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段正元文集
段正元文集
儒 学 谈
第一节
人有耳目口体。即有视听言行。视明听聪。言嘉行懿。而后生以遂而身以修也。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君臣彝伦攸序。乃能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学也。至平至常。夫妇之愚不肖。可以与知。可以能行。而圣人亦不能外此而别有所学。尽其道。则生不虚生。死为正命。以循人道之则。而全天性之用。
第二节
有索隐钩深者出。觉儒学着於形象事为之末。谓顺天安命。适为气数所拘。遂专其志於虚空之大。不受阴阳五行六气之限制。应变无方。随在皆得自在。此佛老之学。后世所由述也。吾儒讲求实学。以其无当於圣人。或且破坏正道。从而辟之廓如也。乃并儒家尽心养气之学。谈理有涉於彼家者。亦为诋毁。不问理有合於圣人。而必别户分门。吾恐欲广圣人之传。大道反因之而隘。道之不明不行。其甚焉者。在邪说诬民。其显然者。在小人乱俗。而闲道过严者。亦有时不得不任其咎。盖不探其源故也。
第三节
佛氏之无念。老氏之无欲。所以养其真性之源。不知其妙者。斥为异端。谓世务纷繁。无念无欲。不足以了事。然天地之始。由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物遂不测其多。而上天之载。仍无声无臭。人禀天之命以成性。原其未生之始。五官百体无有也。一片太虚。聚而成形。知觉运动出焉。而知觉运动之所以灵者。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之为用大矣。易曰、无思无为。感而遂通。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儒者欲视明听聪。言嘉行懿。原不得滞於有迹。当知凡物之有。其源实生於无。
第四节
天地生於太空。然太空而又不空。有物以主其中。即天地之源也。非有中以统摄之。则散漫无归。宇宙将从此混沌。开辟以还。四时行。百物生。并育而不相害者。以有居得其所之北辰宰之。此又天地之中也。惟皇上帝。降衷於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人身原自有其中也。儒者不察。凡解圣贤中字之义。惟以事物之无过不及当之。舜之用其中於民。汤之建中於民。何尝不在事物。第此乃中之引申。而非中之主义。必有主义。始有引申。是知人必有身中之中。而后修身。乃协於中。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协於中。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易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是也。执中之道。发明唐尧。儒者读书考道。苟因释曰空中。道曰守中。漫议其无关世道。而故向外求中。於释道固无损。而圣学不得其门而入。源不清者流自浊。斯世何以成大同。
第五节
无也。中也。两而化。一而神。道之源也。吾儒所学者道也。一本散为万殊。则学宜博。万殊起於一本。归於一本。则学又宜约。约其源於无与中。亦非远人以为道。不过即人生而静之源。有以寻其性之所在。性著於事物。至平至常。故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而微则通乎天道。持源以往。又有至奇至神者在焉。
第六节
以言乎知。闻见之学。知之由外入也有穷。即殚尽搜讨之功。亦只完其与生俱来者。而不能别开智慧。惟浚其源於定静。止於至善。知识遂不为生质所拘。庶物愈明。人伦愈察。昭昭者、固深其融会。而知犹入於冥冥焉。彼照见三界十方。透澈过去未来。修养家之言。儒者每讥其诞妄。然大人者。与日月合其明。通帝谓於微。知幽明之故。於三界十方何疑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於过去未来何讳焉。学人格物致知。固当求诸切近。而学未臻於奥妙。义即无由而精。故孟子论为学之绝诣。终於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第七节
以言乎能。能之构造於形也有限。能之构造於神也无限。盖形则一成不变。神则变动不拘。故形不能造神。而神又能造形。圣至於神。洋洋乎发育万物。其高明配天。其博厚配地。人身之於天地。虽不啻沧海之一粟。而可与天地参。且天地虽大。犹有所憾。致中者。可位天地。以弥造化之恨。故君子之道。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学至於此。儒之能事毕矣。彼大周天界。细入微尘。僧道家之常习语。其理实与儒学相通。不发其源。则迂拘者、规规自守。旷达者、又或越於大学之范围。中庸所以不可能也。
第八节
知之至。能之至。则为至诚。子思子曰。至诚无息。不息则久。有谓至诚之身。历久不坏者。然变化莫测。世所罕见。难以取信於人。况老氏之长生。佛氏之不灭。徒闻其语。未见其人。又有疑人无不死之身。故於至诚之历久弥光者。诠以言行事业。浮浅之甚也。玩结以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申之曰纯亦不已。其不已者。明明指天命之德性。至诚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我命即是天命。盈虚消长之气运。且随至诚为转移。天下更有何物焉以坏其性体。凡人之生也。不知生从何来。其死也。不知死从何去。至诚之虚灵不昧。周流六虚。生则形体不足以蔽之。死则形体不足以毁之。直超然於生死之外。觉礼乐诗书之留传於后者。不啻至诚之分身也。且诗书不幸而遭焚。礼乐有时而丧失。惟此浑沦元气。聚为真精真神。直后天地而不老。劫数乌足道哉。
第九节
形上之道。穷源竟委。极言之。非中人以下。可得而闻也。自弃者其源塞。自暴者其源涸。於此欲浚其源。养其源。则当於持身涉世之间。常存不忍人之心。发而为仁爱义敬之事。始而勉强。渐而自然。以求达希圣希贤之域。下学上达。孔子自勉以勉人也。但此机缄未启之时。纵溯流以溯之。而道源终不可得而闻。不得性之源。则理不精。而纯更难言矣。不得命之源。则气不充。而化更难期矣。得其源而性命双修。理以生气。气以行理。自强不息。而臻纯化。宇宙之间。不外理气。天地以此而育万物。万物之中。人为最灵。故人即以此合天地。
第十节
性命之源。有善无恶。有吉无凶。性不无恶。命不无凶者。本源失也。改过迁善。化凶为吉则有学。习斯学者则为儒。帝世以前。无儒之名。契敷五教。始启其端。圣帝明王。间出於斯。三代之英。皆其选也。成周之季。孔子始生。集群圣之大成。为万世之师表。儒宗立矣。然而天时未至。大道难行。群趋富强。罕言仁义。功利之毒。沦浃心髓。性命之理。视为迂阔。即有默持心传者。亦只於名山斗室。秘密授受。以致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彰。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几为天下裂。今幸剥极必复。否尽泰来。大道宏开。不徒儒学日见昌明。即前之黄冠缁流。为儒家所驳斥者。今设有学会以研究之。且与儒学互相发明。交相为用。期以美利利天下。而人人各具此性命之源。人人同具此性命之源。握其源。合五洲万国为一家。无量众生。合为一人。患难相恤。福利均之。彼此无不畛域悉化。是谓大同之天下。(此下原有大学解一篇已刊入正宗略引)
中 庸 谈
问、读修身篇有曰。大学者、先后天之大道也。中庸者、性命之大学也。读大学谈、大学解、大学之道。大学各讲演。及问答等。洵为大道之书矣。敢问中庸为性命之大学也。其说可得闻欤。
答、吾闻之矣。中庸者、即孔门之性与天道。难乎其与有言也。
问、子思子既作中庸以传后世。是天不爱其道也。天既不爱其道。大道之将行也。尚不可得而闻欤。
答、无已则略为述之可也。大学者、大道之载也。中庸者、大道之行也。大道者、维天命也。故首曰天命。天命者、天道也。天道赖人。故不曰天道。而曰天命也。天道必命於君子。故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君子以天之心为心。以天之道为道。以天之命为性也。故曰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者。降衷下民也。性即天之道也。又即人之道也。亦即天人合一也。率性之谓道者。道由人立也。即立天之道於人之行也。修道之谓教者。即本天道以教人。修天之道以安人。故曰天道至诚。至诚则不息。天道至健。至健则不怠。君子本天以行道。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可离非道者。非天之道也。非天之道。不可与言人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其所不睹者。上帝临之无贰心也。恐惧乎其所不闻者。曷啻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畏天之命也。莫见乎隐者。顾天之明命也。莫显乎微者。诚於中形於外也。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其独者。不敢自欺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人欲尽净。天理流行。尽人合天。天人一体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代表天道也。致中和者代天行道。代天宣化。所以位天地而育万物也。天地位焉者。天地即我。我即天地。故曰天地非大。吾身非小也。万物育焉者。万物之命本乎我。我即道。道即我。故曰、万物一体。不敢毁伤。慈悲普渡。亲民而仁物也。此三教之所以合源。大道之所以行也。万教之所归儒。中庸之所以不可能也。孔子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中庸之道也。头头是道也。故曰中庸者。天人合一之大道也。三教合源之大道也。万教归儒之大道也。即孔门之性与天道也。难乎其与有言也。难乎其与有言者。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可与乐成。不可与图始也。故孟子曰。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孔子曰。知我者其天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天命之君子。与天为徒也。与人为徒也。与天为徒者。大道之师也。与人为徒者。大道之行也。大道之师者。怀大学之道也。大道之行者。行大道之学也。故曰、大学者。大道之载也。其曰大学之道者。重道非重人。言道能生人也。中庸者、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本乎人。故曰、天命之谓性。重人非重道。言道非其人不行也。是故天命之谓性者。道不远人也。率性之谓道者。人能弘道也。修道之谓教者。明明德於天下也。子思子曰。明则诚矣。诚则明矣。政教合一也。其曰修道之谓教者。中国一人也。是故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此其大略也。若夫神变无方。精微玄妙。事物杂糅。刚柔相济。及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诚之道。至诚如神等。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问、子言天命之谓性。为天人合一之学。敢问尽人合天。非中庸之学乎。
答、中庸一书。大德受命之书也。大德受命者。即尽人以合天也。故首曰天命。天命者、即道也。不曰大道。而曰天命者。大道之原出於天也。天以大道命於人者。即命於大德也。天命之谓性者。假手於大德之人也。率性者、大德之所以奉天承命也。率性之谓道者。人道也。修道者。明明德也。尽己之性也。修道之谓教者。德行也。尽人之性也。故曰教者、所以教天下之人。皆行其道。其中含政教二义焉。是谓德行。又曰修道之谓教者。修己治人也。道不可须臾离者。内圣之学也。可离非道者。有内圣而后有外王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者。尽人也。恐惧乎其所不闻者。事天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者。法天以至诚也。故君子慎其独者。居易以俟命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君子之道本诸身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徵诸庶民。庶民从。是之谓大同也。致中和者。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也。天地位焉者。包罗天地也。万物育焉者。养育群生也。能致中和。真尽人也。致中和。即天地位。而万物育者。此之谓合天也。是故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於天。又曰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者。即待大德其人也。有大德。而后大道乃行者。道非其人不行也。惟大德乃能大受也。故曰。大德必受命。非大德不能受命者。苟非至德。至道不凝也。即非大德不能尽人以合天也。故曰。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德由道生。道由德反。天果欲大道之行也。必有大德出於其间。吾民之幸也。
问、敢问何谓至德也。
答、至德即大德也。大德者。智仁勇三达德之总称也。不曰大德。而曰至德者。大德之见於行事也。大德之见於行事者。即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惑、不忧、不惧者。大德之所以尽人也。尽人即可以合天云者。天之道即智仁勇之精一也。故曰苟非至德。至道不凝。有德方有道。有命方有性。感应自然也。故曰非大德不足以尽人。即非大德不足以合天。即非大德不足以行大道。即非大德不足以受天命。故曰中者、天道也。庸者人道也。中庸者、天人合一之道也。大德受命者。尽人以受天之道也。故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尽人以合天。而后天人合一也。中庸一书。为大德之用。大道之行。天下之所以文明者。文不在兹乎。世界之所以大同者。同不出此乎。万事之所以太平者。平不由斯乎。故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一家。大德之明也。中国一人。当今之世。舍大德其足语人道哉。大德犹地也。大道犹天也。道德合一。即天命之谓性也。
中庸详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句。溯生人之原。率性句。言为人之理。不俟外求。修道句。究成人之事。与成己初无二理。即性道教之自然。以崇学术。包一切。扫一切。
天命之谓性。太初本无物耳。(无极也)无物斯无名。然即其无有不周。无有不善者。强名之曰理。理生元气。(太极也)静为真阴。动为真阳。阴阳交通。始开天。继凝地。而元气复寓於天地之中。然天统乎地。地承於天。故言理气之真精。不属诸地。专属诸天。天有先天。即生浑浑沦沦之元气者是也。所谓天之至理也。天有后天。盈虚消长之间。二宜五行。相对相反而相克。善为恶蔽。凶而无吉。而理若退处於无权。任其横溃四出者。所谓天之暴气也。有后天之先天。阴阳两端。其气循环不已。(后天也)个中有至当恰好之理以宰之。(先天也)恶则终凶而底於灭。善则终吉。而万古无一时或息。理与气合而为一。所谓天命也。无极而太极也。此命原不贰不测。(不贰者何。推诸天地未生之前。及天地既灭之后。而复生天地。即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亦只此命。而古今中外之人物。其无二理可知矣。不测者何。出入於上天下地。凡成象成形者。皆此命有以体而不遗。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者是也。)丽於天则日月星辰。附於地则刚柔动植。万物莫不资此以成性。至超万物而重之曰人。得天犹独厚也。未生以前。本体太虚。天之无极也。始生之初。一片氤氲。天之太极也。既生而后。毛孔得天之理。有八万四千。骨节得天之度。有三百六十。形本於命之对待者然也。六腑得天五星之秀。轻清者自上升。五脏得天五行之粗。重浊者自下降。气本於命之流行者然也。然命不离乎形气。而命更有不囿於形气者。以其得纯粹於天。凝聚无滓之谓精。以其得变化於天。运用不穷之谓神。以其会精与神於一元。主宰有常之谓心。人心之七窍。上得斡旋於天之七星。主乎其中。启发人之聪明。增长人之能力。范围人之心思。畅达人之志趣。因以绵延人之福泽。无不为而究无为。有莫名其所以然者。太极归於无极也。是之谓性也。夫人身亦藐然耳。而乃得天之全体。诚知性之所谓。尽人可以合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