥【考庄子实作子桑东坡诗有杀鸡未肯邀季路裹饭应须问子来葢亦循今本之误也】坐空屋 曾无子舆事空赋子桑诗【文苑萹末出此一联今本皆脱】
赠河阳李大夫
破裘羸马【杭蜀】
苦寒歌【二诗监本入正集用杭本也今从蜀本附此】
节嵗聿其周【杭蜀】养大贤【唐 杭同蜀作成】神所怜 明年日【杭蜀同上】
髙君仙砚铭
仙马有灵迹在于石【应劭武纪注大苑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顔曰蹋石谓蹋石有迹言其蹏坚利朱新仲谓铭语本此】
髙君画赞
有帋一张【蜀】
鄠人对
以旌□门【蜀 李校】以为后劝【蜀】愈曰【蜀本无愈字】母疾则□于烹粉药石以为是【蜀 李校 新史作父母疾烹药饵以是为孝】圣贤当先众而为之【蜀】因而且致死【蜀 新史作因而且死】曷□为异乎【蜀 洪校】不茍生之逆乱【刘仲忱曰之当作于】
通解【二解并蜀本校 陈齐之曰通解之乎者也下皆未当此虽少作然亦本讹也】
未见他人之称 乱教贼名 □皆生 况其小者乎 许由之为师也【二语下文皆同李本从上校】退就其割烹故其忠之教 自殷之前 可以换其生 服食故后之人 犹有义而不惧 于□千万年 于扶持天地而功亦厚矣【李校同】同尘而和光 是则三师为偏而不通者也 大贤人□哉 备于身通而行之
古之人言通者 今之人言通者 其不犹矜粪九 愚者亦知其不能也【也字以潮本定】 如古之□贤 而可齐邪夫古人之进修【蜀本作中人】耻乎力一行 我周通同
择言解
以利于生物 及其导而不防【三语乎皆作于竝无其字】不陷于灰烬 不罹于过失者 不择其言欤
题李生壁
下邳【下邳旧徐州 洪樊校】商丘 乆立于庙陛间悲那颂之不作【竝蜀本】
请迁宗□议【蜀 旧史礼仪志长庆四年五月礼仪使奏樊云时穆宗当祔公岂以吏部侍郎为礼仪使耶】
尚书【此下共十六字旧志阙】荀卿子曰有天下者祭七代有一国者祭五代 上祭七庙【蜀 旧志同】应期【旧志同上蜀作膺期】义同周之武王也【蜀 旧志】礼合祧迁藏太庙中从第一夹室【蜀 旧志篇末略甚】
与少室李拾遗书【渤 书云自即大位于今四年此书作于元和三年也公时尚为博士新书云洛阳令误也】
十二月某日愈顿首【蜀本无】拾遗公【新书皆只作遗公】大小之事【蜀 新书】凡所施者【新书作凡所出而施者】草野小人【蜀 新书作草野小子】某不通于古请问先生匪太平之运欤【蜀 新书作兹非太平世欤】自视若不成人【新书作视蜀本作是新书亦无自字然新书多从省文作视为当】甲而兵者【新书】未有若此时也【蜀 新书】盛徳之有阙遗【蜀 新书只作盛徳之阙】利□于时名垂于将来【蜀 新书作利加于时名垂将来无下于字】□河南必继以行【蜀 新书】如是则辞少就多【蜀新书无此一字】□众善人不与斯人施也【蜀】庶人【蜀 新书】望审詧而长逺思之【蜀 新书作谛思之皆无长字】
与张徐州荐薛公达书【贞元四年作洪樊谱同】
伏惟閤下【蜀】宏寄【蜀 苑洪校】名誉之美刑政之威化导之事则亦先四方声色之娱金帛之富车服之制则亦称□位雍容暇豫于又何求【以文苑定 蜀本亦作化导 金帛之富其下当别为一义今本脱误不可读】以非常之礼 侧见【蜀苑】夐拔【苑】铄谋【蜀 文苑无直刚简质已下六语】弢缩铦利【文苑 蜀本作弭缩监本作弥缩字经三写其讹日増要知旧本之可贵也】靖居【蜀苑】公则见之以遇未甚厚黩视听不以令之誉言【竝文苑】垂□饵 亦艰【蜀苑】□裁之【苑】
答刘秀才论史书【元和九年作 文苑只作答刘秀才书】
六月九日韩愈白秀才刘君足下【蜀本无上九字文苑只作某月日韩愈白刘君足下】愚以为【蜀苑】据事迹实録【蜀本文苑皆无复出实録二字】自见矣【苑】齐太史□【蜀苑】班固瘐死【汉律囚以饥寒死者曰瘐死见宣纪文苑作瘐蜀本作废非】范晔赤诛魏收夭絶 而今其后有闻也【并文苑】文武之士 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蜀本文苑同 卒音猝司马迁传卒卒无须臾之间顔曰促遽之意也】已□衰退【蜀苑】不可自敦率【敦率犹敦勉也以文苑定 蜀本讹作敢为监本删二字非也】知其无他才能令就其功役也 且传云闻见不同 令传万世
乎【删五字并文苑】岂不可自□慙愧【苑 蜀本亦无可字】夫□唐【蜀苑】磊磊轩天决地必不沈没【苑 栁子厚论史书亦可考蜀本作落落掀天地决不沈没无必字】必将有作者 安知不在足下【蜀苑】
上考功崔虞部书【贞元九年作蜀本校】
□知其人之或可 其所不云者 □二人者则固所传闻矣 果竟得之【下同】竟非偶然故不可变 名不誉□大夫士之口 又未知□天竟如何 由乎人哉不由乎人哉 困于投刺欲学于佞则患言讷词直卒事不成 徒使其穷儳焉而不终日【蜀本作而今本皆以表记语刋作如然不知古而如同意此语不当以如似之义读之唐人惟韩栁知此子厚答韦中立书假而以仆年先吾子与公此文是也董彦逺曰春秋书星陨如雨左氏室如县磬是皆以如为而风俗通国人望君而望嵗邹阳书白头而新是皆以而为如按家语君入庙如右荀子作而右乐府艾如张亦作艾而张今人所用涟洏考之李善文选乃涟而也实用易之泣血涟如为义去古益逺字义多失惟韩栁文时见一二因为详之】又尝念 言老成之人可尚也 徳音不已【下同】 夫今之人 遗道 其学□问 日以亡今年始二十有六矣 尚十四年矣夫岂为晚哉以为如何 执事者之于愈也 无顔色言语之
情 见知尔 不敢以黙 不可期也
上贾滑州书【贾眈以贞元二年为滑州刺史九年召还此书作于六年也】
不敢用他术【蜀苑】一十五章【文苑 下同蜀作首】霜既降【蜀本无既字 文苑有之】年二十□三 愚固泯泯【蜀苑】含和【文苑作和蜀本作华】作唐徳元【蜀本文苑同 周书注徳之□也贾耽嗜古学明地理】拜书家仆【蜀苑】郑之逆旅【蜀本无之字】敢不退【苑蜀】
送令纵上人西逰序【苑蜀】
君子与其进可也【蜀苑】树业【文苑作植业】其中有古人之遗风与【苑蜀】乗间致宻【文苑无此四字只増及字】士人【蜀苑】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
藩垣屏翰 危疑以平 饮饯于青门之外【并蜀本】
祭房君文【房次卿字蜀客公尝志其父武墓】
年月某谨遣旧吏【蜀】君乃至于此【李校于斯】呜呼房君【蜀】
祭董相公文【晋】
吴县开男食邑三百户陆长源 雨水于云渎水于坤蕃生庶物有假有因 肫肫元臣其徳孔硕不谄不不威不赫不求其用不致其敌【已上竝李范本以古本校蜀本不谄不笑作不陷不酷其敌下亦无不讐二字 洪云上语一作不容不谄】爰初作相
【李范校同】畴徳之闻【李本校徳作得上语不求其用用亦作盈不知取之何本然旧本蜀本皆只同上】维昔浚郊厥乱维旧【保大本 蜀本作乱维政旧】孰云其初【李校 蜀本亦作云】
祭石君文【洪 保大本作祭石濬川文】
□祭【蜀】见人之不幸【蜀本只作见人不幸】如何奄忽永防其躬【蜀本作以防其良能下有知微有议四字 保大本作如何奄忽不负长已谁能知 有义何害景与愈也与防日久二本皆有脱误姑从传本】曰景□愈也与逰为久【蜀】妻姖【蜀本作姖 樊李本作稚姖古文姬字然义亦不近】
河南同官记【元和五年作】
尝与其从事言【蜀本语上再出公字】贞观开元之烈【蜀作烈文苑作例监本作列】百□执事 河南同时于天下称多【蜀苑】独得
相五人【文苑删 蜀本有将字非】于河南主簿则得故相国范阳卢公 于汜水主簿则得故相国今太子宾客荥阳郑公 于陆浑主簿则得今相吏部侍郎天水赵公 于登封主簿则得故相吏部尚书东都留守吴郡顾公【皆用文苑校时卢与顾竝已先殁故也蜀本亦误】布在史册【蜀】文教既熈【文苑作既蜀本作亦】官职虽分□功徳有钜细其□忠劳于国家也同【文苑 蜀本无而字余同上】有闻而问者【文苑删蜀本存】刻其语□河南府参军舍 于时河东公 留守守官居禁省中【并文苑校】
宜城驿记【蜀本下有愈代侄孙作五字】
宜城驿东北有井传是昭王井 号其陂曰臭陂有楚□王庙 不得其始 于太傅帅襄阳【蜀本无阳字太傅于頔也】庙后小城 号殿城当是王朝内之所
潮州请置乡校牒
□齐之以刑□ 百十□年间 贡于王庭试于有司 目不识 耳未尝闻 无所从学尔 可以为师友矣 为衙推□
除崔羣户部侍郎制【元和十年】
外和内敏【与举钱徽状语同】于今惟盛择才均赋 【三文竝蜀本校】明水赋【化无宰 贞元八年省试蜀至精感通 本不録以文苑校】
制祭祀也 致之于天 齐髙于酒醴【礼夏尚明水商尚醴周尚酒今作齐芳非】如得其情 已似 非独配夫阳燧 流精霏然而象 始茫茫以霜积 有类则感形昭在
空 鹤鸣在隂之论不谬武啸于谷之道可崇庶令知圣真之无党验天地之至公
外集举正
钦定四库全书
韩集举正叙録
宋 方崧卿 撰
石本
集古録【欧阳公】 金石録【赵明诚徳】
书跋【董逌彦逺】 韩文□证【洪兴祖庆善】韩文谱注【樊汝霖泽之】
汴州东西水门记【碑旧在蔡茂先家 首题云摄节度掌书记前进士韩愈撰碑刻于贞元十四年正月时辟命犹未下故也】
燕喜亭记【亭在连山郡城北之五里恵宗寺后葢景常元慧者昔居于此也 碑已四刻然犹故本也碑后题云唐贞元二十年防昌五年 宋咸平六年康定二年四立石】
郓州谿堂诗【金石録曰碑正书 洪樊本具首题云通议大夫尚书兵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韩愈撰末云朝议郎守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牛僧孺书长庆二年在壬寅十月戊午朔二十五日壬午建】
送李愿归盘谷序【金石録曰碑正书无姓名集古録洪樊本皆具 盘谷在今孟州济源县碑后刻云陇西李愿隐者也不干誉以求达毎韬光而自晦迹寄人间心游太清乐仁智于山水之间信古今一时也昌黎韩愈知名之士髙愿之贤故叙而送之于时县大夫博陵崔侠披其文稽其实是用命工勒石于谷之西偏以旌不朽云唐贞元辛巳嵗建丑月渤海髙从下阙二字其上如太清山水于时辛巳等字皆磨灭殆尽仅可意读辛巳贞元十七年也公时年才三十四耳】
李元賔墓志【樊本具 首题云大唐故太子校书李公墓志韩愈撰段季展书末云贞元十一年冬十有二月建立按元賔以贞元八年登第逾年举宏词又一年死葢十年也碑立于十一年葢立碑在后也】
薛公达墓志【金石録曰碑正书无姓名邵公济曰蓝田水壊一墓得退之自书薛助教志攷之碑本非公自书也 樊洪本具首题云大唐故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友人朝议郎守国子博士上骑都尉韩愈撰】
路应神道碑【金石録曰碑正书 樊本具 碑在京兆万年县北刘村后入吕汲公外孙母爽家 首题云大唐银青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上柱国襄阳郡王平阳路公神道碑铭朝议郎守国子博士上骑都尉韩愈撰银青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上柱国荥阳县开国侯郑余庆书将仕郎右拾遗内供奉赐绯鱼袋陈岵篆额末云元和七年嵗次壬辰十月景戌朔十五日庚寅建】
田氏先庙碑【金石録曰碑胡证八分书 集古録董氏书跋樊本皆具 碑在京兆府廨首题云大唐工部尚书田公先庙碑铭末云朝议大夫守諌议大夫安定胡证书并篆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