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
九鼎炼心说
日也者,天之丹也,黑而荡之,则日不丹。心也者,人之丹也,物而霾之,则心不丹。故炼丹也者,炼去阴霾之物,以复其心之本体天命之性之自然也。天命之性,吾之真金也,人人之所必有者。气质之性,金之浊渣也。上智之所不无者,若以人伦日用之火而日炼之,则气质之性日除。气质之性日除,则天命之性自见矣。故五帝三王君也,而以君道而日炼其心;伊博周召相也,而以相道而日炼其心,孔曾思孟师也,而以师道而日炼其心。无时而不心在于道,无时而不以道而炼其心,此乃古大圣大贤为学之要法,百炼、炼心、炼性之明训也。
八识归元说
释氏谓,人之受生,必从父精母血与前生之识神三相合而后成胎。精气受之父母,神识不受之父母也。盖从无始劫流来,亦谓之生灭性。故曰: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八识也。盖造化间有个万古不移之真宰,又有个与时推移之气运。真宰与气运合是谓天命之性。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故儒家有变化气质之言,禅宗有返识为智之法。今人妄认方才中有个昭昭灵灵之物,浑然与物同体,便以为元神在。是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本,非不生不灭之元神也。噫,识识易,去识难,若不以天命元神战退无明业识。终在生灭场中,未见有出头日也。
五气朝元说
一气初判而列二仪,二仪定位而分五常,五常异地而各守一方,五方异气而各守一子。青帝之子名龙烟,受甲乙木德之三气。赤帝之子名丹元,受丙丁火德之二气。白帝之子名皓华,受庚辛金德之四气。黑帝之子名玄冥,受壬癸水德之一气。黄帝之子名常存,受戊己土德之五气。故金得土则生,木得土则旺,水得土则止,火得土则息。唯圣人知回几之道、得还元之理。于是攒五簇、四会、三合、二而归一也。盖身不动则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动则气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则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忘则魄伏而金朝元,四大安和则意定而土朝元。此谓五气朝元,皆聚于顶也。
待诏说
九年面壁之后。灵台晶莹,觉海圆明,性命混融,形神俱妙。与天地合德,与太虚同体,此同丹道已成而积功累行不可缺也。盖道之与德犹阴之与阳,行之与功犹日之与足。钟离翁云:有功无行如无足,有行无功目不全。功行两圆足自备,谁云无分作神仙?是以古仙上圣金丹事成,温养事毕,游戏人间,和光混俗,随力建功,随方解缚,扶危拯厄,救劫匡时,普渡群迷,接引后学,道上有功,人间有行。功行满足,潜伏俟时,只待天书降诏,玉女来迎,驾雾腾云,直入三清圣境。如张紫阳翁悟真篇云: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宝符降诏去朝天,稳驾琼舆凤辇。
飞升说
仙有五等,佛有三乘,修持功行不齐,所以超脱稍异。飞升冲举者上也,坐化尸解者次也,投胎夺舍者又其次也。乘龙上升者,如黄帝、茅蒙、王玄甫、韦善俊是也。驾云上升者,如杨羲、李笈、蓝采和、孙不二是也。控鲤上升者,如子英、琴高是也。骖鸾上升者,如子晋、邓郁是也。跨鹤上升者,如桓问、屈处静是也。御风上升者,如葛由、武夷君是也。拔宅飞升者,如何候、尹喜、淮南王、许旌阳是也。白日冲举者,如蔡琼、冯长、马成子、浮丘伯是也。尝考到仙谱传,始知从古至今成仙者十万余人,拔宅者八千余处。所以纯阳翁于景福寺壁间题一联云:莫道神仙无学处,古今多少上升人。
亨集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第一节口诀
涵养本原救护命宝
(涵养本原图)
(内附退藏沐浴、玉液炼形二法)
欲修长生,须识所生之本;欲求不死,当明不死之人。故曰:认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那不死的人,道家呼为铁汉,释氏唤作金刚,即世人本来妙觉真心是也。
此心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其体不生不灭,其相无去无来。究之,于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穷之,于后天地之后,莫知其终。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乾坤依此而覆载,日月依此而照临,虚空依此而宽广,万灵依此而变通。
三教大圣,教人修道,是修这个;成仙成佛,也是这个;戴角披毛,也是这个。
圣凡二路,由此而分。出生死,再无别途;登涅盘,唯此一法。然世间万汇,未有一物不被无常所吞,独有这个,无生灭可缚,无色相可窥,端端正正,停停当当,分分晓晓的,而人不悟其所本来也。
不悟者何,为有妄心。何为妄心?盖为一切众生从无始已来,迷却真心,不自觉知,故受轮转,枉入诸趣,原夫真心无妄,性智本明,妙湛元精。由妄瞥起,俄然晦昧,则失彼元精,枯湛发知,故转智为识,形中妄心,名之曰识。
心本无知,由识故知;性本无性,由识故生。生身种子,萌孽于兹,开有漏华,结生死果。今人妄认方寸中,有个昭昭灵灵之物,浑然与物同体,便以为元神在是。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识神,劫劫轮回之种子耳。
故景岑云:学道之人不悟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嗟夫!世人以奴为主而不知,认贼为子而不觉。是以世尊教人:先断无始轮回根本者此也。此根既断,则诸识无依,复我元初常明本体。
然而大道茫茫,当从何处下手?是以齐襟必举领,整网要提纲。昔尹师指出:修行正路一条。教人打从源头上做起。若源头洁净,天理时时现前,识念自然污染不得。譬如昊日当空,魍魉灭迹,此一心地法门,是古今千圣不易之道。
故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观其心。观心之法,妙在灵关一窍。人自受生感气之初,禀天地一点元阳,化生此窍,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虚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真所谓有之则生,无之则死,生死盛衰,皆由这个。
儒曰:灵台。
道曰:灵关。
释曰:灵山。
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
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论其所也。
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论其形也。
盖此窍乃神灵之台,秘密之府。真净、明妙、虚散、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众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融,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盘。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秘,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窍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欲息轮回,莫若体乎至道。欲体至道,莫若观照本心。应须音眼虚鉴,常教朗月辉明,每向定中慧照。时时保得此七情未发之中,时时全得此八识未染之体。外息诸缘,内绝诸妄。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肢不动,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识,各返其根,则精神魂魄意之五灵各安其位。
二六时中,眼常要内观此窍,耳常要逆听此窍,至于舌准常要对着此窍,运用施为念念不离此窍,行住坐卧心心常在此窍。不可刹那忘照,率尔相违,神光一出便收来,造次弗离常在此。即子思所谓不可须臾离者是也。
先存之以虚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随处随时,无碍自在,正合龙虎经云:至妙之要,先存后忘。此又口诀中之口诀也。
然要进除六识,尤在知所先后。意虽为六识之主帅,眼实为五贼之先锋。故古德云:心是枢机,目为盗贼。欲伏其心,先摄其目。盖弩之发动在机,心之缘引在目。机不动则弩住,目不动则心住。
阴符经曰:机在目。
道德经曰:不见可欲,而心不乱。
鲁论曰:非礼勿视。
朱子曰: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
金笥宝箓曰:眼乃神通玄牝门,抑之于眼使归心。
眼守此窍不离,即如来正法眼,合涅盘心之秘旨,故楞严经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又观经观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毕竟沉沦。
道德首章云:常有欲以观其侥者,观此窍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者,观此窍中之妙也。
昔黄帝三月内观者,观此也。
太上亦曰: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
观心非易,止念尤难。是以念头起处,系人生死之根。
古仙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起信论云:心若驰散,即便摄来,令往正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于此。
虚靖天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当知妄念起于识根,对境成妄,实非有体。在众生时,智劣识强,但名为识。当佛地时,智强识劣,但名为智。只转其名,不转其体。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见立知,妄尘生起,故有妄念。若知见无见,则智性真净,复还妙湛,洞彻精了,而意念消。
意念既消,自六识而下莫不皆消。即文殊所谓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既无六根,则无六尘e既无六尘,则无六识。既无六识,则无轮回种子。既无轮回种子,则我一点真心独立无依,空空荡荡,光光净净,而万劫常存,永不生灭矣。
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当。何等直截,何等简易。但能培养本原,观照本窍,久则油然心新,浩然气畅,凝然不动,寂然无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此所谓皮肤剥落尽,一真将次见矣。
工夫至此,自然精神朗发,智慧日生,心性灵通,隐显自在。自然有一段清静阖辟之机,自然有一段飞跃活动之趣。自然有一点元阳真炁从中而出,降黄庭,入土釜,贯尾闾,穿夹脊,上冲天谷,下达曲江,流通百脉,灌溉三田,驱逐一身百窍之阴邪,涤荡五脏六腑之浊秽。如服善见王之药,众病咸消。若奏狮子筋之弦,群音顿绝。所以云:一心疗万病,不假药方多。
是知一切诸圣,皆从此心方便门入,得成祖佛,为人天之师。凡夫不能证者,由不识自心故。故曰: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六道群蒙皆此门出,历千劫而不返,一何痛哉。
所以诸怫惊入火宅,祖师特地西来,乃至千圣悲嗟,皆为不达唯心出要道耳。
如宝藏论云: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谓玄玄。巧出于紫微之表,用在于虚无之间。端化不动,独而无双。声出妙响,色吐华容。穷睹无所,寄号空空。唯留其声,不见其形。唯留其功,不见其容。幽明朗照,物理虚通。森罗宝印,万象真宗。其为也形,其寂也冥。本净非莹,法尔圆成。光照日月,德越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转变天地,自在纵横。恒沙妙用,混沌而成。谁闻不喜,谁闻不惊。如何以无价之宝,隐于阴人之坑。哀哉!哀哉!其为自轻。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宝也焕焕煌煌,朗照十方,间寂无物,应用堂堂。应声应色,应阴应阳。奇物无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见,侧耳不闻。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为也圣,其用也灵。可为大道之真精,其精甚灵,万有之因。凝然常住,与道同伦。
天下最亲,莫过心也。百姓之用,而不知心;如鱼在海,而不知水。故佛经云:一切众生,从旷劫来,迷列本心,不自觉悟。妄认四大为身、缘虑为心。譬如百千大海不认,但认一小浮沤。以此迷中复迷,妄中起妄,随境流转,离目生情。取十万端,无时暂暇。至使起惑造业,循环六道,密网自围,不能得出。究竟冥初皆一妄迷真之咎耳。
故灵润曰:妄情牵引何时了,辜负灵台一点光。夫灵台一点光者,即真如灵知心也。最玄最妙,通圣通灵。极高明,极广大。化万法之王,为群有之体。坚彻三界,横亘十方。自混饨未辟之前,而已曾有。虽天地既坏以后,而未尝无。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故曰:三界唯心。
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见境是心。境即是心之境,心即是境之心。对境不迷,逢缘不动,能所互成,一体无异。若能达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觉尽无始,妄念摄境归心,出缠真如,离垢解脱,永合清净本然,则不更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金出矿,终不更染尘泥;似木成灰,岂有再生枝木。一得永得,尽未来际,永脱樊笼,长居圣域矣。
虽然,此最上一乘大道,若根器利者,一超直入如来地。若根器钝者,将如之何?必由下学而上达的功夫,渐次引入法门可也。使之行一步,自有一步效验,升一级,自有一级规模。亦是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若不知入门下手功夫,安能遽到了手极则地位?若未能尽心,而安能知性?未能明心,而安能见性?夫明心尽心之要者,时以善法扶助自心,时以赤水润泽自心,时以境界净治自心,时以精进坚固自心,时以忍辱坦荡自心,时以觉照洁白自心,时以智慧明利自心,时以佛知见开发自心,时以佛平等广大自心。
故知明心是生死海中之智楫,尽心是烦恼病中之良医。若昧此心,则永劫轮回而遗失真性;若明此心,则顿起生死而圆证涅盘。始终不出此心,离此心别无玄妙矣。后面虽有次第工夫,不过是成就这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