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段正元文集
段正元文集
知命为君子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初三日记
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其所贵者。则在知命。然命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命、天命也。后天之命、凡命也。有天命乃有凡命。知凡命、即知为人之道。知天命、即是得天之道。天人一气。道之自然也。今人持身涉世。动以为凡事是己之才学与能力。不知人事与天道并行。不可丝毫相背。虽曰人事尽。则天道从之。然不知天命。即不能顺天道。纵尽人事。终无善果。譬如农夫耕稼、人事也。必要知四时八节。何物宜何时播种。即天人合一之功用也。若故违天道。入春而播秋生之种。及秋始种夏长之物。纵耕之耘之。竭尽劳力。亦决无收获之望。由此推之。凡事虽属人为。必先稔知天命。向时而动。量力而行。方能见功。否则终归失败而已。故孔子云、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诸葛孔明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盖言事虽人谋。成与不成。总有个天命主持。是以圣贤学问。期在尽人合天。尽人合天者。即是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凡所尽之人事。必要与天道相合。决不可违背天命而行。顾天命云者。谆谆然命之耶。抑别有实物可稽耶。此无他。即人情物理之宜是也。故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凡人举一事。兴一业。必审察乎人情物理之宜。知进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丧。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即是顾醘天之明命也。惟不知命之小人。得寸欲进尺。得陇复望蜀。不度德。不量力。不揆时。不审势。是以动则得咎。鲜克有终。洎夫身败名裂。万恶皆归。而反怨天尤人。罔知悛悔。则真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圣人复起。亦末如之何已。然天命究何以知之。例如与人借物。必先量其平素之交情如何。且预测所借之物。其人或有或无。及会晤时。再察其事之缓急。言之可否。意之向背。若意属於我。方可说借。若其绝对的无借意。说之不惟不得。往往反以取辱。此即人情物理。天命中之事实也。所关虽小。可以喻大。明乎此。则知天命之究竟矣。且惟知命之人。乃能立命。中庸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为居易俟命。正己不求人之君子。即孟子所谓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亦惟知命之人。乃能造命。例如知道自己生质愚柔。然后困而学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则愚柔可进於强明。又如知道自己素行无德。然后力行道德。日新又新。至於盛德。则大德可以必得。大德必能受命。故书云、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若不知命。漫道天命不赋於己。即便赋与。仍当不善而失之。盖天命无私。栽者培。倾者覆。如树植各物。同此一地。得气之厚者。枝叶茂盛。即将薄弱者覆压。而薄弱者且归於消灭矣。故钧是人也。何以有富贵贫贱。穷通夭寿之不同。总是由人自招。天命不过直而推之。曲而任之已耳。故孟子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凡人之得富贵。必是他前生所积。或祖宗有馀德。所以佛家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故讲道德的人。先要知凡命。命不如人。即要知立命造命。以邀天眷。然后上帝临汝。命由我。不由天矣。设使得了富贵。尤要知道他人何以贫贱。我何以能得富贵。必是我前生有功行。祖宗有馀德。今既享受。即消了我之福德。若不再造。德尽必灭。君子得福而惊者。知命之不常也。果能知命。则居贫贱而可以造命。处富贵而又能以福积福。真乃圣贤行谊。无入而不自得。无时不可得乐。盖知命则不妄贪妄求。不妄贪妄求。则无烦恼苦趣。故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之乐在其中。颜子之不改其乐。实乐天知命之好模范也。现当世界多事之秋。正天命择种留良之候。一切富强法术。机械变诈之事。或劳成弩末。或物极必反。人心趋向。将日进於大同。而大同景运。必归一於道德。道德即天命之寄托体也。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悉斯义焉。若不顺从天命。实行道德。惟是终日营逐。千事劳心。万事劳形。则作伪日拙。到头还是落空。终归天演淘汰。不诚大可哀哉。故孔子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真我假我之分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初八日记
天地间之事。有真即有假。真假二字。最不易分晰清楚。人若将真假认明。即知道阴阳对待之理矣。譬如人之一身。眼能见。耳能听。口能言。鼻触香臭。四肢运动。似乎真矣。其实是假。不说身躯死亡。就以睡未醒时言之。犹是耳目口鼻四肢也。何以有耳不能听。有目不能视。有口不能言。有鼻不知香臭。有四肢不知运动。据此想来。人之身体。还是个假的。其所以能运动灵便。必有一个使之然者。这个使之然者。才算真的。即所谓真我。道家说我的我。法兰西之笛卡儿。言良知灵魂。康德言折衷真理。不外本质。美利加之李博士。言主观真我。耶稣与清真。均言人有真主。吾儒所谓天命之性。中西圣贤。早已分明言之。特世人迷而不悟耳。论来真我与假我。於世道人心、大有关系。人生多半以假作真。终日营营逐逐。为一个骷髅壳。生出许多机械奸宄。广置良田肥土。修造高楼大厦。养畜娇妻美妾。数十年间。无常一到。不独田土、房屋、妻妾、不为己有。即自己之身体。转瞬亦化为乌有。从此看来。任尔有良田万顷。不能多吃一碗饭。金银满室。不能买光阴一寸。这都是不知真我。认贼为子。以有用之精神。消磨於无用之地。反把一个光光亮亮的性灵。污染堕落。可不惜哉。然人何以不知真我。因血肉之躯间隔。狃於见闻。物物交引。则性流为情。只图目前凡躯便利。以致怙恶不悛。及其没后受三途之苦。方知悔悟。又悔之已晚。盖人能知道有个真我。为我一身之主宰。可以造福命享安乐。断不肯去胡行乱为。以防害我之真我。丧失我之福命。俗云、人死了就了了。这句话贻误世人不少。尽以为人死万事俱休。竟至放肆行为。毫无忌惮。造出种种恶果。不知人死而灵魂未死。生为凡躯作恶。死而真我受苦。如白起至唐时。变牛而遭雷殛。曹操变犬。是其显例。至於在生为恶。死而变为禽兽。或阴司受罪。虽说荒渺难稽。亦吾人所常听闻。而确有其事。又常验之於书。人死而确有个真我。文昌帝君说。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耶稣死而复生。显法救人。郑伯有为鬼。晋侯梦二竖子。齐侯见彭生。伯矹转生而为郑穆公。仲弓转生而为邵雍。文天祥转生而为史可法。此又吾人读书稽古。所共知也。况借尸还魂。世常有之。俱足为灵魂不灭之确证。但人何以又要贵乎有身体。缘天地之道。赖人而弘。故生人以阐道。人无凡躯。则真我不存。无真我则假我不灵。是假我乃真我之大作用。必真假相因。借假修真。则假者亦归於真。儒家所谓克己复礼。佛家所谓转识成智。道家所谓变六贼为六大护法。悉此义焉。而今战争不息。皆由不知真我。以至争权夺利。杀人盈野。设使一旦大道昌明。天下人人知道有一个真我。即不为假我所迷。皆能以真性作事。破除贪嗔痴爱。何有竞争。何难大同。吾故曰真我与假我。关系世道人心甚大。乌可以不辨。
人贵自知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十五日记
常言知己难逢。此语固然。缘人之志向、心思、才智、学识。悉藏於心腹之中。不现於面也。谁得而知之。但真有学识者。即人不知而不愠。故圣人依乎中庸。逐世不见知而不悔。一时不见知。后世犹有人景仰不置。故孔子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今世之人不然。不患其不能。惟患人之不己知。每每慨叹知己难逢。窃假此语以自表。盖亦不自反自量也。试扪心自问。己之学问。己之智识。己之才能。果足以自信。而人果我不知耶。抑有未必然者。如果学识迈众。才智超群。虽伏处草野。终必见知於人。见用於世。此何以故。真有才学。必有道德。而才德即是天地之精华。既具精华。岂有不光辉发越者哉。譬如石蕴玉而山。所以舜发於畎亩之中。傅说举於版筑之间。胶鬲举於鱼盐之中。管夷吾举於士。孙叔敖举於海。百里奚举於市。太公访於渭钓。孔明聘於草庐。不独才德兼优者。侧陋名扬。即如世人有一技之长。一事之能。尚能见称於人。见用於世。讵得谓知己难逢。如果一生一世。不能遭逢知己者。其实是自己之学问未到。不足以见知於人。虽孔子常有莫我知之叹。乃是孔子道大。人难周知。非全无知之者也。若果孔子全无人知。而何以宰我则曰。以予观於夫子。贤於尧舜远矣。子贡有若则曰。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不独亲炙其教者。智足以知圣人。仪封人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太宰称之为圣。楚狂美之为凤。晨门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可见真有道德学问。不求人知。人自知之。世更有一等人。逢人便说他人不是。 我如何敬爱他。他如何对我不起。并不审其原理。我果是耶。彼果非耶。不知他人反对於我者。亦有由来。并非无因而至。夫物必自腐也。而后虫生焉。人必自疑也。而后谗间焉。其或是也。必由有不圆满之馀隙可乘。故招物议。果无容疑之地。人孰无良。何至昧厥乃心。仇我如是。试平心静气。准乎大公至正之理。萦回而思之。果孰是而孰非耶。必不若是愦愦也。如前所说。一者谓知己难逢。一者说他人不是。是此两者。皆由不自知。真所谓己不知己也。盖知己有二义。人知我固为我之知己。自知者乃是真知己。知人则哲。自知者明。世固有明於知人。而昧於自知者。是盖心神不清。善恶杂糅。时而如此。时而如彼。变态无常。私念环生。故自己亦不知道自己。然人如何才能有知己之明。虚心勤学。持其志。无暴其气。凡事自反自责。即是知己。能言能行。即是知己。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强暴恣睢。肆行无忌。即是不知己。自来杀身亡家。声败名裂者。皆是己不知己所致。人不知己。则所作所为。不度德。不量力。蒙头蔽面。行险侥幸。以为是自己之才智。可以欺人。不知天下事。无一可以欺人。试思古来奸雄。极秘密之机谋。后世犹载之於书。良忠之德行。虽不求人知。后世亦载之於书。看来世间事。无一事可以瞒人。无一事无人知。故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凡事怕人知者。必不良之事。即不可为。然人每於怕人知之事。偏偏去为者。由其阴凝太重。无诚意正心之学。不知收心放心之法。收心即所以养性。放心即所以至命。不知养性至命。朝日奔忙。行所不当行。为所不当为。把己之性命。当作儿戏。殊不知万劫行生得个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欲度此身。必先知性命。但性有性根。命有命蒂。先寻此性根命蒂。合而为一。时时涵养。自然身安神泰。心静理明。不作悖道之事。而性命亦得保全。故知性命者。即是真知己。
惜阴与惜福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二十一日记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曾记少年骑竹马。不觉又到白头翁。真是日晷忙如箭。光阴快似梭。过一日即少一日。过一时即短一时。故昔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无如世界许多人。偏偏不爱惜光阴。其在闲手荡游。不务正业者。既负天地生成之德。复负父母劬劳之恩。醉生梦死。直为两大间一蠹物。如是之流。已不知何者为光阴。遑知爱惜。固无论矣。最可慨者。一班天姿聪俊之人。不知图谋身内固有之良贵。而反营求身外幻影之荣华。一生心血。毕世经营。不为名拴。即为利锁。以表面观之。亦是鸡鸣而起。孜孜不遑。似乎爱惜光阴。若未尝虚度岁月矣。然逐末而忘本。外重而内拙。及其竟也。纵富如崇恺。贵至王侯。大限一到。只落得赤手空拳。富贵乎何有。亦不过为儿孙作马牛。自己身心性命。何曾占点利益。又况为名为利。损人失德。在所不免。生纵幸漏法网。没后难免泥犁。那时方悔。悔之何及。吾侪今日讲修持。即要知道爱惜光阴。勿谓今日学。而有来日。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故知一分。即要行一分。毋贻孟子攘鸡之诮。而竭见义勇为之力。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所以无咎也。昔陶侃谓大禹圣人。尚惜寸阴。我辈当惜分阴。诚至言哉。然世人多不知惜者。推原其故。类由魔障使然。人何以有魔障。原受气成形而后。即为阴阳气数所囿。随气数波荡。污染熏习。将本来真性。沉沦於声色货利之中。虽时有天真发现。转念又为无明所障。故修持人务要破除无明。扫清魔障。方能清心寡欲。静气凝神。乃可以言修道修德。然无明魔障。最不容易革去。若欲革去。非有诚意正心功夫。万难办到。盖意一诚。则内不自欺。心一正。则百邪俱退。故诚意正心。即为修持斩魔之善法。魔障一经斩除。则道心日生。道心一生。作事自不畏难。不苟安。并能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动静语默。不失仪则。随时与道相和。虽不云惜光阴。而造次颠沛。未尝虚度。斯谓之真惜光阴矣。更有一层。修持人最当惜者。福是也。人之福命。还是由前生积功累德所致。今世享受之富贵。即是消福之具。若不知惜福。任意挥霍。纵欲暴殄。则必有兴尽悲来。福尽苦来之一日。试观自来钟鸣鼎食之家。纡紫拖青之辈。忽焉而饔飧不继。褴褛不堪。何一非由暴殄所致。夫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其得也有道。其来也有因。故云富贵在天。既是富贵在天。则冥寞中自有微权。似非人力所能幸致。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自求多福。在我而已。人能积德。天必佑之。故大德必得。既得之。不积德以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故积德乃是惜福第一要义。世人不知惜福在积德。或以为节衣缩食。死守钱财。即无间然。甚至不但不施。反起贪心。或乘人之急。厚息借贷。或左右市利。垄断居奇。此等之人。在常情则谓之守财奴。在佛家即是种了悭贪不施之因。必受饿鬼之果。岂足云福。夫与其奢也宁俭。与其不逊也宁固。圣人固尝以俭德励人。然居简行简。亦非俭德。故晏子一裘三十年。豚肩不掩豆。孔子讥之。公孙宏一布被十年。时人非之。孟子之后丧胜前丧。不得谓逾。孔子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只缘贫富不同。仪节亦宜相称。不然。则周公制礼作乐。凡玉藻礼器乐器。岂不奢靡耗费乎。盖俭而有度。无太过。亦无不及。斯谓之德。是以俭莫过於尧舜。而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绢绣、琴瑟、鼗鼓。以昭度、昭字、昭物、昭声。用以临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夙夜惟寅。时亮天工。政事以和。黎民於变。名虽耗费。实则积德以惜福。其富有四海之内。宗庙享之。子孙保之。岂偶然哉。无奈常人一得富贵。不是浪费。即是刻薄。浪费固消福。而刻薄仍是消福。不过一则福随财尽。德尽必灭。一则福随财满。满则招损耳。故世人刻薄成家。一文不舍。而后嗣多挥金如土。仍不能保其所刻之财。常言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又云积钱与儿孙。不如积德与儿孙。积钱与儿孙。儿孙未必能享。积德与儿孙。儿孙未必不昌。已不啻为尘世守财奴。作当头之棒喝焉。大学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则有人、有土、有财、有用。足见修德为人生福命消长一大关头。故诗云、岂弟君子。福禄攸降。岂弟君子。求福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