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第二明虽复教边多端,无过柔弱。
弱者道之用。
御注:此明实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静,柔弱雌静者,是圣人处实。处实者,是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御疏:此明实道也,人皆贱弱而贵强,是知强梁雄躁者,是俗之用。道以和柔而胜刚,是知柔弱雌静,是道#1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河上公曰: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长久也。○成疏:逗机设教,抑乃多端,欲论切当,无过柔弱,故即以此柔弱为化用之先也。
第三明二仪万象,从道而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御注:夫实之於权,犹无之生有,故行权者贵反於实,用有者必资於无,然至道冲寂,离於名称,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两忘权实,双泯有无,故致数舆无舆,可谓超出尔。○御疏:言天下有形之物,莫不以形相禅,故云生於有。穷其有体,必资於无,故列子曰:形动不能生形而生影,无动不能生无而生有,故日虚者天地之根,无者万物之源。言此者欲令众生穷源识本而悟道尔。有无既尔,权实亦然,故注云:实之於权,犹无之生有也。又云:至道冲寂,离於名称,诸法性空,不相因待者,言道至极之体,冲虚凝寂,非权亦复非实,何可称名。诸法实性理中,不有亦复不无,事绝因待,所言物生於有,有生於无者,皆是约代法而言尔。若知数舆无舆,即知数诸法无诸法,岂有有无权实而可言相生乎。悟斯理者,可谓了出尔。○河上公曰:天下万物生於有,天下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於有也。有生於无,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象,故言生於无也。此言本胜於华,弱胜於强,谦虚胜盈满也。○荣曰:有者天地也,天地有形,故称有。天覆地载,物得以生,故言生於有。无者道也,道非形相,理本清虚,故日无。天地从道生,有生於无也,故曰虚者天地之根,无者万物之源。迷者失道,不识本元,圣人垂教,明於祖始,若能归道,超生死而出有无,必其昏俗,沦有无而系生死。形神合而见相,故言生於有。形神散而无体,故言生於无。○成疏:有其应道,所谓元一之炁也。无为妙本,所谓冥寂之地也。言天地万物,皆从应道有法而生,即此应道,从妙本而起。元乎妙本,即至无也。
道德真经玄德慕疏卷之十一竟
#1循:原作『修』据文义改。
#2仁:原作『止』,据文义改。
#3原脱『贱』字,据文义补。
#4原脱『道』字,据文义补。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之十二
唐玄宗御注并疏 河上公严君平李荣注 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蒙阳强思齐纂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应道虚玄,本迹俱妙,故次此章,即明上士能悟,非下士所闻。今就此章,义开三别,第一明三人闻道,机性不同,第二辨体道之人,韬光匿耀,第三叹道功能,生成庶品。
第一明三人闻道,机性不同。
夫道设三科,人察万品,自有高飞天路,万里压於鹏云,自有局迹泥丘,百年埋於蚁垤。愚者调下,贤人气高,故海畔有逐臭之夫,汉阁有含香之士。上智勤行于道,下流拊掌笑之,迷於清泉,恒游浊水。呜呼,风雨如晦,何不思之鸡呜,既其不勤,相鼠如何知丑,三等差异,在於斯耶。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御注:了悟故勤行也。○御疏:上智之士,深识洞鉴,闻道权则微明,实则柔弱,闻斯行诸,曾不懈怠,故云动而行之。○河上公曰:上士闻道,动苦竭力而行也。○荣曰:信道弥笃,强行有志,寒暑变而不革其心,金石销而不移其操,始终常一,确乎不拔,动行也。○成疏:上机之士,智慧聪达,一闻至道,即悟万法皆空,所以动苦修学,遂无疑怠。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御注:中士可上可下,故疑。疑则若存若亡。○御疏:中庸之士,明昧未分,闻说妙道,或信或否,谓明则若存而信奉,谓昧则若亡而疑贰,未果决志,故曰若存若亡。○河上公曰:中士闻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太平,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或於情欲,而复亡之也。○荣曰:素丝无恒,逐玄黄而改色,中士不定,随好恶而异心。闻真道,存身以安国,则存道而忘俗,见财色,悦性以娱情,则存俗而忘道也。○成疏:中机智合,照理不明,虽复闻道,未能妙悟,若敛情归道,即时得空,心才涉世尘,即滞於有境,与夺不定,故云存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御注:迷而不信,故笑之也。○御疏:下士识不及理,闻道不信,谓为虚诞,则嗤笑之,亦由章甫致贱於越人,和璞见遗於楚国,故《庄子》云:曲士不可以语於道尔。○河上公曰:下士贪狠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而笑之也。○荣曰:心迷得失,知近不知远,情昏真伪,识浅不识深,但悦尘垢之小行,反笑清虚之大道也。○成疏:下机之人,根性愚钝,闻真道玄远,至言宏博,心既不悟,谓为虚诞,遂生诽谤,抚掌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御注: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为玄妙至道。○御疏:至道幽玄,深不可识,明而若昧,理反常情,所以政笑。若不为下士所笑,未日精微,乃是浅俗之法,不足以为道。以道非代间法,故为凡愚所笑,是以为妙道也。○河上公曰: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为道。○荣曰:道深甚奥,下士之所难知,微妙玄通,下愚故非易识。今笑之,不能令真使混浊,适足彰道之清远也。○成疏:不为凡人所笑,不足称为圣道。
建一实有之:
御注:建,立也。将欲立言,明此三士於道不同也。○御疏:建,立也。将立言以释上士勤行之道,中士存亡之致,下士所笑之由。有之者,指下明道等他。○河上公曰:建,设也。道设言已有道,当如下句。○荣曰:物情不一,取合异心,圣人设法,无教无不教,凡情向背,有不信之也。○成疏:建,立也,言上士所行之道,建在下文。有之,即明道等文是也。
第二明体道之人,韬光匿耀。
明道若昧,
御注: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士动行,於明若昧,於进若退,於夷若类,故中士疑之而下士大笑尔。○御疏:明,照了也。昧,昏暗也。谓道德修行之人,以昧养明,遗形去智,而实明了,故云若昧。言上士勤行,於明若昧,下士不达,是以笑之。中士初闻明道,故若存,后闻如昧,故若忘尔。○河上公曰:明道之人,若暗昧无所见也。○荣曰:智无不周,明也。光而不耀,昧也。○成疏:昧,暗也。照达真道之人,晦进同俗,不显其明,若愚合也。
进道若退,
御疏:进道之人,内心不起,外事都忘,功名日损,大成若缺,下士观之,似如退败。○河上公曰:进取道者,若退不及也。○荣曰:闻道勤行,进也。大成若缺,退也。○成疏:大学之人,不见其进,内虽进修,外若其退。
夷道若颜,
御疏:夷,平也。类,丝之不匀者。夫识心清净,尘欲不生,坦然平易,与物无际,而外若丝之有类然。○河上公曰: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殊别,若多比类也。○荣曰:缅平一等,夷道也,和光同尘,若类也。○成疏:夷,平也,证太平等道,修行之人,知一切众生与己同体,不见愚智之别,等差一类也。此义河、成、李三家所解,即为类字。
上德若谷,
御注:虚绿而容物也。○御疏:言勤行之士谓之上德,德用光备,则无不含容,故云若谷。○河上公曰: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垢浊。○荣曰:无不容也。○成疏:胜上道德之人,与太虚等量,故能包容万物,若彼空谷也。本亦作俗字者,言亦能忘德,不异嚣俗也。
大白若辱,
御注:纯洁而含垢也。○御疏:白,纯净也。辱,尘垢也。得纯净之道者,晦迹同尘,故称若辱,而实纯白,独全备尔。○河上公曰:大洁白之人若污辱,不自彰显也。○荣曰:粗而不秽,大白也。混而似浊,若辱也。○成疏:白,洁静也。辱,污染也。言大洁白高行之人,和光同尘,不曜於物,故能混迹扬波,若污辱也。故东方先生云:洁其道而秽其迹,即斯义也。
广德若不足,
御注:大成而执谦也。○御疏:言至人德无不被,广也。守柔用谦,故常若不足也。《史记》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河上公曰:德行广大之人,若愚顽不足也。○荣曰:大满若冲也。○成疏:广,大也。言怀大德之士,体道虚忘,故内智有余,而外若不足。《老子传》云:良贾深藏若虚,大德容貌若愚。
建德若偷,
御注:立功而不街也。○御疏:建,立也。偷,盗也。言建立阴德之人,潜修密行,如彼盗窃,常畏人知,故曰若偷。○河上公曰: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荣曰:潜行密被。○成疏:偷,盗也。言建立大德之人,藏名隐迹,如彼偷窃不用人知,故上经云:犹若畏四邻。
质真若偷,
御注:淳一而和光也。○御疏:真,淳一也。渝,变改也。言道德行人,其德淳一而无假饰,若可渝变,与物同波而和其光也。○河上公曰:质朴之人,若五色有渝,浅不明也。○荣曰:渝,变也。性无染浊,体实常存,质真也。忘死生,合变化,若渝也。○成疏:质,实也。渝,变也,言素实体真之士,寂而动,真而应,变见无常,故若渝也。
大方无隅,
御注:不小立圭角也。○御疏:方,正也。隅,角也。夫砥砺名节,以作康隅,此为东教之人,非日大方之士。磨而不磷,在涅不淄,大方也。而能和光同尘,不自殊异,无隅也。故曰大方无隅。○河上公曰:大方正之人,无委曲廉隅。○荣曰:寰寓有象,有方也。至道无形,无隅也。○成疏:隅,角也。言体道大智方雅之人,因循顺物,不守节操,不立隅角,所谓上达节也。
大器晚成,
御注:且无近功。○御疏:备物之用日器,以晚故能成大,是以上士勤行,积功而证,得之於渐,非一朝一夕,故曰晚成。○河上公曰: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荣曰:积习生常,美成在久,故知修行非一朝一日可以致也。○成疏:瑚琏九鼎,非一朝可成,喻大学之人,岂近心能证,必须累劫修研,方致虚极,即任公子钓鱼是也。
大音希声,
御注:不饰小说。○御疏:夫道能应众音,大音也。听之无声,希声也。以况圣人开阐一乘,则法音广被,待感而应,故曰希声。○河上公曰:大音犹雷霆,待时而动,喻常爱炁希言也。○荣曰:鸿钟应节而呜,玄教随机而作也。○成疏:希,犹无也。至道大音,寂乎无声,自本降迹而声无声也。故师旷听之而不闻,琼音震乎宇宙,欲明即迹即本,故言大音希声也。
大象无形,
御注:故能应万类也。○御疏:夫涉形器者,则滞於一方矣,唯大象之道,本无形质,随感而应,能状众形,故曰大象无形。○河上公曰:大法象之人,质朴无形容也。○荣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虚无罗於有象,故言大象,大象无象,故曰无形,形不可暗,故言道隐,绝於称谓,故日无名也。○成疏:大道之象,象而无形。无形而形,无形也。离朱视之,莫见其形也,色象遍丰虚空,欲明即有而无,故云大象无形也。
道隐无名。
御注:不彰功用。○御疏:目其通生则强谓之道,忘其功用,是隐无名氏。欲用名以言诏体,而妙本无象,则体不可名,故曰道隐无名也。○河上公曰:道潜隐,使人无能指名也。○成疏:至道妙本,幽隐窈冥,非形器之所测量,岂名言之能诠辫。
第三叹道功能生成庶品。
夫唯道,善贷且成。
御注:虽隐无名氏,而实善以冲和妙用资贷万物,且成熟之。○御疏:此结道之功用。夫,叹也。唯,独也。贷,施与也。叹美此道虽复无令无氏,无形无声,独能布气施化,贷施万物,且成熟之,故曰善贷且成。○○河上公曰:成,就也。言道善禀贷人精气且成就之也。○荣曰:夫进而若退,进无进也。若退而进,退无退也。明若昧,非明也。昧若明,非昧也。至真之道,非进非退,非明非昧,无色无声,无形无名,虽复无名,亦何名而不立,虽复无象,亦何象而不见,是故布气施化,贷生於万有,为而不恃,付之於自然也。○成疏:贷,借也。独此无名之道,有大慈悲,故能俯救众生,借其善力,亭毒群品,生化三才,种种方便,趣令成就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大道权应,善贷生成,故次此章,即明所生之物,无由次第。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权道应化,生物所由,第二显出物情,劝修中顺,第三广辨柔弱,为学之先。
第一明权道应化,生物所由。
夫一炁裁成,理贯希夷之妙,三清首出,义归冲寂之真。或驾云龙而游大罗,视之不见,或振箫鼓而升宝界,听之不闻,虚淡出於人间,静默超於象外,虽千乘万骑,老君适於唇宾,亦勤而不行,天尊坐於黎土,则知生三吹万,负阴抱阳,皆有纳於弘和,真妙定之巨力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御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 者冲气也,言道出冲和妙气,於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阳气,阳气不能倡尸生,又生阴气,积冲气之一,故云一生二。积阳气之二,故云二生三尔。三生万物,阴阳含孕,冲气调和,然后生成,故云三生万物。○御疏:道者虚极之神宗,一者冲和之精气,生者动出也。言道动出和气,以生於物,然於应化之理,由自未足,更生阳气,积阳气以就一,故谓之二也。纯阳又不能生,更生阴气,积阴就二,故谓之三也。三生万物者,阴阳交泰,冲气化醇,则遍生庶汇也。此明应道善贷生成之义尔。○河上公曰:道生一,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二,一生阴与阳也。二生三,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三生万物,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荣曰:道生一,虚中动气,故曰道生。元气未分,故言一也。一生二,清浊分,阴阳着也。二生三,运二气三才。三生万物,圆天覆於上,方地载于下,人主统於中,何物不生也。○成疏:一,元气也。二,阴阳也。三,天地人也。万物,一切有识无情也。言至道妙本,体绝形名,从本降进,肇生元气,又从元气变生阴阳,於是阳气清浮,升而为天,阴气沈浊,降而为地。二气升降,和气为人,有三才,次生万物,欲明道能善贷,次第列之。