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四忆堂诗集校笺
四忆堂诗集校笺
饮孝廉廷枢宅[自注]甲申作[一]
深念扬雄老,艰难慎此躬。浮名朝暮蝶,往事马牛风。痛饮何妨醉,狂歌喜再逢。不才如贱子,舌在与公同。
校记:
一一各本总目皆缺目而卷三有文;资灿本未收此诗。
二“扬”,强善本,本衙本、重刻本、扫叶本、万有本皆作“杨”,是。
笺注:
“杨廷枢”,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四《杨廷枢血书并诗》条:“杨廷枢,字维斗,苏州人。无锡庠生,崇祯三年庚午解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乡试登第者统称“孝廉”或“举人”),与金坛周钟为复社长,名闻四海。清(兵)至,不剃发。丁亥(顺治四年)四月,时隐山中,被执,大骂不屈。舟中题书血衣,并赋诗十二首寄归,后见杀。”侯方域与杨廷枢为复社好友,崇祯十七年甲申,方域逃避阮大铖追捕途中,曾于苏州过访杨廷枢,作本诗。
“扬雄”,“扬”,当作“杨”。《隋书》卷四十三:隋观德王杨雄,“有器度,雍容闲雅,进止可观”。“宽容下士,朝野倾瞻”。高祖恶其得众,阴忌之,夺其兵权,雄乃“闭门不通宾客”。杨廷枢领袖复社,深得士心,被朝廷摒弃不用,二人身世极相似,故用以喻廷枢。
“浮名朝暮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此言“浮名”如梦幻之无常。
“马牛风”,《书经费誓》:“马牛其风’。《疏》引贾逵曰:“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风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
“贱子”,自谦之词。《文选》卷二十八鲍明远《乐府八首》其一《东武引》:“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李善注:《汉书》(卷九十二《楼护传》):王邑请召宾邑,自称‘贱子’。”《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按:此借以谓自己与杨廷枢同以舌骂阉党也。
冬日湖上二首
又到西湖上,新愁不易支。桥通今日路,花忆去年时。白眼何辞醉,青春未可期。无心凭短棹,日暮过东篱。
何事凭新赏?翻来起暮愁。一年垂欲尽,万里此长游。废弃谙杯酒,行藏倚钓舟。沧浪雪色好,更上望湖楼。
校记:
“春,,
[一扫叶本作“赤”。
[二]“谙’,强善本作“亲”。
笺注:
此诗为崇祯十七年冬游杭州西湖时所作。该年冬十月,刘泽清多次上疏,请严揖侯方域父子。方域避难复入浙江,再游西湖。
“西湖”,今浙江杭州市西。《清一统志杭州府》一:“西湖在钱塘县西。……三面环山,溪谷诸水,汇而为湖。周三十里,以在郡西,故名西湖。”
“白眼”,《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梁刘孝标注引《晋百官名》嵇喜字公穆,历扬州刺史,康兄也。阮籍遭丧,往吊之。籍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喜往,籍不哭,见其白眼,喜不怿而退。康闻之,乃赍酒挟琴而造之,遂相与善。”
“青春”,《楚辞》景差《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此指明朝之复兴。
“东篱”,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指避世隐居之地。
“行藏”,行止,出处。《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沧浪”,此指西湖。“雪色好”,状湖上冬日之景。
“望湖楼”,一名看经楼,在西湖边昭庆寺前。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云:“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三)
过昭庆寺
昭庆何年寺?江城士女临。非关通物境,原自有禅心。磬动春风寂,月明止水深。我来为瞻礼,感悟一高吟。
校记:
一“水”,强善本作“潭”,误,以其出韵也。
一
笺注:
“昭庆寺”,《清一统志杭州府》二《寺观》:“昭庆寺,在钱塘县西湖上,吴越建,内有戒坛。”按:据诗中“磬动春风寂”句观之,本诗作于崇祯十七年春。该年春,方域曾漫游浙江杭州;除本首外,尚有《卜居》、《堤上》、《湖上》等诗。亦写于此时。
“禅心”,清静寂定之心。
四兄至
慰汝北来者,音尘想不讹。国谟传已定,家庙近如何?狼狈衣围减,鸱鸮笑语多。同群有至理,握手慎风波。
校记:
一“鸮”,本衙本、强善本、力轩本作“枭”;资灿本、扫叶本、万有本同。
一
笺注:
“四兄”,侯方岳。方域叔父恪次子。康熙《商丘县志》卷八:“方岳,字仲衡。明末以明经除桃源今,遇乱弃官。方岳文采风流,而任侠尚义,忧人之忧、急人之急甚于己。时人比之鲁仲连、陈孟公。亦雅好吟咏,有诗集行世。”此诗约作于崇祯十七年五、六月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仲兄方夏护其父恂自北京逃往江南;从兄方岳自商丘赴江南寻访方域及家人。
“国谟”,国政。沈约《武帝集序》:“国谟蕃政,存者犹多”。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入北京,思宗自缢煤山。五月十五日福王即位南京,是谓弘光帝,故云“传已定”。
“家庙”,宗祠也,此指家乡情况。贾开宗等评:“平常语正自不堪多读”。
“狼狈”以下二句,贾开宗等评:“上句悲喜之切,下句忧危之情,想见款曲。”“鸱鸮,亦作“鸱枭”,喻奸邪之人。《汉书》卷四十八贾谊《吊屈原赋》:“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史记贾生传》即作“鸱枭”。
岳庙
鄂王遗栋宇,瞻拜意如何?老树霜枝直,空祠落日多。黄龙终跃马③,赤羽竟回戈。已矣钱塘水,长存潮汐波。
校记:
[一‘”,强善本作“照”。
[二“汐”,本衙本作“汝”,重刻本同,误。
笺注:
“岳庙”,《方舆考证》卷七十二《杭州府故迹》:“岳忠武王庙在钱塘栖霞岭。《一统志》:在墓侧。宋孝宗时以旧智果寺建祠,曰褒忠演福寺,元曰精忠庙,明曰忠烈。”。此诗约作于崇祯十七年冬。
“鄂王”,即岳飞。《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岳飞传》:“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黄龙’,地名,在今吉林省农安县。本渤海扶馀府,辽天显元年,太祖平渤海,还至此,相传有黄龙出现,因更名黄龙府。《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赤羽竟回戈”,《宋史岳飞传》载:“(岳家军)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风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乃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於一旦。’飞班师,民遮马痛哭。”“赤羽”,弓箭,代指军队。
“钱塘”,钱塘江。《读史方舆纪要淅江杭州府仁和县》:“钱塘江,在城东三里,即浙江也。自严州府桐庐县流入富春县界,经郡西南,而东北接海宁县界,出海门,入于海。潮昼夜再上,奔腾冲击,声撼地轴。”
堤上
春日烟堤好,薄游暂此同。汉江士女迹,浩荡帝王风。霜练连云白,花钿坠水红。临安歌舞地,不忆问周丰。
校记:
[一“王”,强善本作“城”。
笺注:
“堤”,《清一统志杭州府》一《西湖》:“元祐五年,苏轼知杭州府,取葑泥积湖中为长堤以通行人,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今称苏公堤”。苏堤春
晓,为西湖十景之一。苏堤贯湖南北,而白堤横亘东西,白居易刺杭州,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沙堤亦称白堤。此诗约作于崇祯十七年春。
“汉江士女迹”,《后汉书》卷九十上《马融传》:“湘灵下,汉女游”。注:“汉女,汉水之神女。”《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沔水又东径万山北……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处也。”此言西湖乃妖女雅士赏玩之地。贾开宗等评
以下二句:“俯仰兴会,有典有则”。
“临安歌舞地”,《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杭州府》:“五代时吴越都于此。宋仍为杭州。建炎三年升为临安府。”《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行在所:建炎三年闰八月,高宗自建康如临安,以州治为行宫。”《宋诗纪事》卷五十六林升《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周丰”,《书经毕命》:“至于丰。”《传》:“丰,文王所都”。丰为周之旧京也,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以上二句,即林升“直把杭州作汴州”句意。
余杭
不辨钱塘脉,东分割断隍。到山疑尽地,环水自成乡。香稻缘杭绿,霜柑遇岭黄。时能通一线,竹箭出方航。
笺注:
“余杭”,县名,今属浙江省杭州市。《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余杭县,东南至州七十里,本吴地。《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舍舟航于此,仍以为名”。此诗作于崇祯十七年秋。
“钱塘”,即钱塘江,详《岳庙》诗笺注。“隍”,无水之城壕,此指城池。
“杭”,渡津,此指水流,河流两岸。
“竹箭”,《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也”。《义疏》引晋戴凯之《竹谱》:“箭竹,高者不过一丈,节间三尺,坚劲中矢,江南诸山皆有之”。“方航”,方舟。此句意谓方舟载竹箭有时而至。
晚渡钱塘
亦知涛不尽,江晚射寒潮。天际浪浮屿,云中虹始桥。孤光秋动日,清汉夏归朝。东注疑沧海,真源会未遥。
笺注:
“钱塘”,见前《岳庙》诗笺注。此诗亦作于崇祯十七年秋。
富阳
富阳秋色晚,高枕壮江门。县僻山围屋,霜清水长村。支流原带歙,浙岭细分源。此日探禹穴,,应知岳渎尊。
校记:
一一“此日探禹穴”,强善本作“禹穴经探胜资灿本作“禹穴从探日”。
[二“应”,强善本作“方”,
笺注:
“富阳”,县名,今浙江省富阳县。《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富阳县,东北至州七十三里,本汉富春县,属会稽郡,晋孝武帝太元中,避郑太后讳,改春为阳”。此诗与前《余杭》、《晚渡钱塘》及下《早发》诗作于崇祯十七年秋。该年秋,马士英、阮大铖大兴党人狱,捕杀东林、复社人士。方域逃浙江,由杭州至富阳。
“高枕壮江门”,写富阳县城。《清一统志》载:“富阳县城,周六里,门
四,环城有濠,东南临江”。“江”,指富春江,浙江之上游。《清一统志浙江》:“自严州府桐卢县流入富阳县为富春江。”县东为观山,孤峰高耸,横截大江,为县东水口。
“支流原带歙”,《清一统志杭州府浙江》:“按,江有三源,西曰新安江,亦曰歙港,为正源”。又《徽州府》一《浙水》:“即浙江水。源出婺源县北浙源山,东流经梅溪口,又东经祁门县东南之李源,仍入婺源县东北境,三十里至浮溪口,……又东四十里,迳歙县东南十五里之歙浦口,与练溪水合,谓之新安江”。
“浙岭”,即浙源山。《清一统志徽州府》一:“浙源山,在婺源县北九十里,由回岭、觉岭迤逶而来,名浙岭,高三百余丈,周十余里,浙源之水出焉。”
“禹穴”,《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集解》引三国魏张晏曰:“禹巡狩至会稽而崩,
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间云禹入此穴。”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
“石箐山一名玉笥山,又名宛委山,即会稽山一峰也,在会稽县东南十八里。
……禹乃登宛委之山,发石,乃得金简玉字,以水泉之脉。山中又有一穴,深不见底,谓之禹穴。’史迁云。‘上会稽,探禹穴’,即此穴也”。“岳渎尊”,五岳、四渎尊于名山水。古谓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此由“禹穴”而想到夏
禹治水之功。
早发
遄发孤城晓,客星低玉绳。舆图浑禹凿③,风俗澹严陵。远岫山呈日,寒波水浸藤。早经七里过⑤,屐齿不辞登。
校记:
[一]“客”,强善本作“孤”。
二“山”,强善本作“红”。
[三]“水”,强善本作“碧”。
笺注:
本首写于崇祯十七年秋,记作者破晓从富阳出发,游览桐庐县七里滩的情况。
“客星”,时隐时现之星。《史记天官书》:“客星出天庭,有客令。”《后汉书》卷八十三《严光传》:“(光武帝)后引光入,论道故旧,……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玉绳”,星名,《太平御览》卷五引《春秋元命苞》:“玉衡北两星为玉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