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解(宋陈象古)
道德真经解(宋陈象古)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者有渐,从少至多,故曰有益。道成则藏其用,秘其明,故曰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虚无清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不畏损。损而至於无为,是道之微妙也。无为而无不为,如损之而无所损也。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因物有治,随事而教,故无常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言均一,无爱恶也。有德之善,有德之信,故不分别而天下以为善,以为信。
圣人在天下喋喋,为天下浑其心。
惵惵,思惧貌。《易》曰: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以百姓心为心者,不自明其心之所能也。浑则与百姓外同其迹而内异也。
百姓皆注耳目,
信顺怀仰之至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注耳目而未知心之渊默矣。
圣人皆孩之。
言百姓随教顺治,未有所能,如孩童之就乳不难率也。
五十章
出生入死,
万物出则生,入则死,自然之道。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言其类异而事不异也。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言不出於生死之徒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物性本不生不死,专用死以为死,是故以生为生,随生而死,随死而生,是厚於生也,故曰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不生不死,内明常存,外境之来,於我何有。故兕虎甲兵无所能及矣。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以其不生,故无死地。玄机妙理,悟者知之。
五十一章
道生之,
大道也,始於道也。
德畜之,
上德也,善於容物,故归於德。
物形之,
能生而在地各自成形。
势成之。
顺於生畜,赋分类聚。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由道而生,仰德之育,故有尊贵之常。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天下之所尊贵者,官爵而已。道德无形,人莫能爵之,是不可以洛之义也,如是则出於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皆自然之常理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
不自有其功之至也。
是谓玄德。
不可以测度故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始於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曰为天下母也。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万物本道而生,得其母之义也。见万物已生之众,是知其子之义也。万物有穷尽之时,而人道无休息之理,是复守其母之义也。如是则没身,岂有危殆以相及乎。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塞其兑者,欲心不兴於内也。闭其门者,常邪自施於外也。动,劳也。不劳苦而可保淳和之道。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开其兑者,道不全也。济其事者,施为不穷也。不可救者,入患难而不复安强矣,故曰不救。
见小曰明,
常人忽於小而重於大。干云之木起於葱青,千里之涂始於足下,此见小之义也。预识先知,非明而何。
守柔曰强。
揉曲木者不累日,销金者不累月,此柔弱胜刚强之义也。
用其光,复归其明。
光者,照於外者也。明者,内自照者也。用其光则知其子是也,归其明则复其母是也。
五十三章
使我斗然有知,行於大道,
介,大也。大有知则知其道之要妙,故能行於大道。
唯施是畏。
畏其乱得失,迷善恶,以施及於万物也。
大道甚夷,
举道之要以明非道。
民甚好径。
不任自然,务敏於得,故好径捷之迹形焉。
朝甚除,
除其荒秽以尚严整也。
田甚芜,
禾稼盛之,义,如芜生焉,非荒芜之芜也。
仓甚虚。
上下足食,无拾克聚敛之事,非空虚之虚也。
服文彩,
文事之饰也。
带利剑,
武事之备也。
厌饮食,
无饥馑也。
财货有余。
无穷乏之忧也。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务於好径,至於财货有余,不任自然者多矣。失道之甚如盗者之相夸,不足贵也,故曰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谨其始也。
善抱者不脱,
保其成也。
子孙祭祀不报。
不拔不脱之至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
德,上德也。真则不妄,信於下也。
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以其全真,故有余以及於家。以其有余,故能长以及其乡。以其可长,故为丰厚以及於国。以其遂丰,故普遍行於天下。是善建不拔之明验也。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见治身之道则知治己之身,见治家之道则知治己之家,见治乡之道则知治己之乡,见治国之道则知治己之国,见治天下之道则知治己之天下,不拔不脱由此可明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用此观身观家观乡观国观天下之道矣。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上德之人也。赤子,婴儿之巽名也。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乌不搏。
无恐畏之心,不伤於物,至诚所在,物亦知之,故不加害。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握固则无所欲得而自执也。作则不因币为而自动也。号而不嘎,其本固也,非精与和之至而何哉?
知和曰常,
知此和之至,可以常行而不离。
知常曰明,
知此常之义,复归其明不难也。
益生曰祥,
保此常,守此明,日益日生至於盛大,无凶咎也。
心使气曰强。
不求外助,内保久长,气与道俱,不强何待。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有成形,老必及之,不知变道,非 道之用。已,止也。止而至於败,微妙何容焉。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默运元机,物随以化,家至户晓,事有穷时,故不在於言。
言者不知。
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问数寸尔,何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故言者非知之要也。
塞其兑,
内藏其明。
闭其门,
外杜其邪。
挫其锐,
知进退。
解其纷,
顺而不乱。
和其光,
不自显。
同其尘,
不自异。
是谓玄同。
玄则微妙,同则均一。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沐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亲疏利害贵贱,此之所重,众人之所分别者也。大道所在,名非常名,不可见其形,不可闻其声,况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乎?
故为天下贵。
贵,重其道也,天下无能瑜之者。
五十七章
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政,正也。奇,不正也。正如表之端而曲不用也。兵尚诡祚,如守东击西,正不可行也。正与奇有而用无形,如无事以取天下。有事则爱偏,爱偏则人悉不与。人犹不与,况天下乎?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以此无事为要妙也。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亦自然之理也。多忌讳则失取拾之和也。多利器则权在下也。多技巧则荡心之所生也。滋法令则敝幸之兴不可革也。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
内自足也。
我好静而民自正,
不妄贪求,率归寡欲。
我无欲而民自朴。
嗜欲不生,保真守素,反道之始,故必曰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闷闷,如无所能也。淳淳,如无所知也。道本无为,故贵如是。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察察则无所能容也。缺缺则无所能完也。失道之妙,故致如是。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乐极则悲,否极则泰,非一日也。明有是理,人不究寻,强欲反祸,强欲祈福,是谓不知其极致也。
其无正邪?
言物未尝不存於正道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复,反复也。迷而不复,拾尔元龟,将获其凶,岂止於奇妖乎?
民之迷,其日固久。
欺其甚而不知止息也。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剧,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自足於内,与道同和,不假外饰之繁,以污其真实之理也。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音谓爱而藏之。圣人音於道,小人啬於财。
夫唯啬,是谓早服。
以其能音,可谓上德,故人竞怀服而恐其后矣。
早服谓之重积德。
不矜己能,德乃转盛,故曰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冲和内融,自无不足,故无不克。所克无遗,不见涯涘,故莫知其极。移之治人,与道人契,物无不归,故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母者,始生之义也。用啬积德是治国之所宗,如是而不保长久者,未之有也。
是谓探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根蒂喻其不可离二也。长生久视非寂灭无为之旨也。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割烹有理,小大何殊。见理知机,政治为易。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各安其分,名存用密,无妄祸福,是谓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
无可伤之隙故也。
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
民循道化,口无择言,身无择行,皆因圣人以道莅之,鬼神依人而止,故无所用其神矣。
夫两不相伤j 故德交归焉。
感通之道,虽木石犹行,况於鬼神乎?以神守其灵,我保其德,相与全道,是谓交焉。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下流者,柔和接物,不视刚强,滔滔其势,不逆不穷。交谓交结而附於己者也。
天下之交牝。
柔和之喻也。、
牝常以静胜,
得柔和之要也。
牡以静为下。
用牡者常以静为下,静为下则天下之交至焉。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俱以静胜然也。谓小国不治,大国取以治之,大国不治,小国取以治之,不限大小,惟道是尊,非私其人而取其境土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其归一揆,自然之道,不出其下矣。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兼,育人有义。入,事人有礼。事人则己为下矣。
两者各得其所,故大者宜为下。
大国恃强,鲜能下下。今独言大者宜为下,将明其大者所难行也。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奥,深奥也。· 深奥则无名可称,无迹可寻,非浅近之类。
善人之宝,
珍宝,人之所藏,是以为喻也。
不善人之所保。
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故得安焉。
美言可以市
闻而从之者众也。
尊行可以加人。
人所钦仰,故不厌焉。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弃人则道不行,道不行则教不兴,故不可弃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
言其用教之至大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拱璧驷马,虽礼之贵,用毕则已。备礼之物,物无变通。三公坐而论道,元化莫穷,以治於民,民咸受赐,故璧马与道不可同日而语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日求而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行之即是,故不日求。与理合宜,故非有罪。道本如是,故天下贵之。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则所为不碍也。事无事则事不复因也。味无味则其味不爽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小多少,总而言之,包括其不一也。报怨以德,柔和清静,不怀恶意,道之妙用也。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易者难之基,细者大之本,故难易之相寻,大小之相续,如循环之无端。圣人知其然,信其理,故保小守下而已。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亦自然之理也。为先言图难於其易,难事叉作於易,恐人以轻易自处。故今言轻诺铃寡信,多易必多难,明其事有渐也。
是以圣人由难之,故终无难。
知难之道,慎终如始,难不能阻其妙用,故终无难。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为之於未有危、未有迹之时也。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治之於未乱也。"
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用力少而见功多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言有之与乱从微至着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极力有为,为极必败;极力以执,执多必失之也。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明上义也。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