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游廌山集
游廌山集
天地之心其太一之体与天地之化其太和之运与确然高明万物覆焉隤然博厚万物载焉非以其一与阳自此舒阴自此凝消息盈虚莫见其形非以其和与夫子之徳其融心涤虑黙契于此与不然何穆穆不已浑浑无涯而能言之士莫足以颂其美与嗟乎孰谓此道未施此民未觉而先觉者逝与百世之下有想见夫子而不可得者亦能观诸天地之际与
祭陈了翁文
呜呼陈公万夫之杰大虚无尘心疑知彻经纶大猷如挈裘领灼知几先眇绵作炳虑逺而知者疑先危而弱者警蓍有稽可观而省呜呼陈公知事道而已不知鼎镬之临其颠也知殉国而已不知蹈穽之横其前也阨之白首而气愈和蹙之死地而志愈坚处约弥久妻孥裕然畎亩念忠顶踵利物人疑其为墨平生拯饥任重一身吾知其为稷行道之人闻者心恻意者天将降之大任而空乏其身耶意者吾君将追念其笃诚发独防而收之以泽斯民耶呜呼孰谓流离川涂邅回万状而沦于淮楚之滨耶呜呼孰谓谋猷可以托心腹膂力可以任股肱而志愿卒不伸耶浩浩元精惨不知其因耶嵗首之书后讣而达执书一恸骨惊心折呜呼陈公葢将有哲人能尽知而贤之有志士能慷慨而言之有仁人能经纪其家而存之有良史能具载其实而传之区区鄙词曷足以涉其流而泝其源乎寓奠一觞聊荐悃愊东望伤怀泪落横臆尚飨
跋陈居士传
昔扬子云称蜀人之贤以李仲元为畏人想见其人信顺之气积于中而畅于外葢黄叔度之流惟以生于逺方不闻于中原士大夫独因雄书而名载于后世今陈居士含徳隠厚沈溟于七闽之下邑未有能知之者吾友中立为发其蕴以绍其子孙吾知其与仲元俱不朽矣此于名教岂小补哉政和二年孟夏中澣书
五言律
饯贺方回分韵得归字
邀客十分饮送君千里归情随緑水去目防白鸥飞松菊今应在风尘昔已非维舟后夜月能不重依依
归鴈
天末惊风急江湖野思长悲鸣愁絶塞接翼冒风霜泽岸多矰弋云间乏稻粱茫然栖息地饮啄欲何乡
感事
世事浮云薄劳生一梦长散材依栎社幽意慕濠梁风急鹰鹯迅霜残草木黄投闲如有约早晚问耕桑七言律
春日山行有感
十里桥西别有天青山欲防翠云连园林寂寂鹿为友野服翩翩儒亦仙风咏舞雩正此日雪飘伊洛是何年追寻往事顿成梦回首春光倍黯然
游宝应寺
崒嵂三峯带白湾谁开兰若翠微间竹牀云懒禅心定草径苔荒屐齿斑天入碧岚成玉宇鸟飞青嶂出尘寰此中即是蘂珠境遮莫闲吟一解顔
宝应寺读书堂成因怀明道先生
桥西积雪度新晴卜筑茅堂快落成郁郁奇花铺野趣关关好鸟和书声春浓岚色无边景水净天光彻底清记得程门窻草緑至今遐想每驰情
六言絶句
山中即景
翠霭光风世界青松緑竹人家天外飞来野鸟涧中流出桃花
七言絶句
题河清县廨
小院闲亭长薜萝鹿来穿径晚经过夕阳萧散簿书少窻里南山明月多
水亭
清溪一曲绕朱楼荷宻风稠咽防流夹岸垂杨烟细细小桥流水即沧洲
在颍昌寄中立
绛帷燕侍每从容一听微言万虑空却愧犹悬三釡乐未能终此挹清风
萧条清颍一茅庐魂梦长怀与子居五里桥西杨柳路至今车马往来疎【山末句作可能鞭马复来无】
登归宗岩
奇冠南闽此最奇归宗千古是谁归至今来访谁先至知是曹刘先我知
诲子
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御史游公墓志铭 杨 时
吾友定夫既没之明年其子某自歴阳涉大江诣予而告曰先君之友惟公为最厚今既葬而幽堂之铭无辞以刻恐遂湮没无传焉敢以是请予告之曰如先公之明徳皎如日星虽奴隶之贱皆知之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岂待予言而传乎然昔在元丰中俱受业于明道先生兄弟之门有友二人焉谢良佐显道公其一也三年之间二公相继沦亡存者独予而已追念生平触事无一不可悲者今吾子以铭见属舎予其奚之公讳酢定夫其字也建州建阳人初与其兄醇俱以文行知名于时所交皆天下豪英公虽少而一时老师宿儒咸推先之伊川先生以事至京师一见谓其资可与适道是时明道先生知扶沟县事先生兄弟方以倡明道学为已任设庠序聚邑人子弟敎之召公来职学事公欣然往从之得其微言于是尽弃故所习而学焉其后得邑河清予往见之伊川谓予曰游君徳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絶人逺甚其在师门见称如此则所造可知矣公于元丰五年登进士第调越州萧山尉用侍臣荐召为太学録改宣徳郎除博士公以食贫待次奉亲不便就拟知河南府河清县忠宣范公判河南待以国士事有疑议必与之参订移守颍昌辟公自随为府学教授未几还朝复秉国政即除公太学博士已而忠宣罢政公亦请外矣除齐州签书判官防公事用年劳改奉议郎丁大中公忧服除再调泉州签判上皇即位覃恩改承议郎赐绯衣银鱼袋还召为监察御史磨勘转朝奉郎出知和州嵗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两乞再任以八宝恩转朝散郎磨勘转朝请郎知汉阳军磨勘转朝奉大夫以亲老再乞宫祠除提防成都府长生观丁太硕人忧服除除知舒州移知濠州不数月防从官谪守冲罢归寓歴阳因家焉宣和五年五月乙亥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一是年十二月丙午与夫人合葬于和州含山县升城乡车辕岭之原用治命也公自幼不羣读书一过目辄成诵比壮益自力心传目到不为世儒之习诚于中形诸外仪容辞令灿然有文望之知其为成徳君子也其事亲无违交朋友有信莅官遇僚吏有恩意虽人乐于自尽而无敢慢其令者惠政在民戴之如父母故去则见思愈久而不忘筮仕之初未更事县有疑狱十余年不能决公摄邑事一问得其情而释之精练如素官者人服其明比年以来编民困于征敛而修奉祠馆市材调夫无虚月所至骚然公歴守四郡处之裕如虽时有兴造民初不知而事集此在公特其粃糠耳无足道者故不复缕载若其道学足以觉斯人余润足以泽天下遭时清明不及用而死此士论共惜之非予一已之私言也曽祖尚祖礼之不仕父潜赠太中大夫娶吕氏封宜人有贤行事舅姑以孝闻友姊姒睦婣族人无间言公素贫不治生产夫人攻苦食淡能宜其家则内助多矣先公三年卒享年六十有六子男七人防文林郎洪州司兵曹事卒官拟捄握皆蚤世损迪功郎前授归州司兵曹事掞将仕郎拂未仕皆业儒世其家女一人归时之子遹孙男三人女五人有中庸义一巻易説一巻诗二南义一巻论语孟子杂解各一巻文集十巻藏于家铭曰呜呼天乎胡不憗遗方时清明哲人其萎道虽不行斯文未亡百世而下其传有光
年谱
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二月十五日午时公生于建宁府【隋立建安郡末改泉州唐建州宋初隶江南又隶两浙寻以隶福建升建宁军节度后升今名】建阳之长平
至和元年甲午公二嵗【改元首年俱书】
嘉祐元年丙申公四嵗
五年庚子公八嵗善属文人称神童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公十二嵗潜心孝经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公十六嵗与兄质夫从族父执中于家塾
三年庚戌公十八嵗同叶敦礼施景明从江处中于集公山
五年壬子公二十嵗预乡荐伊川先生见之京师谓其资可与适道八月明道先生令扶沟召职学事
六年癸丑公二十一嵗礼部试下第补太学生归八年乙卯公二十三嵗预太学荐
元丰元年戊午公二十六嵗
四年辛酉公二十九嵗与杨中立谢显道以师礼见明道先生于颍昌録有明道先生语
五年壬戌公三十嵗登黄裳榜进士
六年癸亥公三十一嵗调越州萧山尉三月长子防生七年甲子公三十二嵗赴萧山任
八年乙丑公三十三嵗官萧山用侍臣荐召为太学録六月晦闻明道先生讣设位哭于寝门作行状七月次子拟生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公三十四嵗官太学録改宣徳郎除博士
二年丁卯公三十五嵗官博士以食贫待次奉亲不便就拟知河清县
三年戊辰公三十六嵗官河清四月三子拂生
四年己巳公三十七嵗官河清是时忠宣范公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义与之防订移守颍昌辟公自随为府学教授
五年庚午公三十八嵗任教授五月四子损生
六年辛未公三十九嵗任教授
七年壬申公四十嵗任教授范公未几还朝复秉钧轴即除公太学博士七月五子掞生
八年癸酉公四十一嵗官博士偕友中立离河清以师礼见伊川先生于洛録有伊川先生语
绍圣元年甲戌公四十二嵗官博士六月六子捄生二年乙亥公四十三嵗官博士范公罢政公亦请外除签书齐州判官防公事十二月女生及笄适中立三子遹
三年丙子公四十四嵗官齐州十月丁父忧解官居制四年丁丑公四十五嵗在制葬大中升叔于宝应寺山元符元年戊寅公四十六嵗在制筑草堂于廌山之麓著论孟杂解中庸义
二年己卯公四十七嵗正月服阕再调泉州签判筑水云寮于武夷之五曲为讲论之所着易説诗二南义
三年庚辰公四十八嵗赴泉州任十一月上皇即位召还为监察御史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公四十九嵗官御史论士风正月七子握生
崇宁元年壬午公五十嵗官御史出知和州
二年癸未公五十一嵗官和州
三年甲申公五十二嵗官和州嵗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四年乙酉公五十三嵗任鸿庆宫居太平州
五年丙戌公五十四嵗仍太平
大观元年丁亥公五十五嵗仍太平
二年戊子公五十六嵗仍太平
三年己丑公五十七嵗仍太平
四年庚寅公五十八嵗仍太平
政和元年辛卯公五十九嵗仍太平两乞再任知汉阳军
二年壬辰公六十嵗官汉阳
三年癸巳公六十一嵗官汉阳
四年甲午公六十二嵗官汉阳以亲老再乞宫祠除提防成都府长生观
五年乙未公六十三嵗仍长生观七月丁太硕人忧解官居制
六年丙申公六十四嵗在制
七年丁酉公六十五嵗十月服阕除知舒州
重和元年戊戌公六十六嵗官舒州
宣和元年己亥公六十七嵗官舒州移知濠州
二年庚子公六十八嵗官濠州不数月防从官谪守冲罢归寓歴阳因家焉
五年癸卯公七十一嵗五月乙亥【二十三日】以疾终于正寝十二月丙午用公治命与夫人吕氏合葬于和州【战国属楚秦歴阳县晋歴阳郡后齐和州隋唐或歴阳郡或和州宋因之】含山县车辕岭之原【遂改名察院岭】文靖杨公志其墓
游廌山集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