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四忆堂诗集校笺
四忆堂诗集校笺
“三农”,指所有农家,齐心合力。《周礼天官大宰》:“一曰三农,生九谷。”郑司农(众)云:“三农,平地、山、泽(之农)也。”郑玄:“三农,原、及平地也。”“四载”,《书经益稷》:“予乘四载。”伪《孔传》:“所载者四,谓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言禹治水患时乘此四种交通工具。以上二句是说,希望各地农民,使用各种工具,一齐动手治服洪水。
“麟阁”,即麒麟阁,汉宣帝曾图画功臣于其上。《文选》卷二十一虞子
阳《咏霍将军北伐》诗:“当令麟阁上,千载有雄名。”“丹青”意为图画,即画图于麒麟阁。
“碧酒凝寒浓似酪”,写冬饮,酒寒其浓如羊酪。唐冯贽《云仙杂志凉物》:“房寿六月召客,坐糠竹簟,凭狐文几。编香藤为俎,椰子为杯。捣莲花,制碧芳酒;调羊酪,造含风鲊,皆凉物也。”
“宫衣胜体白如银”,写夏衣色白如银。《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三年冬大礼五首》其四:“禁火曙然烟焰,宫衣寒拂雪花轻。侧闻左右皆周吕,看取从容致太平。”《杜诗详注》卷六《端午日赐衣》诗:“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仇引“邵注:‘宫衣,宫人所制之衣。’以上二句写新贵。
“赤帝”,五天帝之一,南方之神。或曰此用刘邦(赤帝子)挥剑斩蛇典。见《史记高祖纪》。“佐羽鳞”,以羽鳞(鱼鸟)为辅佐。
“黄绮由来无壮略”以下二句,乃作者自指,汉初商山四皓之夏黄公、绮里季。“商於,四皓隐居之地,相当于今陕西商县至河南淅川、内乡一带。战
国时张仪说楚绝齐亲秦,秦愿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献楚(《史记》卷七《张仪列传》)即指这一地区。於,音乌,古於邑,在内乡县东七里。《通志》卷百七十七《隐逸》一《四皓》:“四皓者,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也。此四人者,为秦博士,见秦之乱,避地入商雒山,以待天下之定。高祖灭秦,闻其名,召之不至。”
“画角”,有雕绘、形如角的乐器,作用如今之军号,军中多用以报昏晓、振士气;帝王外出,或用以报警戒严。高适《高常侍集》卷五《送浑将军出塞》:“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旌头”,竿头饰有旄牛尾的旌旗,用以指挥军队。《书经周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按:此指明朝崇祯年间农民起义军与明军之间的战争。
“麒麟冢,”《西京杂记》卷三:五柞宫西青梧观前有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高一丈三尺。”按:古代帝王墓冢之前有石麒麟,此喻明朝之覆亡。
“伐木”,《诗经小雅》有《伐木》诗,《小序》云:“《伐木》,燕友朋故旧也。
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乌鹊枝”,《文选》卷二十七曹操
《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按:此伤百姓离散。贾开宗等曰:“苦语沈痛,正自有山河之慨!”
“宝玉”,《春秋》定公八年:“盗窃宝玉大弓。”《传》“盗,谓阳虎也;家臣,贱名也,不见,故曰盗。宝玉,夏后氏之璜。”《疏》:“此宝玉大弓,必是国之重宝,历世掌之也。”“肃慎”,《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七《四裔》四《女真》:“女真,盖古肃慎氏,世居混同江之东长白山、鸭绿水之源,南邻高丽,北接室韦,西界渤海铁甸,东濒海。”此指满清,清之前身后金,臣属于明。
“宛驹”,古代西域大宛国所产之良马。《史记》卷百二十三《大宛列传》:大宛产汗血马,名之曰“天马”,“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汉书》卷六《武帝纪》:“(太初)四年春,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应劭注:“大宛旧有天马种,踏石汗血……号一日千里。”“燕支”,山名,详前本卷
《寄扬州贺都督》诗笺注。
“声灵”,生灵,百姓生生所需之有声息性灵之物。
“健儿”,军队。贾开宗等曰:“语有讽刺。”
舍弟书至
慰汝天边信,遥从月窟传数归应计日,恨别已经年。地险愁新破,兵连迹尚偏。可怜重五日,独有艾杯悬。
笺注:
“舍弟”,自称其家弟也。方域有弟二:方任、方策。此当指方任也。顺治二年冬,方域自江南归里,而家人多在江南(嘉兴、徽州两处)。此诗应为顺治三年夏,接到方任自江南所寄书信时所作。
“月窟”,喻极远之地。《广弘明集》卷二十梁简文帝《大法颂》:“西逾月窟,东渐扶桑。”
“重五日”,农历五月初五日。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
奉赠故相国王公
惭愧十年尚未逢,更来骑马谒王公。通朝后食惟先士,于野同人总大风。箕子西归因访道,苍生一出匪求蒙。若承新主询时事,东阁开贤第一功。
校记:
一“惭愧十年尚”,强善本作“十载相期愧”。
一
二“匪”,强善本作“岂”。
笺注:
“相国王公”,徐作肃曰:“相国,王公铎也。弘光元年,以礼部尚书入阁。乙酉,改弘文院礼部尚书。”按王铎字觉斯,河南孟津人。明天启进士,累迁礼部尚书,与方域叔父恪为好友。福王时,以礼部尚书为东阁大学士。清陷南京,与钱谦益等降清,改弘文院礼部尚书。此诗约作于弘光朝亡后之顺治二年五、六月间,故云:“故相国。”
“惟先士”,《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于野同人,”《易经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疏》:“《正义》曰:同人,谓和同于人;于野亨者。野是广远之处,借其野名,喻其广远。言和同于人,必须宽广,无所不同,用心无私处非近狭,远至于野,乃得亨进,故云同人于野亨。与人同心足以涉难,故曰涉利大川也。”“大风”,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还故乡,击筑作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箕子”,商纣王诸父,封子爵,国于箕,故云。纣无道,箕子谏而不听,佯狂为奴。《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书经洪范》:“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
《疏》:“《正义》曰:‘武王伐殷,既胜,杀受,立其子武庚为殷后。以箕子归镐京,访以天道。箕子为陈天地之大法,叙述其事,作《洪范》。”
兰至
闻发金陵棹,犹能四月来。看花如欲泣,隔岁不曾开。七泽荒虞庙,三闽阻越台。间关睹方物④,南望亦悠哉。
笺注:
“兰,”兰花,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春季开放、一茎一花者,俗称草兰、春兰;有春季开放、一茎数花者,俗称蕙、蕙兰;有秋季开花而产于福建者,特称建兰。古所谓兰,多指兰草,一名蕳,俗称泽兰。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即指泽兰。本诗一曰:“看花如欲泣,隔岁不曾开”,一曰“间关睹方物,南望亦悠哉;”又点出“七泽”,“三闽”,空间跳动大,“虞庙”、“越台”,时间跨度长,且以“兰至”为抒写的中心点,寄托遥深,寓旨幽微,不便明言,方域入清后之诗文,多有此种情况。其《壮悔堂文集》卷六《四忆堂记》云:“或曰:‘堂之以“四忆”名者,何也?:‘今昔之故,触而感焉则忆之,适四则四之尔。’‘敢问所谓“四忆者?”曰“屈原忧而著《离骚》,其中称名类物,或呼为羌,或呼为荃,今读者不知其所专指,子宁知之耶?……微独我与若不知原之所指,即使原今日复生,亦未必自知也,我又安能以其所忆者告吾子哉!,本诗约作于顺治三年夏。
“七泽”,此泛指楚地即湖广地区。司马相如《子虚赋》:“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见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虞庙”,
《清一统志武昌府》二《祠庙》:“虞帝庙在(湖北)蒲圻县北龙翔山西。”
“三闽”,略同于“三越”,闽浙为古越族集居地,此泛指闽浙东南沿海一带地区。《文选》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威加南海,名慑三越。”(又见《晋书文帝纪》)李善注:“《汉书》有‘三越’,谓吴越及南越、闽越也。”“越台”,《清一统志绍兴府》一:“越王台,在府城内种山东北,越王勾践登眺之所。”宋荦曰:
‘七泽’、‘三闽’,兰所生之地,侯子盖归里后作此诗也。”按:顺治二年五月,清兵破南京,弘光朝亡。六月,鲁王朱以海称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即帝位于福州,辖有东南及两广,云贵及安微、江西与湖广部分地区,正是宋荦所谓“兰所生之地”,本诗所咏,或与此有关。
“间关”,《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间关险难,触冒万死。”《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王邑间关渐台。”师古注:“间关,犹言崎岖展转也。”“方物”,土产,地方特产。《书经周书旅獒》:“无有远迩,毕献方物。”
村西草堂歌
村西尚存五亩宫,归来何不葺高墉,脱冠自执白木柄,落日平原伐短菘。斩根整齐覆垣墙,蓬门颇有五柳风。隔岁阴蛰土始牢,清霜冻草发烟红。稚子馈我苍精饭③,饱暖亦与广厦同。君不见东邻老翁顿胸哭,至今野处思茅屋。少年曾居三重堂,咸阳一炬归平谷。旄头照地二十秋,万家旧址生苜蓿。玉华妖鼠窜古瓦,珠帘画栋胡为者?行人夜过钟山下,但见双门立石马
校记:
一]“伐”,强善本作“芟”。
二“齐”,强善本作“顿”。
三“颇有五柳风”,强善本作“五柳来春风。”
四“发”,强善本作“开”。
五“顿”,强善本作“抢”。
六“居”,强善本作“处”。
七“下”,强善本作“前”。
[八“”
双强善本作“殿”。
笺注:
“村西草堂”,在商丘县城西南三十里郭村乡侯老家村西一里许。乙酉冬,方域自金陵归里,卜居村西草堂即此。是诗当作于顺治三年丙戌夏初。
“蓬门”,柴门。《续古文苑》卷四谢庄《怀园引》诗:“青笞芜石路,宿草尘蓬门。”“五柳风”,《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陶潜》:“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苍精饭”,即青精饭。采南烛枝叶,以其汁浸米,蒸饭曝干,色青碧。道家谓久服可延寿益颜,趋走如飞。《杜诗详注》卷一《赠李白》诗:“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广厦”,大屋,亦作广夏。《韩诗外传》卷五:“天子居广厦之下,帷帐之内,旃茵之上。”
“咸阳一炬”,《史记》卷七《项羽本记》:“项羽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全唐诗》卷六百八十六吴融《废宅》诗:“不独凄凉眼前事,咸阳一火便成原。”
“玉华”,唐宫殿名。《元和郡县志》卷三:“宜君县…玉华宫在县北四里,贞观二十年奉敕营造。”杜甫《玉华宫》诗:“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
“行人夜过钟山下”,以下二句,“钟山”,今南京市之紫金山。有明孝陵。《清一统志江宁府》一《山川》:“钟山,在上元县东北朝阳门外。”杜甫《玉华宫》诗:“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得姑苏消息二首
经年传薄伐,难以问姑苏。门户原通越,春秋旧是吴。水从三泽合,山自半塘纡。险易殊方略,佳兵慎远图。
城外寒塘路,愁人落日低。江归胥相庙,草发越来溪。樵语通烟火,船歌杂鼓鼙。周宗偏霸业,不复问京西。
校记:
一
”
一“归强善本、力轩本、资灿本、本衙本皆作“临”;重刻本、扫叶本、万有本同,是。
笺注:
“姑苏”,即苏州。清顺治二年五月,南京失陷,吴易、孙兆奎等起兵太湖;同时,吴志葵、沈犹龙亦举义军,失败后兵士多逃入太湖中,凭藉险阻,打击清兵。清顺治三年,吴易以群将意,请命于陈子龙。子龙与鲁王(按:时称监国于绍兴)朕系,封吴易长兴伯,援子龙兵部职,命结太湖兵众举事。苏州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