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段正元文集
段正元文集
读书与实行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二十二日记
尝谓读书万卷。不如知道一言。著书千册。不如实行一事。此非故为矫激之论。其中实有至理存焉。夫孔子读易。亦曾韦编三绝。子产博物。足徵搜览无遗。故子路轻视读书。反为圣人所恶。中庸笃行大道。则以博学为先。考之古圣先贤。何尝不以读书为重。然今之一般读书人。骛新学者。诋旧学为迂阔。偏旧学者。訾新学为浮薄。究之背诵六经。而不解微言大义。穷稽三藏。而不明圆证实修。或矜渊博以为能。或工记问以为学。终年咕哔。亦不过徒博一经传腹笥之美名而已。此读旧书者之弊也。等而下之。间及法制皮毛。便以为治平在是。乍拾西哲糟粕。即奉为无上指南。释平等则毁冕裂冠。解自由则 闲荡检。每况愈下。不酿成一举国若狂之危局不止。此读新书者之弊也。岂知圣贤学问。自有心传。哲理万殊。不离大道。是以博文善诱。约礼为卓立之基。多识非真。一贯乃性天之道。否则记诵愈多。咬文嚼字愈甚。涉猎愈广。放僻邪侈愈滋。反不如不学无术。率性而行者。尤能顺驯乎良知良能之正轨也。昔六祖慧能。谓凡读经者。要能转经。不要被经转。诚知旨哉。而佛家大乘。因有无字真经之秘。儒门实学。亦有不言无隐之教。可见读书之多寡。无关造诣之浅深。亦视其能明道与否耳。果能真知灼见乎道之所在。如子路之告过则喜。如大禹之闻善则拜。如颜子之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如帝舜之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沛然若决江河。则其所得之真。获益之大。较之纸上谈兵。按图索骥。实不可以道里计。故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读书知道之优劣。不於此可窥其梗概耶。即释迦佛亦谓后世有能闻法华经一偈。(法华。即佛家最上一乘佛道。)而生随喜者。其福无量无边。不可得比。而六祖不识文字。闻经一句。即便悟道。又可证知道之足贵焉。至於著述。亦属继往开来之大业。固人类社会所必需也。如删订纂修。前无古。后无今。成万世师表之宏规者无论矣。诸子百家。传注史乘。凡有功於世道。有益於人心之鸿篇巨制 。亦何可妄为漠视。然自不知妄作之弊出。而学说日趋於杂芜。自文章取士之途开。而学术益流於浮伪。有下笔千言。胸无一策者矣。有文章班马。行同盗跖者矣。纵著书立说奚贵焉。古人所以有文士无行之讥也。是故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而圣人则自谓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常以躬行君子自勉。其栖栖皇皇者。亦惟在济世安民。与三代之英。实行其道。敷道德齐礼之教化。奈因大道不行。不得不自卫返鲁。从事於删订纂修。徒留法守。岂圣人之本心哉。故其教人。则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可见躬行实践。乃圣学之真谛。著述特其馀事耳。后人不察。往往徒慕著述之虚名。但托空言。毫无实际。其弊已不可胜数。而况邪遁敷辞。盶淫造异。其著述适足以惑世诬民者。则更自桧以下无讥焉。书曰、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亦莫不以实行为要。况夫至乐无声。大道无言。入道德之门者。尤以身体力行。本身作则为本务。是以道家证果。必立三千功。八百行。佛教菩萨。须圆满六度万行。儒门四科。末文学而首德行。由此推之。徒知著述。不解实行。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者。固不足以为训。即由性分以发为文章。如诗之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然文字之效用。究不如清风和气。见诸事实者。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尤足以风世而励俗也。虽然知行尚矣。而知道一言。实行一事。何以若是其可贵耶。试旁通而曲证之。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应知於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於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於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又如干草。积同须弥。投火於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得于无余涅盘、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盖虽一言一事。而果能真知实行。则知一分道。行一分道。知行一分道德。则积累一分元气。积累一分元气。则增长一分智慧。增长一分智慧。则造得一分福命。足以光辉发越。灵魂真种子。而长存不灭矣。岂语言文字之学。所得思议而比例者哉。
俊杰识时势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二十八日记
当今大道弘开之时。正天演淘汰之日。吾人既是研究道德学问。即当敬畏天命。躬行道德。切不可随波逐流。被气数转移。以陷入此恶浊漩涡之中。然陷於漩涡之人。多半是地祗种子。若是善根真种。自能死守善道。中立不倚。不但不为气数所囿。且能挽回气数。但又有一说。任尔仙根种子。落在红尘。气拘物蔽。熏习既久。亦是为恶易。为善难。况而今这般恶浊气数。最易迷人。若不及早省悟回头。一朝气数波及。不知不觉。即陷入漩涡。必无良好结果。虽仙根种子。亦归堕落。现今天道报应昭彰。甚速、甚严、甚密。即就吾人近年所见闻者证之。某也忽焉而显荣矣。转瞬之间。又闻其失败罹祸矣。不啻木槿朝开暮落。蜉蝣早生晚死。足徵天地之淘汰人。甚速且严也。夫天地以好生为德。既生万物。必定爱护万物。况三才人为贵。何以又要淘汰。因大道生人。高高在上。降衷於下。其中阴阳对待流行。自有不齐。不齐者、即汰淘以齐之。故曰天之生物也。必因其材而笃焉。栽者培之。倾者覆之。然天演淘汰。并非天之定数要淘汰。而人之受其淘汰者。还是自作之孽。故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太甲曰、自作孽不可活。自开辟以来。由一本而散为万殊。迄於今日。人类繁殖。百物丛生。十二万八千卦爻精华。业已发尽。又由万殊而归於一本。既由万殊归本。不得不择种留良。以昭福善祸淫之道。吾故曰天演汰淘之日也。
就现世界而视。物质发明。已臻极点。凡声光化电。机械器用。皆创古所未有。考其究竟。还是形下之器。尚非人类生存之无上幸运。何则、物质文明。浮而不实。有表无里。故物性愈演进。而奸盗邪淫愈工巧。若不以道德维持救正。人人心目中。只知惟利是视。利之所在。群起竞争。竞争不已。即演出残杀之苦。此欧西各国。所以有今日之大战祸也。欲弭此祸。导斯世於和亲康乐。舍启发人人共有之天良。推阐人人固有之道德。宁有他途。故吾人处此时势。赶急实行道德。作前途之导师。为后起之模范。安见洋溢中国。施及蛮貊之盛事。不於吾身亲见之哉。况如欧西以物质输入中国。中国人学其皮毛者。皆享受其幸福。学人之技而享福。还算是享他人之福。既享他人之福。将以何者酬报之。天道早已安排。就是中国人。能提倡道德。造成大同世界。使天下之人。皆正其德。安其业。厚其生。相亲相让。无相夺伦。共乐太平景运。一方面足以纲维物质文明。一方面即以优待物质文明。何以知道中国能发皇道德。以变易外国。考诸三皇五帝三王。皆是发明形上之道。以道治世。以德化民。为道德萌芽时代。至孔子集群圣之大成。立人道之正轨。删定制作。垂诸后世。待人而行。为道德之根蒂益坚。今则将以放华结实矣。顾疑之者曰。孔子综学群圣。道贯百王。及门七十子。皆能身通六艺。周游列国。栖栖一世。尚不能倡行其道。说今日要宏开大道。协和万邦。岂非大言欺人。不知孔子之时。大地未通。大道既隐。为道德盘根时代。根深自有叶茂华实之时。故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有志焉。而未之逮也。又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孟子亦云。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足以证之。况中庸明言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莫不尊亲。今则舟车已至矣。人力已通矣。上律下袭。道其将行也与。生今之世。欲成其为人。即当先认定时势。以道为己任。先由修身起。修身之道。在於言行相顾。能言即要能行。若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口谈道德。身不行道德。欺人自欺。终亦归於淘汰之列。古圣贤虽著书垂训。其所言者。皆是实行经验过。由性分中流露、发而为言。非徒著书教人行之也。大道至孟子而后。道脉不续。心法失传。所谓学者。呻其咕哔。多其讯言。只知圣经表面。不识言内真义。故政治不及唐虞。功业远逊伊周。降及明清。以文词取士。学者徒工词藻。为进身之阶。下笔千言。说得井井有条。头头是道。觉得古今中外的利弊。无不贯彻胸中。似乎治天下如反手。未经政事。人皆信之。以为不世出之才。即其身当国事。漫无头绪。束手无策。不但声望扫地。且为名教罪人。此无他。悉由无实践学问。不过一点记问之学。贻之戚耳。礼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为人师尚且不足。安能治世耶。
夫身不行道。而徒著书教人。是谓之以文章欺世。假文章欺世者。无异优孟衣冠。总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这宗人亦必遭天之淘汰。故吾所期望於同人者。不徒口讲。重在躬行。不在笔墨形容。求诸身心有得。所以孔子教人、入孝、出弟、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敏事慎言。就正有道。方为好学。虽云今世多事。天演淘汰之日。据吾看来。却是良好时机。正为淘汰之中。方显真才也。故岁寒松节劲。末乱见英才。果能实行实德。不但时人称誉。万世实利赖之。
有形无形之关系
民国六年丁巳五月初六日记
天下凡耳能闻。目能见者。皆是有形。而有形悉由无形所生。何以知其然耶。即以天而论。浑圆无痕。莫测其始。莫知其终。果从何而来。以地而论。精圆如球。无有端倪。果从何而成。天如是其覆。地如是其载。长此不变。欲究其竟。终莫能解。然天地还是有形可见。还是块然一物。犹难知其始终。若以道论之。而天地又不足异。且渺乎其小焉。终莫能解。何也。道本先天地而有。而天地人物。皆实由道生成之。故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即无形生有形之说也。而无形既能生有形。又岂不能管摄有形。例如西人谓地本行星之一。环绕空中而不坠者。日光吸力系之也。信如斯言。日光既能吸地。则日光更庞大无疑矣。然日光又何所依据耶。况千古如同一日。孰主张之。孰纲维之。有谓为自然者。不知自然就是无形之真主宰。就是道。因有道才有天地。人在天地。只知有形。乃有能为。不知无形。无所不能。无所不为。观天之高也。地之厚也。月之三五而盈。三五而缺也。夏至转短也。冬至转长也。以及物之於春夏秋冬也。各完其生。各遂其长。各成其实。毫不紊乱错杂。要皆无形之支配管摄也。故有形者物也。(形下之器。)无形者道也。(形上之道。)道本无名状可言。不过强名曰道。凡由无中生有。即道生之也。譬如人之身躯。皆知是父母所生。父母之身躯。皆知是祖宗所生。试问祖宗之始祖宗。则茫然不知也。既是人为父母所生。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何不生而灵异。才智超群。其又不能尽然者。则知还是个无形之主宰。又如人之记性灵机。西人谓为脑筋作用。吾人谓是心作用。其实非心与脑筋。乃是无形之真性。不然、人之死也。脑筋与心。依然存在。何以即不灵敏。据此思索。有形之能力。乃无形之使然。有形者终有坏期。无形者永无尽时。因其无尽。故其神妙不可思议。人能真知无形主宰有形。又孰敢为非作恶。昔人谓人之善恶。有鬼神记载。若果用记载。恐仍不免有错误。以其尚滞於色象也。惟无形之记载。乃无丝厘之错误。即曾子状道之严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若果有指视。当亦不免有遗漏。以其尚现诸形迹也。惟无形之指视。乃无纤毫之遗漏。故佛家以地狱警人。谓孽镜台前无好人。盖经此一照。则人之平素行为。历历如见。此即佛家所以状无形之妙谛焉。惜世人不悟。偏去为非。自以为用心綦密。可以逃脱人之知见。不知独居隐衷。皆不能逃脱无形之主宰。故佛云。红尘众生。凡有动念。我皆知之。如人起心害人。自己天良早已先知。故阴恶之气。即形於面色。相术家犹有据此以断吉凶。况生天地人物之无形大主宰。焉有能侥幸瞒过之理。故圣贤教人。必慎其独。视听言动以礼。俯不怍於人。可以对有形。即仰不愧於天。(无声臭之天。)可以对无形矣。今人以为视听言动而后。无有形迹。不知任尔如何视听言动。即含系於无形之中。且永远存在不灭。以吾人所见者证之。留音机器。永远留其当日唱戏之声。照相镜片。永远肖其当时斜正之形。无为之神妙。岂有为所能比拟耶。所以讲道德的人。就不敢违背无形之真宰。穆罕默德。教人识真、念真礼、礼真者。皆是欲人知道无形有个真宰。俨然不可违犯。如或犯之。不但殃及子孙。害及灵魂。且世世生生。万劫钩连。不可解脱。无形在天地为北辰。在人身中。就是真性真命。良知良能。欲保全性命不坏。就要做有道德之事。盖道德乃天地之元气。非此元气。不能保全无形之真主宰。不行道德。任尔有若大本领。若大能力。若大奸巧。无常一到。而荣华富贵。身体肤革。终归梦幻泡影。缥渺於无何有之乡。故有形者不为贵。所贵者无形也。能知天地有无形之真宰。人身有无形之性命。从而修养之。保存之。则生死由我。不生不死亦由我。其乐岂有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