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元文集


欲消外魔。必先去内魔者。故以诚字为先也。内魔去。必知其为外魔而后去之者。故以几字为用也。故曰君子有慎独之功。何魔之有。慎独者、诚几并用。明照四方也。诚者、内圣也。几者、外王也。诚者、几之体也。几者、诚之用也。体用兼赅。而君子之道行矣。故曰躬行君子。此之谓也。慎独者、君子之所以立命也。受命也。亦即内圣外王。天人合一。先后一贯。允执厥中之功用。有仁者、必有智。有智者、未必有仁。仁而用智。以智惊人。无仁用智。其智拂人。仁者、命根也。可以受天之性。故其智与天齐也。不争而善胜。不学而易能。不思而自得。不辨而自明。

慎独者、克己复礼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不慎独即罔念。罔念则狂矣。慎独即克念。克念则圣矣。果能慎独。则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明照万方。性澈真灵。须臾不离道。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故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即慎独之至也。亦即至诚如神也。

一智而当也。孝在其中。仁在其中。显富尊荣在其中。智而不当也。魔则随之。劣而败之。矧不智乎。儒之分在智。释之分在仁。道之分在勇。惟智也。而仁在焉。勇在焉。惟仁也。而真智用焉。而真勇随焉。惟勇也。而真仁赖焉。真智明焉。君子至德以受命。是故智者。所以平天下之不平。故曰智仁勇。仁者、所以济天地之不足。故曰佛法僧。勇者、所以应天道之常序。故曰精气神。佛者、仁也。法者、勇也。僧者、智也。释则仁勇智。精者勇也。气者智也。神者仁也。道则勇智仁。三教各得其正。分三而合一。分三而后生。合一而后用。故曰大道之行也。三教合源。乃能宏开也。勇者、天道也。故君子自强不息以法天。至诚无息以配天。仁者、性道也。故孔子罕言之也。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智者、人道也。故君子不失人。亦不失言。好问而好察迩言。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也。智仁勇三者。君子之道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天道之自然也。天地闭。贤人隐者。君子之智也。忠信者、下智也。忠恕者、中智也。中和者、上智也。上智之君子。上下凝闭曰下智。下开曰中智。上散曰上智。智谋者、根於下。用於上也。故曰上智之智。性与天道也。智谋踊跃者。天之大道也。君子之法守也。智谋而不踊跃。其智直。智谋而踊跃者。上智也。惟上智乃能求全也。不知智谋。则思之为贵。不知踊跃。则慎之为先。能思则得。能慎则几。思则诚。慎则明。诚与明、则性与天道矣。君子於此。则知慎独。一慎独而命立矣。命立而受命於天。天父在上。天子在下。父子上下其手。而乾坤定位。万物育焉。

下智之智直。中智之智狡。上智之智安。直者、害也。狡者、适也。安者、福也。下智几而不正。中智几而生几。上智其未兆而回几。几者、君子之道也。无君子之德。而有君子之几者。死也。亦足以杀其躯而已矣。用仁则伤心。用勇则伤气。用智则仁勇两裨。而智慧日进。仁者、本也。勇者、护也。智者、用也。用仁不用用。则感天地之障气。用勇不用用。则感天地之杀气。用仁之智其智贞。用勇之智其智坏。必用智而仁勇得体。仁勇合中。乃为得其所用。则言行世为天下法。立德而德立。立功而功成。立言而成经。是故德行君子。非智不行。德者、本也。仁者、难也。行者、智也。智者、君子之所以行道也。仁者、载道也。勇者、行道也。智者、用道也。仁者、为内圣。智者为外王。智者、得也。得天之命。得人之命。得物之命。智得之。仁守之。智者福。仁者寿。用勇者。寡智而鲜仁。用仁者。下智而无勇。用智者。非仁而若仁。不勇而有勇。君子则先立乎其体而后言用。用得其用矣。体者难也。有体而不知用者有矣。故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有智而无德者有矣。故曰智者见之为之智。由智而造体。上等君子之道也。生而知之也。由体而言用。下等君子之道也。困而学之也。有体而有用。中行也。则体得其体矣。有用而造体。其蔽也狂。易而不易矣。易者、一生而成也。一生而不成者难矣。大德者、天地之全材也。从容中道。一而成也。一而不成者。至诚受命也。智谋踊跃。必受命者。有体有用也。有体而言用。曰上智。有智而建体。曰大体。

临事而惧者。君子有戒慎恐惧之心也。好谋而成者。君子有慎独之功也。未能克己复礼。不知戒慎恐惧。贼可作子也。君子慎独於中。兼程并进。则德业日兴。而大有成也。传曰、我战则克。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战则克矣。何有於他。盖君子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用功於慎独。而万几得矣。而精神自能出入於道。神能出入於道。乃见全体。乃能灵。乃能立。乃能统道。乃能用道。入而不出。则受道障。为道所压。为道所迷。出而不入。反道败德。不足与道。君子之所以出者。入之中也。愈出愈中。出入无常。中则庸矣。君子中庸。性道备矣。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出时中。中立不倚。君子之所以正其心也。能正其心。不出之出而中出。故和而不流。群而不党。矜而不争。乐而不忿。磨而不磷。涅而不淄。中天下而立者。君子之所以定天下之民也。中道而立者。君子之所以教天下之民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君子之所以性道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君子之所以修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君子之道。至诚不息也。

问、子常言明明德为大道。何也。

答、明明德即是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明明德於身家。为圣为贤。明明德於天下。即是平天下。问、平天下即大同与。

答、平天下之不平。拨乱反正也。既正矣。而后和之教之。辅之翼之。使天下之人。其生也荣。其死也衰。则世界文明矣。文明进化。而后为大同也。

问、然则世界文明。天下一家耶。

答、曰然。

问、大同世界之民。有何乐耶。

答、相安无事也。

问、何以能相安无事。

答、欲安也。必先和之。欲和也。必先均之。欲均也。必先公之。欲公也。必先平之。故曰平天下为大同世界之着手也。

问、天下何以平耶。

答、胜残去杀。

问、胜残去杀。非为邦百年不能也。答、此善人之道也。孔子不云乎。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问、孔子之道。何以若此其速也。

答、平者、人人之所乐也。残杀人者。人之所恶也。君子以天下人之心为心。以天下人之行为行。以天下人之乐为乐。故归之者。若云从龙。风从虎。水之就下。胜残去杀何难。故有如是之速。

问、闻子之言。非贤者不能也。然则为国之道。在求贤耶。

答、然、但求贤者。德位兼隆者之事也。

问、朝野势殊。何以知其贤而求之与。

答、访之举之。果求贤也。人其舍诸。

问、贤者、怀才抱德。不求闻达於世。求之也难。人其舍诸者。是知其为贤也。知贤必近贤。贤者、亦与人为伍。同流合污耶。

答、贤者、素位而行也。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不过和而不流。群而不党。矜而不争。中立而不倚也。

问、认贤有何方法耶。

答、贤者、公道之代表也。存心公者为士。言公言。行公行者。为善士。又能使人言公言。行公行者。为有道之士。有道之士即贤也。

问、如子之言。贤者诚可尊也。

答、尊小贤。莫若尊大贤。

问、何也。

答、尊小贤。抑亦可以治其国。尊大贤。则可以平天下。

问、孔子云、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国治而后天下平。何云尊小贤抑亦可以治其国耶。

答、先治其国而后平天下者。正本之时也。先平天下而后治其国者。治标之时也。孟子曰、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独乐莫若与众乐。众皆不乐。而己未有能独乐者。天下果不平也。则波翻全局。洪水同灾。有国者安乎。心将不安。遑保其治。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问、先平天下而后治其国者。事有终始也。今之时为然也。敢问何以谓之大贤耶。

答、大贤者。大道之代表也。以天下为一家。以万国为一人。能道天下以德。使天下之人皆据於德。能齐天下以礼。使天下之人皆循於礼。据德循礼者。明明德之渐也。

问、由是言之。明明德真大道也。

答、大道不可须臾离也。

问、大道何以不可须臾离也。

答、按大道不可须臾离。其说甚繁。其义至真。兹谨分述如下。

大道不可须臾离

(一)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何况大道。盖道者宇宙之充也。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两仪之谓也。两仪判太极。太极生于无极。无极者。玄穷不可言。空空不可测度也。故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无以名之。强名之曰道。

(二)无极动曰太初。太初动曰太微。太微动曰太一。太一动曰太空。太空动曰太极。太极生 阴阳。阴阳分天地。天地生人物。人物在其中。道察天地中。天地列乎外。道包天地外。 天者道之体也。地者道之复也。人者道之用也。大道在人。人生天地。故君子之道费而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故曰大道不可须臾离。大道者。分而三。曰天道。曰性道。曰人道。合而一。曰大道。孔子者、道之大成也。万教中之至圣。吾儒之师也。

(三)颜子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礼勿动。克己复礼。三月不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拳拳服膺。如有所立卓尔。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愿学孔子也。颜子者、好学孔子也。由是观之。孔子之道。不仅伦常而已也。子贡曰、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得其门者或寡矣。

(四)天道者、道家之分定也。性道者、释家之分定也。人道者、儒家之分定也。人道本乎性。中庸曰、率性之谓道。性道本乎天。性命之原出於天。天道包人性两道。故道德一经。简及天下国家。而不纯於治术。死生善恶。而不纯於因果。

(五)性道通阴阳。阴阳有生死。故以三生立说。因果觉仁。性道澈天道。胞人物。故曰南无阿弥陀佛。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其为用也。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佛法僧三宝。即是诸佛菩萨。救苦救难观世音。故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普渡众生。

(六)人道者。本於修身。终於大同。大学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运曰、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是故春秋绝笔获麟。太平为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於天下。天下一家。儒之分也。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人人有士君子之行。斯已而已矣。

 

(七)儒者三教之终。万教之始。故下学上达。知我其天。人道无亏。入德之门。斯文在兹。万道并行。发於一本。终於一贯。一贯者、事有终始。故三教同源。各得其正。而儒氏独完其分量。故曰大成。是谓至圣。

(八)至圣者、万教之主。天地之一。大道之统。血气之尊。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师者、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代天宣化。吐词皆道华。替天行道。动作皆人则。推诸东海而准。推诸西海而准。推诸南海而准。推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故曰先师。孔子曰、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予欲无言。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孔子之所以为师也。故曰配天。

(九)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释者曰、孔之为言大也。杨子曰、孔道夷如。我非古之善为士者。索隐钩深。深不可识。故强之为容。吾何以容之。曰在师。以之诚意则慎独。以之正心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之修身。则视听言动皆以礼。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以之齐家。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夫妇妇。以之治国。则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以之惠民。则惠而不费。以之佚民。则劳而不怨。以之取民。则欲而不贪。以之临民。则威而不猛。以之杀民。则死而不怨杀者。以之听讼。则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以之平天下。则修身以为本。本立而道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十)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从心所欲不逾矩。君子而时中也。是故以之祭祀。则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以之祭先。则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以之言视。则视思明。言听、则听思聪。言色、则色思温。言貌、则貌思恭。言则思忠。事则思敬。疑则思问。忿则思难。见得思义。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无所处而不当。

(十一)是故以之言问。不耻下问。入太庙每事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以之言思。思不出其位。思而学。学而思。思之弗得弗措也。以之言辨。辨以解惑。舍己从人。辨之弗明弗措也。以之言行。则慎其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笃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故行而世为天下法。

(十二)以之处患难。则行乎患难。杀身可以成仁。则见危授命。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则微服过宋。以之处贫贱。则行乎贫贱。贫而无谄。固穷而乐。以之处富贵。则行乎富贵。富而无骄。远不仁而好礼。以之夷狄。则行乎夷狄。言忠信。行笃敬。居之而无陋。孔子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