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圣记

  共王
  元年丙子,在位一十二年。
  懿王
  元年戊子,在位二十五年。
  孝王
  元年癸丑,在位一十五年。
  夷王
  元年戊辰,在位一十六年。
  老君与玄古三师降于蜀绵竹之三学山,授李真多以飞升之道,今号真多治。
  厉王
  元年甲申,在位三十六年。
  二十一年甲辰,老君降于楼观,授道士宋伦以中景之道、通真之经并灵飞六甲素奏丹符。
  周召共和
  起庚申,时厉一流于免,太子幼,相和协共理国事十四年。厉王崩,乃立太子,是为宣王。
  宣王
  元年甲戌,在位四十七年。
  四十三年丙辰,老君降于渭川,告宣王以岁星北迁,言周将衰。后二年而幽王立。今渭侧有伯阳川,是其处。见《地理志》。时有探薪行歌者,人莫能识,以问老君。老君日:此活国人,修习无上正真之道也。唐《历代应见图》。
  幽王
  元年庚申,在位一十一年。
  第二年辛酉地动,泾、渭、洛皆震,老君言周将亡矣,不及十年,数之纪也。后果为犬戎所灭。出《史记》。
  平王
  元年辛未,在位五十一年,东迁洛邑。
  三十三年癸卯十二月,老君复出关,开化诸国。遂至西海流、麟等洲,考校群仙。事讫复还中国。出《西升经》。
  威王
  元年壬戌,在位三十三年。
  庄王
  元年乙酉,在位一十五年。
  九年癸巳四月建卯初七日夜,释迦佛生。释氏《瑞应经》云:四月八日夜半生。此用周正也。又《过去见在经》云:二月八日生。此用夏正也。老君时年六百一十四岁。释迦生於周庄王九年,乃《春秋》鲁庄公之七年,当夏四月,常星不见,夜明是也。至魏武定八年,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云。出《魏书释老志》及《隋书经籍志》。《头陀寺碑》云: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见梁昭明太子《文选》齐王巾作。梁邵陵王上表云:常星不见,周镒娠征,满月圆姿,汉感宵梦。见唐僧《法苑珠林》。
  僖王
  元年庚子,在位五年。
  惠王
  元年乙巳,在位二十五年。
  襄王
  元年庚午,在位三十三年。
  项王
  元年癸卯,在位六年。
  匡王
  元年己酉,在位六年。
  四年壬子,佛入涅盘。释氏《金光明经》云:寿命短促,方八十岁是也。
  定王
  元年乙卯,在位二十一年。
  王问老君以在世神仙,老君对以中岳有古先生,即予是也。出望祠宫张僧鉴、《浔阳记》。
  简王
  元年丙子,在位一十四年。
  灵王
  元年庚寅,在位二十七年。二十一年庚戌十月二十一日,孔子生。
  景王元年丁巳,在位二十五年。
  悼王立五月。
  敬王元年壬午,在位四十三年。
  十七年戊戌,孔子谓南官敬叔日:吾闻老聘博古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明年遂与敬叔俱至周,见老子。按《庄子》云:孔子行年五十,乃南之沛,见老子。计是此年也。其问礼及藏书等事,虽见《礼记》、《孔子家语》及《史记》而皆不系年月,故莫知其先后也。然《家语》所载子夏问於孔子日: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各有奇偶,气分不同,惟达德者能原其本也。天一地二人三,三三为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月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其余各从其类也。鸟鱼生阴而属阳,故皆卯生。鱼进於水,乌游於云。故立冬燕雀入海化为蛤介,鳞夏食而冬势,此吞者八窍而卯生,龃齲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昼生类父,夜生类母,敢问其然乎。孔子日:然吾昔闻之老耻,亦如所言。由此观之,则孔子谓老耻博古该今,故无所不就学焉,何止问礼及五行五帝而已乎。
  四十一年建壬戌,孔子卒。见《孔子家语》及《左氏传》。老子时年八百二十四岁。
  北王
  元年乙丑,在位八年。
  正定王
  元年癸酉,在位二十八年。
  -表王
  立三月。·
  思王
  立五月。
  考王
  元年辛丑,在位一十五年。
  威烈王
  元年丙辰,在位二十四年。
  安王
  元年庚辰,在位二十六年。
  十八年丁酉,秦献公立。
  夷烈王
  元年丙午,在位七年。
  二年丁未,老君还秦。秦献公授馆政礼,问於历数,老君遂出散关。出《史记》。
  显王
  元年癸丑,在位四十八年。
  八年庚申,秦孝公立。老君束还,游赤城、蒙山,重过扶朵,较集群仙。已而隐于景山、太室、少室。出王子年《拾遗记》。
  慎观王
  元年癸丑,在位六年。
  赧王
  迁都西周,元年丁未,五十九年乙巳,尽献其邑於秦,西周遂亡。
  九年乙卯,秦昭王立。老君与尹喜诸仙西游女几、鹞头、天柱,复出散关,遂升昆仑,还紫微上官。昭王闻之,乃於老君所经游处为置城邑,以表圣迹,故立老君停驿、尹喜城。馑按《老君本记》并诸史传记并云:老子以商武丁庚辰生於亳,寻乘白鹿而升天。后一百八年帝辛丁卯,降于岐周。今以长历推之,武丁元年壬申九年即庚辰也。传记云:老君以周文王时为守藏史,武王时迁柱下史。推武王以癸酉□受□□商自武丁庚辰至此癸酉,几一百七十四年也。传记云:老子以周昭王癸丑五月壬午将去周,七月十二日到函谷关,度尹喜。推昭王元年辛卯,二十三年癸酉,自癸酉至癸丑,几一百有一年,通前几二百七十四年,乃西度也。传记云:老子甲寅年四月,於楼观升入太微。次年乙卯,分身生於蜀。后二年丁巳,与尹喜会於青羊之肆,遂同往西域。至穆王元年,复还中夏,束过扶桑大帝之所,较集群仙。自昭王二十三年癸丑,至穆王元年辛巳,几二十八年,则老君化胡讫,复还中夏之时也。《史记》云:周幽王二年辛酉,三川震,老子言周铃亡。自穆王辛巳至此辛酉,几二百二十年,通前几五百二十二年也。平王二十三年癸卯,老君复出关,游西海,较集诸仙。《魏书释老志》云:释迦生时当周庄王九年,《春秋》鲁庄公七年四月辛卯,常星不见是也。按庄王元年乙酉,即九年癸巳也。自幽王辛酉至此癸巳,九十二年,通前几六百一十四年,而后佛生,至匡王四年壬子入灭。周灵王二十一年庚戌冬十月二十一日庚子,孔子生。自庄王癸巳至此庚戌,几一百三十七年,通前几七百五十一年也。景王十五年辛未,南官敬叔生,时孔子年三十五岁。敬王十一年壬辰,鲁定公即位,始命敬叔为大夫,辞以先人.遗命使事孔子。至定公七年戊戌,孔子年五十,乃南之沛,见老子。即老君应化诸方讫,复还中夏之时也。自灵王庚戌至此戊戌,几四十九年,通前几七百九十九年也。传记云:秦昭王闻老子过,为散关修城邑。据昭王立五十一年乃灭周,推周赧王元年丁未、九年乙卯,乃秦昭王即位之岁,是时老君将升於昆仑还紫微之时也。自敬王戊戌至此乙卯,几一百九十七年,通前计九百九十六年也。老君应感无方,变化莫测,或升或降,莫能究悉。今考传记并长历,推计自商武丁庚辰至周赧王乙卯,几出入隐显绵历九百九十六年,在商一百七十四年,在周八百二十二年,正与史传及诸经典相符。魏明帝赞云:为周柱史,经九百年。唐大学博士吴杨昊亦云:老君变通,灵应难测,既生商日,又仕周时,计其始终,乃立千载。此皆举其成数也。《史记》称或百六十岁,或云二百岁者,是据孔子时人斟酌老子之岁数云尔,不能知其实,是以每事言盖言或也。又《列仙传》云:去入大秦。又云:与尹喜俱游流沙,莫知所终。皇甫谧云:西之流沙,作《浮屠经》以化戎俗。《文始内传》云:老子出关,周游八十一国,后至属宾化胡。刘向赞日:德合元熙,寿同两仪。据诸传记说虽不同,莫不赞其长寿,盖儒者以长生升天之说为怪诞,故但云莫知所终,说其未尝死也。唐尹文操论云:老君乃积劫得道之大圣人也,故能寄惠人间,和光幽显,千变万化,今古常存。惟庄子假设秦失参号之说,将以逆荡几浅执生者耳。而梁武帝遂以老君为尸解之仙,谬矣。遍寻老子始终,竟无解蜕之进,而庄周独云尔者,亦犹云将、鸿蒙之类,并傲史之寓言。若以为实,则孔子见盗坏亦可为实事耶。按王子年《拾遗记》云:老子至周之末,居于景室之山,尝云我常在人问,不去须央。或为凡,或为圣,但流俗之人不知之。人行善恶,各有罪福,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若能思真念善,自可与我相遇。以此详之,尤明其不死审矣。又按《龙踏经》云:老子於大罗天明霞观中告九天丈人日:吾今应相,境界通身,上显诸天,下应万象,历劫演化,开度兆人,有道上贤,降为师授,或生下界,与物混冥,托质通凡,浮况莫辫,与道通化,应接有缘,潜行救度,不恃有恩。既其神通自在,世世随机降应,何生死之能累乎。儿曹以管窥天,果不足怪。或云老子受学於容城,或问道於常枞,此盖至人好贤乐善,以多问寡,亦将造端於师资以垂世立教耳,岂真有所授受耶。旧传记其子孙显仕继世不绝者,此又至人不欲索隐行怪以惊世骇俗,故示幻进以和光同尘耳。今虑后世贵纵之夫,认幻为真而托道为奸者,将授以藉口,故皆删之。至十六变之说,事述隐晦,亦无迷焉。
  秦始皇帝
  元年乙卯,在位三十六年,庚辰初并天下为皇帝。
  二十八年壬午,封禅泰山,乃建老君祠於楼观之南,躬行飨祀。老君降于祠,授帝以《鬼林经》策使鬼神之符。出《楼观传》。
  前汉文帝
  元年壬戌。
  老君先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帝亲访之,老君授以《道德经》也。今陕州府北有河上庙并文帝望仙台存焉。出《史记》及抱朴子《神仙传》。或作景帝,误矣。
  成帝
  河平元年癸巳。
  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于琅琊郡曲阳渊,授干吉《太平经》。出《后汉书》。
  后汉明帝
  佛法初入中国。
  章帝
  元和元年甲申。
  元和二年乙酉,老君再降,授干吉真人一百八十戒。
  安帝
  永初元年丁未。
  永初三年己酉,老君降于泰山,召江夏史刘图较定天下簿籍,因示罪福报应之事。见唐《记圣赋》及《应现图》。
  顺帝
  永建元年丙寅,后六年改元阳嘉,又四年丙子改永和,又六年壬午改汉安,又二年甲申改建康。
  汉安元年壬午,老君降于蜀之鹤呜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威秘录》。五月再降,赐《秦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甲申,老君再降于阂州云台山,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见《天师传》及《蜀图经》
  桓帝
  建和元年丁亥,后三年庚寅改和平,又一年辛卯改元嘉,又二年癸巳改永兴,又二年乙未改永寿,又三年戊戌改延熹,又九年丁未改永康。
  水寿元年乙未,老君降于成都,授天师北斗削死注生之法。今成都府玉局化即其地。又降于鹿堂山,授以制六天斩邪文。见《天师传》及《蜀图经》。延熹八年,帝遣使诣陈祀老君,命边韶撰碑文,九年,帝亲祀老君於濯龙官,用郊天乐。并见《后汉记》。
  灵帝
  建宁元年戊申,后四年壬子改嘉平,又六年戊午改光和,又六年甲子改中平。
  光和二年己未,老君降于天白山,授仙人葛玄《上清》、《灵宝》、《大洞》等经及三录七品斋法、《劝戒法轮》、《转神入定》等经。见《天台山记》及《太极仙舫传》。
  魏陈图王#3
  咸熙元年甲申#4,老君降于陇右临洮郡,谓王始日:天下不久当太平。见《晋书》。
  晋安帝
  隆安元年丁酉,后五年壬寅改元兴,又三年乙巳改义熙。
  元兴元年壬寅,姚秦洪始五年也。老君下降,按行山岳,至华山,敕仙人成公兴,令移居嵩山,仍赐以仙药。见《后魏书》。
  后魏明皇帝
  永兴元年即位,十五年改元神瑞,又二年改元泰常。
  瑞二年乙卯,晋安帝义熙+一年也。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丁巳,老君再降,赐寇谦之符录七十卷。见《后魏道释志》。
  太武皇帝
  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遂改元太平真君。出《魏书》。
  隋炀帝
  太业元年乙丑。
  太业十三年丁丑,老君降于终南.山,语山人李淳风以唐公受命之符。出《金锁流珠记》。
  唐高祖
  武德元年戊寅。
  武德二年己卯,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今唐得圣治,社稷延长。出《唐记》。瓦年壬午,老君再降于庙所,告以破贼之期。出《唐记》。
  高宗
  永徽元年庚戌,后七年丙辰改元显庆,又五年辛酉改元龙朔,又三年甲子改元麟德,又二年丙寅改元乾封,又二年戊辰改元总章,又二年庚午改元咸亨,又四年甲戌改元上元,又二年丙子改元仪凤,又三年己卯改元调露,又一年庚辰改元永隆,又一年辛巳改元开耀,又一年壬午改元永淳。
  龙朔二年壬戌,帝幸洛阳官,建清庙於北邓治,以祠老君,设醮庆赞。老君降于殿上,二真人夹侍,光耀阶坛,众咸瞻仰。官闱令权大力等列状奏闻,照依所见图写为瑞像。见《洛阳录事》杨护师奏状。
  乾封元年丙寅,帝封岱岳,驾至亳,朝谒老君,御制册文,上尊号日玄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出《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