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指归

  出生入死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哉?以无死地。
  【指归】:道德神明、清浊太和浑同沦而为体,万物以形。形之所托,英英荣荣,不睹其字,号之曰生。生之为物,不阴不阳,不可揆度,不可测量。深微不足以为称,玄妙不足以为名。光耀恍惚,无有形声。无状无象,动静无方。游于虚寂之野,处于无有之乡。得之者存,失之者亡。
  夫生之于形也,神为之蒂,精为之根,营爽为宫室,九窍为户门。聪明为侯使,情意为乘舆,魂魄为左右,血气为卒徒。进与道推移,退与德卷舒。翱翔柔弱,栖息虚无。屈伸俯仰,与时和俱。轻死与之反⑴,欲生与之仇。无以为利则不可去,有以为用则不可留。故无为,生之宅;有为,死之家也。
  夫立则遗其身,坐则忘其心。澹如赤子,泊如无形。不视不听,不为不言,变化消息,动静无常。与道俯仰,与德浮沉,与神合体,与和屈伸。不贱为物,不贵为人,与王侯异利,与万性殊患。死生为一,故不别存亡。此治身之无为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奉主之法,顺天之命。内慈父母,外绝名利。不思不虑,不与不求。独往独来,体和袭顺。辞让与人,不与时争。此治家之无为也。尊天敬地,不敢(亡)[忘]⑵先。修身正法,去己任人。审实定名,顺物和神。参伍左右,前后相连。随时循理,曲因其当,万物并作,归之自然。此治国之无为也。冠无有,被无形,抱空虚,履太清。载道德,浮神明,秉太和,驱天地。驰阴阳,骋五行,从群物,涉玄冥。游乎无功,归乎无名。此治天下之无为也。
  贪生利寿,唯恐不得。强藏心意,闭塞耳目。导引翔步,动摇⑶百节。吐故纳新,吹煦呼吸。被服五星,饮食日月。形神并作,未尝休息。此治身之有为也。废释天时,独任人事。贱强求贵,贫强求富。饥名渴势,心常载求。衣食奢泰,事过其务。此治家之有为也。富国兼壤,轻战乐兵。底威起节,名显势隆。形严罚峻,峭直刻深。法察网周,操⑷毒少恩。诸侯畏忌,常为俊雄。公强求伯,伯强求王。此治国之有为也。祖孝悌,宗仁义,修礼节,教民知饰⑸。修治色味,以顺民心。钟鼓琴瑟,以和民志。主言臣听,主动臣随。表功厉行,开以恩厚。号令声华,使民亲俯。诸事任己,百方朝仰。此治天下之有为也。
  是故,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凡此十三,生之徒;实、有、浊、扰、显、众、刚、强、高、满、过、泰、费,此十三者,死之徒也。夫何故哉?圣人之道,动有所因,静有所应。四支九窍,凡此十三,死生之外具也;虚实之事,刚柔之变,死生之内数也。故以十三言诸。
  夫虚生充实,无生常存,清则聪达,静则内明,微生彰显,寡则生众,柔生刚健,弱生坚强,卑则生高,损则生益,时则通达,和则得中,啬则有余。是谓益生。能行此道,与天地同,为身者久,为国者长,虽欲不然,造化不听。实生空虚,有生消亡⑹,浊则听塞,扰则失明,显则生微,众则生寡,刚生柔韏,强生弱殃,高生卑贱,满生损空,过则闭塞,泰则困穷,费则招祸。是俱不祥。有行此道,动而之穷。为身不久,为国不平。虽欲不然,天地不从。
  而民皆有其生而益之不止,皆有其身而爱之不已,动归有为,智虑常起,故去虚就实,绝无依有,出清入浊,背静治扰,变微为显,化寡为众,离柔反⑺刚,废弱兴强,损卑归高,弃损取盈,纵时造过,释和作泰,将以有为,除啬施费。夫何故哉?大有其身而忘生之道也。
  是故,摄生之士,超然大度,卓尔远逝。不拘于俗,不系于世。损形于无境,浮神于无内。不以生为利,不以死为害。兼施无穷,物无细大,视之如身,无所憎爱。精神隆盛,福德并会,道为中主,光见于外。自然之变,感而应之,天地人物,莫之能败。陆行则兕虎不能伤,入军则五兵不能害。非加之而不能克,投之而不能制也,神气相通,伤害之心,素自为废。夫何故哉?声响相应,物从其类。兕虎不加无形,而五兵不(系)[击]⑻无质。摄生之士,贼害之心亡于中,而死伤之形亦亡于外也。
  注释
  ⑴津逮本、学津本作“友”。
  ⑵据津逮本、学津本改。
  ⑶津逮本、学津本作“握”。
  ⑷津逮本、学津本作“惨”。
  ⑸津逮本、学津本“教民知饰”作“饰民教”。
  ⑹津逮本、学津本作“忘”。
  ⑺津逮本、学津本作“及”。
  ⑻据津逮本、学津本改。
  道生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尊德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指归】:圣智之术,不自天下,不由地出,内在于身,外在于物。督以自然,无所不通;因循效象,无所不竭。故,道虚德无,不失其心;天尊地卑,不违其节。何则?以有知无,由人识物。物类之无者生有,虚者生实,见微知着,观始睹卒。非有巧能,自然之物,圣人因之,与天周密。是故,知道以太虚之虚无所不禀,知德以致无之无无所不授;道以无为之为品于万方而无首,德以无设之设遂万物之形而无事,故能陶性命,(治)[冶]⑴情意,造志欲,化万事。
  何谓性、命、情、意、志、欲?所禀于道,而成形体,万芳殊类,人物男女,圣智勇怯,小大修短,仁廉贪酷,强弱轻重,声色状貌,精粗高下,谓之性。所授于德,富贵贫贱,夭寿苦乐,有宜不宜,谓之天命。遭遇君父,天地之动,逆顺昌衰,存亡及我,谓之遭命。万物陈列,吾将⑵有事,举错废置,取舍去就,吉凶来,祸福至,谓之随命。因性而动,接物感寤,爱恶好憎,惊恐喜怒,悲乐忧恚,进退取与,谓之情。因命而动,生思虑,定计谋,决安危,通万事,明是非,别同异,谓之意。因于情意,动而之外⑶,与物相连,常有所悦,招麾福祸,功名所遂,谓之志。顺性命,适情意,牵于殊类,系于万事,结而难解,谓之欲。
  凡此六者,皆原道德,千变万化,无有穷极,唯闻道德者,能顺其则。性精命高,可变可易;性粗命下,可损可益;若得根本,不滞有无。是故,天地人物,含心包核,有类之属,得道以生而道不有其德,得一而成而一不求其福。万物尊而贵之,亲而忧之而无抱其德。夫何故哉?道高德大,深不可言,物不能富,爵不能尊,无为为物,无以物为,非有所迫,而性常自然。
  故道之为物,窥之无户,察之无门,捪⑷之无体,象之无容,意不能尽而言不能通。万物以生,不为之损;物皆归之,不为之盈。上下不穷,广大无涯,消息嬴诎,不可度訾。游于秋毫,不以为少;包裹万天,不以为多。青紫光耀,不为易志;幽冥枯槁,不为变化。运行并施,无所爱好,禀授性命,无所不为。德流万物而不可复,恩结泽缔而不可归。瞻足天下而不费,成功遂事而不衰。其于万物也,岂直生之而已哉!生之形之,设而成之,品而流之,停而就之,终而始之,先而后之。既⑸托其后,又在其前,神明以处,太和以存,清以上积,浊以下凝。天以之圆,地以之方。阴以得阴,阳以得阳。日月以照,星辰以行。四时以变化,五行以相胜。火以之热,水以之寒。草木以柔,金石以刚。味以甘苦,色以玄黄。音以高下,变以纵横。山陵以滞,风雨以行。鳞者以游,羽者以翔。兽以之走,人以聪明。殊类异族,皆以之存;变化相背,皆以之亡。万天殊状,水土异形,习俗相违,利害不同,容貌诡谬,意欲不通,阴阳所不能及,日月所不能明,皆以之始,皆以之终。开囗张目,屈伸倾侧,俯仰之顷,喘息之间,神所经历,心意所存,恩爱所加,雌雄所化,无所不导,无所不为。生之而不以为赀,为之而不以有求,长之而无以为有。天下迷惑,莫之能知。
  或曰: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何以明之?道德包万天也。庄子曰:夫天地有类而道德无形。有类之徒,莫不有数;无形之物,无有穷极。以有数之物托于无穷,若草木离土,众星离天,不足以喻焉。而谓之不然,则是不通乎有无相包,虚实相含。犹瓜瓠之瓣,不睹区蔓之有邻也;虮虱藏于裘褐,不知都邑之多人也。是故,宇宙之外,营域之内,拘以无禁,束以无制,安危消息,无有中外。同风共指,和顺仰制,全活姣好,靡有伤败。百祥万福,道为之盖。功玄事冥,不(开)[闻]⑹于世,天下莫见,为而不废。
  注释
  ⑴据津逮本、学津本改。
  ⑵津逮本、学津本作“择”。
  ⑶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无“外”。
  ⑷津逮本、学津本作“指”。
  ⑸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既”字之后皆有“而”字。
  ⑹据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改。
  天下有始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指归】:夫道之为物,无形无状,无心无意,不忘不念,无知无识,无首无向,无为无事,虚无澹泊,恍惚清静。其为化也,变于不变,动于不动,反以生复,复以生反,有以生无,无以生有,反复相因,自然是守。无为为之,万物兴矣;无事事之,万物遂矣。是故,无为者,道之身体而天地之始也。
  无为微妙,周以密矣;滑淖安静,无不制矣;生息聪明,巧利察矣;通达万方,无不溉矣。故曰:有为之元,万事之母也。圣人得之,与物反矣。故能达道之心,通天之理,生为之元,开事之户,因万方之知,穷众囗之辩,尽异端之巧,竭百家之伎。(且)[王]⑴道人事,与时化转,因之修之,终而复始。变化忽然,通神使鬼,形于无形,事无不理。穷于无穷,极乎无有,有以能雕琢,复反其母。既覆又反,为天下本,游于玄冥,终身不殆。故能塞其聪明,闭其天门,关之以舌,键之以心。非时不动,非和不然,国家长久,终身无患。夫何故哉?不听之(间)[闻]⑵,与天同聪;不视之见,与天同明;不言之化,与天同德;不为之事,与天同功。所守者要,所然者详,道德之明不蔽,而天地之虑达通。故能响应影随,照物不穷。为福元始,为化祖宗。周流蔓延,沦于大中。身存物顺,天下不勤。
  故力视损明,力听损聪,疾言沮德,巧⑶伪败功。是故,囗以大开,耳目急张,知故并起,万物孳蕃。奋心扬虑,显遂功名,名成功遂,祸至福终。动罹天网,静陷地殃,神明不能佑,造化不能生,庶人没命,国家以丧。是以圣人,退为之为,去事之事,体道之心,履德之意。统无穷之极,秉自然之要,翔于未元,集于玄妙。聪作未闻,明作未见,萌芽未动,朕圻未判,昭然独睹,无形之变。通于无表,达于无境,毫毛之恶不得生,赫赫之患不得至。为之行之,绝言灭虑,积柔体弱,反于无识。诛暴救寡,与神同化,无敌之不胜,无事之不为。知力不得加,天下不能谋,治人理物,与阴阳配。内用其光而外不违衣食,耕获桑织有余,福积祸消,人给家赠⑷,心不载求,贱不望贵,贫不幸富。纤微尊俭,内外不过,奉上养下,人道尽备。复归其内,神明不耗,盘积固畜,不敢以为。智如江海,与天同虑,绝灭三五,(上宀下吉)[害]⑸之以事,填而塞之,使不可识。为瘴⑹为龙⑺,与天地同;为玄为默,与道穷极;去凶离咎,违患废贼;浮德载和,无所不克。
  故人能入道,道亦入人,我道相入,沦而为一。守静至虚,我为道室。与物俱然,浑沌周密。反初归始,道为我袭。
  注释
  ⑴据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改。
  ⑵据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改。
  ⑶津逮本、学津本作“功”。
  ⑷怡兰本、学津本作“赡”。
  ⑸据怡兰本、学津本作“喑”。
  ⑹怡兰本、学津本作“聋”。
  行于大道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哉!
  【指归】:道德不为智⑴巧,故能陶冶天地,造化阴阳,而天地不能欺也。天地不为知⑵巧,故能含吐变化,杀生群类,而万物不能逃也。道释自然而为知巧,则心不能自存,而何天地之所能造,阴阳之所能然也?天地释自然而为知巧,则身不能自生,而何变化之所包,何万物之所能全?故虚无无为无知无欲者,道德之心而天地之意也;清静效象无为因应者,道德之动中天地之化也。
  何以明之?庄子曰:道之所生,天之所兴。始始于不始,生生于不生。存存于不存,亡亡于不亡。凡此数者,自然之验、变化之常也。故人之动作,不顺于道者,道不佑也;不顺于德者,德不助也;不顺于天者,天不覆也;不顺于地者,地不载也。夫道德之所不佑助,天地之所不覆载,此患祸之所不远而福德之所不近也。
  是以,玄圣处士,负达抱通,提聪挈明,顺道奉德,弃知亡身,厉志忧畏,唯恐蹉跌。故勉于巧不巧之巧,务于明不明之明。信顺柔弱,躬耕而食。常于止足,归乎无名。战战栗栗,恐失自然,患至天地,祸及人民。是以,吉祥之应,福德之至,如影之与⑶形,响之应声,非有期会,动若俱生。是故,大道甚夷,其化无形,若远而近,若晦而明。平夷而无秽,要约而易行。无为而功成,无事而福盈。天地由之,万物以生。而民背之,用其聪明。任伪废道,反地逆天,尊知贵巧,欺鬼侮神。饰治邪淫,归伪去真,创作改制,起事遂功。丰屋荣观,大户高门,饰以奇怪,加以采文。以知为准,以巧为绳,诈为之斧,伪为之斤。秉术操数,简织贱耕。田秽不修,(蓈)[莨]⑷莠并生。田苗不起,囷仓虚空。衣重五(米)[采]⑸,锦绣玄黄,冰纨绮谷,靡丽光辉⑹。利剑坚甲,强弩劲弓,轻车骏马,多侠凶人。权重名显,威势流行,伐杀(绝)[乡]⑺里,臣役细民。妬廉嫉让,疾忠毒信,结邪连伪,与善为怨。尚争贵武,无不浸凌,使通境外,常议弑君。食重五味,残贼群生,刳胎杀鷇,逆天之心。居常醉饱,取求不厌⑻,多藏金玉,畜积如山。所有珍宝,拟于人君,出入奇异,荣盛光显。离众绝俗,超然独存,乱世高之,称为大人。过众恶大,罪重祸深,贤父不畜,明主不臣。道所不佑,神所不在,天所不覆,万物所怨。有人若此,丧之受祸,生之受患,身苟不获,事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