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藏书纪事诗
藏书纪事诗
八八、宋文宪濂 曾鲁得之
憔悴庐山一炬痕,绛云种子已无存。
精灵未绝青萝本,不见中郎见虎贲。
《澹生堂藏书约》:“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聚书万卷。”
《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板,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板,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希世珍。”昌炽案:“此书亦见《读书敏求记》,今藏潘文勤师滂喜斋。
《天禄琳琅续编》:“宋本《春秋经传集解》有‘文渊阁印’、‘金华宋氏景濂’诸印。又《史记》、《文选》皆有景濂印。”
《持静斋书目》:“《群书事林广记前集》卷之一,《后集》卷之二,陈元靓编。宋刊本,有‘陶九成’、‘宋景濂藏书’诸印。考《明史艺文志稿补》:‘宋有陈元靓《事林广记》十卷’。盖即其残帙。陶、宋二公藏书,至今尚存。吉光片羽,固不得以寻常残牍视之矣。”
宋濂《礼部侍郎曾公神道碑》:“公讳鲁,字得之。所藏子史动数百家,各揽其精而掇其华。闻有僻书隐牒,不惮道里之远,必购得之。”
八九、徐达左良夫
偶来山廨饵苍术,燕俎匏尊囗(奭斗)磵流。
我到松云堂上坐,图书散尽五湖秋。
《苏州府志》:“徐达左,字良夫。受《易》于鄱阳邵宏道,又受《书》于天台董仁仲。隐居光福山中。洪武初,乡人施仁守建宁,请为其学训导,卒于学官。”
《倪云林集外诗》:“七日访徐良辅,十三日至七宝泉上,及暮,舟还耕云轩。桂树窗间卧看云,风吹花落紫纶巾。偶来山廨饵苍术,又向江波采白蘋。”又:“八月七日,偕耕云叟访耕渔隐者。留三日,有图书笔砚之乐。云卧雨声集,庭树飒以秋。身同孤飞鹤,心若不系舟。燕俎登松菌,匏尊囗(奭斗)磵流。”
吴宽《题东坡遗张平阳诗真迹》:“旧藏光福徐良夫家。良夫所藏高编大册甚富,今不存矣。”
《百宋一廛赋》:“觌温国于徐庐,鍼传家之膏肓。”注:“《司马公文集》八十卷,每半叶十二行,每行廿字,有朱书一行,云‘洪武丁巳秋八月收’。钤以小方章一,文云‘徐达左印’,又大方章一,文云‘松云道人徐良夫藏书’。”
《式古堂书画考》:“朱泽民《秀野轩图》,良夫题。有‘松云生’、‘耕渔轩’、‘良辅’三印。”昌炽案:良夫明初为建宁学官。虞堪亦曾仕云南府学教授。皆尝入明。《四库提要》,堪集著录于杨文贞之前。今从其例列明初,次宋文宪之后。又案:耕渔轩在光福镇。同治中,先师冯景亭先生即旧址重建。其地直虎山桥,三面临水,湖光山色,皆在襟袖间。昌炽每登其堂,徘徊不忍去。
九○、虞堪胜伯 虞子贤
青城剑气在松陵,卓行清才一见征。
俯仰遗文三太息,屋梁落月照渔罾。
《姑苏志》:“虞堪字克用,一字胜伯,宋丞相允文诸孙。后家长洲,隐居行义。家藏书甚富,多手自编辑。雅重先世手泽,闻有雍公遗文,千里外必购得之。”
《列朝诗传》:“克用为云南府学教授,卒于官。子镛,教授里中。孙湜,始去儒。湜之子权,家益贫,斥卖先世故物,以供衣食。权死时,胜伯遗文及所藏词翰,无虑数箧,妻子以鱼罾裹置屋梁。久之,并其罾亡矣。征文献者为三叹焉。”
倪瓒《笠泽留别胜伯诗》:“清才卓行虞征士,食粥三年致母丧。诗法道园能继武,画传洪谷早升堂。”
《皕宋楼藏书志》:“《何水部集》三卷,文嘉跋云:‘后有虞茂题一诗,而用虞戡之印。戡字胜伯,藏或其别名也。’”又:“《鼓枻稿》一卷,元虞戡叔胜撰。”昌炽案:胜伯一字叔胜,倪云林有《次韵叔胜先生》诗。亦号“青城山樵”,杨廉夫《邓羽诗》序云:“至正庚寅,予游钱塘,过四壁山中,与青城山樵遇。出示古剑,其先公雍国所遗。”即指戡也。又,邾经《次韵克用》诗:“单子来归自笠泽,为说虞君犹遁栖。青城从子识丹凤,西郊草堂怀碧鸡。”
《苏州府志》:“虞子贤世居支塘。家藏书史及古今法书、名画,甲于三吴。后又得朱子《城南杂咏》真迹,构堂贮之,颜曰城南佳趣。”
九一、浦江郑氏
燕子飞来恸革除,义门高拓擘窠书。
方黄菹醢楼常在,未必孱王遽勿诸。
《明诗综小传》:“郑瀱字仲养,浦江人。”
《静志居诗话》:“麟溪郑氏,先世自荥阳徙歙,再徙睦州。其居麟溪,自淮始。淮之孙绮,乾道中赐号冲素处士,是为义门第一世。绮之子闻,闻之子运,运之子政,政之子德璋,德璋之子文融,文融嗣子钦。仲养盖钦之叔子也。凡历五十三世,一千六百六十余年。逮元季明初,门才益甚,曰深、曰濂、曰源、曰涛、曰泳、曰涣、曰渊、曰湜、曰济、曰洧、曰淏、曰沂,出处不齐,先后以才行著,一门群从。又有櫄、梴、杕、枋、材、幹、彬、楷、模、桐、柎、棠、机、柏、栻、木,皆为士林所重。于是公卿大夫先后诗文贻赠者,编为《麟溪集》二十二卷,洵盛事矣。”
《紫桃轩杂缀》:“国初,浦阳义门郑氏,藏书八万卷,家有藏书楼,建文君为书擘窠大字作匾。古名贤书画妙迹,亦不下五六百种。”
《人海记》:“浦江郑氏八万卷,毁于火。”
九二、杨文贞士奇
村塾何从得佩觿,百钱惟有囗(土桀)鸡栖。
平泉草木荒寒甚,东里家风尚断齑。
《明史杨士奇传》:“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建文初,以史才荐,召入翰林,充编纂官。成祖即位,改编修。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英宗正统九年三月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徐囗(火勃)《笔精》:“杨文贞士奇,少孤贫。十六岁出为村落童子师,欲买《史略》二册,百钱不能得。其母夫人畜一牝鸡,数岁,命以易之。世有此母,安得不生此子。”
又,杨文贞《文籍志序》云:“吾先世藏书数万卷,元季悉毁于兵。吾早有志于学,而孤贫不能得书。稍长,事抄录,无以为楮笔之费,则往往从人借读,不能数得。年十四五,出教童蒙,颇有所入,以供养不暇市书也。弱冠,稍逺出授徒,所入颇厚,始蓄书,不能多也。及仕于朝,有常禄,又时有赐赉,节缩百费,日月积之,一为收书之资。歴十余年,经史子集虽不能备,[颇有所蓄,]视吾先世所藏千百之什一;视吾少时,可谓富矣。夫人于其所好,劳心苦力以求得之,必将谨护珍袭,不至于废坏。逮后之人,未尝知得之之难,盖有[视之漠然,不以留意,]弃之如瓦砾者[矣]。吾惧后之人不知守也,[凡书其]志吾之所以得,而勉其所以守。盖昔人爱一草一木,犹戒子孙以勿坏,矧书籍圣贤至训之所寓乎。敬之哉!”又:“宋虞世和甫最爱黄庭坚,每得佳墨精纸奇玩,必归鲁直。国初,王羽仪之最善杨士奇。杨喜收书,或数月不相见,相见辄赠一书,皆赠遗得人者也。”
《读书敏求记》:“胡方平《易学启蒙通释》二卷。昔杨文贞公得此书于伯氏,无何失去。伯氏不乐,至形诸诟詈。昔人矜重书籍如此,后学勿漫视之。”
《天禄琳琅续编》:“《常建诗集》,明杨士奇家藏。有‘东里草堂’、‘庐陵杨士奇印’二朱记。”
九三、周文襄忱 国朝丁日昌禹生
牧马真能除害马,车船来往载书随。
里中但祝庚桑楚,未有桐乡朱邑祠。
《明诗综小传》:“周忱字恂如,庐陵人。户部尚书,改工部,谥文襄。性好储书,其《藏室诗》云:‘群经既并蓄,百氏无弃捐。所至每充栋,来往劳车船。’”
《乾隆苏州府志名宦传》:“周忱,永乐二年进士。宣德五年,用大学士杨荣荐,授工部侍郎,巡抚江南。景泰四年十月卒。”
“丁中丞名日昌,字禹生,广东丰顺人。同治间,开府吾吴,御吏严而爱民如子。身后谤誉参半,实则精明慈惠。文襄之后,能福吾吴民者,公其一也。藏书极富,其为上海道时,宜稼堂郁氏宋元旧本,都归插架。有《持静斋藏书目》五卷。其尤精者,景祐本《汉书》、世綵堂《昌黎集》及宋刊《礼记要义》、《礼记集说》、《两汉会要》、《东都事略》,皆至宝也。中丞后改闽抚。解官后,芸签缥带,载归韩江。吾友袁宝璜黼仲曾寓其斋,一饱眼福。中丞《百兰山馆集》有《园居杂咏》云:‘中岁嗜古籍,简编时在手。佞宋复佞元,第恨乏科斗。人或嗤画龙,我自餍刍狗。思误亦一适,穷源须缓叩。不嫌万卷陈,但恨二竖蹂。文园岂消渴,昌谷辄干呕。渐觉入膏肓,何自致枯朽。夜梦儒冠人,自言忘年友。指示痼疾由,恍若肝胆剖。琅嬛本福地,俗客奚可守。君非蓬岛仙,艺苑漫搜取。譬如鸡皮翁,强拥卢家妇。情意不联属,自顾增老丑。又如灌园夫,遽膺青紫绶。进退失常度,有若被械杻。彼苍吝清福,不在富贵后。胡为聚宝笈,享享若敝帚。何不学处仲,开阁任奔走。送书如送穷,去病犹去垢。闻言意开豁,默审心沮忸。思欲捐夙好,又恐受诳诱。去书若存病,无苗徒剩莠。吾书亦有神,敢一卜休咎。稽首决从违,神曰然否否。’”
莫友芝《宋元本经眼录》:“《仪礼郑注》,宋淳熙本。同治甲子,署苏松太道丁禹生获之上海肆中。审定为‘实事求是斋’经籍之冠。”
九四、袁忠彻静思
一骑传宣至北平,叩头伏地颂神明。
传家忠孝空言耳,但解纵横效蒯生。
《明诗综小传》:“袁珙字廷玉,鄞人。有《柳庄集》。”
《静志居诗话》:“家本士族。其父彦章,仕元为翰林国史检阅,世称菊村先生。尝作《布衣歌》云:我家颇读书,初非田舍翁。道其实也。”
《今言类编》:“廷玉少游海上,遇异人授相术,论人吉凶辄验。成祖闻廷玉名,洪武二十三年九月,密召至北平。一见,伏地叩头曰:‘真太平天子。’靖难后,召为太常寺丞。子忠彻序班。未几,珙请老归,卒,赠太常少卿。忠彻能传父术,宣德中,尝侍上,言天颜惨肃,恐宗人有急变。未七日,高煦反书至。官尚宝少卿,致仕,卒年八十有三。”
莫氏《经眼录》:“《皇朝仕学规范》四十卷,宋淳熙本。有‘尚宝少卿袁氏忠彻印’及袁氏静思斋引《颜氏家训》六十五楷字长木记。”
陆心源《蜀大字残本汉书跋》:“袁忠彻字公达,一字静思。天顺二年卒,年八十三。性好学,博涉多闻。陈敬宗《符台外集序》称,忠彻退朝之暇,日与缙绅文士磨砻讽咏,故其收藏亦富。”
《式古堂书画考》:“东坡《书刘锡敕》有‘忠彻’、 ‘南昌袁氏家藏珍玩’、‘子孙永保’、‘袁申儒印’诸朱记。”又:“赵待制《临洛神赋》有‘忠彻’、‘瞻袞堂’朱记。”又:“袁伯长《同日分途帖》有‘袁氏 父子列卿’、‘忠孝世家’、‘袁氏忠彻’朱记。”
九五、叶文庄盛 玄孙恭焕伯寅
七世孙国华白泉
涌出飞泉映佩刀,霜寒绝徼忆麾旄。
百余年后方星散,毕竟书厨锁尚牢。
《明史叶盛传》:“盛字与中,正统十三年进士,吏部左侍郎。谥文庄,成化十年卒。”
归有光《太学生叶君墓志铭》:“文庄生乡进士讳晨。晨生衡州府同知讳梦淇,君之考也。君讳良材,字世德,为文庄公世嫡曾孙。子二人:长恭焕,次恭炌。孙男二人:俭封,俭圭。”
《乾隆苏州府志》:“崑山叶文庄公盛宅在东城桥西。公生平嗜书,手自雠录至数万卷,尝欲作堂以藏之。取《卫风淇澳》学问自修之义,名曰‘菉竹’。至公之玄孙恭焕。堂乃克成,王世贞为记。恭焕又于宅东作‘茧园’。其孙工部国华,拓地增葺。尝掘地得泉,味甘色白,因自号‘白泉’云。恭焕曾孙、本朝刑部侍郎方蔼居此。”昌炽案:恭焕字伯寅,嘉靖丙午举人,见《府志选举》。又号括苍山人,国朝叶奕苞,字九来,一号二泉,亦文庄裔孙。”
钱大昕《江雨轩集跋》:“文庄藏书之富,甲于海内。服官数十年,未尝一日辍书,虽持节边徼,必携钞胥自随。每钞一书成,辄用官印识于卷端,其风流好事如此。”
《铁琴铜剑楼书目》:“《论语》一卷,文庄藏书,张栋记云:文庄殁后百十有余年,而其图书府扃钥未疏。此帙有‘镇抚燕云关防’、‘巡抚宣府关防’印。”
《静志居诗话》:“文庄储藏之目为卷止二万余,然奇秘者多亚于册府。二百年子姓蕃衍,瓜分豆剖,难以复聚。今披《菉竹堂目》,商盘泗鼎,要非近代物,惜不可得而睹矣。”
《东斋脞语》:“文庄《书厨铭》云: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子,惟学囗(学攴),借非其人亦不孝。”昌炽案:此铭亦附《菉竹堂书目序》后。
《爱日精庐藏书志》:“《金石录》三十卷,文庄手跋,署‘吴郡叶仲盛’。”仲盛疑为其号。又案:王闻远《蜕庵集跋》:“蜕庵者,昆山先辈文庄叶先生别号也。开卷有‘叶氏菉竹堂藏书图印’,乃叶孝廉白泉图记。文庄又号泾东道人,又号澱东老渔。”张栋所藏《论语》又云:“有‘雄于南面百城’、‘大树轩’、‘文庄七世孙’三印。”上两印是否出叶氏,不可考。余所见有楷字长方印,其文曰‘叶文庄家世藏’,则其后人所钤也。又有‘下学斋图书记’一印,出叶九来。”
九六、郁文博文博 老寇四
八十楼中校说郛,但供书帕馈当途。
何如南部烟花本,高庋妆楼四大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