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松堂全集

老迈何堪肺病攻,九重如日鉴臣衷。承将天语归元气,赐得神苗出大东。五色云生黄袱裹,
一团春在锦囊中。隆恩千载真难报,慎保余年附亮工。
二月朔日病中示诚儿时在蔚葬亡媳七首
干清门下肃天威,顷刻昏迷万事非。岂忍哀鸣辞圣主,病臣只合乞骸归。余请告疏.上四日。

伤心西去泪如何,汝到关门我病疴。甚矣吾衰身未死,此番省汝泪多多。

访得长安三四医,都来诊视有同辞。劳劳费尽心中血,参术归苓次第施。

曾买新坟地几弓,好将结穴同庄翁。王盖臣也。双肩一担何时放,放下肩来到此中。

营葬兼因省墓来,松揪几树拂云栽。吾家真舆无家等,惟有祠堂盥手开。

报国无能敢间家,萧萧两鬓客京华。亲知也有头先白,似我衰年病复加。

太仓老米白蔬盘,两碗能消一日餐。计汝蚤归应慰我,晨昏待汝问平安。
送崔玉培宫詹归里
归路轻摇一棹春,行年五十作闲身。晨昏问罢高堂上,依旧摊书闭户人。
寿孔母陶太夫人
千秋慈孝圣人家,嗣续开宫女德遐。公辅称觞师内则,不知今日有繁华。
书谢氏表烈集后康熙十五年,耿逆叛,劭武兵变。生员谢光惠、母蒋氏,妻杨氏同赴池水死。
一女事一夫,万国戴一主。大义不能忘,乱贼安敢侮。谢家姑与媳,指水矢千古。我欲渡樵
川,池边为撮土。拜此巾帼人,羞与偷生伍。
挽于北溟总制二首
简命深叨圣主知,臣心精白总无私。清风亮节高千古,吏治民生济一时。寝食能忘宸翰重,
死生难报赐金慈。岩疆赖有斯人在,何事惊传箕尾骑。

生与同庚性不殊,居然三晋两迂儒。怜君盘错身应瘁,顾我膏盲病未苏。南望江河谁复挽,
北瞻云日总难呼。当年荐草曾闻否,历尽平生一语无。
八月十七日启事干清门重蒙天语垂问病状纪恩用壬子闰七月初七日引见原韵。
力疾趋朝傍玉阍,诸曹启事正临轩。瞻依共识天颜喜,驾方避暑回鉴。慰问亲承圣语温。
桥外穿云衣带润,楼头望日面迎暾。晨起大雨,寻复晴。心肝如旧身空老,已愧今生报主恩,是
日草疏,再请告辞
送冯楚瞻医者归里寿母
慈怀蔼蔼梦依依,喜见儿郎拜职归。此日孀帏歌大寿,济人千万报春晖。
送汤荆岘学士巡抚下江
秀才任天下,仁者体茁物。物逸而我劳,分内不遑恤。昔日侍讲筵,天子重经术。今日
守封疆,帝心特简出。江南风甚嚣,江南民甚绌。维风道先倡,爱民蠹先黜。吾性秉真刚,无欲
谁能屈。但得百姓欢,安问权要佛。余也愧衰残,十弊口难述。临岐赠一言,怀抱慎忧郁。
九月二十二日陛辞蒙谕入朝三次是日赐大内汤饭
召起登朝后,鸩班十二年。每思心向日,难报德如天。请急丝纶渥,濒行雨露偏。尚方
傅赐食品.敢拟大烹贤。
二十四日再入陛辞蒙赐茶
知遇三生幸,年华二竖侵。频来瞻殿陛,归去卧山林。乘传恩光异,临轩存问深。天浆斟玉
盌,滴滴入臣心。
二十六日三入陛辞蒙赐御笔特书寒松堂扁额圣制古北口诗复召入内殿垂问病状
赐坐赐茶
恋恋瞻依切,殷殷锡赍重。天章题右塞,御墨洒寒松。捧出羣工羡,悬来不世逄。宸颜虽日
远,伏腊对山龙。
十月二日出都承诸公郊饯
去国心难恝,徘徊马首迟。真逢宵旰主,况际太平时。老病人应鉴,行藏世不疑。二疏千载
盛。薄劣又重追。
十日过东庄晤妻兄李恒岳先生
已入壶川地,先过长者门。扶人应再拜,爱我总忘言。艳门肌如旧,山青山德自存。草堂容
二老,相
二十四日再入陛辞蒙赐茶
知遇三生幸,年华二竖侵。频来瞻殿陛,归去卧山林。乘传恩光异,临轩存间深。天浆斟玉
盌,滴滴入臣心。
二十六日三入陛辞蒙赐御笔特书寒松堂扁额圣制古北口诗复召入内殿垂问病状
赐坐赐茶
恋恋瞻依切,殷殷锡赍重。天章题右塞,御墨洒寒松。捧出羣工羡,悬来不世逄。宸颜虽日
远,伏腊对山龙。
十月二日出都承诸公郊饯
去国心难恝,徘徊马首迟。真逢宵旰主,况际太平时。老病天应鉴,行藏世不疑。二疏千载
盛,薄劣又重追。
十日过东庄晤妻兄李恒岳先生
已入壶川地,先过长者门。抉人应再拜,爱我总忘言。须白颜如旧,山青德自存。草堂容二
老,相
对说皇恩。
十二日抵蔚是日,微雪忽晴.
此是吾家矣,儿孙报我回。堂边红日照.谷口白云开。老辈亲朋少,余生药石培。漫言身勇
退,原白愧驽骀。
十七日恭悬御笔
里巷都瞻仰,欢然起颂声。从知天子圣,益觉老臣荣。宝篆垂家范,山堂受令名。史官曾载
笔,一日记平生。起居注详纪巅末
二十日焚黄祭告先祠
历官三十载,纶命已重申。祖德原无愧,君恩又一新。荐扬劳宰执,义气感高亲。今日依先
垄,纔完魏氏人。
寒松堂全集卷之八
序记传

观心约序
蔚萝之在三晋,固裒然所称文献薮也。尝考郡志所载,前代文章气节之彦,笔不胜书。
有明三百年来,学同经济亦复辈出不乏。其在嘉隆之间者,如尹朔野先生、邹渐斋尢生、郝温泉
先生,鼎足而立,彪炳一时,尤今日之典型也。尹少负伟畧,柄凿于世,所著两镇三关志、乡约、
塞语诸书,以学问而兼经济传矣。郝为名侍御,出秉节銊,人参枢幄,鞠躬尽瘁,生气如新,以
经济而成学问,亦传矣。独渐斋先生者,致知格物,不事雕虫,着书名山.罔谐里耳。海内又安
知有渐斋先生其人哉。
岁甲午秋,余待罪闲署,补过抄书,友人武承之手一帙示余,曰:「此吾蔚邹先生所著之
书也,垂百
余年未散佚,公盍梓而传之。」余捧读未竞,喜跃欲狂。窃见诸篇中,究天道之奥窔。窥地理
之精微,十
人事之观察,而配合辨谴玄邈,义理悠长。有斡旋两仪,鼓舞万象之意,较尹、郝两公别是
一种学问,亦
别是一种经济。嗟乎,龟龙之宁难觏,鼎彝之光易藏。无怪乎秘之久而不轻泄也。
忆余甫垂髫,受先大人庭训,谓先生大父乡贤公积书万卷,后梦尼山许一弟子读之。今
先生之言,闻未闻,而见未见,殆非人力哉。然而先生自此传矣。以三君子鼎立之学,而萃于一
方,以百余年未见之书,而获于一日。文献水坠.津梁尚存。余遂致书秋水冯公,亟付剞劂,将
告海内以致知格物之学矣。先生名森,号渐斋,中嘉靖辛卯科乡试,未仕,卒。书名观心约。
潜室剳记序
某往在都下,闻祁州有刁蒙吉先生者,学道人也,中心向往久之,盖闻自退谷儿生云。
迩来侍母家居,去退谷口远,狮十时时效退咱书,终以未得先生书为憾。然皋比春风,近在五百
里之内,走尺素奉教先生。先生欿然若不自足,问某者至再,因得先生文集若干卷,继得语录若
干篇。
某卒业,作而言曰:「先生固卓然有道儒者也。隐居潜室中,静坐读书,反己格物.直认
天性本体,匪一朝一夕之故。每拈一义,出一语,本之乎四子、五经之宗旨,折衷乎濂洛、关闽
之微言,断之以躬行心得之实理。纯而确,简而易,且大而备。俾圣人之道,如日丽天,学者之
心,如汤泼雪。一切虚无顿悟茫荡支离之谈,不辨而自明,不辟而自止,此先生之学所以正也。
道之不明一吾无虑焉。先生服膺梁溪高忠宪公,渊源有自,典型尚存,不欲明立宗门,而其深造
自得顾如此,世间有此真师友,大为鲁邹生色。某幸与先生异地同堂.千秋一日,未尝不为吾道
志喜,又未尝不饮食梦寐于先生,一如先生之服膺
梁溪也。第某不敏,读先生书,不能窥先生堂奥,曷能赞一词。窃闻孔子云。【先行其言,而
后从之。』先生之为此书也,岂偶然也哉。行将羽翼圣经,扶持教化,跻一世于圣贤之域而无难,
海内必有传之者。维时祁侯熊公剞劂行世,某不揣笺陋,自叙其仰止忻幸之私,附于简末,以报
退谷先生,非敢叙先生
中明子集序
布衣而以理学着称者,代不数人。然求其躬行实践,卓乎立必为圣人之志,存万物一体
之心,夫亦何代无人哉。忆昔年辑儒言录一书,自元、明诸家,搜罗日久,知人论世之下,见有
度越流俗,隐居韦素,切实为己,不求人知,往往淹没而不彰。又有砥砺名行,倡明圣学,大义
微言,道愚解惑,一时信从而赍志以没者,凡此皆道之所寄也。虽拙集未竣,购求尚殷,其于
布衣,尤三致意焉。今读宛陵施先生书,窃欢余之耳目不广,则愧甚矣。
夫先生之生,适姚江之学方盛,尔时师友授受,各有渊源,先生宗法孔孟,并及濂洛、
关闽诸儒,毅然以斯道为己任。故江南十四郡笃志之士,从游甚众,其性善、无恶诸篇,与门弟
子谆谆讲说者.皆切近而笃实,不为过高之论。先生且曰:「易传同人之彖,曰:『通天下之志。』
人志之不通,而我见之是持.吾未见必为之在圣人矣。」又曰,为宇宙完人,无恒者非人。完则至
大也,恒则至久也。既大且久,恐践之难也。夫人者何,仁是也。能为仁焉,则人也,则完也?
恒也。不能当仁焉,则禽兽也,则弗完也,弗
恒也。」又曰:「随时随处,把人都做我头目手足,看他迷惑颠倒处,尽如孺广入井时,怵惕
恻隐,满腔中都是诱掖奖劝意思。」又曰:吾辈无千驷弗顾襟期,不能为尧舜君民事业。」
嗟乎,先生之着书立说.何其脚踏实地,足令天下后世之人,闻风兴起如此乎。及按其
行谊,乃一一与所言合。禅学当辟也,则痛绝之。佣夫可教也,则引掖之,比玉成之。师事陈九
龙先生十三午。先生病,九龙先生作祈命辞.谓先生为继往开来道种,特以余年赎先生之命.抑
何诚也。斥所应得绝产,为双溪义田:至今宗族小婚嫁死丧,惟先生是赖焉。先生之躬行实践概
如此.虽当日游于焦文端、邹忠介之门,人守金公敦请讲学,以天下士相待。惜荐举不果,微辟
阙焉,犹未大行其道,而东南之学者,尚翕然宗仰之,正不敢以一日之遇合论先生也。所惜者,
天未假年耳。先生没后,文孙愚山以文章经术,为世闻人。余闻共督学山左时,衡文较士,(一);
公而且明.庶几竟先生未竟之志。其事叔父与事父同,孝行纯笃,尤至性人也。因愚山向舆余同
仕京师,道谊投合,介余西席张君一衡缄书寄余,属为先生集序。余自愧学道数十年,老而无闻,
行将私淑先生之绪余,奉为晚岁之模楷。所谓老成
虽远,典型尚存,岂非厚幸哉。愚山家学有自,克继前徽,愿舆共勉之矣。
知非录序
知与行,是一乎,是二乎,窃尝疑焉。自姚江倡为致良知之说,其于大学之致知格物,
犹未大失也.惟当日及门之士,顿悟者多,谬谓朱手卽物穷理,为支离之学,而以沿门持钵鄙之,
俾一部大学,几堕
禅窟小.余每阅至此,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应州左翼宸先生着知非録一帙,寄余商订,三百里之遥,如同堂焉。既卒业,知为先生
笃行之事.欿然若不自足者,笔之于书,一以自勉,一以勉人也。余维大学所谓格物,只在天理
人欲处格之,卽物穷理,正孔门真派。今观此录,自立身行己,以至诗人接物之间,步步踏实,
务去人欲合天理而止。知病卽药,知非卽是,此卽先生耄年好学实录也,四十九年云乎哉。昔陈
布衣云:「真能知之,则行在其中矣。」余反一语曰:「真能行之,则知在其中矣。」因附先生道谊
之末,不敢以过誉闻,愿与先生共勉之。
蔚州志后序
夫郡邑之有志,犹天下之有史也,(二)上之备昭代之輶车,以是非佐褒贬,下之备贤人
君子,征文而考献,修教而齐政;所裨王化良非浅鲜。共大者揆于时,责于守牧为尤重云.易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制作之期,固不可违者。王益州襄之为刺史.当
时诸文学,撰中和乐职颂,于今汉纪为烈,纂修一事,非其人讵易易也乎。
蔚之有志,创于渤海刘公生和,重修于三原来公临,
庶几彬郁可观二叩时移势殊,未免阙畧之感。值今鼎运一新,文明哇启。天子命廷臣修赋役
全书、孝经衍义、会典、品级考诸书。史局方兴,则下而推之郡邑志,不应散佚久矣。
州守李英正其人也,刺蔚三年,善政未易更仆数,若其表表在入口碑者:「念兹地凋纔困
苦之情状,与民休息,未尝顷刻去怀,夫岂寻常簿书也哉。考绩伊迩,慨然以郡志为己任,谓志
系司牧者职守。诸
凡政令之因革,风气之淳漓,食货主登耗,人文之消长,核名实,絮古今,惟掌故是藉,奈
何以凋残缓之。爰取旧志三卷,招集儒生,详加孜订,提纲挈领,规以人体大约。遵王制,不涉
贱专;重人事,不诿气数.敬百姓,不幻仙佛;稽实行,不尚虚文。删其繁,辑其要,用以成一
代之实录者。」厂有苦心焉。呜呼,天时启而文明畅,观人成化,纂述原非偶然。且分列十二纲,
以统六十余目,织悉惧备,足以补前志之所未逮,异日輶车之采,将在斯平.将在斯乎。尝读两
汉循吏传,见孟坚所取.独重经术,曰「以文章饰吏
治」,洵哉。志之有俾于蔚,千年不刊之文献也。虽然,某蔚人也,敢言蔚事。蔚居神京肩背,
介在两镇三关之间,视他郡邑尤为要地。若以旧志志蔚,亦犹是蔚也。乃比年以来,岁谷不登,
闾阎箫素,终岁所入,不足以供赋税之半,粥妻千而弃井庐者,往往见之,识者有长虑焉。此一
编也,今昔惜状,列在目前,犹望后之贤君子,掩卷兴怀,得以终始休息之一局。此则作者之意
也。
夫会今岁秋八月,余奉俞旨侍养。菽水之暇,幸覩成书,顾以适际其时,且谓旧史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