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续道藏
- 搜神记
搜神记
西岳真人
西岳真人姓冯,名长,骊山人。周宣王时为柱下史,睹天文之变乃退隐摄生,遇邓真人授以灵书,功行垂成,复遇彭真人授以太上隐书,遂得仙用术活人。平王二十年春升化而去。
太素真人九月二十三日生
太素真人姓周,名亮,字太真,太原人。母宵寝见五色流霞覆其宅因感有孕,经十五月而生。长而师事姚坦授《五千文》及#8《八素真经》,能治鬼怪,各复真形。周灵王太子晋闻之,召与相见,赐以九光七明芝。亮修服之,遂能变化,或如七十发白齿落经宿不出,复为少年姿容如花,或被凶人侮之,其人不觉自缚,困於拷击叫号口中流血,求哀乃释之。年一百九十余岁,威烈王十四年上帝遣天官下迎,授为秦陇真人,出入太清。
萨真人
萨真人名守坚,蜀西河人也。尝学医,误用药杀人,遂弃医。闻虚靖张天师,及建昌王侍宸、福州林灵素三人道法高,遂来学法。至蜀中,其行囊已尽,坐於石大忧。忽见三道人来,真人问此去信州远近,道人问所欲。真人曰:欲访虚靖天师学法。道人曰:天师死矣。复问王侍宸,曰亦死矣。复问林灵素,曰亦死矣。真人方怅恨,一道人曰:今天师道法亦高,吾与之有旧,当为作字,可往访之。吾有一法相授,日问可以自给。遂授以吮枣之术,日呎一枣可取七文,一日但呎十枣得七十文,则有一日之资矣。一道人曰:吾亦有一法相授,与之棕扇一柄,曰有病者则扇之即愈。一道人曰:吾亦有一法相授,乃雷法也。真人受之,辞去。用之皆验。一日凡呎百余枣,止授七十文为日用,余者复以济贫。及至信州见天师,投书,举家皆哭,乃虚靖天师亲笔也。书中言,吾与王侍宸、林天师遇萨君,各以一法授之矣。可为参录奏名真人,后法愈大显。尝经潭州,人闻神语曰:真人提刑来日至。次日,人同之,只见真人携瓮笠至,有提点刑狱之牌,人异之。继至湘阴县浮梁,见人用童男童女生祀本处庙神,真人曰:此等淫神,好焚其庙。言讫雷火飞空,庙立焚矣。真人至龙兴府江边濯足,见水有神影,方面黄巾金甲,左手拽袖右手执鞭,真人曰:尔何神也?答曰:吾乃湘阴庙神王善,被真人焚吾庙后今相随一十二载,只候有过则复前佛。今真人功行已高,职隶天枢,望保奏以为部将。真人曰:汝凶恶之神,坐吾法中必损吾法。庙神即立誓不敢背盟,真人遂奏帝授职。至漳州,忽一日诸将现形环侍,天诏召真人君天枢领位,真人方起身而即立化。
寿春真人
真人姓梅,名福,字子真,寿春人。仕汉为南昌尉,见王莽专政乃弃家求仙。遍游疡荡南闽诸山,后入仙霞山,遇空同仙君授以内外丹法。入鸡笼山修炼不成,乃至剑江西岭。再遇空同仙君。谓福曰:汝之绿在飞鸿山也。福遂往飞鸿山结庵修炼,丹成趣装复还寿春。一日,紫云浮空仙乐纷纷,金童玉女捧诏控鸾从空而下,福拜诏辞家乘青鸾飞升而去。宋元丰问,封寿春真人。今庙在金陵聚宝门外,灵应神异,俗呼曰梅将军庙。
负局先生
负局先生,语似燕代问人,因磨镜辄问主人得无有疾苦者否,若有辄出紫丸赤药与之,莫不愈。时大疫,每列户与药愈者万计,不取一钱。后止昊山绝崖,世世悬药与人。曰:吾欲还蓬莱山为汝曹下神水,崖头一旦有水白色从石崖流‘下,服者多所愈。乡人乃立祠杞之。
律吕神
祠在大同府浑源州之北五里神溪狐石上,建於元魏,元重修。相传泰初元年六月,弘州人有张珪者,晚憩於狐石之上,忽一神人丰姿飘洒清莹绝尘自空而下,顾珪谓曰:律吕律吕,上天勃汝,此月二十日行硬雨。语毕即腾空而去,珪会其意,归家遍以语邻村人使速‘收麦,未及收者至日为雨所伤尽空。事闻朝廷,遣使祭焉。
刘师
《寰宇记》师姓刘,字摩诃,洞晓经律深入禅要,占记吉凶无有不验,沮渠蒙逊时曰:求仙学道经肃州卫止治南小草庵。上合掌皈依而入涅盘,其徒茶毗之骨化为珠,血化为丹,更为立祠於示寂之所。相传祈祷者,往往获珠丹焉。自是禳火火灭,祈雨雨霪,祷病病酸,远近争崇奉之。
搜神记卷之二竟
#1『卷之二』原无,据体例补。
#2『真』原为『直』,据文义改。
#3『周』原为『同』,据文义改。
#4『佳』原为『住』,据文义改。
#5『下』原为『不』,据文义改。
#6『容』原为『客』,据文义改。
#7『爵』原为『雀』据文义改。
#8『及』原为『乃』,据文义改。
搜神记卷之三#1
目录
观世音 天王 地藏王
金刚 十大明王 十地阎君
十八罗汉 宝志公 卢六祖
达磨 普庵 泗州大圣
傅大士 二郎神 萧公
晏公 宗三舍人 杨四将军
水府 沿江游奕神 洞庭君
湘君 巢湖太姥 宫亭湖神
海神潮神水神谏神泉神俱附庐山神
苏岭山神 新罗山神 射木山神
观世音二月十九日生
昔有一国王号日妙庄王,三女,长妙音,次妙绿,又次妙善,善即菩萨也。王令其赘,不从,逐之后花园,居之白雀寺,尼僧苦以搬茶运水,鬼使代之。王怒,命焚寺,寺僧俱毁於焰,而菩萨无恙如初。命斩之,刀三折。命缢以白练带,忽黑雾遮天,一白虎背之而去尸多林。青衣童子侍立,遂历地府过奈河桥,救诸苦难,还魂再至尸多林。太白星君化一老人,指与香山修行。后庄王病恶,剜目断臂救王,王往礼之。尔时道成,空中现千手千眼灵感观世音菩萨奇妙之相,永为香山显迹云。
天王
按《释氏源流》有毗留勒义天王,有毗留博义天王。有提头赖咤天王,有毗沙门天王,昔唐太宗从高祖起义兵,有神降於前,自称毗沙门天王,愿同力定乱。其手将有堵首象鼻者,故所向成功。及即位,诏天下公府皆杞之。天圣初诏诸郡置祠,仍建佛寺,俱以天王为额,此天王之所由普建也。
地藏王七月三十日生
职掌幽冥,教主十地,阎君率朝,贺成礼相。传王舍城传罗卜法,名目键连。尝师事如来,救母於饿鬼群丛,作盂兰胜会,殁而为地藏王。以七月三十日为所生之辰,士人礼拜。或日今青阳之九华山地藏是也。按传新罗国僧,唐时渡海居九华山,年九十九,忽召徒众告别,但闻山呜石陨,俄分跌坐於亟中,泊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升之动骨节若金锁焉。故曰金地藏,以是知传者之误。
金刚
金刚密迹是也。按《三昧经》,如来到那乾诃罗国降五罗魔时,金刚神手把大杵,杵头出火,烧诸恶龙,龙王惊怖走入佛影。又尝挥大利剑拟鬼王额,鬼王惊怖抱持小儿,长跪上佛。又尝白佛垂意小食化鬼神众。及世尊灭度,金刚悲哀懊恼作如是言,如来舍我入於寂灭,我从今日无归无依无覆无护,一反恼灾患一旦顿集,忧愁毒箭深入我心。此金刚杵当用护谁,即便弃掷自今以往当奉侍谁,说种种言,恋慕如来,此金刚之所自显化也。
十大明王
一焰变得迦忿怒大明王。二无能胜大忿怒明王。三钵讷丰得迦大忿怒明王。四尾觐难得迦大忿怒明王。五不动尊大忿怒明王。六咤根大忿怒明王。七你罗难挈忿怒明王。八大力大忿怒明王。九送婆大忿怒明王。十啭日罗播多罗大忿怒明王。
此十大忿怒明王,各有三面,面各三目,皆头上顶佛,以虎皮为衣,髑髅为冠,发髻坚立。
十地阁君
一殿阁君秦广王萧。二殿阎君楚江王曹。三殿阎君宋帝王廉。四殿间君五官王黄。五殿问君阎罗王韩,六殿阎君变成王石。七殿间君泰山王毕。八殿问君平等王子。九殿阎君都市王薛。十殿阎君转轮王薛。
十八尊阿罗汉
第一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第二迦诺迦跋蹉尊者。第三迦诺跋厘堕阁尊者。第四苏频陀尊者。第五诺距罗尊者。第六跋陀罗尊者,第七迦哩迦尊者。第八伐阁弗多罗尊者。第九戍博迦尊者。第十半托迦尊者。第十一罗估罗尊者。第十二那伽牟那罗尊者。第十三因竭陀尊者。第十四代那跛斯尊者。第十五阿氏多尊者。第十六注茶半托尊者。第十七庆友尊者。第十八宾头卢尊者。
宝志禅师
宝志禅师朱元嘉中见形於东阳镇古木鹰巢中,朱氏闻巢中儿啼,遂收育之。因以朱为姓,施宅为寺焉。公自少出家,依於锺山道林寺。常持一锡杖,悬刀尺及镜拂之类,或挂一两尺帛,数日不食无饥容。时或歌昤,词多谶记,士庶皆共事之,齐建元中,武帝谓师惑众收付建康狱。既旦,人见其入市,及检狱如故。建康尹以事闻帝,延於宫中之后堂,师在华林园,忽一日重着三布帽亦不知於何所得之。俄豫章王文惠太子相继薨,齐亦以此贵矣,由是禁师出入。梁高祖即位,下诏曰:志公迩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燃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沦则迟仙高着,岂以俗士常情空相拘根,何其愚陋,至於此自今勿得复禁。师或一日对帝食绘,帝曰:一人知味二十余年,师何为尔?师乃吐出小鱼,麟尾依然。今建康尚有绘残鱼是也。皇后都氏崩,数月帝常追悼之,昼则忽忽不乐,宵则耿耿不寐。居寝殿闻外骚宁声,视之乃见一蟒盘璧上殿,啖晴呀口以向於帝。帝大惊骇无所逃遁,不得已瞰然而起,谓蛇曰:朕宫殿严警,非尔蛇类所生之处,必其妖孽,欲崇朕耶。蛇为人语启帝曰:蟒则昔之都氏也,妾以生存嫉拓六宫,其性惨毒,恕一丛则火炽矢射损物害人死,以是罪陷为蟒耳。无饮食可实口,无窟穴可庇身,饥窘困迫力不自胜。又麟申有虫嗤噙肌肉,痛若其剧若加锥刀焉。蟒非常蛇,亦复变化而至,不以皇居深重为阻耳。感帝平昔眷恋之厚,故托丑形骸陈露於帝,祈一功德以见拯救也。帝闻之,呜呼感激,既而求蟒不复见。帝明日大集妙门於殿庭,宣其由,问善之最,以赎其言。师对曰:非礼佛忏涤捆款不可。帝乃然其言,搜索佛经录其名号,兼亲杼睿思洒圣翰撰悔文,共成十卷。皆梂摭佛语削法闲词为其忏礼,又一日,闻宫室内异香馥郁,良久转美。初不知所来,帝因仰视,乃见一天人容仪端丽,谓帝曰:此则蟒后身也,蒙帝功德已得生仞利天,今呈本身以为明验也。殷葱致谢,言讫而去。此见梁武忏序。师於梁天监十三年冬将卒,忽告众僧令移寺金刚神像出置於外,乃密谓人曰:菩萨将去矣。未及旬日无疾而终,举体香而化,在世九十七年。帝以钱二十万易定林寺前冈独龙阜以葬师,永定公主以汤沐之资造浮图七级於其上,帝命陆捶制铭,赐玻办珠以饰塔表。南唐保太七年加号妙觉,塔名应世。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舒民柯萼遇老僧往万岁山,指古松下掘之得石篆,乃《宝公记》圣祚绵远之文。於是遣使致谢,谧日宝公妙觉。治平初,更谧道林真觉大师。按《建康宝录》开善寺有志公履,唐神龙初郑克俊取之以归。长安今洗钵池尚在,塔西二里法云寺基方池是也。
卢六祖
卢六祖,名能,广东新州人。唐宣宗朝学佛见曹溪水香,遂於其地择一道场,求之地主,但云:只得一袈裟地足矣。地主从之,遂以袈裟铺设,方圆八十里,今南华山六祖道场是也。肉身俱存,香姻熏其面如漆。至元丙子年,汉军以利刃钻其腹,见心肝如生人,於是不敢犯。衣钵尽载之,有宣宗御赐袈裟织成淡山水,有西天钵,非铜铁非木石,有西天履,非革非木,有《其华经》十六七叶,有佛齿,以利银合载之,元有一孽龙,据深潭为民害,六祖曰:只怕尔变小。其龙果小,遂以钵盂载之,在寺中乾枯归附。
达摩十月初五日生
二十八祖达摩,自天竺国泛海见梁帝不契,潜上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端居而逝葬熊耳山。魏宋云奉使西域回,过师子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而逝。云问,师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王已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还,暨复命,则明帝已登遐矣。迨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起圹,惟空棺一只,革履存焉。
普庵禅师十一月二十七日生
普庵禅师名印,肃袁州宜春县余氏子也。当宋徽宗政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时生,年六岁,梦一僧点其心曰:汝他日当自省。既觉以意白母,视之当心有一点红莹,大倡世之樱珠。父母因此许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岁落发,越明年受戒。师容貌魁奇,智性巧慧。贤师器之,勉令诵经。师曰:尝闻佛祖元旨,必贵了悟於心,数墨巡行无益於事。遂辞师,游湖湘,谒牧庵忠公。因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忠公坚起佛子,师遂有悟。后归受业院。癸酉岁,有邻寺慈化者,众请住持,寺无常住。师衣袅纸衣,晨粥暮食,禅定外,唯阅《 华严经》 论。一日大悟,遍体汗流,喜曰:我今亲契华严境,遂述颂曰:
提不成团拨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
六根门首无人到,惹得胡僧特地来。
一日,忽有僧名道存冒雪至,师目击而喜曰:此乃吾不请友矣。遂相与寂坐,交相问答,师乃庵隐南岭,号曰:普庵。后营募重为慈化修建佛殿,慕道向风者众,师乃随宜为说,或书颂与之。有病患者,折草为药与之,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来者,师与之颂。咸得十全,至於祈睛伐怪、木毁淫祠,灵应非一。由是工投大兴,富者施财,贫者施力,巧者施艺,寺宇鼎新,延以数千里之问辟路建桥,乐为善事,皆师之化。忽一日索笔书颂於方丈西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