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指归

  注释
  ⑴怡兰本作“知”。
  ⑵津逮本、学津本作“智”。下同。
  ⑶津逮本、学津本作“于”。
  ⑷怡兰本作“蓈”,据津逮本、学津本改。
  ⑸据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改。
  ⑹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作“辉光”。
  ⑺据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改。
  ⑻津逮本、学津本作“取”。
  善建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⑴;修之于家,其德有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指归】:天地之间,广大修远,殊风异俗,物类众巨,变化无穷,利害谬诡,故能不能制,而为不能为也。我为天下,而天下亦为我,彼我相遇,则彼众而我寡,以寡遇众,则众宁寡殆。故,以己知立,则知夺之;以己巧立,则巧伐之;以己力立,则力威之。唯无所为,莫能败之。何以效其然也?夫默而求响,响不我应;托阴求影,影不我从;畏响而扣金,响愈我应;恶影而处阳,影益我从。由此观之,无为不能遁福,有为不能逃患。是以,圣人去力,去巧,去知,去贤。建道抱德,摄精⑵畜神,体和袭弱,履地戴天。空虚寂泊,若亡若存,中外俱默,变化于玄。无为无事,反朴归真,无法无度,与变俱然。抱小托大,牧养万民,方圆先后,常与身存。体正神宁,传嗣子孙。德积化流,洋溢无穷,衰而复盛,与天俱终。故治之于身,则性简情易,心达志通,远所不远,明所不明。重神爱气,轻物细名,思虑不惑,血气和平。筋骨便利,耳目聪明,肌肤润泽,面理有光。精神专固,生生青青,身体轻劲,美好难终。治之于家,则夫信妇贞,父慈子孝,兄顺弟悌,九族和亲。耕桑时得,畜积殷殷,六畜蕃殖,事业修治,常有余财,乡邑愿之。治之于乡,则睹纲知纪,动合中和,名实正矣。白黑分明,曲直异理,是非自得,奸邪不起。威严尊显,令行禁止,奉上化下,公若父子,敬爱信向,上下欢喜。百姓和集,官无留负,职修名荣,称为君子,常有余德,没身不殆。治之于国,则主明臣忠,朝不壅贤,士不妬功,邪不蔽正,谗不害公。和睦顺从,上下无怨,百官乐职,万事自然。远人怀慕,天下同风,国富民实,不伐而疆。宗庙尊显,社稷永宁,阴阳永合,祸乱不生。万物丰熟,境内大宁。邻家托命,后世蕃昌,道德有余,与天为常。治之于天下,则主阴臣阳,主静臣动,主圆臣方,主因臣唱,主默臣言。正直公方,和一大通,平易无为,寂泊无声。德驰相告,神骋相传,运动无端,变化若天。不行而知,不为而成,功与道伦,宇内反真,无事无忧,太平自兴。
  是故,我身者,彼身之尺寸也;我家者,彼家之权衡也;我乡者,彼乡之规矩也;我国者,彼国之准绳也;人主者,天下之腹心也;天下者,人主之身形也。故天下者与人主俱利俱病、俱邪俱正。主民俱全,天下俱然。家国相保⑶,人主相连。苟能得已,天下自然。故,可以知我者,无所不知;可以治我者,无所不治;便于我者,无所不可;利于我者,无所不宜。可不于我而可于彼者,天下无之。
  注释
  ⑴据怡兰本补。
  ⑵津逮本、学津本作“情”。
  ⑶津逮本、学津本无“主民俱全,天下俱然。家国相保”。
  卷之四(初校)
  含德之厚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攫鸟不搏,猛兽不据。骨弱筋柔而握固,未之牝牡之合而{左血右夋}作,精之至。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非道,不道早已。
  【指归】:道德虚无,神明寂泊,清浊深微,太和滑淖。听之寂寥,视之虚易,上下不穷,东西无极。天不能裹,地不能囊,规不能圆,矩不能方,度不能度,而量不能量。金玉不能障蔽,水火不能壅落,万物莫之能领,患祸莫之能作。沉浮翱翔,浑沌磅礴,心无所栖,形无区宅。陶冶禀授,万天以作,群物得之,滋滋哑哑。知虑不能得,有为不能获,思之逾远,为之益薄。执之不我擒,纵之不我释。唯无欲者,身为之宅,藏之于心,故曰“含德”。
  夫德之在人犹父母之于身也;其于万物,犹珠玉之与瓦铅也。是以,含德之士,重身而轻天下,犹慈父孝子,不以其易其邻。大身而细物者,犹良贾察商,不以珠玉易瓦铅铅也。其无欲也,非恶货而好廉也,天下之物莫能悦其心也;其为虚也,非好静而恶扰也,天下之事莫足为也。夫何故哉?所有重而天下轻也。明于轻重之称,通于利害之变,故万物不能役,而天下不能傜也。故不为虚而虚自起,不为静而静自生,不休神而神自定,不和气而气自平。是以,不听而闻无声之声,不视而见无形之形,不思而领是非之意,不虑而达同异之乡。神沦天地,德尊阴阳,不请福而天地佑之,不辞祸而(不)[患]⑴害去之,不杀戮而天下畏之,不施与而天下爱之。鼓腹而乐,俯仰而娱,食草而美,饮水而甘。乔木之下精神得全,岩穴之中心意常欢(欣)⑵。贫乐其业,贱忘其卑,穷而恬死,困而忘危。功与地配,德与天齐,反愚归朴⑶,比于婴儿。
  是故,建身为国,诚以赤子为容,则是天下尊道贵德,各重其身,名势为垢,万物为尘。贪夫逃爵,残贼反仁,积柔集弱,唯德是修。而作福生乱者有何由然?悲夫!天地之道,深以远,妙以微,能识⑷之者寡,行之者希,智惠不能得,唯赤子能体之。
  夫赤子之为物也,知而未发,通而未达,能而未动,巧而居拙。生而若死,新而若弊,为于不为,与道周密。生不生之生,身无身之身,用无用之用,闻无闻之闻。无为无事,无意无心,不求道德,不积精神。既不思虑,又无障截,神气不作,聪明无识。柔弱虚静,魂魄无事。乐无乐之乐,安无欲之欲。生不枉神,死不幽志。故能被道含德与天地同则,蜂虿虫蛇无心施其毒螫,攫鸟猛兽无意加其攫搏。骨弱筋柔,握持坚固。不睹牝牡,阴阳以化。精神充实,人物并归。啼号不嗄,可谓志和。
  为之行之,与道为常。执之守之,时日聪明。旬月⑸生息,动合百祥。心意玄⑹作,气顺坚强。无所为,故无所不克;无所欲,故动无所丧⑺。自然通达,众美萌生,天地爱佑,祸乱素亡。夫何故哉?以含德和神而体童蒙也。及其有知也,去一而之二,去晦而之明。身日饰而德日消,智踰多而迷益深。故重天下而轻其神,贵名势而贱其身。深思远虑,离散精神。背柔弃弱,力进坚刚。陷于欲得,溺于求生。开于危殆,塞于万全。故福如天地,视而不能见;祸若雷霆,听而不能闻。出无入有,日造祸殃⑻。动而之穷,为而之亡。修身爱国,为国不祥。祭燎而天地是伐,祷祀而鬼神是丧。非命之罪,事物自当也。
  注释
  ⑴据津逮本,学津本改。
  ⑵怡兰本无“欣”,津逮本、学津本无“欢”。
  ⑶津逮本、学津本作“昧”。
  ⑷津逮本、学津本作“诚”。
  ⑸津逮本、学津本“旬月”作“自然”。
  ⑹津逮本、学津本作“互”。
  ⑺津逮本、学津本作“作”。
  ⑻津逮本作“殊”。
  知者不言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为天下贵。
  【指归】:道无常术,德无常方,神无常体,和无常容。视之不能见,听之不能闻。既不可望,又不可扪。故达于道者,独见独闻,独为独存。父不能以授子,臣不能以授君。犹母之识其子,婴儿之识其亲也。夫子母相识,有以自然也。其所以然者,知不能陈也。五味在囗,五音在耳,如甘非甘,如苦非⑴苦,如商非商,如羽非羽,而易牙师旷有以别之。其所以别之者,而囗不能言也。故无状之状,可视而不可见也;无象之象,可效而不可宣也;无为之为,可则而不可陈也;无用之用,可行而不可传也。是故,得道之人,见之如子之识亲,履之如地,戴之若天。被之服之,体之如身。行之,与之浮沉,与之卧起,与之屈伸。神与化游,志与德运。聪明内作,外若聋盲,思虑玄⑵起,状若痴狂。囗不能言而意不能明也。譬犹梦为君王,履危临深,忧喜相反,中心独然,觉而道之,不能以喻其邻也。失道之人则不然,见其外不睹其内,识其流不获其源,秉其末不穷其根。然其所以然,不然其所不然。故道在于外不在于身。中主不定,守不固坚,心狐志疑,情与物连。聪明玄耀,以伪为真,若是若非,若亡若存。和气易动,若病在人,阳泄神越,恶默好言。方言之时,心有所虑,志有所思,聪明并外,精神去之。音声内竭,外实有余,道德离散,日日远之。言之益疾而己愈不见,造之益众而己愈不知。是故,言者,逆道之要也,而距德之数也,反天之匠,覆地之具也。是故,得道之士,损聪弃明,不视不听,若无见闻;闭囗结舌,若不知言。挫其锐,释其所之,意无所守,廓似无身。解其所思,散其所虑,奄若不知,匿若独存。灭祸无首,反于太素,容貌不异,服色不诡。因循天地,与俗变化,深入大道,与德徘徊。无言以言言,无为以为为,清静以治己,平和以应时。与世浑沌,与俗玄同。要物之本,秉事之根,独与众异,天下莫闻。游于亲踈之户,翱翔利害之门。浮于贵贱之野,固守我之精神。遁隐无形之境,放佚荒荡之乡,贫贱不以为辱,富贵不能不甘,万物不能与之争,知力不能与之讼。无取无与,无得无去,闭门杜户,绝端灭绪。神明为制,道为中主,动与化邻,静与然交。和顺时得,故能长久,佚能长久,佚荡无常,莫能先后。故好之不能近,恶之不能远,赏与不能加,赋税不能取,爵禄不能高,贫贱不能下。无奈万物何,故万物不能役;无以天下为,故天下不能有也。
  注释
  ⑴津逮本、学津本作“末”。
  ⑵津逮本、学津本作“互”。
  以正治国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圣人之言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左讠右春}{左讠右春}。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指归】:道德之情,正信为常。变化动静,一有一亡。覆载天地,经纬阴阳。纪纲日月,育养群生,逆之者死,顺之者昌。故天地之道,一阴一阳。阳气主德,阴气主刑,刑德相反,和在中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废而又兴。阳终反阴,阴终反阳,阴阳相反,以至无穷。
  故王道人事,一柔一刚,一文一武,中正为经。刚柔相反,兵与德连;兵终反德,德终反兵,兵德相保,法在中央。法数相参,故能大通。是以明王圣主,损欲以虚心,虚心以平神,平神以知道,得道以正心,正心以正身,正身以正家,正家以正法,正法以正名,正名以正国。正国纲纪,分明察理,元元本本,牵左连右,参伍前后,物如其所。正名以覆⑴实,审实以督名。一名一实,平和周密,方圆曲直,不得相失。赏罚施行,不赢不缩,名之与实,若月若日。一名正而国家昌,一名奇而国家役。养国之密,无有所常,屈伸取与,与时俱行。继乱任法,遭逆⑵任兵,守平以道,体德为常。大小相遇,以正相望。失正则化之,不从则禁之,不止则制之,不伏则伐之。
  若夫小国迫于大国之间,遭无道之君,以正事之不可,则去之;去之不可,则割地而予之;予之不可,则率众而避之;避之不可,则杖策而遁之;遁之不可,则患及万民,祸将及我,故奋计而图之。是争之所为起而兵之所为生也。吾欲选将练士,砥砺甲兵,积粮高垒,营而自守,百姓靡弊,国家虚空。是战之所为作也,而正之所为兴也。吾欲以正入,则我寡而彼众,我弱而彼强。如卵投石,为敌受殃。三军必败,士卒死伤。天心不得,宗庙灭亡。下悲万民之命,上畏天地之心。是权之所为动也,而奇之所为运也。故建反往之计,招覆来之事,开万民之心,生诸侯之谋。明我道德之佑,阐我天地之助,以浑四海之心,同万国之意。百姓应我若响,邻国随我若影,飞鸟走兽与我俱往。是计之所为用,而奇之所为行也。
  上顺道德之意,下合天地之心,危宁利害,视民若身。体无形之形,处太阴之阴,发无为之为,扬无声之声。异彼灭化之罪,明彼逆天之功,显天之所降,见地之所生。有名无实,有实无名,名实相违,或正或倾。纵横反复,合于冥冥,天灾自起,妖孽自生。离其父子,绝其弟兄,杀其凶将,戮其忠臣,天下怨恨,莫与同心。魁然独立,受天之兵⑶,战胜大喜,四海安宁。此用奇之上也。
  慉天下之怒,积能奇之人。飞耳游目,延聪益明。游士四达,结友合亲。生息变怪,因道应奸。饰权养势,以实其民。飞言舞事,以惑敌人。卑辞降下,以闭其君。轻使重利,以开其臣。君臣有隙,因制其神。变作于阴,权动于微。悬其死命,因其枢机。使敌狂惑,不得有为。随时进退,无有常仪。不攻而敌自诎,不战而敌自危。克其君不及其臣,诛其将不及其师。战胜民喜,诸侯畏之。此用奇之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