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纪事诗




八十、蜀帅纽邻之孙

溯峡舟轻滟澦堆,黄牛滩畔载书回。

十家何惜中人产,一掷蹲鸱沃野财。

《少室山房笔丛》:“《豫章漫钞》云:元至正初,史官遣属官驶驿求书,东南异书颇出。时有蜀帅纽邻之孙,尽出家资,遍游江南。四五年间,得书三十万卷,溯峡归蜀,可谓富矣。”又云:“隋文父子以天下之力,收书仅三十七万,遂冠古今。元边帅子,罄其一家之产,骤得三十万卷,亦宇宙奇事。然但欲其多,而不计重复,则在今甚不难,顾正本不在几何耳?古今书籍,统计一代前后之藏,往往无过十万。统计一朝公私之蓄,往往不能十万。所谓天之生财,止有此数也。况元时板本希,又非文明之世,纽氏子三十万卷,芟其重复,政恐不能三万耳。”
八一、倪瓒元镇

祗陀山下云林阁,奇石碧梧交映窗。

脱屣田园人莫笑,图书尽上九峰艭。

《明史》:“倪瓒字元镇,无锡人。家雄于赀。工诗,善书画。所居有阁曰清閟,幽迥绝尘。藏书数千卷,手自勘定,古鼎法书,名琴奇画,陈列左右,自号云林居士。”

《无锡县志》:“清閟阁在县东南梅里乡之祇陀里,旁列碧梧奇石。非杨维桢、张雨诸人不得至焉。”

《列朝诗传》:“瓒见俗士,避去如恐浼。至正天下无事,勿(?)尽卖家产,推与知旧,人皆窃笑。及兵兴,富家尽被掠。元镇扁舟箬笠,往来淮、泖间,人始服前识也。”

马位《秋窗随笔》:“余家所藏云林自画清閟阁,题云:家在梁谿寝底之里,以泥水自闭。柴门掩于白日,藜床穿而未起。传癖书淫,聊以卒岁。”

《式古堂书画考》:“瓒号荆蛮民,又号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萧闲仙卿、云林子、曲全叟、幻霞子、如幻居士、沧浪漫士、奚玄朗、玄映,又号倪迂,初名珽。”又:“李伯时《三清图》,有‘萧闲图书’、‘萧闲画印’朱记。”

王世贞《跋元人名迹》:“云林又自称懒瓒。”



八二、孙道明明叔 夏庭芝伯和

泗北村居舍外坡,道人好事吃茶多。

有时山色水光里,自倚洞箫和棹歌。

《松江府志》:“孙道明字明叔,华亭人,居泗泾。博学好古,藏书万卷,遇秘本辄手自钞录。筑映雪斋,延接四方名士,校阅藏书为乐。又造一舟,曰水光山色,徜徉南浦。自号停云子。尝与陶宗仪共泛,宗仪制词,道明即倚洞箫吹之,与棹歌相答,极鸥波缥缈之思。”

郑元祐《孙高士象赞引》:“云间孙高士明叔,隐于其里九峰三泖之间。读书绩学,筑草堂三间,偃息其中。故虽甚贫,用前人苦志笃学,名其斋曰映雪。手钞书数百卷,皆不楷齐截。然自以为无所用于世,视田里阒寂,若将终其身,于是全真教主关真人号之曰清隐处士。”

《四友斋丛说》:“孙道明家于泗泾,乃一市井人也。在胜国时,日惟以钞书为乐。其手钞书几千卷,今尚有流传者,好事者以重价购之。”

汪巽东《云间百咏映雪斋》云:“名士频烦折简招,雠书同坐夜迢迢。水光山色秋江里,更谱新词入洞箫。”

张雨《题孙明叔映雪斋》诗:“生白定知虚室妙,杀青唯积古书多。”

《学津讨原》刻《封氏闻见记》后有元人跋,云:“予素有藏书之癖,凡亲友见借者,暇日多手钞之。此书乃十五年前所钞者。至正丙申岁,不幸遭时艰难,烽火四起,煨烬之余,尚存残书数百卷。今僻居深村,赖以自适,亦不负爱书之癖矣。至正辛丑上元日重观于泗北疑梦轩。云间夏庭芝伯和父谨志。”昌炽案:郑元祐《停云轩记》:“松江夏颐贞,自其上世,已称善人。丙辰兵变,室庐尽毁,家人仅完。以城北之泗泾有旧田庐也,徙家居之。”未知伯和即颐贞否?《读书敏求记》:“《云烟过眼录》有至正廿年夏颐钞本。”“颐”下疑夺“贞”字。

又案:孙先生晚岁写书题跋,皆有岁月,见于诸家藏目。汇而录之,以当先生之年谱可也。菰里瞿氏藏《闲居录》一卷,末题识云:“至正十八年戊戌之秋七月旦日,钞于泗村居之遇映雪斋。”又《读书每和求记》:《自号录》一卷:“至正壬寅,华亭孙道明手钞于泗北村居之映雪斋,时年六十有六。”又《爱日精庐藏书志》:《北梦琐言》二十卷,后有跋曰:“武林忻悦学家藏。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五月七日写起,至二十七日辍卷。华亭在家道人孙道明识于泗北村居,时年六十有八也。”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衍极》,孙明叔跋曰:“至正二十六年,岁在丙午,钞于映雪斋,时年七十岁。”

又《皕宋楼藏书志》:“玉峰先生《脚气集》后有跋 云:录于城南寓舍,时吴元年,岁在丁未腊月廿八日庚午。华亭孙道明明叔父,年七十有一。”又海昌查囗亭孝廉藏《南部新书》有先生跋,云:要“洪武五年,岁次壬子仲夏九日乙卯,在华亭集贤村泗北村居,且吃茶处写毕。清隐老人,进年七十有六。”又:“《临汉隐居诗话》一卷,宋魏泰道辅撰:洪武九年丙辰,映雪老人写于华亭集贤外坡草舍雨窗。亦见钱氏《敏求记》。钱又云:“予见道明所钞书,不下数十种,皆在崦嵫景迫之年。老而好学,真炳烛之明矣。”



八三、陈季模

翠竹清溪比若耶,江心涌出马驼沙。

筑楼正在沙滩畔,三字新题泰不华。

郑元祐《藏书楼记》:“维扬陈君季模,家马驼沙之上沙,当扬子江之心,而百川之水悉汇焉。既久于是,至其子天凤,字舜仪,生有异禀。自髫囗(髟上隋右)以至于冠,惟理义是说,惟图籍是耽。君爱其子之嗜学也,于是以其家旧藏书,合新购而得之者,凡五万余卷,筑楼于居之东,而藏书于楼之上。楼之前凿池以潴水,其后万竹森立,都水庸田,使白野泰公为篆三大字以揭之,乞予为之记。曩杜征君原父,每道陈君之贤。今征君已逝,海内犹所称尚,则君之贤,讵不信夫?故为记于楼壁,俾读之者当知陈氏藏书之意,不为科名发也,不为利禄设也。盖以为反身穷理,非诚有志于圣贤之学者,不足与语陈氏藏书之意也。”



八四、周定王囗(木肅) 朱睦?(木挈)灌甫

一线惊涛逼丽谯,西亭万卷叹漂摇。

经衣史服何从见,栎下生歌汴上谣。

《明史诸王传》:“镇国中尉睦?(木挈),字灌甫,镇平王诸孙。幼端颖,及长,被服儒素,覃精经学。所撰有《韵谱》五卷。学者称为西亭先生。”

《征刻唐宋秘本书目》:“朱睦囗(木挈)《授经图》二十卷。”

《千顷堂书目跋》:“《西亭中尉万卷堂书目》十六卷,朱勤美编。”昌炽案:“勤美,西亭之子。朱竹垞所称孙侍郎耳伯与西亭之子竹居交契,竹居疑为勤美字也。

《万卷堂书目跋》:“余宅西乃游息之所,建堂五楹,以所储书环列其中。仿唐人法,分经史子集,用各色牙签识别。经类凡十一:《易》、《诗》、《书》、《春秋》、《礼》、《乐》、《孝经》、《论语》、《孟子》、经解、小学,凡六百八十部,六千一百二十卷;史类凡十二:正史、编年、杂史、制书、传记、职官、仪注、刑法、谱牒、目录、地志、杂志,凡九百三十部,一万八千卷;子类凡十:儒、道、释、农、兵、医、卜、艺、小说、五行家,凡一千二百部,六千零七十卷;集类凡三:楚辞、别集、总集,凡一千五百部,一万二千五百六十卷。编为四部,人代姓名,各具撰述之下。陈陂子曰:余垂髫时即喜收书,然无四方之缘,不能多见。大梁又自金元以来,屡经兵燹,藏书之家甚少。间或假之中吴、两浙、东郡、耀州、澶渊、应山诸处,或写录,或补缀,盖亦有年。所得仅此,信积书之难也!隆庆庚午八月中秋日,东陂居士睦囗(木挈)书。”

《明诗综小传》:“灌甫,周定王六世孙。万历初,举宗正。有《陂上集》。钱受之云:灌甫年二十,通五经。中年筑室东陂之上,取古人经解,缮写藏弆,叙而传之。先是,海内藏书富者推江都葛氏、章邱李氏,灌甫倾赀购之,起万卷堂,讽诵其中。汴亡之后,漂荡于洪流怒涛,可胜叹哉。”

《静志居诗话》:“世所传《万卷堂书目》,不列卷帙、撰人,非故籍也。予家藏有《聚乐堂艺文志》四册,俱详列卷数、撰人,系陂上钞本。”

曹溶《静惕堂集》:“有明宗室,灌夫宗正为之最。往孙北海少宰令祥符,就其第钞经注二百余册,载归京师。崇祯壬午,贼决河堤,书堂付之巨浸,徒其目存耳。”

周亮工《汴上谣》:“河决后,民多有以书纸蔽体者。诗云:云绡雾縠,经衣史服。”又《煮书》云:“煮奇字,去黑水。蹒跚老蠹鱼,囗(虫禺)囗(虫禺)登士簋。”

《天禄琳琅续编》:“《春秋经传集解》,明周王囗(木肃)赐籍,有‘周府御书楼宝’朱印。”



八五、宁献王权 朱谋囗(土韦)郁仪

匡庐山前云气浓,为云作囊密密缝。

氤氲宫阙白云里,此是酉阳第几峰。

《明史诸王传》:“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正统十三年薨。”

《明诗综小传》:“钱受之云:王博学好古,诸书无所不窥。志慕冲举,自号臞仙。令人往庐山之颠,囊云以归,结小屋曰‘云斋’,障以帘冪。每日放云一囊,四壁氤氲,如在岩洞。凡群书有秘本,莫不刊布。”

又:“朱谋囗(土韦)字郁仪,宁献王七世孙。以中尉摄石城王府事。既卒,豫章人士私谥贞静先生。有《枳园近稿》。”

赵一清《水经注释附录》:“宁献王诸孙曰石城王奠堵,奠堵诸孙曰石城镇国将军宸浫。中尉,宸浫之曾孙也。”

《列朝诗集小传》:“郁仪著书百有十二种,皆手自缮写,未尝假手小胥。常诒书告余,愿尽出其藏,以相囗助。缮写经岁,卷帙宏多。余干令为余邑子,属以相寄。令,酒人也,舞其书而焚之。至今念之,犹有余恨。”

《明画录》:“朱统鍡字伯垒,号群玉山樵、石城王孙。其父谋囗(土韦),以著书名世。鍡承家学,复精于绘事。”

《千顷堂书目簿录类》:“《宁献王书目》一卷。”

《四库提要》:“《宁藩书目》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初,宁献王权以永乐中改封南昌,日与文士往还。所纂辑刊刻之书甚多,其目凡一百三十七种,词、曲、院本、道家、斋醮诸仪俱附焉。”

张芳《征刻唐宋秘本书例》:“中州之西亭,豫章之郁仪,两王孙家藏与天府埒。西亭所藏,尽付黄流;郁仪之书,亦遭劫火。”



八六、晋庄王钟铉 靖王奇原 端王知烊

简王新(土典) 秦简王诚泳 定王惟焯



九师易是刘安授,三爵诗能卫武监。

窃比河间无愧色,遗经往往出山岩。

《茶余客话》:“明代藏书,周、晋二藩。”

《天禄琳琅》:“《谷梁注疏》,晋藩藏本。朱谋囗(土韦)《藩献记》:晋庄王钟铉,宪王之子,高皇帝曾孙也。正统七年,以榆林王进封。博古喜法书,尝令世子奇原刻《宝贤堂法帖》。今世传书画多晋府章,即其人也。”

又:“《唐柳先生集》,晋庄王钟铉藏本。”

《甘泉乡人稿跋明晋藩刻元文类》:“晋藩自太祖子恭王?始封太原。当嘉靖十六年丁酉,长史马朋作序时,为简王新囗(土典)嗣封之二年。《明史诸王表》:‘端王知烊,嘉靖十二年薨,无子。新囗(土典)以新化王知囗(火节)长子奉敕管府事,十五年嗣封。’序称:‘志道堂先王殿下刻《文类》,未完,我虚益堂贤王殿下,仰承先王之统,克绍厥志。’先王当谓端王知烊也。端王之祖靖王为世子时,尝取《阁》、《绛》、《大观》、《宝晋》诸帖,益以所藏宋无明人墨迹,为《宝贤堂帖》。端王合刻《文选》、《文粹》、《文鉴》、《文类》、《文衡》。简王能踵成其志。以氏身为长史,盖亲见两贤王美行者。其文以河间献王为比,无愧辞矣。”

又,《跋秦藩本史记》:“嘉靖十三年,秦藩鉴抑道人序。以《明史诸王传表》考之,乃定王惟焯也。序称:‘我简祖呻吟占毕,以力学终其身。’则为简王诚泳。定王为简王从孙,传称有贤行。序言:‘景慕卫武,以鉴抑名轩。’则信乎其有贤行矣。”

严元照《书宋板王荆文公诗注残卷后》:“乾隆乙卯,予从友人借得宋刻两册,有‘敬德堂图书印’、‘子子孙孙永宝用’印,盖明晋藩藏书也。”

《式古堂书画考》:“赵待诏《瑶岛会真图》有‘晋国奎章’、‘道济书府’、‘晋府书画之印’、‘清和珍玩’、‘乾坤清气’各朱记。”



八七、光泽荣端王宠 衡恭王祐楎

高唐王厚煐 庐江王见湳 徽王



光泽系出自辽府,高唐系出自衡府,

庐江系出自郑府,与徽府书共千古。

《明诗综小传》:“光泽荣端王宠囗(氵寰),辽惠王成炼次子。成化二十三年封。何乔远云:王积书万卷,世宗赐堂名曰博文。”

《居易录》:“岳珂《玉楮集》,衡府高唐王家钞本,流传绝少。高唐王讳某,号岱翁。工篆隶,癖嗜古书,写录多秘本。鼎革后,散落市肆。纸墨精好,装潢工致。康熙乙巳,青州市中得刘贡父《春秋权衡》、《意林》二书,亦高唐府中物。”

《天禄琳琅》:“《史记》,明兴宗第四子衡王允熞藏本。有‘衡王图书’印。”昌炽案:兴宗子封衡王者,名允囗(火熙),非允熞也。允囗(火熙),靖难时改封怀恩王。此衡王为宪宗第七子衡恭王祐楎。高唐王名厚煐,衡恭王之从父,以博雅闻。俱见《明史》。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图绘宝鉴》黄荛圃跋云:‘收藏为庐江王,犹是几百年前故物。拜经楼主人以为装潢极精,非民间藏书。吾见成化时阁本《大唐开元占经》,每册俱用黄绫作簿面,黄绢作签条。此可见宫书郑重,即装潢可辨也。’简庄征君跋云:‘庐江王藏书甚富,余所见凡数种,皆善本云。’”昌炽案:《天禄琳琅续编》:“元本《贞观政要》有‘宗藩清暇’、‘庐江王文房记’二印。”《明宗室世系表》:“郑简王祁鍈第十子见湳,别封庐江王。历四世:祐昂、厚光、载禋。”《持静斋书目》:“宋刻《郎君胄诗》有‘庐江王文房印’。”《读书敏求记》:“《蟋蟀经》二卷,予昔藏徽藩芸窗道人五綵绘画本,为季沧苇豪夺去。”《千顷堂书目簿录类》:“《徽府书目》一卷。《衡府书目》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