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中和集
中和集
予一日举此公案令门人参。二三子稍合符节,故作此书以赠之。以心传心,若能直下承当,潜通默会,即时知止,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只今,三者混成,得大自在,徜徉乎大寂灭之海,逍遥乎无何有之乡,游泳乎自得之场,至此方知造化于此何预焉。虽然,更有向上事在,且道唤甚么做向上事?咦!掀翻无字脚,粉碎虚空,方为了事汉。秘之!秘之!
绝学无忧篇(并叙)
所为绝学者,非不学也。若以不学为绝学,则罔无所知,只同常流也。此所谓绝学者,博学而至于绝学也。盖由世人多学为奇特,转学转不会也!圣人云:"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又云:"多则惑,少则得。"正谓此也。前儒云:"有为终日息,无为便不息。"即此意也。故作是篇以证之,使学徒不为声闻缘觉、学解见知所累也。
日用总玄玄,时人识未全。当推心上好,放下口头禅。
法法非空法,传传是妄传。不曾修福始,焉能有祸先。
不益便无损,不变岂能迁?不垢亦不净,无缺亦无圆。
莫着嗔和喜,何愁迍与邅。不作善因果,那得恶因缘?
不闻兴废事,名利不相牵。精粗无爱恶,妍丑不憎怜。
不偿欢喜债,都无恩怨缠。打开人我网,跳出是非圈。
清虚不好古,恬澹倦希贤。休思今世后,放下未生前。
从他佛是佛,任伊仙是仙。既无尘俗累,何忧业火煎。
有无俱不立,虚实任相连。都缘无取舍,自然无过愆。
来去浑忘却,死生何预焉?居止无余欠,随处任方圆。
饥来一碗饭,渴则半瓯泉。兴来自逍遣,困来且打眠。
达者明此义,休寻天外天。见前赤洒洒,末后亮娟娟。
中和集全文终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无上】
只这两个字,一经之义尽矣。首章云不动无为;次章云溟目忘耳;下章云无象无体,都是这个题目。虽然却不可作有无会,亦不可作无无会,无中不无,方是真无,学者要识这个真无。当知体象是幻垢,色声是根尘。外空色声,内空体象,内外俱空,真一常存,岂非不无中无乎?太上云: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易系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随通。川老云:有象有求皆是妄,无形无象堕偏枯。堂堂真体何曾问,一道寒光烁太虚。以此观之,三教先师皆以真无发明后学,使学者向不动中动,无为中为。内忘形体;外忘声色;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全其本真;超出虚无之外。是谓最上一乘,无上可上也,故曰无上。
【赤文】
赤者,虚无空炁也。文者,焕然普照也。释氏以赤身为空身,以赤手为空手,以赤地为空地,以赤洒洒为空象,故之赤者,空之喻也。说卦云:乾为赤,乾天也。亦是空之义,故知赤文乃是空炁,度人经云:五文开廓,又云无文不度等语,皆谓焕然之明也。学者诚能抱本归根入乎无间,则空炁焕然,塞乎天地光明普照,故曰:赤文也。
【洞古】
洞,观也。古,始也。观其古始则知其终,即是原始返终之说。太上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学者但能忘目泯耳,收视返听,则自然光溢无极,心识常渊深不可测也。作是观者名为了照,始达妙音,洞观无碍,以知古始也,故曰洞古。
【真经】
经,径也。众所通行之大路,是谓最上一乘之妙。虚无空炁之玄作,洞观无碍之法门,造原始返终之关奥,超无生之捷径,真出世之要津也。读是经者切不可寻行数墨,当于言句之外会意可也,苟或嘿而悟之,使自得之,直造虚无之真境,同游元始之先天,故曰:真经。
【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
横渠云:动无静,静无动,物也。动有静,静有动,神也。老子云:无为无不为。予谓:不动中动,真动也。无为中为,真为也。
【神归则万物芸寂,气泯则万物无生】
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释云:心灭种种法灭。予谓:潜神于绝境,万物芸然而不动息于中虚,万物寂然而无生。
【神神相受,物物相资】
《易系》云:生生不穷之谓道。予谓:以神感神,以物感物,皆无穷。
【厥本归根,嘿而悟之】
《易系》云:嘿而成之,不言而信。予谓:存真一于木之根,谓之本。存真一于木之梢,谓之末。神领意会者,则能穷根悟本。
【我自殖之,入乎无间】
《易系》: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予谓:殖者,埋藏也。委身于绝境,则能入乎无间之域。
【不死不生,与天地为一】
《易系》云: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心经云:不生不灭。予谓生死乃昼夜之常,昼夜自昼夜,死生自死生,作如是见者,与天地为一。
上操真章
不动之动,无为之为,操真之体也。神归炁泯,相受相滋,操真之用也。归根自殖,与天地为一,操真之圣功。故授之以入圣章,颂曰:神从不动动中动,道向无为为处为。见得动中为底个,先天造化总归伊。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泯于耳则心识常渊】
老子云:不窥牖,见天道。不出户,知天下。予谓:目不视则神光普照,耳不外闻则心识弘深。
【两机俱忘,纯纯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滓滓合乎无伦。】
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先贤云:浑浑沦沦。度人经云:溟滓大梵,寥廓无光。予谓: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纯乎纯一,全乎全真,委身寂然,委心混然,故能超今越古,出乎无伦。
【天地虽大,我之所维。万物之众,我之所持】
《易系》云:效法莫大乎天地。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予谓:天动地静,我得总持,万物之众,统之则一。
【曷有终,穷以语,其弊哉】
先儒云:天地人物不可终穷苟言可者,岂非弊乎。予谓:一以贯之,其理自尽。
上入圣章
忘目泯耳,色声无碍,则能与天地混而为一。若于万物有所窒碍,不造理者也。深造理者一以贯之,三才总持,所以长久。故次之以住世章,颂曰:无闻无见终为妄,随色随声又属尘。二理总持方入圣,功深力到造全真。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
老子云:大象无形。又云:外其身而身存。予谓:无象之象乃实象,故历劫不坏,无体之体乃真体,故全其本真。
【全真相济,可以长久】
先儒云:纯一无伪。予谓:纯一,谓之全。无伪,谓之真。全真相济,长生久视之道也。
【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
老子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予谓:不自生,忘形也,故能全其本真,与天地齐久。
【世人所以不得长久者,为丧其无象,散其无体】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予谓:梦幻泡影,虽有象而终化,故着于体象皆是妄幻,终有败坏。
【不能使百骸九窍与真体并存,故死矣】
开禅师云:才涉有无,丧身命。予谓:世人所以不得长久者,贪着故也。贪着者,为物欲所转,故与物俱化,不能使百骸九窍与真体并存,故死矣。
上住世章
养其无象,守其无体,故长久。执着之者,丧其本真,故早巳。有形终有坏,无形故长在,万有归一无,故全其本真;一无归万有,故失其本真。去彼取此者,是谓至人。可以留形住世,可以长生久视。虽然更有出世无生道在,且道如何是出?是无生底道?咄!幻体有形终有坏,法身无相故长存,有形无相都空尽,方是如如不动尊。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尔时,元始天尊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与无极圣众俱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观无极世界众生受无极苦恼,婉转世间;轮回生死;深根爱河;流吹欲海;沉滞声色;迷惑有无;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始终暗昧;本能自明;毕竟迷惑。
天尊告曰:汝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离诸疑网。不着空见,清净六根。断除邪障、我即为汝说是妙经。名曰:“护命”济渡众生。传教世间,流通读诵。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供养。捍厄扶衰,度一切众生离诸染着。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曰妙道。
【尔时元始天尊】
元始谓元始祖气也,元始祖气化生诸天,即释教所谓无上,道不动尊,故曰天尊。
【在七宝林中】
人之一身三元四象具足,便谓之七宝林。
【五明宫内】
即中宫黄庭,内境虚明普照,故曰五明宫。
【与无极圣众俱】
谓种种变化也。
【放无极光明】
谓种种知见也。
【照无极世界】
谓种种境界也。
【观无极众生】
谓种种幻妄也。
【受无极苦恼】
谓种种缠缚也。
【婉转世间】
翻躯换壳,无有了期。
【轮回生死】
出生入死,不自知觉。
【漂浪爱河】
爱河浪阔,飘荡者情缘之故。
【流吹欲海】
欲海波深,沉溺者贪着之故也。
【沉滞声色】
色声所眩,谓之业识。
【迷惑有无】
有无所迁,谓之根尘。
【无空有空】
无空不是空,有空即幻空。
【无色有色】
无色不是色,有色是幻色。
【无无有无】
无无不是无,有无即幻无。
【有有无有】
有有不是有,无有即幻有。
【终始暗昧】
才着一边,便是昧了也。
【不能自明】
不着一边,到底不明。
【毕竟迷惑】
四者惑乱,终身不定。
上一章
开示说经之义,一切有情皆住有、无、色、空差别境界,是故天尊垂慈演说是经。设种种方便,盖欲使人假此幻身而修正觉,故有七宝、五明之喻。若欲玉府保神,金液炼形,必先存乎元始祖气,而后检摄种种因缘,始能破一切差别;离一切境界;断一切幻妄;解一切缠缚。是以不为爱欲苦恼而永无轮转也。作是见者,是长生久视之道得矣。
【天尊告曰】
重宣此义。
【尔等众生】
一切众生,皆由幻生。
【从不有中有】
一切有相,本不有。
【不无中无】
一切无相,本不无。
【不色中色】
一切色相,本不色。
【不空中空】
一切空相,本不空。
【非有为有】
着有为,有非有也。
【非无为无】
着无为,无非无也。
【非色为色】
见色为色,非色也。
【非空为空】
迷空为空,非可也。
【空即是空】
空即空,顽空也。
【空无定空】
空岂有定体?
【色即是色】
色即色,幻色也。
【色无定色】
色岂有定体?
【即色是空】
色不异于空
【即空是色】
空不异于色。
【若能知空不空】
不空之空,是谓真空。
【知色不色】
不色之色,是谓真色。
【名为照了】
照了色空则一,了达有无不二。
【始建妙音】
闻无所闻,谓之妙音。
【识无空法】
空无所空,谓之空法。
【洞见无碍】
有无不二,无碍之门。
【入众妙门】
色空如一,众妙之门。
【自然解悟】
不着有无,心性豁达。
【离诸疑网】
不见色空,疑团粉碎。
【不着空见】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清净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
【断除邪障】
无色、无受、想、行、识。
上二章
此章发明升玄之心法也。天尊慈悯之。故直指有无色空的的旨趣,叮咛告戒,反复再四,盖欲使人离诸差别境界,不住有无空见,升玄达微之要至是尽矣。修真高士若向这里具双眼,参学事毕矣。其或未然,谛听末后句。
【我故为汝说是妙经】
解义如前
【名曰:“护命”】
长生久视之道
【济渡众生】
信之者不遭浊辱
【随身供养】
存于内,形存寿永。
【传教世间】
施于外,利益人天。
【流通读诵】
诵之者,捍厄扶衰。
【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拥护】
是经所在之处,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即佛经所谓是经所在之处,如佛塔庙之义也。
【捍厄扶衰】
是谓延生之药石
【度一切众生】
是谓济渡之津梁
【离诸染着】
是谓洗尘之法尔
【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重宣妙义
【视之不见我】
戒慎乎其所不睹
【听不得闻】
恐惧乎其所不闻
【离种种边】
故君子常慎其独
【名为妙道】
升玄之道,至是尽矣。
上三章
诱喻持经之功德也,前说有、无、色、空四趣,真趣作升玄之阶级,济渡之津梁,唯恐力不及者承当不去,又于是章假立种种法相,接引中人以下,敬信奉持,俾之诵言求意,渐入佳境。又作四句偈言,直指玄要,直欲使其人与非人俱升玄境之意也。以此见太上好生之德可谓至矣!若非笃志力行者,不足以报玄恩,经问庵者更宜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