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圭旨


  噫!莫看易了,至人难遇,口诀难闻。故张平叔云: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殊不知经中口诀自载,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开说破,使人凑泊不来。况多为譬辞隐语,使学者眩目惑心,以致中途退步。余甚悯之,今将丹经梵典中之口诀,—一指出,留与后人,为破昏黑的照路灯,辨真伪的试金石。

  太玄真人云:

  父母生前一点灵,不灵只为结成形。成形罩却光明种,放下依然彻底清。

  空照禅师云:

  这个分明个个同,能包天地运虚空。我今直指真心地,空寂灵知是本宗。

  自然居士云:

  心如明镜连天净,性似寒潭止水同。十二时中常觉照,休教昧了主人翁。

  智觉禅师云:

  菩萨从来不离真,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三茅真君云:

  灵台湛湛似冰壶,只许元神在里居。若向此中留一物,岂能证道合清虚?

  天然禅师云:

  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

  主敬道人云:

  未发之前心是性,已发之后性是必。心性源头参不透,空从往迹费搜寻。

  无心其人云:

  妄念才兴神加迁,神过六贼乱心田。心目既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高僧妙虚云:

  惺惺一个主人翁,寂然不动在灵宫。但将此中无持碍,天然本体自虚空。

  太乙真人云:

  一点圆明等太虚,只因念起结成躯。若能放下回光照,依旧清虚一物无。

  华严经颂云;

  有数无数一切劫,菩萨了知即已念。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不退转。

  海月禅师云:

  六个门头一个关,五门不必更遮栏。从他世事纷纷乱,堂上家尊镇日安。

  水庵禅师云:

  不起一念须弥山,待立当头着眼看。牛一缕丝轻绊倒,家家门底透长安。

  大沩智颂云:

  真佛无为在我身,三呼三应太惺惺。若人不悟原由者,生劫茫茫认识神。

  无垢子谒云:

  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翁。

  唯宽禅师云:

  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志公和尚云:

  顿悟心原开宝藏,隐显灵踪现真象。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

  呆堂禅师云:

  应无所住生其心,廓彻圆明处处真。直下顶门开正眼,大千沙界现全身。

  指玄篇云:

  若得心空若便无,有何生死有何拘。一朝脱下胎州袄,作个逍遥大丈夫。

  段真人云:

  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

  张远霄云:

  不生不灭本来真,无价夜光人不识。凡夫虚度几千生,杂在矿中不能出。

  薛道光云:

  妙诀五千称道德,真诠三百颂阴符。但得心中无一字,不参禅亦是工夫。

  无垢子云:

  学道先领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方悟凡心即佛心。

  逍遥翁云:

  扫除六贼净心基,荣辱悲欢事勿追。专炁至柔窥内景,自然神室产牟尼。

  弄丸集云:

  天机奥妙难轻吐,颜氏如愚曾氏鲁。问渠何处用工夫,只在不闻与不睹。

  张三峰云:

  真心浩浩无穷极,无限神仙从里出。世人耽着小形骸,一颗玄珠迷不识。

  解迷歌云:

  若要真精无漏泄,须净灵台如朗月。灵台不净神不请,昼夜工夫休断绝。

  北塔祚云:

  切忌随他不会他,大随此语播天涯。真净性中方一念,早是千差与万差。

  横川拱云:

  洞水无缘会逆流,见他苦切故相救。西来祖意定无意,妄想狂心歇便休。

  草堂禅师云:

  断臂觅心心不得,觅心不得始安心。心安后夜雪庭际,满目瑶花无处寻。

  佛国禅师云:

  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默林。

  华严经偈云: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即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宝积经颂云:

  诸佛从心得解说,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看成大道。

  圆悟禅师云:

  佛佛道同同互道,心心真契契真心。廓然透出威音外,地久天长海更深。

  世奇首座云:

  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同。诸法我心无别体,只在而今一念中。

  张拙秀才云:

  光明寂煦遍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中峰禅师云:

  从来至道与心亲,学到无心道即真。心道有无俱泯绝,大千世界一闲身。

  张无梦云:

  心在灵关身有主,气归元海寿无穷。

  白沙先生云:

  千修千处得,一念一生持。

  彭鹤林云:

  神室即是此灵合,中有长生不死胎。

  永明延寿云:

  有念即生死,无念即泥洹。

  胡敬斋云:

  无事时不教心空,有事时不教心乱。

  道玄居士云:

  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

  罗念庵云:

  毋以妄念伐其心,母以客气伤元气。

  莎衣道人云:

  心若在腔子里,念不出总持门。

  白乐天云:

  自从苦学空门法,消尽平生种种心。

  海业禅师云:

  动不忘于观照,静不忘于止息。

  韬光集云:

  心在是念亦在是,动如斯静也如斯。

  冲妙云:

  身不动而心自安,心不动而神自守。

  徐无极云:

  性从偏处克将去,心自放时收拾来。

  佛印云:

  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春。

  陶宏景云:

  修心要作长生客,炼性当如活死人。

  无着禅师云:

  明即明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

  华严经云:

  若能谛观心不二,方见毗卢清净身。

  华严颂云:

  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

  马丹阳云:

  若能长守弯弯窍,神自灵明气自充。

  丘长春云:

  当时一句师边得,默默垂帘仔细看。

  慧日禅师云:

  一念照了一念之善提也,一念晏息一会之涅盘也。

  以上数语,皆成仙作圣之要、八道八德之门也。首阿难多闻总持积岁不登圣果,息缘返照,暂时即证无生。盖凡夫之心,终日趋外,愈远愈背。唯返照者,检清摄念,摄念安心,安心养神,养神归性。即魏伯阳所谓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是也。咦!炼矿成金得宝珍,炼情归性合天真。相逢此理,交谈者千万人中无一人。

退藏沐浴工夫(洗心退藏图)

  易之洗心退藏于密这句话头,唐宋神仙谓之沐浴,近代诸人标为艮背,总只是这个道理,这个窍妙。原夫心属乎火,而藏之以背之水者,洗之之义也,心居乎前,而藏之以背之后者,退之之义也。

  故初机之士,降伏其心,束之太紧,未免有烦燥火炎之患,是以暂将心火之南而藏背水之北,水火自然交养,自然念虑不生。即白玉蟾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是也。

  然沐浴虽为洗心之法,艮背虽有止念之功,二理是则是矣,皆未到实际之地。此向上一着,千圣秘而不传后世。学徒所以罕闻、罕遇。人若明得此窍,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

  古仙有言曰: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以其上通天谷,下达尾闾,中通心肾,召摄灵阳,救护命宝。此非修行径路而何?吾人未有此身,先有此息,此身未灭,此息先灭,此又非修行正路而何?

  原人受生之初,在胞胎内随母呼吸,受气而成此缕,与母联属,渐吹渐开,中空如管,通气在来,前通于脐,后通于肾,上通夹脊泥丸,至山根而生双窍,由双窍下至准头,而成鼻之两孔,是以名曰鼻祖。

  斯时,我之气通母之气,母之气通天地之气,天地之气通太虚之气,窍窍相通,无有隔阂。几乎气数满足,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囚地一声,一点元阳落于立命之处。自此后天用事,虽有呼吸往来,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人生自幼至老,未有一息驻于其中。凡夫尘生尘灭,万死万生,只为寻不着来时旧路耳。

  太上教人修炼而长生者,由其能夺天地之正气。人之所以能夺天地之正气者,由其有两孔之呼吸也。所呼者自己之元气从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气从外而入。人若根源牢固,呼吸之间,亦可以夺天地之正气而寿绵长久。若根源不固,精竭气弱,所吸天地之正气随呼而出,身中元气不为己之所有,反为天地所夺。何也?盖为呼吸不得其门而入耳。

  一切常人,时吸皆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与祖气相连,如鱼饮水而口进腮出,即庄子所谓,众人之息以喉是也。

  若是至人,呼吸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入命门,得与祖气相连,如磁吸铁,而同类相亲。即庄子所谓,真人之后以踵是也。踵者,其息深深之义。既得深深,则我命在我,而不为大冶陶铸矣。

  今之人,有调息、数息、抑息、闭息,皆是隔靴止痒,不得到于玄窍。

  此窍初凝,就生两肾,次生其心。其肾如藕,其心如莲,其梗中通外直,拄地撑天。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中余一寸二分,谓之腔子里是也,乃心肾往来之路,水火既济之乡。

  欲通此窍,先要存想山根,则呼吸之气渐次通夹脊,透混元,而直达于命府,方才子母会合,破镜重圆,渐渐扩充,则根本完固,救住命宝,始可言其修炼。按了真了曰:欲点常明灯,当用添油法。尹师曰:涵养本原为先,救护命宝为急。又曰:一息尚存,皆可复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续尽灯而复光明,即如得返魂之香,点枯荄而重茂盛。所以云:油千灯灭,气绝身亡。然非此窍则不能添油,非添油则不能接命,命不接则留性不住,性不住忽一旦无常到来,则懵懵然而去矣。故吕公曰:啬精宜及早,接命莫教迟。果然是接之则长生,不接则夭死。

  盖人禀天地气数有限,不知保养,自暴自弃,如刘海蟾云: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和神乃去。阖辟之机一停,呼吸之气立断。呜呼!生死机关,其速如此,世人何事而不肯回心向道耶?

  况此着工夫最是简易,不拘行住坐卧,常损此心,退藏夹脊之窍,则天地之正气可扯而进,与己混元真精凝结丹田,以为起生之本。盖以天地无涯之元炁,而续我有限之形躯,不亦易乎?

  学者只要认定此窍,守而不离,久久纯熟,则里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火,销其杂虑,降其动心,止其妄念。妄念既上,真息自现,真念无念,真息无息。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恒存。性存命固、悬念俱销,此性命双修之第一步也。

  嗟乎!人生如无根之树,全凭气息以为根株,一息不来,命非己有。故欲修长生者,必固其气。气固则身中之元气不随呼而出,天地之真气恒随吸而入。久之,胎息定,鄞鄂成,而长生有路矣。

  此段当与第三节蛰伏藏气穴同看。

玉液炼形法则(玉液炼形图)

  初学之人,平素劳碌,乍入圜中,一旦安逸。逸则四肢不运动,安则百节不流通。以致脉络壅塞,气血凝滞,此通关荡秽之法不能无也。

  此法先用行气主宰,照在玄膺一窍。此窍可通气管,即黄庭经所谓,玄膺气管受精符是也。少倾,则津液满口,如井水然,微漱数遍,徐徐以意引以重楼,渐达膻中、尻尾、中脘、神阙,至气海而止。就从气海分开两路,至左右大腿,从膝至三里,下脚背及大拇指,又转入涌泉,由脚跟脚弯循大腿而上至尾闾,合作一处,过肾堂、夹脊、双关,分送两肩、两膀、两臂至手背,由中指转手掌,一齐旋回过手腕,由胸旁历腮后,从脑灌顶,复下明堂、上腭,以舌迎之,至玄膺而止。此为一转毕。稍停又眼前行功,则壅滞之处浙次疏通,不唯贯穿诸经,亦能通达诸窍。即心印经所谓,七窍相通,窍窍光明是也。

  盖吾人灵明,一窍六合而内,六合而外,本无不周,本无不照,其不能然者,为形所碍耳。直要炼到形神俱妙,方才与道合真。

  夫行气用眼者何也?故施肩吾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普人谓,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斯言确之矣。

  炼形用液者何也?道家谓之药涤玉液是津,玉池是口。黄庭内景云: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炁香兰,却灭百邪玉铢颜。审能修之登广塞。盖液中有气,气中有液,液气相生,日充月盛,为金液之基,作润身之宝。况能穿关透节,无处不到。古歌曰:华池神水频吞咽,紫府元君直上奔,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

  夫玄膺一窍,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灌溉一身,皆本于此。故太上云:舌下玄膺生死岸,子若遇之升天汉。法华经颂云: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香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心内醍醐滴滴凉。此乃小玉液炼形法也。

  人之孔窍所以通乎其虚,达乎其气,而周流于一身之内焉,一或有所蔽塞则为瘀痰、为壅血,而一身脉络不能相通使生疾病今以此法日行三、五次,但得气血流通,百脉和畅,病即去矣。止而勿行。此与退藏救护是为表里二段并行而不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