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段正元文集
段正元文集
信与人之关系
民国七年戊午二月初一日记
世界众生以信而立。天下事业。以信而成。信之为用大矣哉。夫信在天地为坤元之气。物资以生。在人为命元之本。所以弘性功之用者也。人必先立此命本。然后乃能立身於世界。入则身修而家齐。出则人尊而友信。人格既全。本立道生矣。
夫所谓本立而道生者。何谓也哉。人立身於天地之间。不能不有往来交际。事功云为等等。其所赖以成就此等等功能者。皆信力也。盖信也者。就主观而言。谓之自信心。就客观而言。是谓之感信力。我必先有自信心。然后方能生他人之感信力。感信力云者。即他人感我之自信心。而成就一种效力之谓也。犹之自身欲信一人。必须此人先有一种自信心。见诸行事。踏实一切。然后我从而信之。我之信之者。非信其人也。为其言语事实。能相孚合。有与我以可信者在。即其人之信因而成信果也。何为信因。自信心是。何为信果。感信力是。必有自信心之因。始能获感信力之果。如我不能种自信之因。虽对於极诚实无伪之人。亦万难令之信我。盖不能自信者。未有能信乎人者也。能信乎人者。未有不自信者也。由此观之。人我相信之真关系。从可知矣。
虽然、所谓自信心者。究从何而生耶。曰、自信心之所从生。厥有二因。一则从内而生。一则从外而生也。从外所生之自信心。以眼耳二根为缘。从内所生之自信心。以心念为缘。如身心性命。莫不珍之重之。爱之惜之。其所以珍重爱惜之者。是自信其有我也。即信我身系父母之分身。而人为天地之心也。爱父母之身。不敢毁伤。并自信能为父母之肖子。为天地之心。即当代天宣化。并自信能为天地之功臣。如是等等之自信心。皆发端於一念。是生於内者也。若夫禹闻善言则拜。子路闻过则喜。则由闻而生其信心也。又若见贤思齐。见善如不及等等。是又由见而生其信心者也。此自信心之生於外者也。总之无论生於内。生於外。无非自信信他而已。再约而言之。实则一自信而已矣。能自信则能信乎朋友矣。能信乎朋友。则凡天下之人。将无不信之者矣。然自信信人之间。又当加之以审慎。斯能见信之真。否则所信非信也。如耳目之役。声色之事。苟信其所之。戕身贼性。是不仁也。凡百云为。不审其义。轻於然诺。徒劳无功。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恶得曰信。必也信近於义。则行诸自身而无损。徵诸庶事而咸宜。虽然、既合义矣。尤须信之必笃。笃也者、深信而不惑。精进而无前之谓也。如修道之士。一有所闻。虽艰苦万端。不降其志。非达自证之域。则不止焉。所以成为君子也。否则、凡事信而不笃。无恒无勇。未见其能有成也。然信而不笃。犹有信在。於处世接物。尚无大损。至于无信之人。不但不信圣人之言行。即交际往来之信用。亦并失之。如是之人。谓之自暴自弃。真不可与有言。不可与有为也。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其何以行之哉。真有慨乎其言之也。抑又闻之。信德之在人。犹土德之在天地。万物非土不生。人非信不生。孔子云、民无信不立。旨哉深乎。
《大成礼拜杂志》(之一)
段正元 著
第五礼拜性命父母
民国元年三月初五日记
问、如何可以为师耶。
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夫师也者。代天宣化。传道解惑。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也。必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因材施教。辅相裁成。不失言。亦不失人。如撞钟然。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故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又曰师严而后道尊。盖人之尊师。即所以重道也。
问、重道何以要尊师。
答、师者道之代表。天命之所寄托也。
问、师位人当尊重。今之为师者。每多贫苦终身。子孙不肖。何也。
答、师之终身贫苦者。大有原因。以其教法不善。往往误人终身。累其家庭。天道好还。安得不贫苦终身。并累及子孙。故孟子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盖言只教人读书看史。作诗赋文章。以博取功名。其他实行实德。毫不讲究。则少年无知。必趋於禽兽之途。作出伤天害理之事。夫人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几希之界。全赖师耳。子弟终身成败。亦皆视师为转移。故为父兄者。尤当择师以敬重之也。
问、师固当尊。而父母又当如何报耶。
答、父母恩在生养。无父母身从何来。师恩在口授心传。无师教诲。则五官百骸之灵性。何能践形。故师者。又是一重性命父母。所不敢忘者也。不忘师。便重道。重道即所以报父母。问、何为旁门。左道。方士。异端耶。
答、旁门者、道之一端。虽不全善。亦无损人利己事。如某某等。观其所立条规。亦多可取。如心斋口斋。不妄想。不妄为。造到功行满时。果得明师传授。可成正果。入圣超凡。此为旁门中之君子也。左道者、邪说诬民。充塞仁义。借三教之经传。煽惑人心。痴愚之徒。妄想长生。以邪淫为房中妙药。御女采战。配合阴阳。藉培性命。此妖狐之行。久之必遭天谴。抑或恶贯满盈。生遭王法。死受冥刑。永堕地狱。入左道者。其痛戒之。方士者、得下乘之法术。引诱愚人。吐火吞刀。好异好奇。演习遁法。托说升天。入海求仙。为长生不老计。而且取财敛物。各有所图。奸盗邪淫。每有所犯。乱伦常。废正业。流传后世。罪不容诛。习方士者。当知反而思也。其他异端之徒。不明大道之理。妄阐阴阳。高谈性命。以彭祖、三峰、吕祖、黄帝。旁徵曲引。蛊惑人心。且也以女子为侣伴。神交形不交。形交气不交。男不解衣。女不解带。对影忘形。以为得长生。可成仙佛。抑思礼义廉耻安在乎。败坏世风。大遭魔孽。被人识破。宁不自羞。论王法有不赦之条。论阴律在变畜之列。如不得明师指点。终不明大学中庸之理。不明其理。难闻其道。故不如学正人。行实事。立实功。学善人。好施舍。作阴功。保全天良。保全名誉。无玷祖宗。有益子孙为愈也。(问谈录)
第六礼拜神明畏性灵
民国元年三月十二日记
问、人何为至尊至贵耶。
答、混沌未分。道为无极。混沌既分。道在太极。然道自为道。非有人莫能宏此道者。是以人生之初。赋之以气。成之以形。而又命之以性。人既具此性。则有知识。有行为。所谓人为万物之灵者在此。人为至尊至贵者亦在此。果能外知修身。内修性命。一言一行。道合内外。则上而天子。下而庶民。幽而神明。莫不敬之畏之。非敬畏其人之凡体。是敬畏其人之性灵德性也。
问、神明何以畏人之性灵德性耶。
答、性命者、人之虚灵不昧。在天为无极。孔子云、北辰是也。生天地。育万物。似无能。无所不能。无为无所不为。天之性也。命也。在人为太极。而性也。命也。不识不知。而无所不知。不睹不闻。而无所不睹闻。不生不死。而无所谓生死。中庸云。天命之性也。即内外允执厥中之道也。集义所生。盛德光辉发於外。内而圣。外而王也。至血肉之身。为骷髅、臭皮囊、而已。人以为他有知能。而不知毫无知能。人以为他有体用。而不知毫无体用。虚灵一去。臭不堪闻。凡身化为乌有矣。是人之尊贵者。在性灵耳。神明之所以畏之者。亦在性灵。凡言行动作。不违性灵。即是德行。使心即神。神即心。合而为一。借凡身以缔造事业。主人翁主宰其中。代天宣化。安抚人心。立功於民。立德於世。神明焉得不畏。迨至性命双修。天人合一。由圣希天。至诚之道矣。
问、何为至诚之道耶。
答、至诚者。圣人造其极也。故至诚如神。能前知往识。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孟子云。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也。
问、何为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耶。
答、由贤希圣。圣人也。由圣希天。神人也。圣神者。至圣孔子也。古今中外。至尊无对。为大成至圣。为万世师表。圣中之神。神中之圣。得了完全大道也。
问、何为完全大道耶。
答、合儒释道之教。通天地人之理。名虽不同。要必三教合道。由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修齐治平。全体大用。圣之时也。
问、何为圣之时耶。
答、素位而行。能动能静。能屈能伸。无太过。无不及也。中庸之道。宜古宜今。宜中宜外。非矜奇好异。非素隐行怪。皆由学而时习得来也。
问、何为学而时习得来耶。答、学而时习者。修己治人之道。尽性立命之基。为下学上达功夫。是故君子自强不息。温故知新。以造乎其极也。其中亦有权宜之学问焉。
问、何为权宜之学问耶。
答、权、通变也。宜、合义也。事从宜。礼从俗。通权达变。人生切不可执着也。凡事见境生情。因势利导。虽千头万绪。总有一至理在其中。委曲求全。以己心度人。以人心度己。必有善处之道。因人因地。因势因时。无有不合时宜者。由是凡作一事。建一功。人所不为者。我独为之。鼓大力以相追。至死不变。舜何人。予何人。有为者。亦若是。此随心变化。真大学问。是从其大体为大人矣。
问、何为从其大体为大人也。
答、大人有两讲。有外王之大人。古者以人君为大人。如大人世及以为礼。孟子云。说大人则藐之等是也。今之身心自励。爱国家。勤公益。成伟大事业。享一世盛名等是也。内圣之大人。性命双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立功於天下后世。留名万古千载。
问、何为立功后世。留名千载耶。答、或为君相。或为师儒。立功於世。有德於民。造至功高德厚。为百代之规模。自然留名千载。事非急务。虽小而不敢。事果急务。欲自安不能。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惟圣者能之。
问、何以俗人不能。惟圣者能之耶。
答、俗人者、凡夫也。只知势利富强。如立木徙灰。凿山煮海。揣势利以为之。可致富强者上也。其次不顺人情。不循天理。罔上行私。害国殃民。只顾眼前富贵利达。不管日后丧身亡家。此由福命太薄。转瞬成空。惟圣者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凡言行动静。均有关世道人心。故功业彪炳。虽死犹生。此福命洪大。求仁得仁。总而言之。为圣为贤。皆从性与天道得来也。
问、何为性与天道耶。
答、性者、在天为道。在人为性。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凡人一落后天。不明先天。先天者天命之性也。失此天性。迷而不知。磨而不莹。盖由在外不在内也。
问、何为性在外。不在内耶。
答、性者人之灵。失性则成冥顽。其性不在内矣。凡人闲居无事时。天理良心。尽合天道。无他。性在内。皆善心也。如机谋用事时。气拘物蔽。大拂人情。无他。性在外。皆恶心也。如屋宇然。开门则轮焉奂焉。栋宇维新。有时门闭。日光虽大。断不能照入门扃之内。致暗室生辉。此可知性天黑暗。转为藏垢纳污之所矣。故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问谈录)
第七礼拜魔非外来
民国元年三月十九日记
问、天地间事在人为。何说是魔障作主耶。
答、魔障者。迷人性。害人心。胜过虎狼。魔非外来。即前生所造之罪恶。人落在红尘。历劫牵连。其中必有造罪之日。有罪即是阴气。阴气即是魔也。阴气感於神。助长情欲之私。所好者奸盗邪淫。所恋者。贪嗔痴爱。造下地狱种子。迷昧不知。反为得意。待至家破身亡。始悔魔障相侵。红尘滚滚。苦海茫茫。恨当初未得明师指破。如遇明师指破。私心去。道心来。魔障自消矣。
问、何以得明师指破。私心去。道心来。魔障即消耶。
答、人在先天。浑然一团元气。纯是道心。一离母腹。性少情多。最初尚想为善。得个好名声。及为势利所迫。即以银钱为重。私心起而道心微。初初为恶。尚不自然。久久阴气日盛。自然成性。朝日只知顺情欲。不知为善。反觉为恶易。为善难。阴气即魔障也。谚云、宁可十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匪人。匪人即魔障也。此种人福命浅薄。阴气攻於内。匪人诱於外。内外夹攻。非到山穷水尽不止。纵遇明师指教。亦不醒悟。即祖德尚厚。前程远大之人。待到福尽。受困苦时。一经明师指示。穷通得失。毫厘不爽。立即觉悟。道心顿生。道心即仁心也。仁心即公心也。人有仁心公心。则爱人如己。真性作主。魔障自不相侵。恶鬼化为善神。三尸化为北斗。故恶人转为善人。贫贱转为富贵也。何以如是。盖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耳。
问、天道既无心赏罚。何以善恶之报。又如影随形耶。
答、天地无心赏罚。而胜若有心赏罚。所以兴衰成败。寿夭穷通。苍苍之表。有莫或主之。而若或主之者。试为重按焉。天地有阴阳。即有对待。有对待。即有生死。有善恶。有贵贱。有男女。有贤愚。又有五行生克制化。上者作圣作贤。成仙成佛。中者居官居宦。得爵得禄。下者。受孤受贫。为匪为盗。此非天之赏罚不平。由人自召之耳。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栽者培。倾者覆。一念之善。其气清。得天之福禄。一念之恶。其气浊。得天之灾祸。天道虽出之自然。由人自造得之也。
问、何以由人自造得之耶。
答、天不能谆谆然命之也。由人自作自受。孔子云。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颜子曰。有为者。亦若是。人事做一分。得一分。常言人事胜天。有因必有果。种麻得麻。种豆得豆。故人力可夺天工之造化。天地间事事物物。非人力不能到手。有志者事竟成。世有委靡不振。甘居人下。畏难苟安。托言听天安命。不知天地残害不平之事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