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四】【注】上之所多者,下不能安其少也,性少而以逐多则迷也。
【疏】智数诈伪,渐渍毒害于物也。颉滑,滑稽也,亦奸黠也。解垢,诈伪也。夫滑稽坚白之智,谲诡同异之谈,谅有亏于真理,无益于世教,故远观譬于若讷,愚俗惑于小辩。
【释文】《渐毒》李云:渐渍之毒,不觉深也。崔云:渐毒,犹深害。◎庆藩案知与智同,谓智故也。淮南主术注曰:故,巧。管子心术去知与故,荀子非十二子知而险,淮南原道偶(□)〔□〕(六)智故,并此知字之义。渐,诈也。荀子议兵是渐之也,正论上凶险则下渐诈矣,皆欺诈之义。(李颐谓为渐渍之毒,失之远矣。)尚书民兴胥渐,王念孙曰:渐,诈也,言小民方兴为诈欺,故下文曰罔中于信,以覆诅盟也。彼传训为渐化,则与下文不属。《颉》户结反。《滑》干八反。颉滑,谓难料理也。崔云:缠屈也。李音骨,滑稽也。一云:颉滑,不正之语也。《解》苦懈反。《垢》苦豆反。司马崔云:解垢,隔角也。或云:诡曲之辞。
【五】【疏】每每,昏昏貌也。夫忘怀任物,则宇内清夷;执迹用智,则天下大乱。故知上下昏昏,由乎好智。
【释文】《每每》李云:犹昏昏也。◎庆藩案每每即梦梦也。尔雅释训:梦梦訰訰,乱也。梦之为每,犹甍之为□。(方言□谓之(□)〔□〕(七),郭注:今字作甍。)
【六】【注】不求所知而求所不知,此乃舍己效人而不止(八)其分也。
【疏】所以知者,分内也;所不知者,分外也。舍内求外,非惑如何也!
【释文】《舍己》音舍,下文同。
【七】【注】善其所善,争尚之所由生也。
【疏】所不善者,桀跖也;所以善者,圣迹也。盗跖行不善以据东陵,田恒行圣迹以窃齐国。故(藏)〔臧〕谷业异,亡羊趣同,或夷跖行殊,损性均也。愚俗之徒,妄生臧否,善与不善,诚未足定也。
【八】【注】夫吉凶悔吝,生于动者也。而知之所动,诚能摇荡天地,运御群生,故君人者,胡可以不忘其知哉!
【疏】是以,仍上辞也。只为上来用智执迹,故天下大乱。悖,乱也。烁,销也。堕,坏也。附地之徒曰喘耎,飞空之类曰肖翘,皆轻小物也。夫执迹用智,为害必甚,故能鼓动阴阳,摇荡天地,日月为之薄蚀,山川为之崩竭,炎凉为之愆叙,风雨所以不时,飞走水陆,失其本性,好知毒物,一至于此也。
【释文】《上悖》李郭云:必内反,又音佩。司马云:薄食也。《下烁》失约反。崔云:消也。司马云:崩竭也。崔向本作栎,同。徐音药。《中堕》许规反,毁也。《之施》始豉反。《惴》本亦作□,又作喘,川兖反。向音揣。《耎》耳转反。崔云:蠉□动虫也。一云:惴耎,谓无足虫。《肖翘》音消,下音祁饶反。崔云:肖翘,植物也。李云:翾飞之属也。
【九】【注】啍啍,以己诲人也。
【疏】自,从也。三代,谓夏殷周也。种种,淳朴之人,役役,轻黠之貌。释,废也。啍啍,以己诲人也。夫上古至淳之世,素朴之时,像圜天而清虚,法方地而安静,并万物而为族,同禽兽之无知。逮乎散浇去淳,离道背德,而五帝圣迹已彰,三代用知更甚;舍淳朴之素士,爱轻黠之佞夫,废无欲之自安,悦有心之诲物,已乱天下,可不悲乎!
【释文】《种种》向章勇反。李云:谨貌。一云:淳厚也。《而说》音悦。下同。◎卢文弨曰:今本作悦。《役役》李云:鬼黠貌。一云:有为人也。《恬》徒谦反。《淡》徒暂反。徐大敢反。《啍啍》李之闰反,又之纯反。郭音惇,以己诲人之貌。下同。司马云:少智貌。徐许彭反,又许刚反。向本作啍,音亨。崔本上句作哼哼,少知而芒也。一云:哼哼,壮健之貌。◎卢文弨曰:〔今本〕此与下俱作啍啍。案从享亦可得亨音。
【校】(一)赵谏议本作喘。(二)世德堂本民作机,赵本作民。(三)世德堂本作网,本书依释文改。(四)释文原本无音字。(五)柞字依周礼郑注改。(六)□字依淮南子改。(七)□字依方言改。(八)赵本止作正。
卷四下外篇在宥第十一
外篇在宥第十一【一】
【一】【释文】以义名篇。◎庆藩案文选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注引司马云:在,察也。宥,宽也。释文阙。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一】。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二】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四】。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五】
【一】【注】宥使自在则治,治之则乱也。人之生也直,莫之荡,则性命不过,欲恶不爽。在上者不能无为,上之所为而民皆赴之,故有诱慕好欲而民性淫矣。故所贵圣王者,非贵其能治也,贵其无为而任物之自为也。
【疏】宥,宽也。在,自在也。治,统驭也。寓言云,闻诸贤圣任物,自在宽宥,即天下清谧;若立教以驭苍生,物失其性,如伯乐治马也。
【释文】《闻在宥》音又,宽也。《则治》直吏反。下治乱同。《欲恶》乌路反。《好欲》呼报反。
【二】【疏】性者,禀生之理;德者,功行之名;故致在宥之言,以防迁淫之过。若不任性自在,恐物淫僻丧性也。若不宥之,复恐效他,其德迁改也。
【三】【注】无治乃不迁淫。
【疏】性正德定,何劳布政治之哉!有政不及无政,有为不及无为。
【释文】《有治天下者哉》崔本作有治天下者材失,云:强治之,是材之失也。
【四】【注】夫尧虽在宥天下,其迹则治也。治乱虽殊,其于失后世之恬愉,使物争尚畏鄙而不自得则同耳。故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也。
【疏】恬,静也。愉,乐也。瘁,忧也。尧以德临人,人歌击壤,乖其静性也;桀以残害于物,物遭忧瘁,乖其愉乐也。尧桀政代斯异,使物失性均也。
【释文】《人乐》音洛。《恬》徒谦反。《瘁瘁》在季反,病也。广雅云:忧也。崔本作醉。《愉》音瑜,徐音喻。《故誉》音余。
【五】【注】恬愉自得,乃可长久。
【疏】尧以不恬人,桀以不愉取物,不合淳和之性;欲得长久,天下未之有也。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田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一】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二】,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三】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四】,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五】。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六】!
【一】【疏】毗,助也。喜出于魂,怒出于魄,人禀阴阳,与二仪同气。尧令百姓喜,毗阳暄舒;桀使人怒,助阴惨肃。人喜怒过分,则天失常,盛夏不暑,隆冬无霜。既失和气,加之天灾,人多疾病,岂非反伤形乎!不可有为作法,必致残伤也。
【释文】《毗于》如字。司马云:助也。一云:并也。◎俞樾曰:释文,毗如字,司马云,助也,一云,并也,然下文云,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则训(为)(一)助已不可通,若训并更为失之矣。案此毗字当读为毗刘暴乐之毗。尔雅释诂云,毗刘,暴乐也。合言之则曰毗刘,分言之则或止曰刘,诗桑柔篇捋采其刘是也;或止曰毗,此言毗于阳毗于阴是也。暴乐,毛公传作爆烁。郑氏笺云:捋采之则爆烁而疏。然则爆烁犹剥落也。喜属阳,怒属阴,故大喜则伤阳,大怒则伤阴。毗阴毗阳,言伤阴阳之和也,故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若从司马训毗为助,则下三句不贯矣。淮南子原道篇,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正与此同义。
【二】【注】此皆尧桀之流,使物喜怒大过,以致斯患也。人在天地之中,最能以灵知喜怒扰乱群生而振荡阴阳也。故得失之间,喜怒集乎百姓之怀,则寒暑之和败,四时之节差,百度昏亡,万事失(二)落也。
【疏】为滞喜怒,遂使百姓谋虑失真,既乖宪章之法,斯败也已。
【释文】《思虑》息嗣反。《大过》音泰。
【三】【注】慕赏乃善,故赏不能供。
【释文】《乔》向钦消反,或去夭反,郭音矫,李音骄。《诘》李去吉反,徐起列反。崔云:乔诘,意不平也。《卓》敕角反,郭丁角反,向音□。《鸷》敕二反,李猪栗反,向猪立反,又敕栗反。崔云:卓鸷,行不平也。《之行》下孟反。
【四】【注】畏罚乃止,故罚不能胜。
【疏】乔,诈伪也。诘,责问也。卓,独也。鸷,猛也。于是乔伪诘责,卓尔不群,独怀鸷猛,轻陵于物,自尧为始,次后有盗跖之恶,曾史之善,善恶既着,赏罚系焉。慕赏行善,惧罚止恶,举天下斧钺不足以罚恶,倾宇宙之藏不足以赏善。给,犹足也。
【释文】《能胜》音升。
【五】【疏】若忘赏罚,任真乃在足也。
【六】【注】忘赏罚而自善,性命乃大足耳。夫赏罚者,圣王之所以当功过,非以着劝畏也。故理至则遗之,然后至一可反也。而三代以下,遂寻其事迹,故匈匈焉与迹竞逐,终以所寄为事,性命之情何暇而安哉!
【疏】匈匈,讙哗也,竞逐之谓也。人惧斧钺之诛,又慕轩冕之赏,心怀百虑,事出万端,匈匈竞逐而不知止。夏殷已来,其风渐扇,赏罚撄扰,终日荒忙,有何容暇安其性命!
【释文】《匈匈》音凶。
【校】(一)为字依诸子平议删。(二)赵谏议本失作夭,世德堂本作失。
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一】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二】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也)〔邪〕(一)?是相于淫也;【三】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四】。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五】;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獊(二)囊而乱天下也【六】。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七】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之,吾若是何哉【八】!
【一】【疏】说,爱染也。淫,耽滞也。希离慕旷,为滞声色。
【释文】《而且》如字,徐子余反。《说明》音悦。下同。
【二】【疏】德无憎爱,偏爱故乱德;理无是非,裁非故逆理。悖,逆也。
【释文】《是悖》必内反,徐蒲没反。
【三】【疏】礼者,擎跽曲拳,节文隆杀。乐者,咸池大夏,律吕八音。说礼乃助浮华技能,爱乐更助宫商淫声。
【释文】《是相》息亮反,助也。下及注皆同。《于技》其绮反,李音歧。崔同,云:不端也。
【四】【注】当理无说,说之则致淫悖之患矣。相,助也。
【疏】说圣迹,助世间之艺术;爱智计,益是非之疵病也。
【释文】《说知》音智。《于疵》疾斯反。
【五】【注】存亡无所在,任其所受之分,则性命安矣。
【疏】八者,聪明仁义礼乐圣智是也。言人禀分不同,性情各异。离旷曾史,素分有者,存之可也;众人性分本无,企慕乖真,亡之可也。
【六】【注】必存此八者,则不能纵任自然,故为脔卷獊囊也。
【疏】脔卷,不舒放之容也。獊囊,遽之貌也。天下群生,唯知分外,不能安任,脔卷自拘,夸华人事,獊囊速,争驰逐物,由八者不忘,致斯弊者也。
【释文】《脔》力转反。崔本作栾。《卷》卷勉反,徐居阮反。司马云:脔卷,不申舒之状也。崔同。一云:相牵引也。《獊》音仓。崔本作戕。《囊》如字。崔云:戕囊,犹抢攘。◎卢文弨曰:今本獊作怆。
【七】【注】不能遗之,已为误矣。而乃复尊之以为贵,岂不甚惑哉!
【疏】前八者,乱天下之经,不能忘遗,已是大惑。方复尊敬,用为楷模,痛惜甚也。
【释文】《乃复》扶又反。
【八】【注】非直由寄而过去也,乃珍贵之如此。
【疏】八条之义,事同刍狗,过去之后,不合更收。诚禁致齐,明言执礼,君臣跪坐,更相进献,鼓九韶之歌,舞大章之曲。珍重蘧庐,一至于此,庄生目击,无柰之何也。
【释文】《而去》起虑反。《之邪》崔本唯此一字作邪,余皆作咫。《齐戒》本又作斋,同。侧皆反。《跪》其诡反,郭音危。
【校】(一)邪字依世德堂本改。(二)世德堂本作怆,注同。赵谏议本作伧。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一】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二】。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三】;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四】,神动而天随【五】,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六】。吾又何暇治天下哉【七】!
【一】【注】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不得已者,非迫于威刑也,直抱道怀朴,任乎必然之极,而天下自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