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元文集

黄中通理

段正元 著

黄中者、君子诚身之学也。中庸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者。未得黄中之学也。大学只言诚意。中庸乃云诚身。二者皆黄中之实学。一自始位言。一自终位说。黄中通理。即不自欺。正位居体。即正其心。而畅于四支。非修身乎。畅之圆满。即诚身也。中庸又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义中以黄中为仁。发于事业为天智。非成己之仁。成物之智乎。又以黄中为三我。为本性。为天地万物公共之性。公共之仁。非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乎。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非时措之宜也乎。然则所谓天智者。非诚者天之道也乎。君子黄中通理。又非诚之者、人之道也乎。圣贤实学。在在有源。今我师尊悯圣道之凌夷。继绝学之无忧。见今世界。民智日开。任意所为。言公理者。口是心非。著书立说者。纸上空谈。好事者颠倒是非。以致天下国家无一定之实礼。今日一说。明日一行。民间苦痛。无有休止。变象频仍。莫衷一是。正是虚理作用。理驳千层无定数也。故特开生面。先讲黄中通理七日。打破一切想入非非之虚理。自恃聪明之巧言。使一时侥幸。终无美满结果者。知真正学问。以实礼为用。不为古人所愚。今人所惑。兼浚发同人本性。造成道德人材。将以由近及远。刊发十二万八千部。呼醒天下有缘。又拟黄中而说法。开万世大同之风。其志美矣尚矣。慨今之人。习尚虚理。以文章为圣道。以博识广闻为大学。或以见闻所及。科学证明为实在。又或以社会文野。交通广狭。古今悬殊小圣人。否则言博而玄。道大而高。身通百万天地小人道。不知皆虚理之属。圣道圣学中所屏弃而不取不言者。圣人之言。皆有益於身心性命。世道人心。与往古圣神。先天地而混成者归一贯。与来今事物。后万物而归元者同一心。故曰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今读我师尊黄中通理讲义。可窥其堂奥矣。愿我同人。彻首出庶物之本源。乾乾惕夕而体之。屏除十二万八千卦之虚理。黄中实礼为作用。畅于四支以修身。发于事业而致平。又愿我天下缘人。闻法向化。共登仁寿之德域。共闻木铎之元音。圣圣大法。从兹广庇。人人君子。道之斯行。非特我师尊之幸也。不亦同人之幸也。抑亦世界之幸也与。
中华民国十二年夏历癸亥二月中旬谨识
凡 例
一、是书名黄中通理。特开生面。发中庸隐秘之全。未阅全文。难悉其奥。限於篇幅。分上下二册。共五万馀言。上册仅三十二页。未及其半。
一、易经黄中一段原文。为乾坤合撰之道。地天泰运之学。抉言之。即圣门性与天道。黄中即性与之真。为人本性。通理即是明道。正位居体。即是成道。美在其中。即与天道。畅于四支。即是乐道。发于事业。即是行道。美之至也。便为了道。共二十五字。为牝马之实义。一、是书七日讲成。座有十一。凡於复座中。记录四之二。五之二等字样。以示区别。
一、是书阐明圣道之贯。揭明孔子问礼之旨。故於言外有心法之传。
一、是书下册内。有十条通得过者。可受黄中心法。有二十四条通不过者。改之戒之。亦受黄中心法。意至深切。
一、是书不拘文俗。不尚工雅。顺笔记成。一取其明白不晦。不失讲授真意。二便读村野缘人。个中味惟个中人领之。复至无穷味者。便证元音。
一、是书为呼醒大同缘人起见。阅遍者勿置高阁。祈转送他人。是所至盼。
一、是书为第一次讲黄中通理。俟缘人有会。同人有成。将以黄中说法。说明万教根源。同归一道。宗教大同。为世界大同之先倡。
○一、知己自勉。知人自责。知足常足。凡事罪归於己。不亦乐在其中。蘧伯玉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吾六十、安知五十九年皆是。再学而时习。知之为知之。谦让和平。不自欺欺人。○二、知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之至也。己未克尽。礼未复明。犹恐失言。故不敢空谈虚理。妄辩是非。是以不矜奇。不好异。○三、求真道。立学社。集众思。广众益。四十五年。知我在此。罪我在此。知时务。明哲保身。素位而行。成功者退。天之道也。○四、当今寡过未能。时机未至。何堪问世。非吾不问。己道未成。焉能成人。好道诸君。真自强不息。天随人愿。有志竟成。
○日行不求功。期无过。穷则独善。达则兼善。前后志愿。委曲求全。凡事三反。问心无愧。不怕人毁。怕自毁。○修身、保全性命。卫生养生。戒慎恐惧。○寡言、学愚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佛老耶回各教圣人之慈悲存心。实行儒教之真礼为人。○直言对知己。客气对客人。○知天道。言人事。听天命。勤职业。修心术。寻真乐。人格完全。○言不自欺。行不自是。道不自私。○尊师重道。毋自暴自弃。踏实认真。下学上达。○敬鬼神以德。不谄媚求福。实体三纲五伦八德。○破除我见。泯嫉妒心。生今之世。成今之人。普渡有缘。○未入室受黄中通理弟子。以朋友交。克除贪嗔痴爱。希望万邦共和。○凡立一事。必先期一时可行。万世有益。道为己任。缔造大同。○用天智。顺天命。乐天道。○入孝、出弟、谨信、爱众、亲仁。○由天道人情中三思。立终而始行。达到目的。○知过能改。恐有贰过。知善能为。恐怕因循。○不作无益事。不用非礼财。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成人即成己。事办善。功在天。办不善。过在己。○实行大礼。永无二心。和而不流。群而不党。○心善不如事善。心事皆善。乐在其中。○知时务。豪杰志。圣贤心。○作一事。一时有益。万世模范。○无事先办实事。有事和平。言笑自由而成事。○六欲七情。嗜好暴殄克除。方言修道。○争名夺利迷心。醒来济人利物。方不虚生。○好色心好礼。好富贵心好道德。不学而成。去聪明。守本分。正位居体。世之不用。祖宗孝子。天地功臣。○不患人不知。患不知人。学问真造成。纵不能办一时之事。作万邦共和之导线。垂万世太平之模范。○行住坐卧。视听言动中礼。至圣云、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花甲重开。老而不老。
有勇有恒黄中之实
 民国十一年十月二十八
日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宇宙间事。莫不如此。何以知其如此。正位居体。美在其中。但非有黄中通理功夫。不知形象之原。我中国自古诸大圣神。开国成家。开物成务以来。号称文明古国者。其源起自包牺。故孔子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何以能如此也。以其有黄中通理。美在其中功夫。然包牺氏之黄中通理。美在其中。本诸天性生成。为本性中固有之美质。不由后天得来。自古圣者。真正学问。皆是贯通天象。至圣所谓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是天德一贯功夫。神而明之之道。但圣人虽说如此。尚不自以为是。必於后天加以证明。然后拟诸其形容。以昭示天下。如伏羲画卦。一画开天。本诸龙马负图。瑞应以后。乃从后天发明先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凡事皆由三画而成。三画而生。伏羲见此三象。画为乾卦。先天说为三。后天说为乾。既有乾矣。得一而成坤。得此一画。即是黄中通理。变通此一而有元气。乃能成象成形。所谓乾坤有六子。八卦相荡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由一画而出。举凡宇宙间品物流形。形形色色。皆从此一画而成。为一定不易之数。(后世学者。所谓六画卦。或因而重之。而成六十四卦。皆非天地真象。是由对待交篹。而显其义耳。)究竟天地变化。有几多卦爻。说为十二万八千卦爻。故西游记云。孙悟空一斤抖打十万八千里。何云十万八千里。以十二万八千卦爻。极其变化。孙悟空一斤抖能打十万八千里。尚未极其变化。便自以为能。佛说孙悟空打不过吾之手掌心。孙悟空不信。站在佛手上。打了不知许多斤抖。气都打馁了。还在佛之手内。何以如是。拿卦爻说。十二万八千。后天成位之数。数有穷尽。佛所言者道也。道无穷尽。比之恒河沙数。无可比拟。区区十二万八千卦爻。何其小哉。后天无论如何。总是有尽。伏羲画之以卦。无非表黄中通理。在后天之变化。论来易经。不但数百家注解。我未曾看过一家。即本文都未看过。昨日方看坤卦文言有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凡事由黄中而出。不在卦爻中。不在数中。真正黄中。即是性道。为天地万物之母。不管几多天地万物。终不出黄中之外。故曰道本无名。不可说。不可比。不可拟。强名曰道。凡道可道。已经成了非常道。非常道。即十二万八千卦爻。其中有善有恶。现今之人。皆落在非常道中。要学黄中通理。甚是艰难。如孙悟空一斤抖打上天宫。见玉皇好。想做玉皇。一斤抖打下龙宫。见龙王好。想做龙王。有如此能力。故与释迦佛赌很。我以十二万八千卦爻。来比虚理之变化。不曾通理之人。网在其中。想入非非。自以为是。自以为能。谁都不服。谁都不如我。正如孙悟空打斤抖然。任如何打。总在十二万八千数中。打不出数去。人能出此理数之外。才是真正学问。真正知识。譬如文王。八卦中之圣者。以卦算武吉。不知武吉之死。身上有蛆。姜尚之伪术。以文王之圣。尚不能知之真确。非文王不知。阴阳八卦未逃理数。不是黄中之道。故不能知之真确。苟由黄中而知。无有遮蔽。即如现今三千六百旁门。皆要兴起。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非黄中之道。特设来收拾聪明人的。如孙悟空自以为能。焉知十万八千斤抖。已经把他收拾了。人障在一个理字之中。打不出来。亦即如是。凡通理之人。不言空理。惟说实礼。你看孔子问礼。不问斜玉之理。颜子问仁。孔子告他克己复礼。又如而今议院议案。动言通得过。通不过。凡是实礼议案。未有通不过者。虚理议案。理驳千层。总难通得过。(按天地之数。一元运行。流通终始。本无休息。数术家说为一元分十二会。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神是也。每会一万单八百年。共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即十二万九千六百卦爻。尽一天地之数。邱祖以戌会之半。五千四百年之中。天地昏朦。万物皆否。历亥至子半。复渐开明。又生天育地。邵子亦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至寅会之初。始生万物。历半会而有人焉。孔子所谓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也。可见卦爻之动。动於子半。寅中始育含灵。至亥终子半。正十万八千整。即十万八千卦爻。故西游记只云。孙悟空一斤抖打十万八千里。本义所云未出十二万八千卦爻之数也。以上是从生数说。若从死数说。自戌会半。至子会半。二万一千六百年。为天地敛藏胚孕之时。除此外剩。亦只十万八千。本义云为十二万八千者。顺熟语也。犹佛之随顺语。随顺世间说。不言十万八千。而曰十二万八千者。举数之全也。又不曰十二万九千六百。而曰十二八千者。缺二会之零数。一千六百年。见生灵之本能。只及十万八千也。一语赅生死二数之妙。有机无机之微。非黄中通理之人。不能作是言也。记者附识。)易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功夫。黄中通理。美在其中功夫。两个理字。似乎相同。真正说来。大有天渊之别。穷理是穷置其理。不言不想。不要之理。置之高阁。不闻不问。黄中通理。这个理字。万言难尽。非有天亶之聪。万难通过。譬诸曾子、子贡、二人学问。谁高谁低。人皆说子贡聪明。贤於仲尼。曾子是个忠厚老成之人。曾子讲的穷理学问。子贡讲的通理学问。何以曾子先得一贯之传。子贡还在后也。曾子虽然忠厚。凡事不谈道理。亦不听黄中所通之理。却信夫子是个实礼。谁人所言之理。我都不听。自知谈理我不如人。信孔子是个实礼。这个信字。已就通理。你看礼记。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向有子云。此乃夫子之言。不知有子是个黄中通理之人。凡事由黄中得来。不信为夫子所说。曾子反说子游同在。有子云。既然如此。必有所为。后询子游。果然。由此看来。有子应该得道。何以曾子先得一贯之传。圣门学问。真不易造。又如子路勇而好学。有闻即行。亦讲黄中通理学问。却未通过。不信夫子是个实礼。以为夫子还是斜玉理。故子见南子。子路不说。何以不说。他亦在通理。似乎夫子有点通不过。所以孟子说。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今日我们学问。有二种造法。即穷理通理是也。其中又说为四种。如子路讲黄中通理学问。夫子说由也。虽在通理。升堂未入室。我们总要入室。不以升堂自是。颜子讲黄中通理学问。有天之聪。果然通过。但自以为是。即是弊病。以为圣人以下。还有何人。天地间只有我一人。就此一念。终有隔阂通不过的地方。何以知之。你看问仁章。夫子告他克己。不可自是。颜子之己。即是黄中。如中央黄帝戊己土之义。不过未造其极尔。初得黄中之人。难免不自是。因为有点自是。故终日如愚。夫子与言终日。一句不答。夫子考他。看通理与未。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果然通过。回也不愚。你看孔子则不然。入太庙。每事问。何等虚心。又曰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本来是个实礼。又问礼於老聃。夫子实在可以为法。不象颜子之心。居之不疑。夫子怕他自是。有误於道。故与之作终日之谈。终有自是之念。一线未能通过。我们总要克己。才复得了实礼。实礼现不出来。因为有己把他障着。苟能复现实礼。天下归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