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续道藏
- 老子翼
老子翼
老子之称经,自汉景帝始也。吴阐泽对大帝曰:许成子、原阳子、老子、庄子皆修身自玩,放畅山谷,纵汰其心,学归澹泊。至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勅令朝野悉讽诵焉。
斑固载老子邻氏有传,傅氏、徐氏、刘向皆有说。傅氏三十七篇,邻氏四篇,徐氏六篇,刘向四篇,惜乎其书之亡久矣。今世所传老子《道德经》,或总为上下二篇,或分八十一章,或七十二章。河上公分八十一章,以上经法天,天数奇,故有三十七章。下经法地,地数偶,故有四十四章。严遵乃以阴道八,阳道九,以八行九故七十二章,上四+章,下三十二章,全与何上公不合。本既各异,说亦不同,盖莫得而考也。观复高士谢守撷曰:《道德经》唐傅奕考窍众本,勘数其字,云: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得之。安丘望之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谦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齐处士仇岳传之。三家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字,与韩非喻老相参。又洛阳有官本五千六百三十五字,王弼本有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或五千六百一十字,河上公本有五千三百五十五字,或五千五百九十字,并诸家之注,多少参差。然历年既久,各信所传,或以他本相参,故舛戾不一。《史记》司马迁云:老子着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但不满六千,则是五千余矣。今道家相传谓老子为五千文,盖举其全数也。见《老君实录》。
杜光庭云:五千余言,亦不确定其数。文质相半,义理兼通。局字数而妨文,剪文势而就数,皆失其旨也。司马迁云五千余言,则不定指五千字矣。其有删文约数,俯就四千九百九十九言,而云析三十辐字为三十以满五千字,此又胶柱刻舟,执迷不通也。
杜光庭笺注六十余家,则有节解上下、老君与尹喜解。内解上下、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想尔二卷、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河上公章句、汉文帝时降居陕州河滨,今有庙见存。严君平指归十四卷、汉成帝时蜀人,名遵。山阳王弼注、字辅嗣,魏尚书郎。南阳何晏、字平叔,魏驸马都尉。河南郭象、字子玄,魏晋间人。颖川锺会、字士季,魏明帝时人。隐士孙登、字公和,魏文、明二帝时人。晋仆射太山羊枯、字叔子,注四卷。沙门鸠摩罗什、本西胡人,苻坚时自玉门关入中国,注二卷。沙门佛图澄、后赵时西国胡僧,注上下二卷。沙门僧肇、晋人,注四卷。梁隐居陶弘景、武帝时人,贞白先生,注四卷。范阳卢裕、后魏国子博士,一名白头翁,注二卷。刘仁会、后魏伊州梁县人,注二卷。吴郡征士顾欢、字景怡,南齐博士,注四卷。松灵仙人、隐青溪山,无名氏年代。晋人河东裴楚恩、注二卷。秦人京兆杜弼、注二卷。宋人河南张凭、字长宗,明帝太常博士,注四卷。梁武帝、注道德经四卷。梁简文帝、作道德述义十卷。清河张嗣、注四卷,不知年代。梁道士臧玄静、字道宗,作疏四卷。梁道士孟安排、号大孟,作经义二卷。梁道士孟智周、号小孟,注五卷。梁道士窦略、注四卷,与武帝罗什所宗无异。陈道士诸糅、作玄览六卷。隋道士刘进喜、作疏六卷。隋道士李播、注上下二卷。唐太史令傅奕、注二卷并作音义。唐魏征、作义五卷,太宗相。法师宗文明、作义五卷。胡超、义疏十卷。道士安丘、作指归五卷。道士王玄辨、作河上公释义十卷。谏议大夫肃明观主尹愔、作新义十五卷。道士徐邈、注四卷。直翰林道士何思远,作指趣二卷,玄示八卷。衡岳道士薛季昌、作金绳十卷,事数一卷。洪源先生王袭、注二卷,玄珠三卷,口诀二卷。法师赵坚、作讲疏六卷。太子司议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吏部侍郎贾至、作述义十一卷,金钮一卷。道士车若弼、作疏七卷。任真子李荣、注上下二卷。成都道士黎元兴、作注义四卷。太原少尹王光庭、作契源注二卷。道士张惠超、作志玄疏二卷。龚法师、作集解四卷。通义郡道士任太玄、注二卷。道士冲虚先生殿中监申甫、作疏五卷。岷山道士张君相、作集解四卷。道士成玄英、作讲疏六卷。汉州刺史王真、作论兵述义上下二卷。道士符少明、作道谱策二卷。玄宗皇帝所注道德经上下二卷。讲疏六卷。
河上公、严君平皆明理国之道,松灵仙人、魏代孙登、梁朝陶隐居、南齐顾欢皆明理身之道,符坚时罗什、后赵图澄、梁武帝、梁道士窦略皆明事理因果之道,梁朝道士孟智周、臧玄静、陈朝道士诸糅、隋朝道士刘进喜、唐朝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赜、李荣、车玄弼、张惠超、黎元兴皆明重玄之道,何晏、锺会、杜元凯、王辅嗣、张嗣、羊枯、卢氏、刘仁会皆明虚极无为理家理国之道,此明注解之人意不同也。又诸家禀学立宗不同,严君平以虚玄为宗,顾欢以无为为宗,孟智周、臧玄静以道德为宗,梁武帝以非有非无为宗,孙登以重玄为宗。宗旨之中,孙氏为妙矣。
广川董逌《藏书志》云:唐玄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为《道德经》,凡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类之下卷,刻石涡口老子庙中。又云;唐道士张道相集注《道德经》七卷,凡三十家。其名存者河上公、节解、严遵、王弼、何晏、郭象、锺会、孙登、羊枯、鸠摩罗什、卢景裕、刘仁会、顾欢、陶弘景、松灵、裴处思、杜弼、张凭、张嗣、臧玄静,孟安期、孟智周、窦略、宋文明、褚柔、刘进喜、蔡子晃、成玄英、车惠弼,今考之《新旧唐书艺文志》,则又有母丘望之、湘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真、释惠严、惠琳、义盈、梁旷树、锺山、傅奕、杨上善、李允愿、陈嗣古、任真子、冯郭、玄景先生、杨上器、韩杜、梁武帝、梁简文帝、贾大隐、辟闲仁谓、刘仲融、王肃、戴诜、玄宗、庐藏用、邢南和、冯朝隐、白履忠、李播、尹知章、陆德明、陈庭玉、陆希声、吴善经、孙思邈、李含光四十家,而道相所集郭象、刘仁会、松灵、裴处思、杜弼、张嗣、臧玄静、窦略、宋文明、褚柔、刘进喜、蔡子晃、车惠弼此十四家不着於《志》。按《志》称道相集注四卷,而董所收乃有七卷,恐后人之所增也。我朝崇宁中再校定道藏经典,此书藏中已不复见其余诸家,仅存玄宗、河上公、严遵、陆希声四注,及傅奕所传古本《道德经》耳。外李约、李荣、贾清夷各有注说,王顾等奉玄宗命撰所注经疏,杜光庭又从而为广圣义,亦皆唐人并见藏室,始知《志》所着录犹有未尽,惜乎名存而书亡者十盖八九也。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见《史记□乐毅传》。
汉桓谭曰:昔老聃着虚无之言两篇,后世好之者以为过於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见《扬雄传》。
严君平卜筮成都,市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曹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於孝,与人弟言依於顺,与人臣言依於忠,各因势导之以善。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旨着书十余万言。
阮籍着《通老论》曰: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见《太平御览》。
王辅嗣,山阳高平人。少而察慧,十余岁便好庄老,通辨能言。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魏氏春秋》曰:弼论道,约美不如#2晏,自然出拔过之。太原王济,好言老庄,尝云:见弼《易》注,所悟者多。
殷仲堪有思理,能清言,尝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见《世说》。
庾子嵩恢廓有度量,自谓是老庄之徒,曰:昔未读此书,意尝谓至理如此,今见之,正与人意暗同。见《晋阳秋》。
阮宣子好《老》《易》,能言理,不喜见俗人。时误相逢,即舍去,傲然无营。家无儋石之储,晏如也。《名士传》。
周彦伦善言名理,每宾客会集,周虚席晤语,词韵如流,听者忘倦。尤善《老》 《易》,与张思也遇,辄以玄言相滞,弥日不解。
阮瞻,咸之子也,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谓之三语橡。见《晋书本传》,《世说》作阮修。
宗测少静 ,不乐人间。豫章王疑征为参军,答云:何为谬伤海鸟,横斤山木。欲游名山,乃挂其祖所画向子平图於壁上,赍老庄二书自随,子孙拜辞悲泣,测长啸不顾。
仲长子光,字不曜。往来河东,佣力自给,无室庐,绝妻子。开皇末,始庵河渚间以息身焉。卖药为业,人莫之知也。汾阴生游河渚,一见而伏,曰:东方朔管辖不如也。由是显重。守令来谒,辞以喑疾,未尝交语。着《独游颂》、《河渚先生传》以自寓,识者知其县解人也。有请道者,书老易二字示之。弹琴饵药,以终其世。
王绩嗜酒不任事,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书罕读也。游北山东皋,着书自号东皋子。
王希夷隐嵩山,师黄赜,学养生,喜读《周易》、《老子》,饵松栢叶杂花,年七十余,筋力不衰。刺史卢齐卿就谒问政,答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言足矣。
贞一先生司马承桢,字子微,卢天台不出。睿宗命其兄承樟就起之,既至,引入中掖廷,问其术。对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夫心目所知见,每损之尚不能已,况攻异端而增智虑哉?帝曰:治身则尔,治国若何?对曰:国犹身也,故游心於淡,合气於漠,与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治。帝嗟叹曰:广成之言也。开元中,再召#3至都,玄宗诏於王屋山,置坛室以居。善篆隶,帝命以三体写《老子》,刊定文句。见《新唐书□隐逸传》。《旧书本传》云:玄宗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因刊正文句,定着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
卢鸿一,字颢然,隐於嵩山。开元六年征至东都,谒见不拜。宰相遣通事人问其故,奏曰:臣闻老君言,礼者忠信之薄,不足可依。山臣鸿一,敢以忠信奉见。见《旧唐书□隐逸传》。
宗元先生吴筠,鲁中之儒士也。入嵩山为道士,久之,游天台。玄宗遣使征之,既至,问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见《旧唐书□隐逸传》。《新书本传》云:帝尝问道,对曰:深於道者,无如老子五千文,其余徒丧纸剖耳。复问神仙治炼,曰:此野人事,积岁月求之,非人主宜留意。与《旧唐书》少异,故并录之。
秦系,会稽人,天宝末避乱剡溪。客泉州南安,有大松百余。系结庐其上,穴石为砚,注《老子》。弥年不出,人号其所居为高士峰。
唐宪宗顾宰臣曰:神仙之事,信乎?李藩对曰:神仙之说出於道家,道家所宗,老子五千文为本。《老子指归》与经无异,彼代好怪之流,假托老子神仙之说,故秦始皇、汉武帝二主受惑,卒无所得。上深然之。见《旧唐书□宪宗纪》。
唐相陆希声着《道德经传》四卷,其序略云:夫老氏之术,道以为体,名以为用,无为无不为而格於皇极者也。杨朱宗老氏之体,失於不及,以至於贵身贱物。庄周述老氏之用,失於太过,故欲绝圣弃智。申、韩失老氏之名,而弊於苛缴刻急。王、何失老氏之道,而流於虚无放诞。此六子者,皆老氏之罪人也。乃为述传,以畅宗旨。又云:昔伏羲氏画八卦象万物,穷性命之理,顺道德之和。老氏先天地,本阴阳,推性命之极,原道德之奥,此与伏羲同其原也。文王观太易九六之动,贵刚尚变,而要之以中。老氏察太易七八之正,致柔守静,而统之以大,此与文王通其宗也。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导斯民以仁义之教。老氏拟议伏羲,弥纶黄帝,冒天下以道德之化,此与孔子合其权也。此三君子者,圣人之极也。老氏皆变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变之机,探至精之归,斯可谓至神者矣。
唐兵部郎李约,勉之子也,注《道德经》四卷。其说谓世传此书为神仙虚无言,又诋太史迁先黄老而后六经之失,此流俗之言也。以我观之,六经乃黄老之枝叶尔。
开元初,诏中书令张说举能治《易》《老》《庄》者,集贤真学士侯行果,荐会稽康子元、及平阳敬会真於说。说籍以闻,并得侍读。俄并兼集贤侍讲学士,始行果、会真及长乐冯朝隐同进讲,能推索老庄秘义。会真亦善《老子》,每启篇,先熏盥,乃读。见《新唐书□儒学传》。
李卫公德裕谏敬宗搜访道士疏曰:臣闻道之高者,莫若广成玄元。人之圣者,莫若轩皇孔子。昔轩皇问广成子理身之要,广成子云: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自清,无劳子形,无摇子精,乃可长生。又云:得吾道者,上为皇,下为王。玄元语孔子云: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告子,若是已。故轩皇发谓天之叹,孔子兴犹龙之感。前圣於道,不其至乎?若使广成玄元混迹而至,语陛下之道,以臣度思,无出於此。见《李文饶集》。
香山白文公居易曰:夫欲使人情俭朴,时俗清和,莫先於体黄老之道也。其道在乎尚宽简,务俭素,不眩聪察,不役智能而已。盖善用之者,虽一邑、一郡、一国至于天下,皆可以致清静之理焉。昔宓贱得之,故不下堂而单父之人化。汲黯得之,故不出阁而东海之政成。曹参得之,故狱市勿扰,齐国大和。汉文得之,故刑罚不用而天下大理。其故无他,清静之所致耳。见《白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