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元文集


伦礼会启

礼无伦不立。伦无礼不行。一经一纬。一体一用。有经纬而后可以成锦。有体用而后可以成物。人群进化以来。徵诸历史。四千馀年。礼之变态虽多。伦为不磨之典。环球各国。虽政朔不同。风教各殊。而伦礼究为普通要素。此其故何哉。大概伦者。人类自然之发生物。天地生人。不能有男而无女。亦不能生女而不长男。阴阳对待。男女媾精。由是而夫妇之伦以起。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昆弟。天然生化。天然结合。由是而家族以成。时无火食。遑论播种。逐水草而转移。寻天然之果实。甲家遇乙族。或协力以谋生活。或因地利而相聚集。彼此往来。朋友情生。渐演而成部落。由部落而成社会。此部落与彼部落相遇。此社会与彼社会相通。饮食居住。无限冲突。由是而团结御侮。或合力以竞争。政府於焉起点。君臣藉此权舆。斯理也。考诸东西而不谬。质诸古今而无疑。故曰君臣也。父子也。昆弟也。夫妇也。朋友之交也。此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然为人君者。必有人君之礼。为人臣者。必守臣之礼。权限攸分。尊卑有分。方足以见君臣。方足以行政令。君臣如此。他伦可推。大概礼者。事理自然之节文。人有脱帽於我。我亦脱帽於人。人有鞠躬於我。我亦鞠躬於人。起居隐显。随时必需。然必有是事。而后有是礼。如君臣之名定。而后君臣之礼生。父子之实出。而后父子之礼起。故曰礼无伦不立。苟有是伦。而无是礼。则伦亦徒拥虚名。犹大车之无 。小车之无 。其何以行之哉。又如有刑法而无刑事诉讼法。有民法而无民事诉讼法。有总统之命令。而无行政之官厅。有立法之议会。而无司法之机关。将何以适用。将何以执行。故曰伦无礼不行。礼有千古不变之礼。有随时改革之礼。千古不变之礼者何。如君臣之义。父子之亲。昆弟之敬。夫妇之别。朋友之信是也。随时改革之礼者何。如专制之君主。有最高之权力。赫赫威威。神圣不可侵犯。立宪之君主。遵一定之宪法。守一定之权限。共和之君主。蹈一定方式。行一定之职权。时代变迁。性质不同。则礼节亦因之而各异。此随时改革之礼也。尝考运会。自周公以前。道在君相。周公以后。道在师儒。舜使契为司徒。教民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亘古不刊之礼。於是乎定。周公知道之不行也。发为文章。制礼作乐。以传诸后世。随时改革之礼。即此大备。迄孟子以后。大道失传。后之人惟奉文章。以为金科玉律。汉儒经解。究文章之表面。过於核实。宋儒理学。究文章之里面。过於拘虚。然去圣之世未远。犹享其绪馀。今者民国成立。脱专制而进共和。国体政体。根本变动。人皆怀总统思想。各树旗帜。由是而人心不定。而大局不定。士农工商。各停其业。各怀观望。吾恐文明之世不进。退而成剧乱之世也。豆剖瓜分祸随以起。此其故何哉。果其人之程度有不逮欤。一般心理。皆趋重於法律。而不提倡礼教也。中国国体。历为礼教之邦。三代以上之隆。於今莫及。考其时、非无法律也。主道德而从法律。刑以弼教也。礼教防未然。法律治已然。礼教针心意。法律治行为。不防范於未然之先。而从斤斤於已然之后。不金针於萌芽之内。而徒修除于行为之表。非计之得者。况本为礼教之国。而惟示以权利义务之说。犹阿胶鹿茸之病体。而疗以附片乾姜之药材。非不效也。其愈也缓。夫强邻环伺。勃勃耽耽。有不可缓者存。吾国人曷一思之。孟子不云乎。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礼教之实行。其功效有如此者。且礼之一字。狭言之、仪式也。广言之、宪法职权。包含于内。进言之、人群之有五伦。亦人群自然之节文。是伦亦礼也。今吾国人心。醉时风者。倡平等自由之说。及于父子昆弟之间。自由结婚之风潮。日盛一日。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最野蛮。最不自由之批斥。果是耶。果非耶。抑礼制以时因革。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当如何折衷耶。是西学东入。有原动而无反动。吾国士子。亦应研究者。以上数端。皆为世道人心之害。伦礼上莫大之动摇。久无定论。影响靡涯。不知伊於胡底。吾恐今时学者。不求其本。而齐其末。不但学乎其上。不得乎其中。将遭人类澌灭之惨祸也。悲夫。同人等发启伦礼一会。招集天下忧时之士。集思讨论。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旨。然后笃行。各为一家之倡。然后求诸国人。庶乎可补法律之所不逮。保存吾国之特质。亦吾人之天职也。区区之意。识者谅之。

人伦道德研究会启

盖闻无极动生太极。太极动生阴阳。阴阳动分天地。有天地即有人。有人即有治法。人伦道德者。治法之善者也。善法含三。三者何。儒、释、道是也。儒家之分定也。王天下有三重焉。曰行同伦。平天下有絜矩之道。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大学之道。所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明德於天下也。今人所谓大同之世也。明伦而已矣。以儒主人道故也。德者释家之分定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人生万物。人与物一本而来。故物我平等。大本慈悲。大学之道。所谓在亲民。儒则亲亲而仁民。释则亲民而仁物。故民胞物与之量。普渡众生以为怀。今人所谓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者。是其发端也。以释主性道故也。道者、道家之分定也。道生天地人。大学之道。所谓在止於至善。不止於至善则不生。不止於至善则不了。止於至善者。天地人神之所以生。所以了。所以法。其理至微。其事不显。其时已往。其世未来。今之人不得与知与闻。而未有言者也。以道主天道故也。故道为儒释之分归。非儒不足以返道。儒者以伦为上达之梯。入德之门。是以万教虽多。要必以儒为正轨。儒固诸教之纲宗。又可统三教而一之者也。一者何。合道之谓也。且道动为德。德生天地而有人。有人自有三教。三教均所以治人。人必先伦而后道德。此天地之化。所以先大同而后进化。而后归化。道所以后释。释所以后儒。盖非儒不足以大同。非大同不足以进化故也。是故人伦道德者。分而三。合而一。一以贯之也。贯三教而一之。即贯天地人物古今中外而一之者也。一者何、中也。宇宙之有道。中而已矣。道动为德。道之中也。德生天地而生人。德之中也。人由伦以进於道德。人之中也。是故人伦道德者、一也。一者、中也。中者、天下之大本也。立天下之大本者。欲拨乱而反之正。进野蛮於文明。由升平而大同。舍此人伦道德。其何以致哉。诚以人伦道德者。又儒之实功也。人伦者、人为体而伦为用。人以知觉为性。运动为灵。君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功。始於此伦。以三纲为模范。五伦为标准。圣贤下学上达。成真作圣之基。始於此道德者。道为体而德为用。道则语大莫能载。语小莫能破。为天地之主宰。人神之大路。得於心者为德。德本授受一贯之资。允执厥中之所。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而人伦又为后天之用。外王之实。其事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贤者希圣之实功。故孟子云。圣人人伦之至也。道德乃先天之体。内圣之实。其事则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由圣希天之实功。故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诚如神。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然则人伦者。不啻道德之发华。道德者、不啻人伦之根蒂。由人伦以至於道德。归根复命也。由道德以至於人伦。一本万殊也。是故人伦道德者。一而二。二而分。分而化。化而合。合而一。一而神。为上下古今之常理。中外远近之常经。无人可外。亦无人不可企及也。果能尽人伦道德。即升堂入室而至於大成。希贤、希圣而希天也。大同云乎哉。故孔子栖皇车马。孟子传食诸侯。有志而未逮者。无非欲发明人伦道德於天下。俾世界大同。以臻进化而已矣。今者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则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将莫不尊亲圣道也。虽然、道非其时不行。见义不为无勇。因时协中。则必设立中和学堂而后可。欲设立中和学堂。必以大成为正宗。欲以大成为正宗。必先知人伦道德之本末先后而后可。欲知人伦道德之本末先后。非先由伦礼。不足以语道德。元年春。设立伦礼一会矣。伦礼而不言道德。下学而自画也。奚足以语伦礼哉。二年春。由伦礼以穷道德。合曰人伦道德。仍持善与人同之旨。故曰人伦道德研究会。有志者。幸留意焉。

人伦道德研究会求友文

窃维致道惟学。讲学惟友。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是以游历中外。三十有年。设会成都。於兹两载。聚贤集益。诲我良多。而慕道向学之心。犹未慊也。用特重申素志。聊当鹦鸣。凡有教我。祈於星期日午前九钟。至午后一钟。惠临本会。是所至盼。所有求友各条。开列於下。

求知大公无私。以天下为己任。中外为一家。不忍世衰道微。救正人心者。

求知诸事求实。提倡公益。不沽名钓誉。志大言大。有志天下者。

求知勤职业。修心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笃信好学者。

求知君子自强。日新又新。学而时习。徙义崇德辨惑者。

求知以天立心。以礼自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者。

求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为国忘家。杀身成仁。精神不死者。

求知坚恒勤笃。立功於世。立德於人。鞠躬尽瘁。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

求知知道行道。悲天悯人。人不知而不愠。藏器待时。暗然日章者。

求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合天。天随人愿者。

求知优胜劣败。在人事之善与不善。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者。

求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忧道不忧贫者。

求知有一分智识。即有一分福命。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也。大德必受命者。

求知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者。

求知因循误事。见义不为无勇。必知行并用者。

求知不轻举妄动。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求知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因不失其亲。亦可宗者。

求知尊师重道。谨言慎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毋自欺者。

求知静坐孤修。有乱大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者。

求知父母养其身。朋友长其志。顾父母之养。毋友不如己。过则勿惮改者。

求知孝为百行先。淫为万恶首。天地生。父母养。不虚生於世者。

求知以事顺亲。以礼孝亲。几谏引亲於道。扬名天下者。

求知贵至王侯。不免无常。良田万顷。难买光阴。名利转瞬成空者。

求知身是臭皮囊。心有灵魂。虚灵不昧。性与天道。不生不灭者。

求知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热心公益。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者。

求知有得必有失。乐极生悲。苦尽甘来。知足不辱。功成则退者。

求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不义富贵如浮云者。

求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君子之道。素位而行者。

求知中外交通。理应万教共和。同归一道。有教无类者。

求知不为一教之奴隶。须为万教之代表。乃为真教主者。

求知天下之义理无穷。一人之智识有限。满招损。谦受益者。

求知眼空四海。无成见。无人见。无我见。由天性中之公道。品评是非者。

求知不以成败定是非。观时势之如何。与人事之善否者。

求知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今之世。反古之道。必灾及其身者。

求知言语招尤。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智者不失言。亦不失人者。

求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知人。凡事量力而行者。

求知政者正也。君子之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者。

求知大英雄。霸诸侯。平天下。不以兵车者。

求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小康世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大同世者。

求知善人为邦百年。胜残去杀。圣道治国。期月可矣。为政在人者。

求知因材施教。法律施於小人。道德行於君子。用其中於民者。

求知法律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杀一无辜而得天下。皆不为者。

求知听讼犹人。精求法律。必使无讼。齐之以礼者。

求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则国兴。无君臣之义。则国亡者。

求知民为邦本。国以保民。非实行圣道。名实不相符者。

求知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放於利而行多怨者。

求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匹夫亦有责任。有德者治之。有道者教之者。

求知大学之道。中庸之德。万教不出其范围者。

求知空谈道德。不如提倡实业。利国福民。衣食足。礼义兴者。

求知儒门完全学问。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者。

求知中外古今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教育家。诸子百家者。

求知势利不可迷。道德无常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笃行者。

求知凡事信之於理。不信之於痴。本诸身。徵诸人。考诸三王而不谬者。

求知天无二道。事无二理。圣贤无二德。上帝无二心者。

求知鬼神之为德。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十目十手。慎其独者。

求知祷告之真理。在日用伦常。实行道德。否则获罪於天。无所祷者。

求知人有机谋。天有巧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