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集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才言可道,即非常道;既不可道,何以名道?咦!只这道之一字,已道了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搏之不可得,用之不可既。惟惚惟恍,不属声闻;曰希曰夷,无有定体。若作声闻,会不足以成;若作定体,求不足以应变。道虽无形,因天地生育,其形可见;道虽无情,推行日月,其情可察;道虽无名,穷万物长养,其名可立。《易*系》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非道之形乎?又曰:“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非道之情乎?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非道之名乎?道本无名,圣人强立名道者,通天下万变,归天下之殊途,坦平蓦直,大路之谓也。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鸿蒙未判,动静之理已存;清浊既分,动静之机始发。清而升者,曰天;浊而降者,曰地。天地一阖辟、一阴阳,互动互静,机缄不已,四时成焉,百物生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于物之最灵。男法天,女法地,男清女浊,即天地升降也。男动女静,即天地阖辟也。天地氤氲,万物化生,降本流末,生生化化而无有休息。太上始言,无形、无情、无名,天地之始。次言有动有静,谓有名,万物之母也。若复有人知此两者,同出异名,则知清浊本一,动静不二。流虽浊而其源常清,用虽动而其体常静。清静久久,神与道俱,与天地为一。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至道与神气混混沦沦,周乎三才,万物应变而无穷,至广大,尽精微矣。苟以欲制道,失道者也。失道之士,欲心一萌,无所不至,权利牵于外,念虑煎于内,心为物转,神为心役。心神既不清静,道安在哉?常能制欲,则归心不动;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绝点翳纯清,复其本然,清静之大矣,何欲之有?《易传》云: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其斯之谓欤?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太上云:清静为天下正。所谓正者,至公无私也。惟天理之至公,为能胜人欲之至私。世人所以不能造道者,非不能也,为物欲之所眩也。绝欲之要,必先忘物我。忘物我者,内忘其心,外忘其形,远忘其物。三者既忘,复全天理,是名大,即艮止之义也。《易》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背,即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也;不获其身,即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也;行其庭,不见其人,即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也。无咎,即无欲也。太上云:咎莫大于欲得,即此义也。至于物欲见空,则清静之天复矣。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攸攸万事不是空,一以贯之,终归元物,此遣欲之要也。以空遣欲,欲既不生,和空亦无。空既无矣,无亦无也。无无既无,湛然寂然,湛寂亦无,是名真静。湛然常寂者,凝神入空寂也。寂无所寂者,融神出空寂也。所谓真静,非不动也。若以不动为静,则是有定体也。有定体则不足以应变,所以真常应物,真常得性者,动而应物,而真体不动也。作如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寂然不动为体,感而遂通为用,是名真静。至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真常之道得矣。得之一字,亦是强名。若谓实有所得,则不足以为道。圣人惟恐世人不知有无相生之理,落断常邪见,故以得道,委曲成全,使其积渐而至顿成也。至于嘿而成之,不言而信,圣道可造也。所谓传者,不传之传也。圣道者,圣而不可知之之谓也。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
  遵儒书不争之言,行释经无争之行。此一法出于无法,洞观冥契,是名上士也。下士则不然。下士之心好胜,常自满自见,是自矜伐,致争之由也。才有微善,执为己德,吾必谓之无也。上士返是,上士晦德以谦,自牧不自见,是不自矜伐。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太上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此义也。执着之者,德尚不明,何以明道哉?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下士好争,执德,为有妄心,所以然也。古德云常灭妄心,不灭照心。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妄想一萌邪正分,枢机一发荣辱判。可不勉哉!妄心不止,生种种差别因缘。至于涉秽途,触祸机,落阴趣,未有不始于妄心也。学道之士,固当谨始。始若不谨,焉得有终?妄念始萌,不自知觉,神为心役,心为物牵,纵三尸之炽盛,为六欲之拢攘,岂得不着物耶?着物之故,贪求心生;既生贪求,即是烦恼。妄想种种相缘,无由解脱。至于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良可悲哉!所以妄想之心,轮回之根本也。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妄想心不灭所以然也。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见在此身亦从妄想中来。身生而后有情缘,情缘而后有忧苦。妄增缘起,直入轮回。前无始而后无终者,举世皆然。惟悟道者,照心常存。照破种种缘相皆是妄幻,勿令染着。照心既存,妄心无能为也。久久纯熟,决定证清静身。作是见者,真常之道得矣。所谓照心者,即天心也。真常者,即无妄也。了悟此心,则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无妄之所以次复也。《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到这里纤芥幽微,悉皆先照。至于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至觉至灵,常清常静,真常之道至是尽矣。圣人之能事毕矣!
  太上大通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太上谓无上可上,大通谓无所不通,经谓登真之径路,众所通行之道也。首章云无行无体谓真空妙理,最上一乘之妙也,即太上之义。次章云如空无相,谓四通八达无所窒碍,即大通之义也。下章云无相无为广无边际,谓大道至广至大至妙无穷,日用之间头头显露,此所以为经也。
  【先天而生】
  显诸仁
  【生而无形】
  藏诸用
  【后天而存】
  所存者神
  【存而无体】
  神无方,易无体
  【然而无体】
  阴阳不测
  【未尝存也】
  运化不息
  【故曰:不可思议】
  妙用无穷
  上真空一章
  原道之始也。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即先天而生,生而无形之义也。中庸曰: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体物而不可违即后天而存,存而无体之义也。然而元体故运化生成,而无穷也,非穷理尽性者,其孰能于此!故授之以玄理章。
  【静为之性】
  寂然不动
  【心在其中矣】
  感而遂通
  【动为之心】
  见物便见心
  【性在其中矣】
  无物心不见
  【心生性灭】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性现】
  心灭种种法灭
  【如空无相】
  大象无形
  【湛然圆满】
  道上欲下
  上玄理章
  原性之元也。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静为之性之义。又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动为之心之义。性本静非心则不见,心本静非动即不见,因物见心,潜心见性,性寂知天,是谓通也。苟或心随物转,性所以忘也,故曰心生性灭。设若潜心入寂,性所以现也,故曰心灭性现。盖性如虚空,动与不动当寂,见与不见常明,一切物来相扰如片云点虚空相似,太清还受点也无,既不受点则湛然圆满,我之性天亦复如是。
  【大道无相,故内其摄于有】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
  【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
  无所用心,心故常存
  【如如自然,广无边际】
  无为则无不通
  【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
  我不逐境,境无干我
  【居尘出尘,不落万缘之化】
  我不立尘,尘不染我
  【致静不动】
  大定
  【致和不迁】
  大慧
  【慧照十方】
  火明
  【虚变无为】
  大通
  上玄妙章
  明道之理也,故次之以玄理章,洞古经云: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即大道无相之义。孟子曰:无为其无所不为,即真性无为之义。内无相则如如自然,外无为则广大悉备。祖师谓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即此义也。对境忘境何魔之有?居尘出尘何缘之有?缘息则性静魔息,则心和。致静则不动,致和则不迁,二理兼持则圆明普照,神变无方也。
  【颂曰:有法悟无法】
  心随法生,法随心灭
  【无修解有修】
  性本无修,修即非性
  【包含万象体】
  心空性寂,无所不容。
  【不挂一丝头】
  才染一尘,即成渗漏。
  上颂言其体用也,体之则无,用之则有。所以自有法,顿悟无法。因无修,勘破有修。至于有无不立,心法双忘,体同太虚,包罗无外,大道之理至是而尽矣。
  三天易髓
  莹蟾子李清庵撰
  混然子校正
  火符直指
  乾坤鼎器
  上柱天,下柱地,只这人是鼎器,咦!既知下手工夫简易。
  潜龙勿用
  一阳生,宜守静,常存诚心正定。咦!龙得潜藏勿宜轻进。
  见龙在田
  鼓巽风,进火功,刹那间满炉红。是么?见龙在田光遍虚空。
  终日乾乾
  天地交,阴阳均,汞八两铅半斤。呵呵!姹女敛伏婴儿仰承。
  或跃在渊
  水制火,金克木。到斯时宜沐浴。!或跃在渊,存中谨焉。
  飞龙在天
  五气朝,三花聚,木金交铅汞住。吽!飞龙在天,云行雨致。
  亢龙有悔
  体纯乾,六阳备。便住火莫拟议。住!若不持盈,亢龙有悔。
  履霜至水
  始生阴,莫妄行,牢执捉谨守城。仔细!防微杜渐,履霜至水。
  直方大
  逢六二,渐渐退,阴正中阳伏位。!烟雨蒙蒙,不习自利。
  含章可贞
  白雪凝,黄芽生,牢爱护莫驰情,收!阳炉固济,含章可贞。
  括囊无咎
  汞要飞,铅要走,至斯时宜谨守,啊!把没底囊括结其口。
  黄裳元吉
  群阴尽,丹道毕,至精凝元炁息,咄!收拾归中黄裳元吉。
  龙战于野
  阴既藏,阳再生,到这里再堤防,小心!若逢野战其血玄黄。
  温养灵胎
  虚其心,实其腹,守安静待阳复。咦!一刹那间周天数足。
  玄珠成象
  掀到鼎,踏翻炉,功备也产玄珠,归根复命,抱本还虚。
  上十五颂准三五之数
  道曰:「金丹」金丹者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故喻性为金丹也,丹炉鼎也,药物也。
  颂曰
  丹
  亘古此物无形无质无欠无余无休无息
  其利如金其红如日释曰玄珠儒曰太极
  道曰金丹名三体一只在目前世人不识
  只这便是休更疑惑
  金丹了然图(缺)
  心图并绝句九首,发明命本为丹之用,注脚颂显性为丹之。
  一下手
  下手立丹基,休将子午推,静中才一动,便是癸生时。
  丹
  切忌错会春花秋月桃红李白九夏酷热
  三冬下雪夏间如何无法可说咦!休更疑惑
  腊月梅含玉,霜天菊吐金,风来听浪吼,月上看潮生。
  二安炉
  外象为炉鼎,中间是药材,诚能收拾得,即刻结灵胎。
  丹
  种麻得麻无为立鼎罔象安炉鼎炉坚固
  勿用工夫咄!空不空中烹至宝无为无处炼真如,
  白雪未开花,黄芽先结子,欲得婴儿生,先教姹女死。
  三采药
  汞向南山采,铅从北海寻,调和籍坤土,制伏仗乾金。
  丹
  采个甚么山头求汞海底求铅水中捞月
  地下寻天呵呵,不知真种子,从尔费烹煎,
  入海捉蛟龙,工夫擒日月,送入鼎中烧,炼作一团雪。
  四行功
  火候无多事,无非只慧刚,木金常不间,至宝愈增光。
  丹
  切忌眼生花杀人手段无非铁汉提起疑团
  一刀两断啊!文以怀胎武以讨饭
  会举烧山火,能兴刮地风,迷云全扫尽,独现一轮红。
  五持盈
  火大炉难稳,铅多鼎必危,得中无过极,丹作汞无亏。
  丹
  过犹不及能撰不如能使多入不如少出
  常作贼心莫偷他物知么?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闭门屋里坐,自然少灾祸,家贼最难防,也须休托大。
  六温养
  性定金砂结,心空赤子成,更须常暖养,拈出便光明。
  丹
  牢把捉温养工夫如鸡覆子差之毫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