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苍水诗文集

  公有「得故人书至自台湾」诗。是年,延平入台湾(张美翊曰:当在辛丑十二月)。国朝适有迁徙之令,相国使罗参军纶贻书,以『台湾远在海外,得之不足为重;而以内地兵远出,是无经略中原之志。况红夷欲乞师,万一内外夹攻,思明寸土亦未可保』。又以『沿海居民惮于迁徙,东逃西窜,鲜从命者。若乘其机而图之,此良会也』。然延平以长江之败丧气,自度无若国朝何,以得台湾为休息之计;故不听相国之言。是时,卢司马若腾、王司马忠孝、徐中丞孚远、沈中丞佺期皆在延平军中,相国望其激发延平,使之回军西指;故有『只恐幼安肥遯老,藜床皁帽亦徒然。寄语避秦岛上客,衣冠黄绮总堪疑』之句。
  公有「北回示将吏」诗。按辛丑冬,阁部有复曹监军书曰:『弟栖迟沙关几三月矣。金尽粟空,谁能为景升、仲谋者?只得仍图北返。两番鼓棹,又以石尤留滞;今春风至矣,决计回浙,亦旦晚间事』。是阁部之北回,在是年春也。书中又曰:『沿海迁徙居民,百万生灵尽入汤火,汹汹思动;惜无劲旅为之号召,以致颠连莫告。我辈坐视其荼毒而不能救,真媿杀也』!时阁部欲止延平台湾军,专略海上,而延平不能用;是以有「同仇计左」之语。
  公有「瓯行志慨」诗。温州自戊戌为延平所克,次年江师败归,守温州将刘猷与官军战,败绩,死之。是后已归国朝。今阁部诗有曰:『岂知魏胜垒,已化李陵城』;又曰:『行矣河梁别,翻为送陇西』。似前此为海军所有;而是时有以温州降者。是诗(?)为延平世子而作。岛事自延平没后,世子无意西出,亲族、兵将大都望风投款以取封爵。于是朝议锐意南征,合红毛夷夹攻,郑人退守铜山。官军入岛,堕中左、金门两郭,收其妇女、宝货而北,两岛之民烂焉。世子入台郡,分诸将地,颇有菟裘之志;度曲征歌,偷安岁月。军不满千、船不满百,兵甲戈矛一切顿阙。相国两诗,深有慨乎言之矣!
  康熙二年(癸卯),公四十四岁。
  公在东瓯。前年,有台州镇将张承恩者潜谋通海,公以书招之;至是,将窥浙东,不克。
  是年,招抚王、总督赵皆以书招阁部。阁部答招抚书曰:『执事既衔命而来,以保境息民为念;莫如尽复海滨之民,即以海滨之赋畀我海滨之师。在执事既能捐弃地以收人心,在海上何难息蛮争以待天命。使残黎朝归故里,则不佞夕挂高帆矣』。其答总督书曰:『不佞功名富贵既等之浮云,成败利钝亦委之天命。宁为文文山,决不为许平仲;若为刘处士,何不为陆丞相』!国朝知不可屈,遂收帛书。
  康熙三年(甲辰),公四十五岁。
  公在舟山,监国卒于海上(张美翊案曰:据「神道碑铭」:监国卒于壬寅十一月;「赵谱」:卒于壬寅九月。此作甲辰,非是。癸卯,公有「祭监国表文」,则非卒于甲辰明甚)。
  六月,公遂散军。七月,降校欲致公以为功,从逻者暗中执公,并及罗子木、杨冠玉、舟子三人。公至宁波,方巾葛衣,轿而入;观者如堵墙。至省,供帐如上宾。每日求书堆积,亦称情落笔。九月七日,公赋绝命词云:『我年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遂遇害;子木、冠玉、舟子三人从死。子万祺,先公三日戮于镇江。夫人董氏,先时被系狱中,削发为尼,以例当徙燕;因尼得免。今以再从子鸿福为后。武林张文嘉、甬东万斯大与僧超直,葬公于杭州西湖南屏之阴。
  公有「入山」诗。是时海上诸军,零落散亡殆尽;郑氏既入东宁,只存阁部一旅。然阁部以监国尚存,誓死不替。是年监国薨于东宁,阁部哭曰:『已矣!吾其谁与事者』?遂以六月散军入山。世皆言阁部以援绝势穷,不复自持;而不知使监国一日不亡,则阁部一日不能罢。监国以是年亡,阁部之命随之,可谓「君亡与亡」者也。读阁部之诗者,尚其知阁部之心焉。监国之死,诸书失记。以阁部之祭表定之,有云「十九年之旄节」;则甲辰矣。近有造为诬史谓郑延平弑王于甲午;是因延平不肯臣王而构之者。壬寅,滇中蒙尘,阁部三疏请王即真;今具在可考也。漫无证据,信手捏造,翻天覆地,谁其是之!
  公有「怀王媿两少司马、徐闇公、沈复斋中丞」诗。按王侍郎忠孝,字媿两,沈都御史佺期,字复斋:皆以从亡入东宁,与卢尚书若腾、辜都御史朝荐、郭侍郎贞一、徐都御史孚远、纪仪部许国为郑氏国老;凡有大事,待访而行。当时谓之七公。其后并卒于岛。
  公有「过故里」诗。阁部被执入鄞,至张提督署,徘徊四顾;叹曰:『此沈相公第也!二十年前,曾会文于此;今其子孙何在』!提督开中门延入,请阁部东向坐;曰:『迟先生已久,今得一见』。对曰:『国亡不能存、父死不得葬,今日之事,但期速死』!提督更有所问,阁部不答。时提督僦民舍为阁部寓,列卒守之。有一千夫长者,有心人也;夜半,隔窗唱「牧羊记」传奇苏武骂李陵词,音调凄凉。阁部击节赏之,呼与共坐,倚歌而和;和巳,泪数行下。提督闻之,乃令诸将选优人奏乐以娱阁部。至省,赵总督廷臣不见,传令狱中盛设帐具,吏卒无得失礼。司道、府县以总督命,相继来慰谕。阁部坐胡床,但拱手,不起。旧时部曲多为幕府僚属,总督谓曰:『此尔辈故主也,何妨一见』。于是庭谒者踵至。省中士民,各赂守者入见。
  ○年谱(二)会稽赵之谦撝叔纂
  「鄞张忠烈公年谱」,题全先生祖望辑。其书出自郑氏,郑氏言得之姚江黄氏。董君孟如修「鄞志」时,尝据以校正;之谦乞孟如假写以归。今反覆读之,有大疑焉。全先生所著书,其弟子董秉纯称三十余种;「年谱」有作,则见于张尚书集序。然『鲒埼亭集』与「外编」所存文字,于忠烈毕生志节、行谊,求之惟恐不尽。忠烈之女,为全先生诸母行;先生年十八时,已从之问遗事。补黄、杨二征士「志记」阙失,纠吴星叟「啸台集」谬误,一见之「神道碑铭」、再见之「与万九沙、赵谷林书」:盖至审且慎矣。「年谱」晚出,一人之书复相违异若此!或谓昔信以是、今知其非;先生之学择精而语详,亦必识所据依、明失得之故矣。有绝异者,忠烈赐谥在乾隆四十一年,距先生之死已二十年(全先生以乾隆二十年七月二日卒);今既特书首简,犹可曰点窜者过也。「北征录」、「奇零草」、「冰槎集」,忠烈所自作也;而颠倒其岁月、迻易其事实,何为者也?郑氏又称附录「诗话」,谛审之,不类也。文字孱且拙,不类也抑浅夫。因先生原稿久佚,钞撮成之托名焉;虞后儒之滋议也,不辨可也,诬之不可也。之谦年十三,闻从祖占旟先生谈忠烈悬嶴被执时事,忽改容而前;从祖尝哂之。越六年,于沈氏书摊得「奇零草」残写本七叶,虽断阙不可读,绎之略存颠末。辛酉寇难,复失之。自乾隆中东南收缴禁书,遗黎私记,穷里复壁罔敢伏匿。抽毁既定,残賸百一,今亦半归灭没。幸故乡耆宿犹及此者,每酒酣耳热,间述旧闻,以息谐谑。三十年前口耳之师,默记四五;虽老而健忘,尚能说约略也。忠烈之自序「奇零草」也,曰:『思借声诗,以代年谱』;窃仰斯旨,闻疑载疑,愿有述焉。证诸本集,期可征信;旁及异闻,有资考索。仍其是者、去其诬罔,别为「年谱」一通,以竟全先生之志,亦慰忠烈于九京也。
  明万历四十八年(庚申),一岁(是年九月,光宗改元泰昌)。
  公讳煌言,字玄箸,号苍水;浙江宁波府鄞县西北厢人(全祖望撰「神道碑铭」)。姓张氏,宋文节公知白之后(全祖望「甬上族望表」)。元时,避兵入高丽(「全谱」:『文节之后,自沧州徙平江,又自平江徙鄞。居鄞九世,避元乱,泛海至高丽』),以家世仕宋。明初,始归,称高丽张氏(无名氏撰「传」);今称「雍睦堂」张氏(「传」:『高祖伯祥起家孝廉,为令』。「族望表」:『知靖安县;伯祥即筑「雍睦堂」以居兄弟者』)。曾祖尹忠,祖应斗,父圭章(黄宗羲「思旧录」:『圭章字两如,甲子举人。尝教授余家』。「谱」:『圭章官刑部郎』。按公祭四叔父文曰:『叔父雁行有四,吾父居长,止生侄一人;二叔蚤亡,无嗣;三叔以寿终,生从兄弟三人,长嘉言、次昌言,又次德言;叔父无所出,昌言遂为承祧。今叔父既逝,侄与嘉言俱在军次,德言尚徲弱,恐不任箕裘;则高、曾之不祀忽诸,是侄未能报国、先已亡家矣』。公之家世略具于此。祭文又称:『吾姊与吾姊丈暨一、二故交亦在不免』;则公尚有姊。公「奇零草」有「显甥奔至」一诗,系年壬演;诗云:『初闻购孺子,何幸脱芦中。执手哀吾姊,囊头并若翁。死生尽一别,忠孝已双穷;凄绝青山外,鹃啼血倍红』。是公姊子,惟不知其姓名;公殉节后,购公首者朱相玉,全氏书「公甥」,或为一人。又全氏「张督师画像记」:『公从弟从军海上,入山以后,不知所终。闻有冒其名至钱塘者,为诸遗民所诘而去』。据公甲辰「忆从弟嘉言」诗:『秋声萧瑟到空山,怅望惊鸿去不还;离别紫荆生死际,平安黄犬有无间』。疑相失,在入山以前。「鄞志」据国史馆「吴万福传」,以总镇林国梁谋内附,煌言围之;国梁炮碎其船,斩煌言弟嘉言。诗意似未审存亡。当时海岛隔绝,故不知确耗也,则事在癸卯)。母赵氏;中年艰于子,祷汉寿亭侯祠,以六月初九日生公(「神道碑铭」。「谱」作十九日。又注:『有作四日者,讹』)。父生时梦五色云见;故小字云(「传」)。
  天启元年(辛酉),二岁。
  天启二年(壬戌),三岁。
  天启三年(癸亥),四岁。
  天启四年(甲子),五岁。
  天启五年(乙丑),六岁。
  始就塾(「传」:『幼善病,辄濒死。六岁就塾;书上口,即成诵』)。
  天启六年(丙寅),七岁。
  天启七年(丁卯),八岁。
  崇祯元年(戊辰),九岁。
  能诗(「奇零草自序」:『余自舞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每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
  崇祯二年(己巳),十岁。
  崇祯三年(庚午),十一岁。
  崇祯四年(辛未),十二岁。
  母赵氏卒(「传」:『十二丧母。父判河东、署解州篆,为壮缪故里。煌言谒祠下,撰文祭告,以忠义自矢』)。
  崇祯五年(壬申),十三岁。
  崇祯六年(癸酉),十四岁。
  崇祯七年(甲戌),十五岁。
  崇祯八年(乙亥),十六岁。
  补邑弟子员(「传」)。思陵以天下多故,令诸生于试「经义」后,试射;莫能中,公执弓抽矢三发三中(「神道碑铭」)。
  崇祯九年(丙子),十七岁。
  崇祯十年(丁丑),十八岁。
  崇祯十一年(戊寅),十九岁。
  崇祯十二年(己卯),二十岁。
  崇祯十三年(庚辰),二十一岁。
  喜呼卢,无以偿博进,则私斥卖其生产,父怒。全美樟售己田为清其逋,劝以折节读书(「神道碑铭」。「谱」:『少好黄白之学,绝粒运气,困殆几毙。已而游于椎埋、拳勇之徒,扛鼎、击剑,日夜不息。忽又纵博,无以偿所负,则私斥卖其生产』。全祖望「穆翁先生墓志」:『张督师苍水为诸生,放诞不羁;呼卢狂聚,穷昼极暮。自其父兄以至师友,皆拒之。先生一见曰:「斯异人也」!尽卖负郭田三百金,为偿其负;而劝其折节改行』。穆翁讳美樟,字木干;其仲子,公婿也。避地居台州黄岩县。按公「述怀」诗「其二」有云:『弱龄尚遐异,辟榖慕青鸾;骨肉相惊涕,时复劝加餐。因缘误烟火,尘鞅日以攒;上书献天子,索米走长安』。黄白之学,当指此。又全氏「张督师画像记」乃述其族母张之言,称『予年十八,张年八十』。时为康熙六十一年,则公女当生于明崇祯十六年)。
  崇祯十四年(辛巳),二十二岁。
  崇祯十五年(壬午),二十三岁。
  举于乡(按是科主司,为翰林院编修吴国华,字蔡庵,南直隶宜兴人;吏科给事中范淑泰,字通施,山东滋阳人。房考,知诸暨县钱世贵,字圣沾,南直隶青浦人;崇祯庚辰进士)。
  崇祯十六年(癸未),二十四岁。
  国朝顺治元年(甲申),二十五岁(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流贼李自成陷京师,怀宗殉社稷。五月一日,南都诸臣史可法等奉福王监国,明年改元弘光)。
  大清定鼎京师。
  顺治二年(乙酉),二十六岁。
  王师下江南(李介「天香阁随笔」:『许定国杀高杰,杰妻邢请于史阁部,必报仇。定国惧,纳款请兵,己为乡道。时摄政王初定北都,得定国,乃决策南下。豫王以轻兵迳行千里,直抵扬州』。许重熙「甲乙汇略」:『五月丙申,开洪武门;大僚统百官献册,行四拜礼,请豫王进城。乙巳,刘良佐奉豫王令,追至坂子矶;黄得功中弩,自刎死。良佐入其营,挟福王回南京』),浙西郡县咸望风下。闰六月十有三日,浙东士民竞起;无所期会,城守以外,穷乡僻澨各自为屯(左尹「鲁春秋」)。鄞士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火鼎〉、毛聚奎与刑部郎钱肃乐会乡老合兵,沈宸荃、冯元飀亦起慈谿。十八日,奉笺迎鲁王监国(全祖望撰「钱忠介公神道第二碑铭」)。公先至,肃乐即遣公迎于天台,监国授公行人。至会稽,赐进士,加翰林院编修,兼官如故;入典制诰,出筹军旅(「神道碑铭」。「谱」云:『诏以翰林院检讨,掌制诰;兼行人司事』。「传」云:『授检讨,知制诰』。按「鲁春秋」记同时并起者,会稽郑遵谦、王绍美、王亹、周晋、王襄、郑之瀚、张玉铉,余姚熊汝霖、孙嘉绩、县吏王翊,仁和陈万良、马云龙、道士范大伦,富阳陆方侯,于潜俞文渊,海宁朱大刚、左尹、周宗彝及弟启琦、沈陵、俞元良及兄元礼,金华张国维、朱大典,东阳陈仓,嘉兴徐石麒、王焜、张翊,嘉善钱栴,海盐王云衢及弟云龙、韩万象,平湖屠象美、陆清泉、倪长吁、马鸣雷、朱大定、汤云章,崇德吕宣忠,长兴金镒,归安韩茂贻、王光祉,德清蔡孺法、蔡子标,永嘉张实孚,临海陈函辉、柯夏卿、翁明英;其江南、江西响附者,不胜书。诸人或绝脰捐躯,或遯荒以死;事蹟久湮,今且无能举姓氏矣)。闽中诏使至,议开读,不合;公请充报使入闽,从之(「神道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