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段正元文集
段正元文集
今在讲万教丹经。何以讲择要之序言。不过将我未读书未看书。而能讲万教心法。又能作文。此非奇事。是修持人性分中自然之实事。亦不过修持人之末事耳。今我能讲能作。是性分中流露浅中之粗。万分之一。如生等能诚心学道。性命双修。言行合一。无人不能超乎我之上者。我非生而知之。是困而学之。且能如此。我常言人是道体。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故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即此义也。道不明不行之时。一本散为万殊。故有万教之说。从今以后。大道宏开。万殊仍归一本。真是丹经。即是尧舜之中字。孔门之一字。太上之道字。释迦之无字。耶稣之十字。我今讲万教丹经。亦不过发明前圣因材施教之苦衷。但其中笃信实行。亦头头是道。故我分出性功命功。即是道法并行。今之只知一教丹经者。以闭目凝神静坐。守玄关。守丹田。守虚无。或吃斋念经。或找婴儿姹女。或言怀胎出神。或采外药。种种名目。各说不一。大道不开。难得明师。万无一成。任他口若悬河。皆是自欺欺人。凡言一教丹经者。皆是道之一端。命功法子。凡在身内做功者。皆是有为有限之丹经。法善者不过凡躯略得快乐。与灵魂真性中无甚关系。纵能却病延年。不过为守尸痴耳。真知道法。性命内外双修。方是金丹大道。我今日所讲万教丹经。为吾门中人说法。非著作也。门人记录。亦不过讲演之草案。我必将万教心传。融化一片。身体力行。孝弟谨信爱众亲仁而有余力时。才作文。真万教丹经。千卷万卷都难说得明。但真知道万教心法。一言可了。如不知道即看过丹经车载斗量。背诵如流。亦是无益。常言得诀归来好看书。真正得诀归来不看书。如我万教之书未读。今讲万教丹经。虽不中不远矣。但知我者在此。罪我者亦在此。我何敢自以为是。仍以就正有道。考诸高明也。我自得性命双修之诀。略知万教丹经如此。如生等智识。能超乎我之上。得一而万事毕。则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我并望天下人人性命双修。知道。明道。修道。万国咸宁。成大同极乐世界。享道德之幸福。
《圣道发凡》
段正元 著
序
壬子即民国元年
天地人物一气也。古今中外一理也。理气者何。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故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在先天。先天而天弗违者。有善无恶也。继善成性者。人也。人无有不善也。孟子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先天自然之性也。天之性。人为贵。所贵乎人者。合天地人物古今中外而一体者也。此先天之道也。然有先天者。自有后天也。先后天宜乎一者也。先后不一者。则理难一致。而气难归一也。故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乃合先后天而共言之者也。故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也。不善则非道而非人也。故君子诚意慎独。无所不用其极者。学以致其道者也。学以致其道者即贯天地人物古今中外而一之者也。此后天之道也。道在后天。后天而奉天时。此孔子所以圣之时者也。不时不可以合先天之道也。是故孔子者。上下与天地同流。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先后天一以贯之也。夫先天而有后天。后天而又先天者。道之自然也。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生少读孔孟之书。想见其为人。恨不得亲炙其教。迄今世远。私淑无人。子贡曰、在人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因穷大学内圣外王之道。中庸天人合一之学。不得其解。殆不贤耶。又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抑又何说。是别有学耶。无已旁索万教支流。入於老。出於佛。逃於杨。归於儒。大道之旨。卒莫闻其正。洁身自好可矣。修己以治人。兼善天下国家则不可。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诚哉大道之不易闻也。乙巳东游。庶物文明。而心思一变。醉外学者数年。以为大道难逢。莫如功利可学。亦足以致富图强。何必斤斤於圣道。及多历年所。然后知国体有家族个人之别。治术有宜法宜礼之殊。及其至也。要莫不以道德为归路。盖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大一家也。天下之众一人也。修道之教无类也。是故有取西制之形。实行阳明之学者。其实西国之强。亦争趋于大道。吾国自羲皇开土。倡道之先声。唐虞执中。国家之本大定。本立而道生。及文武发为制度。周公成文武之德。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群圣之大成。师表万世。孟子以后。是失其传。时则封建鲜通。汉儒尊崇文章。亦足以称治。今则舟车四达。大地环通。五方杂处於一球。人心变诈如鼎沸。究非文章所可弥缝。是故提倡佛回耶教者有人。虽大有补於人心。徒善不足以为政也。前清变法。究无补於危亡。民国约法。日形不可收拾。海牙平和。终不得其平和。仲裁裁判。判不达其公平。徒法不足以为治也。窃尝谓中土乃道法之原。物质文明由外发。大同之制自我始。物质不足以代表其文明。而物质已文明矣。天下已鼓吹大同矣。中国变乱相乘。人心已思治矣。日以不闻圣道为己忧也久矣。庚戌岁。幸遇正元夫子於燕市。春风时雨。然后知何为性与天道。何为允执厥中。何为性。何为命。何为性命双修何为道法并行。何为天地之中。何为人身之中。何为天人可以合一。何为儒。何为释。何为道。何为三教可以合源。何为儒教可以统诸教。何为无极太极。发而为盛德大业。复见所解论语。及大学中庸。皆本性道发为文章。发前人所未发。又为古人所固有。与经济生理学者流。判学问事功为两途者峻别。遂就学焉。智慧日开。精神日健。德性日新。有益於心。又益於身。有益于己。无损於人。前此之怀疑。与夫非礼之礼。非义之义。而一旦豁然贯通焉。莫知所致而至者。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有诸己信矣。尝欲以徵诸庶民。特非革故不足以鼎新。枉尺不可以直寻。故挂冠改图。执鞭竞走以侥幸。而今其时矣。中央亦知国家之危在人心。示人以孝弟之说。盖亦知反其本矣。且国体政体之变动。未有甚於此时者也。昔也专制。今也共和。昔也君主。今也民主。专制君主。利用圣人之文章。非断章取义。不足以施其伎俩。牢笼人心。民主共和。民智大开。非实行圣人之大道。不足以符名实。圣道之实行。亦未有宜於此时者也。昔也闭关自守。今则寰宇交通。非圣道不足以同臻上理。人心之坏。亦未有甚於此时者也。非圣道不足以收拾正定。新旧之不容。党派之不合。非圣道不足以融通。不足以划一。东西之不和。国家之不安。非圣道不足以一家。不足以大同。钦哉钦哉。前圣之栖遑传食。有志而未逮者。今其时乎。为天下之人幸也。或者曰。子所倡行者圣道。而为圣道之模范者孔子。人将不利于孔子。提及圣道。则皆嗤鼻以走。人心背道。更相倍蓰於始皇者如何。不知道在后天。阴阳对待。物穷必返。相反相因。圣道如钟。世道如锤。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即始皇之世。欲灭圣人之文章。而不知圣人之文章。藉此以显扬者数千馀年。汉儒经解。究文章之表面。宋儒理学。究文章之里面。表里精粗无不到。今之人咸欲推倒孔子为自由。以灭伦为幸福。人心之险叛极矣。非圣人之性道。其何以克复。然则乱在文章。而文章显。乱在人心。而性道昌。亦理势之固然。当今之世。先觉而为天下倡者。吾知其有邻矣。我亦欲继往圣。开来学。生今之世。成今之人。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今非圣道。不足以言大同。民为邦本。保民而王。非圣道不足以成民国。君子平其政。利用、厚生、惟和。非圣道不足以改共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未有不中而和者。亦未有中而不和者。中与和非二物。隐显之殊。正名之别。天地之道。中而已矣。君子之学。亦中而已矣。诚以中者。先天地而有。后天地而存。天地人神之所以生。即天地人神之所以了。所以法。故惟皇上帝。降衷於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尧舜用中於民。汤武建中於民。子思子作中庸以垂道统。中者一也。一以贯之也。天地人物。古今中外而一之也。不中不一。不一则无事物。不中则无天地。一者中也。一者和也。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故不用中於民。则政体不和。政体不和。则民国不立。民国不立。则世界无由进於大同。欲世界进於大同。先必成立民国。欲成立民国。先必政体共和。欲政体共和。舍致中之学。无由而致。致中有道矣。首在设立中和学堂。俾天下之人。可与共学。可与适道。可与立。可与权。欲立中和学堂。必先知大成之学。可以合中外。可以一古今。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欲知大成之学。必先知道德之华。在明明德於天下。然后可以亲民。可以止於至善。欲知道德之华。壹是皆以伦礼为下学。由天下之大经。达天下之大本。然后知圣道之果。足以平治天下。为世界造大同之幸福。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性分故也。生也愚。不揣冒昧。元年春设立伦礼一会。顷已周年。检阅录记。与正元夫子及同人问答者。略述五万六千言。强为编节。名曰圣道发凡。付梓梨以正有德。知我罪我。其在兹乎。三生自识。
原 教
天下日进文明。不外学修政治两端。然学无教则不修。政无教则不治。教也者。所以弥补造化生成之缺陷。为人世增最大幸福者也。其道至大。其术至多。言乎中土。当春秋战国。诸教并兴。道立一家。儒立一家。名法各立一定。为我兼爱。又各立一家。凡农家、商家、兵家、医家、技艺家。以及阴阳家。术数家。指不胜屈。言乎外邦。希腊立教最为昌明。额拉吉来图为之魁。学包六合。为数千年格致之先声。乃传至於再。有视为穷高骛远。反以求诸人事交际之间。传至於三。有不知其物化迁流。宇宙悠久之论。而别有所衷。至斯多噶之徒兴。学虽直接额拉氏。而所持造物真宰。又发其所不能发。若师若弟。犹复各标新颖。其他自不待言。更徵诸印度。万教之狮子厥惟佛。其高直超三界。其妙直透三生。而前有婆罗门之旧教。所证圣果。初若相似。实则賘乎不同。后则东有孔老为之鼎峙。西有耶回为之连镳。夫教之不一也。不独各教与各教相冲突。其为教士崇奉笃信。我国非孔子乎。欧美非耶教乎。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孔子。自西历建元纪念。独重耶稣。顾何以数传而后。同一孔教也。一主尊德性。一主道问学。沿及门弟。歧视成仇。同一耶教也。旧与新乃成冰炭。党同伐异。教祸致酿数百年之战争。今日者。世界之竞争益烈。即学界之进化益精。抽秘骋妍。各是其是。混然中处。将谁适从。虽然教有万殊。约而言之。可分为三。格致、生计、武备诸教。所以保护人之身体也。群学、伦理、法政、诸教。所以维持人之伦类也。有谓哲学。有谓灵魂。有谓无极。凡神妙不测诸教。所以使人知有不依形而立。不随死而亡者也。此三者、又一以贯之也。人孰无身体。又孰肯毁其身体。身体之对待。孰无伦类。又孰能离其伦类。伦类之常情。孰克长保其形。永远不死。又孰不欲充秉彝之知能。不至与生俱尽者。自古及今。由中达外。教虽纷繁迭变。乃舍一贯。而教别无所施者。以各教之归宿。各人之乐利。止於此矣。天地不外此理以生物。始则受气形。继则并育不害。终则归根复命。而生生不已焉矣。圣贤不外此心以成人。利用厚生以安其业。居仁由义。以正其行。穷神达化。以盛其德。而悠久无疆焉。如是以言教。人类尚有何恨事哉。然试观上下千年。纵横万里。而其间或遭凶短折。或疾、或忧、或贫弱、或顽恶。居其大半。至互相残害。大则战争蹂躏。小则倚势欺凌。使人 於高天厚地之中。无从呼吁者。又居其大半。至倏而生倏而灭。惟留青冢垒垒。久之且化为乌有。其精爽纵不至於湮没。而既死之后。究属渺茫。有不知产在何方。生为何物。又有如何之境界。而回忆当初之遇合。历亿万劫。终不得再见者。尽人皆然。甚矣哉。天下真一大牢狱。一大杀场。一大幻境也。此非无教之故。由不实行之故。乃有教以养身。实业兴。而徒知利己。武功尚。而专以胁人。教以敦伦。尊卑之分过严。以忠则愚。以孝则愚。节则苦不可贞。矫其失者。讲平等。讲自由。遂蔑视天经地义。风俗益偷。教以摄生。只知清净无为。伦常并为之抛弃。调养纵得其术。及其成功。不过一守尸汉而已。一精灵鬼而已。此非不实行之故。由教不得其中之故。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必使智愚贤否。毋太过。毋不及。熙熙 。共酿太和。教育所以贵有真传也。其实不离修道。凡至广大。至神奇之事。皆道有以范围而不过。凡至微末、至平常之事。皆道有以曲成而不遗。人能修之以为教者。由不俟外求。率性便是。夫性虽无声无臭。而包罗万有。天命之谓性也。无一人不在天之中。即无一物出於天之外。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故舍性舍命。无所谓道。即无所谓教。今之造时势为新世界者。皆仗其聪明材力。巧夺天工。抑知聪明由性所开。材力由命所至。性有义理。不无气质。物欲因之萌焉。命有义理。不无气数。劫运因之伏焉。全地球上。教化盛行。以言富强。蒸蒸日上。至和平进化。持论早不乏人。而扰攘纷争。仍多不得其所者。仅於性命之发用处以施其教。虽教以去私存理。人定足以胜天。故气质终不能化。气数终不能逃。时迄於今。凡表面之文明。为前此思议万不能到者。今皆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则性命之精微。人赖之以全人格者。自不容秘密不宣。盖性命之发用。有善有恶。有成有亏。惟性命之发源。有善无恶。有成无亏。先天地生。一片太虚。居心之上。心非此性则不生。而其始要必存心以养心。一气氤氲。在身之中。身非此命则不成。而其始要必修身以立命。此际有精一执中之传焉。以之立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岂但四万万为同胞。即五洲万国。谁非同胞。盖以合十四亿七千五百万人。皆同禀一性命也。性同命同。故喜怒哀乐。发皆中节。果皆中节。无人不同。是谓大同。终身安乐。群相与讲信修睦。一生一死。直如昼夜之起卧。虚灵长此不昧。教育之分量始完。其理寓於天地之始。其象兆於上古之时。其名立於中古之世。郁久未发。暗久未章。至今日各教争鸣。庞杂已极。如日之昏。如月之晦。黑暗世界。怅怅何之。第日不昏而旦无复。月不晦而明无由生。教不争而道无由显。旁敲侧击。触类引伸。真是真非。人心自有。穷理既至。则尽性至命。有一无二之教。必大出现於将来。人人日在性命之中。往往视为虚悬无着。独不思顺性之易道。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其为教也。变动不居。因时因地因人。无不各适其宜。今欲改不良教育。推而放之东西南北而皆准。断非性命之教不为功。以此为学。始足以救正人心。一切科学其迹也。徒恃科学以作人。能治世。即能乱世。以此行政。始足以挽回世道。一切法律其辅也。徒恃法律以治国。人每借以作奸。则法律适为民害。所谓有治人无治法也。至任教育之事者。其学术必高过乎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其政治之思想。亦必烂熟於胸中。教育之得人不得人。关乎天下之兴废存亡。为效似缓而实急。其仔肩至大至重也。苟教育之道。有为吾所未见。世所创闻。无庸以有限之知识驳斥之。进化时代。日新又新。岂他人独能辟前古所未有。吾国独终於腐败。而不推陈出新。舍旧谋新耶。实在虚怀审慎。人我之见两忘。不昧天良。惟求合道。非然者。日以教育为言。而教育反为其破坏。其陷一己为无性无命之人。不足惜也。其陷天下皆为无性无命之人。贻害伊於胡底。然则当如何而责始尽。必也为上帝立心。为生民造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下原有天地论略人生论略性命谈性命之师已刊入正宗略引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